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晏淩羊
1
魯迅這一家人的恩恩怨怨,聽來也挺令人感慨的。
在開啓這個話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魯迅的家庭關系圖。
魯迅原名周樹人,他媽叫魯瑞,他給自己取的筆名魯迅,就是跟母姓。從這一點我們也可以看得出來,魯迅是個大孝子。
魯瑞生了三個兒子:周樹人(魯迅)、周作人、周建人。
三兄弟的名字,可以寓示他們各自的人生:魯迅影響了一代愛國青年,有“樹人”之功。周作人娶了老婆後,感覺他確實挺“作”的,也把自己的晚年“作”得不大好。周建人的人生低開高走,他是三兄弟中晚運最好的,他的人生是一步步往上建上去的。
魯迅的發妻叫朱安,是魯瑞強行要他娶的,後來他愛上了自己的女學生許廣平並與之同居,生下了周海嬰。
▲朱安
周作人的妻子是是羽太信子,是一個日本人。當年,周作人跟隨大哥魯迅去日本留學,在那裏認識了信子,並娶她回家。
周建人的結發妻子是芳子,她是信子的妹妹,兩人育有兒女。後來周建人也愛上了自己的女學生王蘊如,並與之育有女兒。
魯瑞爲長子挑選兒媳婦,絲毫不管他是否喜歡。
據說,在朱安之前,魯瑞爲魯迅挑選的媳婦是自己的侄女魯琴姑,兩家人都已經定了婚。
魯琴姑知書達理,能看懂古文,若是她能跟魯迅結合,或許,魯迅和琴姑也能相處得跟胡適與江冬秀一般,但是,當魯瑞聽算命先生說起琴姑和魯迅的生肖犯沖時,魯瑞當即退了婚,找了朱安。
魯瑞選擇朱安做大兒媳,主要也是因爲朱安夠老實、夠本分、好拿捏,很適合做自己的兒媳婦……可是,這種選擇,只有利于她自己,卻造就了魯迅和朱安的悲劇(雖然以朱安的條件和性情,若是嫁給了別人,說不定只會活得更淒涼)。
看民國名人的包辦婚姻,感覺魯迅是最慘的一個。他和朱安的差距,真的是太大了。
朱安長得不好看,做人又很無趣,又不肯讀書認字,只知道伺候老太太,抱緊老太天的大腿。
不是看不起她,我只是覺得:魯迅和她,實在是連湊合都沒法湊合,又怎麽能同床共枕、比翼雙飛的。別說是魯迅,就換你,把朱安嫁給你,你心裏會不抗拒嗎?
▲朱安和魯瑞
魯迅在文章裏顯得不近人情,但對家人,他是一個比較寬大的人。與周作人那場不和,因爲他付出更多、在乎更多,因此也受傷更多。
兄弟逐漸失和,是因爲周作人娶了信子這個日本女人。
周作人的散文寫得極好,而且他所秉持的女性觀在當時就與衆不同:既承認女性當時精神上的“文弱”,也看到了傳統對女性的壓制,不試圖去證明女性的智能和力量,而是從人性觀人手論證女性應當和男性有同等的權利和地位。
但是,看他和老婆信子的相處,你會覺得他實在是太過尊重女性,以至于顯得很有些懦弱了。
魯迅是一個很有主心骨的人,作爲家中長子,他照拂弟弟頗多,因此,在弟弟周作人面前,他一直是一個付出者、權威者的角色。
周作人從小在哥哥的照拂下長大,一方面享受這種哥哥對自己的照顧,一方面又想追求獨立,因此,當信子出現的時候,他産生了逆反心。
只可惜,這種逆反心理並沒有讓他産生主心骨,找到了那個新的、能照顧他、引導他的人(信子)之後,他又重新走回到了“心靈需要依附他人”的這條老路上來。
這次,他依附的對象,從哥哥變成了信子。
魯迅是長子,是大孝子,也是大家庭的奉獻者。他賣掉祖屋、又添了很多錢,買下了北京八大灣的大宅子供全家人住,從來都不是很計較的。
周作人是家裏的老二,曆來沒什麽擔當,找到了“新主人”兼老婆信子後,他就對老婆言聽計從。賣祖屋的時候,他沒出力;買新宅和搬家的時候,他也沒出力。等房子裝修、布置好了,他就和信子就直接搬進去“坐享其成”。
▲周作人和信子
信子出身很低,沒受過什麽好的教育,只是頗有日式女性的勤勞美德。她動不動就一哭二鬧三上吊,搞得周作人特別怕她。在懦弱的周作人面前,她可以說是一個悍婦。而在周家,她處處只想著自己和小家庭的利益。
