2022年7月29日,李西廷被授予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功勳成就獎”。
或許,大家還不知道這號人物,但疫情期間,他創下的奇迹,足以讓大家瞠目結舌。
2020年疫情爆發,他靠著出售醫療設備,賺得盆滿缽盈。
那一年,公司市值飙升至5000億元,而前一年,市值還停留在2000億元。
僅花了一年時間,就令市值漲了3000億元。
估摸下來,公司差不多一天市值增加8億。
面對如此勁敵,張勇夫婦也只能無奈讓位,李西廷以230億美元成爲新任新加坡首富。
李西廷到底是何方神聖?
(李西廷)
還能拼命努力的時候,就別賣慘
雖說現在,李西廷坐擁千億資産,穩坐中國醫療器械的頭把交椅,可他以前就是個窮光蛋。
家裏窮得揭不開鍋,父母經常到處借錢賒米,回來熬成一大鍋粥。
說是粥,其實就是有粥味的清水,鍋裏的粥有多少粒米,完全數得過來。
窮歸窮,但讀書方面,父母可沒有一點含糊。
兩人起早貪黑,省吃儉用,將錢全省下來給孩子當學費了。
好在李西廷爭氣,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最後還考上了省重點中學—砀山中學。
按這個節奏,李西廷考上好大學,帶著全家脫貧致富不成問題。
可就在這關鍵節點,李西廷沒出問題,反倒是老天出岔子了。
1966年,高考叫停,1500萬名初高中生畢不了業,成爲了“老三屆”。
一時之間,怨聲載道,大家紛紛抱怨。
好不容易寒窗苦讀十幾年,眼看著就要跨過門檻,躍入龍門。
就差這一步,結果,門檻被撤走了,龍門也關了。
有的人承受不住,從此一蹶不振,稍微挺過來的人,跟隨大流,參加上山下鄉。
李西廷心態還樂觀,他認爲高考很快就會重啓,自己耐心等待就行。
可他在家裏蹲了三年,手頭上的書翻了一遍又一遍,高考仍舊沒任何動靜。
最後,他深知複考無望,選擇參軍入伍,成爲一名援建湖北神農架山區道路建設的工程兵。
工程兵吃的苦,一點都不比之前的少。
那時,沒有任何技術支持,山區道路建設全靠人工,將大山之間的路打通,堪比愚公移山。
那段時間,李西廷吃不飽,也睡不好。
不過,還真應了那句話:老天欠你的,最後都會加倍還給你。
1973年,李西廷退伍回家,正巧趕上唯一一次高考。
而且,很湊巧的是,不是什麽人都能參加,只允許擁有兩年以上實踐經驗的“工農兵”參加。
這不是天賜的機會嗎?李西廷立馬抓緊機會,參加高考。
最後,他以砀山縣第二名的成績,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學習低溫物理專業。
有中科大的背書,想必李西廷畢業後也混得不錯。
畢業後,他被分配到中科院武漢物理研究所,從事超導磁體的研究工作。
1981年,李西廷獲得公派留學的機會,到法國科研中心當物理訪問學者。
通過高考,李西廷脫掉了貧困的外衣,成功實現階層躍遷。
在高考喊停、參軍等困難面前,李西廷沒有喊一句苦,照常過著自己的生活,默默努力。
如今的人,經常有一種心態:受害者心態。
當發生一點小挫折,他們就開始以受害者自居,怨天尤人,抱怨命運不公。
他們會覺得,自己這般處境,都是外界造成的,如果不向外界討回公道,自己就咽不下這口氣。
這種心態,短時間內確實能爲我們減輕壓力,讓我們暫時逃避現實。
可一旦我們形成依賴,就容易陷入一種負向循環:
我們過得越不好,就越是別人的錯,我們就越不想行動起來去改變。
久而久之,我們就失去行動力,一直妄想天上掉餡餅,老天眷顧自己。
只要還有努力的空間,就千萬別顧著賣慘,抱怨命運。
怨天者無志,怨人者心窮。只知道怨天尤人,無志又心窮。
《青春之歌》裏的林道靜說過:
“生活的海洋,只要你浮動、你掙紮,你肯咬緊牙關,那麽,總不會把你沉沒。”
成年人的世界裏,沒有所謂的公平,也沒有容易二字。
不拼命努力,反倒去拼命賣慘,最後浪費的只是自己的時間。
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收獲。
解決別人的問題,賺自己的錢
到了國外,吃了兩年異國飯,見過大世面的李西廷,自然今非昔比。
回國後,李西廷的事業又往上邁了一個新台階。
1986年,美國一家上市公司與中科院合資成立深圳安科生物公司。
這是中國最早的醫療器械公司,主要從事醫療器械進口貿易。
學成歸國的李西廷,順勢被派往安科,成爲公司的業務骨幹。
李西廷混得風生水起,最後甚至坐上了辦公室主任的位置,有了獨立的個人辦公室。
當時,國內的醫療器械公司只能撿些邊角料吃,到手的利潤微乎其微。
其他稍微有些技術含量的器械,國內根本做不出來,需要伸手向國外廠商購買。
技術在別人那裏,別人就有理由坐地起價。
一台監護儀,如今頂多也就幾千塊,可在當時,美國出售的監護儀,一台至少13萬元。
羊毛出在羊身上,器械一貴,高出來的成本自然會平攤在病患身上。
費用一高,誰還願意花錢看病,誰還有錢看病?
