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據台灣媒體報道,被新加坡航空停飛十多年之久的台北航線,在上周重新恢複了通航,本來這是一件值得慶賀的日子。但細心的旅客發現,新加坡航空在對台灣的標注上發生了改變,在其繁體官網上,台灣被標示成了“中國台灣”,這一小細節狠狠刺痛了台灣當局的玻璃心。在中國大陸與台灣地區之間做選擇,對于新加坡而言,這是一道非常容易的“送分題”。
對于新加坡航空公司的行爲,台灣當局表達了反對,認爲此舉有“矮化台灣”的嫌疑,並發文要求新加坡航空對其進行“更正”。本來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被台灣當局這麽一鬧,成爲了人們紛紛議論的焦點,人們關心的不是新加坡航空修改台灣標識的動機,而是對台灣這種小題大做行爲的一種不理解,一個既定的事實,竟然要讓台灣當局出面來進行“歪曲”。
如此敏感的姿態,不僅僅讓台灣當局在全世界面前丟了臉,更反襯出當下島內的“台獨勢力”在國際上面臨的孤立無援的窘境。不久之前,台灣當局與立陶宛互設所謂的“代表處”讓台灣當局著實“興奮”了一次,爲什麽這樣說呢?因爲台灣當局長時間以來,爲了讓國際社會承認自己,可謂殚精竭慮。除了跟自己的邦交國進行“鈔票外交”之外,在去年還借新冠疫情之機企圖加入世界衛生組織,除此之外,他們還在媒體上發表文章,呼籲國際社會支持台灣當局加入聯合國。但最後的結果無一不是以失敗告終。在台灣當局的“金錢外交”之下,所謂的“邦交國”越來越少;想要加入世界衛生組織,卻被世界衛生組織直接拒絕;呼籲國際社會支持其加入聯合國,最後剩下的只有“呼籲”,沒有一個國家理睬。身處這樣的環境中,面對一個彈丸小國的“施舍”,台灣當局的“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就不難理解了。
但興奮歸興奮,台灣當局雖然屢戰屢敗,但依舊沒有認清現實。隨著中國大陸綜合實力不斷提升,在國際社會地位越來越高的同時,台灣當局的國際空間也變得越來越窄,這個不僅僅體現在“邦交國”的數量急劇減少,還體現在了不同領域的方方面面,文章開頭提到的新加坡航空的行爲,也是一個有力的證明。它們都從側面反映出這樣一個事實,在國際社會上,“台獨”是一條行不通的路,最後只能把自己困死在“牛角尖”裏。現在國際大環境下,“一個中國”已經成爲國際共識,不管台灣當局如何努力,如何制造話題,爭取其他國家的支持,最終的結果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這次台灣當局借新加坡航空制造國際話題,“要求其進行更正”,新加坡航空的回應也在意料之中,沒有對其進行理會。不僅新加坡航空對台灣當局置之不理,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更是對其嗤之以鼻。
在此之前,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就曾經向媒體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他指出,中美如果發生沖突,大概率是因爲兩個地區出現了問題,一個南海地區,一個台海地區。其中,在台海問題上,因爲美國對台的政策“模棱兩可”,有軍事介入的可能,讓中國大陸保留了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的選項,一旦中國大陸和美國因爲台海問題發生軍事沖突,將會給世界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除了向媒體“坦誠”自己的觀點之外,在李顯龍參加國際安全會議時,再一次對美國提出了“警告”,認爲美國對中國的認識是錯誤的,不要試圖挑戰中國,更不要誤判台海風險,否則受到牽連的不僅僅是中美兩個大國,他們之間的沖突將會波及多個國家,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
前後兩次表態,雖然李顯龍主要針對的都是美國,但歸根結底,問題的根源還是在于台灣當局,在李顯龍看來,美國不應該爲了台海問題和中國大陸“鬧翻”,一旦“鬧翻”,不僅會令美國在亞太的利益受損,中國作爲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這個巨大的市場也將失去美國的一席之地。在李顯龍的潛台詞中,“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美國不可能既想要保住中國的大市場,又想要軍事介入台海地區,兩者權衡下來,抛棄台灣將是最好的選擇。沒有提“台獨”,但言下之意卻直指“台獨”,李顯龍的政治眼光可謂高明,對于台灣當局而言,可謂“殺人誅心”。
在李顯龍看來,作爲一個城邦國家,新加坡想要取得更好的發展,必須要在各大政治勢力中間保持一個平衡,其中就包括中國,而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是中國大陸在外交中所堅守的“底線”,在中國大陸與台灣地區之間做選擇,對于新加坡而言,這是一道非常容易的“送分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