比如,爲了鞏固自己在周家的地位,她介紹自己的妹妹芳子嫁給周建人。說是介紹,但其實有點強賣的味道。據周海嬰回憶,周建人之所以娶了芳子,是因爲信子趁周建人喝醉後,把芳子推進了周建人的房間……
表面上看,魯迅和信子的矛盾是經濟糾紛(信子花費太大,引得辛苦賺錢養家的魯迅很不滿)。實際上,還是因爲家庭權力格局發生了改變。
在那個院子裏的所有人,只有魯迅和信子的能量相當,于是,魯迅主外、主收入,信子主內、主開銷。
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後,話事的人已經不是魯瑞,一旦魯迅和信子兩人配合不好,導致家庭經濟入不敷出,兩人決裂是必然,畢竟“一家不能容二虎”。
▲信子的照片。有人說魯迅偷看她洗澡,這點我是萬萬不信的。
不得不說,信子對周作人潛移默化的影響,確實很大。周作人後來會爲日本人做事,成爲任人指摘的漢奸,也是受信子的影響。
信子的能量大到哪種程度?周作人聽她的,妹妹芳子和她的孩子們也聽她的。芳子處處模仿姐姐,花錢大手大腳,還看不大起當時收入有點微薄的周建人。
周建人去上海工作後,幾次督促妻兒跟自己團聚,但芳子沒法放棄在北京的奢侈生活(與姐姐信子住一起也有個照應),屢次拒絕,只是幾次三番催他寄錢回去。
再後來,周建人幹脆出軌了,與自己的女學生王蘊如同居,並生了幾個女兒。
▲周建人
周作人非常反感哥哥魯迅與許廣平同居,他覺得大哥就應該跟朱安白頭偕老。弟弟周建人抛棄妻妹出軌女學生王蘊如的做法,更是令他勃然大怒。他甚至曾撰寫文章發表在報上,斥責兩人私德不好。
▲魯迅、許廣平和周海嬰
此時的周作人,完全已經占到了妻子那邊了。
周作人和魯迅斷交後,魯迅去了上海,魯瑞則由周作人贍養,後來老太太生了一場病,周作人告訴了周建人。魯瑞覺得還是大兒子對自己最傷心,就給魯迅發了電報。魯迅趕到北京照顧母親,周作人立馬不管了。
中日局勢緊張時,八道灣的房子由信子、芳子一家人住著(她們把自己的父母也接了過去)。一遇到風吹草動,信子、房子就在門口挂上日本國旗,標明那是日本人的房子,周作人也不制止。
1936年,魯迅去世。逝世前幾天,他身邊還放著周作人的書,閑來時常翻閱。
魯瑞失去最孝順的這個兒子,異常悲痛。
她跟周作人說:“以後我養老就靠你了。”
豈料周作人對這句話的回應是:“我苦哉,我苦哉。”
他首先只想到自己的苦。
其實,早在周作人和魯迅失和後,周作人就開始稱呼母親爲"魯迅的母親"、"魯迅的老太太",俨然這個媽不是他自己的親媽一樣。
魯迅去世後,北大召開悼念魯迅大會,會上周作人也稱呼魯瑞爲"他(魯迅)的母親",與會的老舍聽到後極爲反感。後來,老舍在一次紀念魯迅逝世的會議上提到周作人時說,這種人連自己的母親都不肯承認,何況國家。
魯迅逝世後,許廣平一直承擔魯瑞和朱安的開銷。周作人不承擔母親的花銷,他給出的理由是自己經濟困難,但其實許廣平那會兒也不富裕。又過了兩年,他才每個月給母親五十元。朱安則繼續由許廣平負責。
那會兒全國通貨膨脹嚴重,南北通彙中斷,而許廣平後來在上海被捕,魯瑞和朱安的生活更加拮據,周作人接濟了她們一陣。
後來,許廣平出獄、籌集到了款項,南北郵路也通了,才把錢彙給朱安,一直供養到朱安去世。
▲許廣平和兒子
▲晚年朱安
2
1937年,魯瑞老太太辦壽宴,周建人帶著王蘊如和女兒來到北京,給老太太祝壽,並借此機會讓她們認祖歸宗,拜見老太太。
但是,他的發妻芳子帶著三個子女大鬧壽宴,兒子和老子直接在壽宴上動了手。
能在老太太的壽宴上如此的大鬧,說明芳子和信子此時已經完全不把她的感受放在眼裏了。
魯瑞後來特別傷感地說:若是大兒子在,他們斷不敢如此囂張。
周建人也特別生氣,說要和兩個兒子斷絕父子關系,並中斷了之前給付的生活費。
壽宴事件過後,周建人不再給芳子和兒子寄錢,只是通過母親給大女兒寄20元。