曾經有家醫院,爲了買一台檢查設備,東拼西湊湊了十幾萬。
但病人需要買,還得排隊等,每個人至少要等上大半年才能用到。
最讓他感觸極深的是,一次探親之旅。
1991年,李西廷回了趟老家,順道繞彎去探望老同學。
老同學在砀山縣醫院工作,李西廷在縣醫院的手術室逛了一圈,差點驚掉下巴。
堂堂的縣醫院,擠滿了病人。
可手術室所見之處,什麽高級設備都沒有,只有一台普通的血壓機。
因爲沒有錢,買不起其他設備。
如果病情稍微嚴重的病人,他們完全束手無策。
當時,李西廷迫切想要打破這一局面,好讓大家實現看病自由。
他認爲,看病本不應該有門檻,他要做的,不是降低這個門檻,而是粉碎門檻。
他就是幹這一行的,絕不能眼睜睜看著外國人榨幹國人的血汗錢。
再加上那時候,李西廷表面上是辦公室主任,實際上沒什麽實權。
每天,上頭讓他做什麽,他就做,做完了就在辦公室裏翹二郎腿喝茶。
這種日子,他過了四五年,就已經一眼望到頭。
李西廷萌生了辭職創業的念頭,但他也有自知之明。
醫療器械這塊肥肉太大,他恐怕沒有那麽大的胃口消化。
眼下,要想創業,他還得拉幾個人一起下水。
不得不說,李西廷獨具慧眼,一眼看穿了兩位同事的野心。
他以三寸不爛之舌,順利說服他們一塊辭職創業。
就這樣,李西廷帶著徐航、成明和辭職,三劍客原地出道,成立邁瑞醫療電子公司。
(徐航)
由此,這也爲之後的千億市值埋下伏筆。
在這裏,我們會發現,李西廷創業的出發點,是爲了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的問題。
結果,無形之中賺得盆滿缽滿。
當我們工作賺錢的時候,受既定思維的影響,我們會覺得,當下的問題就是缺錢,所以我們才要努力賺錢。
因而,我們常常將目光放在自己身上,可往往就是這樣,我們越想賺錢,越賺不到錢。
羅伯特·迪爾茨把人的認知,分爲6個層次:
環境;行爲;能力;信念價值觀;身份;願景。
我們通常在第二三層,即只停留在對自己的關注。
而最討巧的商人,他們早已達到第四層,開始關注做對的事,努力解決別人的問題。
羅振宇曾說過:
“處于困境當中的人,往往只關心自己的問題。
但是,解決問題的途徑通常在于,你如何解決別人的問題。”
別人的問題,大多都是一個社會性問題。
只要解決了它,很可能就等于擁有了支點,撬動整個財富盤。
而醫療器械,這種與民生息息相關的産業,更不言而喻了。
所以,當我們想要賺大錢時,不妨先考慮一下,能不能爲別人解決問題。
變成值錢的人,才能賺到錢
辭職一時爽,可創業卻不是光喊口號就行。
三人把手頭的錢湊到一起,也只有3萬元,3萬元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很快就揮霍完了。
沒錢,談不了理想,只能先填飽肚子。
于是,他們幹起了器械代理,希望能先攢一筆錢,日後好爲夢想燒錢。
剛開始,他們第一次參加展會,沒錢只能租得起半個展位。
但好在那天,他們拿到了36萬的代理合同,簽字的時候,李西廷激動得雙手發抖。
折騰了半天,李西廷才簽好合同。
與隔壁代理的800萬相比,他們這點錢算不上什麽,但有錢他們就知足了。
不到一年,李西廷靠著代理賺到了100萬元。
這下,錢有了,談理想也有底氣了,李西廷著手將自主研發醫療器械提上日程。
他們決定先研發監護儀試試水。
雖說好歹也有100萬,可他們也不敢亂花錢,能省則省。
沒有請技術員,全靠李西廷幾個人自己瞎琢磨。
結果,理想固然美好,現實卻奉陪不了,監護儀還沒成型,他們口袋先空了。
咋辦,箭已上弦,哪有回頭路可走?李西廷只能硬著頭皮,四處借錢。
最後,終于貸了一筆錢595萬元,這才順利度過難關。
1993年,國內第一台多參數血氧飽和度監護儀橫空出世。
東西出來了,可如何賣出去,賣給誰,又是個問題。
與小縣城醫院相比,一線城市醫院相對不差錢,面對新品牌與國際品牌,他們更傾向于後者。
要想從他們手裏賺錢,對李西廷來說,還有些困難。
于是,李西廷提議,他們暫時避開一線城市,進軍二三線城市,向中小醫院推廣。
爲了推銷監護儀,他們實施免費試用、賒銷、分期付款等多種營銷策略。
而且,他們比同行多做了一步,爲客戶提供售後服務,保修時間比國外品牌的長。
只要機器有故障,他們立馬派人送同型號的機器上門。
宗旨只有一點,只要你們願意掏錢買單,他們一定讓你們的錢花得值。
憑借著良好的口碑,他們在二三線城市打下了一片天,賺了不少錢。
不過,錢好賺,人心難得。
李西廷幾個人堅持自主研發,可其他人卻認爲,代理也能賺錢,沒必要白費力氣去研發。
雙方僵持不下,最後一群人離開了公司,有的人甚至自立門戶,與邁瑞同台競技。
這時新産品才剛剛起步,公司依舊得靠代理才能生存。
可他們一走,也帶走了一大部分代理,邁瑞剛邁出一小步,又被打回原形。
這時,大家已經萌生退意,只剩下三劍客苦苦挽留大家。
李西廷到國外散心,偶然碰見華登國際的副總裁茅道臨。
兩人特別投緣,李西廷順勢攀上這位金主,拿到這筆投資。
之後,茅道臨更是爲之牽來了其他金主,李西廷前前後後獲投資共600萬美元。
有了鈔能力,再加上自身硬技術,他們先後研發成功全自主産權的中國第一台便攜式多參數監護儀、中國第一台准全自動三分群血液細胞分析儀。
1999年,公司銷售額達1.2億元,而僅自主研發産品銷售收入已達1億。
在同行還在走代理之路,李西廷他們已經靠著自主研發産品,在國內醫療器械市場一騎絕塵。
倘若先前,李西廷扛不住壓力,最後選擇繼續做代理,那恐怕也不會有如今的成就。
如今,競爭激烈,我們賣力氣,能賺到的錢也是微乎其微。
要想真正賺到錢,首先得讓自己變成有價值的人。
說到底就是,讓自己變得更值錢。
而我們是否值錢,唯一標准就是,我們的能力是不是別人需要的。
我們值多少錢,取決于我們的能力是否是稀缺資源。
打造自己的稀缺性,要麽成爲第一,只有第一,別人才會記得住你。
要麽成爲唯一,成爲十萬分之一人,只有你夠獨特,別人才會對你過目不忘。
如果這份工作,工資5000,但你能幹,別人也能幹,你的價值不是5000,而是0。
假設這份工作,只有你能做,別人就算要價再低,也沒辦法。
只要核心競爭力在手,開價的是你,主動權在你手裏。
成爲高手之前,先與高手過招
2001年,李西廷將版圖擴大至海外,在海外成立研發中心。
當時,發達國家醫療水平比較先進,醫療機構每100張床就需要配備40台監護儀。
而中國排得上號的醫院,也只有20台,足以見海外市場的龐大。
不過,海外市場也早已被幾大巨頭瓜分完畢,留給李西廷的已經所剩無幾。
可李西廷執意打入海外市場,前去與各位前輩過一過招。
“邁瑞産品如果只在國內賣,水平提不高,必須要去高端大市場才有所表現,才能有真正的發展。
就像打籃球要去NBA打,打拳擊要跟泰森打,才能提升自己的水平。”
但人家也不是吃素的,幾番交手,李西廷都惜敗。
2005年,公司年營收達到10億元。這成績看著漂亮,但李西廷還不滿意。
因爲其中58%收入依舊來自國內,海外市場僅占25%。
但就在第二年,事情來了個180度大轉變。
2006年,公司赴紐交所上市,成爲中國首家醫療器械海外上市公司。
在紐交所上刷了一波熱度,邁瑞名氣大增,許多國際廠商紛紛找上門。