周建人和芳子生的三兒子周豐三,對父親本就沒什麽感情,看到父親這樣子,更是氣憤不已,再加之那時候中國反日情緒已經很濃重,而他自己是日本女人生的孩子、伯父周作人又爲日本人做事,因爲沒法面對這樣的壓力和身份焦慮,他選擇了開槍自殺,享年十九歲。
周建人和兩個兒子斷絕關系後,信子特別生氣,因爲這下芳子一家得周作人養著了。之後,她讓周作人找到周建人的上司,要求上司把周建人的一半工資彙給周作人,然後周作人也照做了(這是什麽奇葩操作),搞得周建人無比憤怒。
周作人和周建人兩兄弟的關系就進一步惡化。
解放後,芳子向法院起訴,狀告周建人"重婚",人們發現芳子的訴狀出自周作人之手,可法院最後判決:周建人與芳子實際離婚成立,周豐二與周建人脫離父子關系。
這時候,周作人因爲之前的立場問題,日子已經不大好過,只是得到了寬大處理,而周建人則步步高升。
▲中年周作人
▲晚年周建人
有人曾從中斡旋,希望能調停兩兄弟的關系,可最終無功而返。
周建人回憶他和周作人最後一次見面,兩人之間有這樣一席對話——
周作人說:"你曾寫信勸我到上海。"
周建人回答:"是的。我曾經這樣希望過。"
周作人說:"我豢養了他們,他們卻這樣對待我。"
這裏的“他們”,也不知道指的是誰。
周建人聽到這話,心想:“聽這話,知道他還不明白,還以爲自己是八道灣的主人,而不明白其實他早已只是一名奴隸。”
不過,這只是周建人一方的說辭,也有人考證說兩人之間根本沒有這樣的對話。
文GE期間,周作人被批鬥得比較慘,他想讓兒媳婦送點安眠藥來自己了斷,但未收到回音。此時,信子已經去世。1967年,周作人突發疾病去世,享年82歲。
周建人則于1984年去世,享年96歲。
從文學角度來說,周氏三兄弟,成就最高的是魯迅,其次是周作人,最後才是周建人。周建人年紀最小,但也運氣最好,三兄弟中,他最命好,趕上了好時代。
周作人呢?分析起來有點複雜。他的文筆真的挺好,我們看他的散文,總能感覺處處見功力。他也不怎麽關心國恨家仇,他關注生活本身超過了政治。
如果魯迅是一個戰士,那麽,周作人就是一個逃避主義者。哪裏有他認爲更舒適的路,他就往哪裏逃。他沒啥選擇和立場,因此,極其容易妥協。
抗戰勝利後,周作人曾因幫汪僞政府做事,而被判處漢奸罪。在法庭上,他自我辯護說:“我之所以變節忤逆,當初也是身不由己呀!是被日本人一槍嚇的呀!我對不起列祖列宗,但我周作人終究沒殺過一個中國人,我沒血債,爲何要一定判我極刑呢?”
他說這話,我的確相信。作爲家中的二兒子,他從小不需要承擔什麽責任,又有哥哥照拂,這養成了他懦弱的性格。魯迅有铮铮鐵骨,而他則像是一汪水,哪裏低就往哪裏流,甚至都懶得流,只想原地躺平。
他曾經有兩次離開北平的機會,一次是去上海,一次是去台灣,但因爲妻子和家庭,因爲他性格裏的隨遇而安,他最終選擇了留在原地。
但是,周作人做事又不敢太出格,在做漢奸期間也幫過不好正義、愛國人士,因爲他不是真心想投敵,他追求的無非就是“自己家裏有點錢過日子”而已。自己親媽和嫂子過不下去了,他也會幫。聽到魯迅去世的消息,他正在上課,但當天神情肅穆,課只講了一半就離開了。
三兄弟中,就數魯迅最苦逼。他承擔了最多的家庭責任,卻遭受到了最多的傷害。
周作人與自己失和,魯迅寫的小說明顯風格沉郁。魯迅搬出八大灣後,回去取過一次東西,結果差點跟周作人打起來。即使如此,他依然會關心著周作人,看到報紙上有人罵他,還是會替他說話。
兄弟失和後,周作人不願意過多地承擔贍養母親的責任,魯瑞也不敢跟周作人提,而是跟遠在上海的魯迅要錢、求助。魯迅責任感太強,憂慮太多,後來去世得很早。他去世後,魯瑞、朱安靠著他的影響力、他留下來的孤兒寡母(許廣平和周海嬰)又活了好多年。
魯迅這一輩子,就是一個家庭付出者、奉獻者的角色,承擔最多、得到最少。
而魯迅的這種處境,大概是每個家庭中所有的“老大”或者“心理上的老大”都會經曆的吧?誰讓你是老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