不到一年,公司營收增長68%。
當然,老老實實賣産品,賺錢速度還不夠快,來錢快的還是並購。
以前談並購,李西廷或許還不夠格,可如今上市,有了資本的撐腰,並購也就水到渠成。
從2008年開始,李西廷開始瘋狂並購的道路。
而且,他一張嘴,就先咬下了美國老牌監護儀制造企業Datascope。
使了這招蛇吞象,公司一戰成名,它的監護儀一下子跻身全球第三。
6年內,李西廷一共並購13家公司,每家公司單拎出來,都赫赫有名。
在並購的同時,李西廷沒丟掉老本行,繼續自主研發,陸續推出不少産品。
2016年,公司年收入達91億元,年淨利潤17.34億元。
此時,監護儀占有率已是國內第一,海外第三,其他産品均位列國內前三。
然而,跑得太快,李西廷心越慌。
爲此,在上升期,他做出了退市的決定。
2016年3月6日,公司以33億美元的市值完成私有化,正式從紐交所退市。
此後,李西廷潛心鑽研,打造生産線,不斷優化産品。
2018年10月16日,公司重新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
兩年半的時間內,李西廷又全力打造三條産品線:生命信息與支持、醫學影像和體外診斷。
此次回歸,邁瑞已經不同凡響,瞬間成爲資本市場的香饽饽。
上市三天後,公司市值突破千億,比退市那會高出整整5倍之多。
2019年,市值又翻了一番,直逼2000億元。
外界對李西廷最統一的評價就是,他特別不服輸。
他當時明明已經做到國內第一,前途一片光明,可仍要去海外市場賭一把。
明知海外市場人才濟濟,他仍願意赤手空拳,有如初生牛犢不怕虎。
《百家講壇》趙玉平曾問過一個問題:
“如果一只鶴站在一群雞當中,是鶴比較難受,還是那群雞比較難受?”
大部分人認爲,肯定是雞難受,可趙玉平說:
“一只鶴,如果非要去跟雞合群,那麽最終的結果只有兩個:
要麽被雞群逼死,要麽只能被雞群同化。”
也就是說,決定一個人發展上限的,往往不是個人能力,而是所處的圈子。
你與什麽人打交道,你就會成爲什麽人。
要想成爲優秀的人,首先得與優秀的人同行,與厲害的人切磋。
與高手過招,輸贏是其次,最重要的是進步與成長。
在他們身上尋找閃光點,學習別人的思維,爲己所用。
與高手一起成長,這也是成長的捷徑。
寫在最後
如果說前面的成就,只是滄海一粟,那自2020年開始,李西廷則屬實又攀上新的高峰。
疫情爆發,醫療行業再一次成爲焦點,擔起抗疫的重任。
當時,國外呼吸機、監護儀等設備緊缺,國外頓時一團亂麻。
就連當時英國首相約翰遜,公開求呼吸機,可國外的醫療機構根本供應不過來。
他人危機之時,正是自己崛起之時。
國外找不到貨,他們便一窩蜂跑到中國,作爲醫療行業的老大,李西廷自然受到追捧。
令李西廷意外的是,當初進不去的西歐、北美市場,經這次風波發酵,竟然紛紛打開城門,迎接他。
多虧各位幫襯,2020年公司市值如同坐上火箭,直沖雲霄,達到5000億。
要知道,2019年公司市值僅有2000億。
一年的時間,市值暴漲了3000億,也就是說,平均每天市值漲8億。
2021年,70歲的李西廷得到一份全新的賀禮。
以230億美元的身家,成功登頂新加坡首富。
從1991年到現在,李西廷與兩位夥伴奮鬥30年,一路過關斬將,從零做到千億企業。
未來,時代對李西廷的考驗還沒結束。
他需要思考的是,若疫情散去,未來他是否還能留住這份輝煌,繼續稱霸醫療行業?
對此,你怎麽看呢?歡迎點贊、評論哦。
作者:朱小暢&羅小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