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堅範/文
今年夏天,美國一位7歲的小女孩朱麗·墨菲受卡通片的启发,想自制柠檬水出售,体验一下初次创业。在母亲的支持下,小女孩摆下了柠檬水摊。但开张不久,城管人员以无卫生许可证为由勒令收摊。小朱丽只得含泪离开。一位市民亲眼目睹了全过程,在网络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美国法西斯分子是如何迫害小女孩创业热情的”,如此上纲上线,可谓义愤填膺。此事迅速成为一桩轰动美国的公共事件。迫于舆论压力,当地最高地方官员亲自打电话向小女孩母亲道歉。
這個例子,對中國人是有多方面啓發的。在此只談一點。這是一個法律與文化傳統的矛盾。城管人員處理小女孩于法有據,無可厚非,但美國從其根上來說,是一個清教徒國家,視“創新和創業”爲天職。“創業”是美國一個最重要的國家精神。所以,法律與國家精神相沖突,只得敗下陣來。
另一例子是美國大企業家反對減免遺産稅。2001年,小布什總統上台伊始,就提出要減免遺産稅。巴菲特、比爾·盖茨、洛克菲勒等120名大企業家聯名在報上發表公開信,標題是“請向我收稅”,反對減免遺産稅。他們認爲,美國這個國家的偉大就在于長久的競爭,而減免遺産稅只會使下一代不勞而獲,會影響年輕一代的創新、創業能力,這個民族就會失去活力。
回過頭來,看看我們這塊文化土壤。我只想談兩點:啃老族和複印機。
啃老族的本意不言自明,大家都很清楚,毋須我說。問題是文化上也出現了啃老族。
文學藝術貴在創新。文化創新會引導、啓迪其他領域的創新。文學藝術影響著社會大衆,特別是青少年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分析力,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創新型人才的成長。文化應該不斷探索,不懈創新,才能繁花似錦。
而今天,文學藝術領域的模仿、跟風、複制,頗似滾滾長江水,後浪推前浪。我們的電影電視劇,對一些古典名著和紅色經典,改編了又改編,拍了又拍,什麽新《紅樓夢》、新《三國》、新《西遊記》、新《林海雪原》、新《青春之歌》,等等等等。前不久,在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電影題材的立項公示裏,有“兩隊楊家將,兩位楊子榮,三個李小龍,三桌鴻門宴,四個孫悟空和四位白娘子”。這不僅僅是小打小鬧的小康則安的思維的體現,更是文化原創力萎縮、弱化的表現。
中國是陶瓷大國,但中國陶瓷産品在世界一些知名博覽會上屢屢“走麥城”,只能當“下裏巴人”,價格低廉。其原因不在材質、制作方面,而是缺乏工藝美術師,原創設計上等而下之,相形見绌。我們的“梅蘭竹菊”圖案,用了兩千年,還在使用,可謂經久耐用。使人想起了王蒙的小說《堅硬的稀粥》。
語言是國家軟實力構造的重要思維環節,但恰恰在這個至關重要的問題上,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庸俗套話大行其道。克隆化的言辭、“複印機”式的表達屢見不鮮,似曾相識的文章泛濫成災。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獨門秘籍”實是在太少了。這樣一種僵化的文化現象,不但是我們民族思維不活躍、原創力不強的表現,還會窒息創新的思想,泯滅創造的靈魂。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作爲政治家的毛澤東,說過一句很內行的話:“模仿乃是最沒出息的文學教條主義和藝術教條主義”。
齊白石有句至理名言:“學我者生,似我者死。”
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有四不講的名言:“前人講過的,我不講;外國人講過的,我不講;近人講過的,我不講;我自己講過的,也不講。現在只講未曾有人講過的。”這種與衆不同,不拾人牙慧的創新意識,應該大大提倡。
文化上的趨同,不但給人以審美疲勞,久而久之,弱化甚至扼殺了我們民族的創造力。最後會落得個“悲慘世界”。
愛爾蘭作家王爾德說過,“第一個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天才,第二個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庸才,第三個把女人比作花的是蠢才。”
記得當年蘇聯有一個電影,對趨同性給予十分辛辣的諷刺。一個莫斯科公民,喝醉了酒。一路誤打誤闖,誤上了飛往列甯格勒的飛機,到了列甯格勒的住宅,其建築樣式、路名、門牌都是相同的,更絕的是連門鎖、鑰匙也是相同的。于是這位莫斯科公民住了進去,鬧出了一系列笑話。
創新思維的活躍程度,從根本上決定了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經濟、社會的活力和動力。曆來的科技強國,在其背後支撐的是生機勃勃的文化。一個民族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其文化的發展。一個民族的創新,首先是文化的創新。要建設創新型國家,首先要在全社會形成濃厚的創新氛圍,向往知識,尊重個性,呵護、珍惜異想天開的奇思妙想,鼓勵探索,敢爲人先,還得寬容失敗。失敗乃成功之母。可這母親也有難産,甚至不孕不育的時候。因此,必須寬容失敗,給失敗留有一席之地。
五四新文化運動領導人,在批判封建主義舊文化時,也揭示了西方文化中“謀個性之發展”的積極意義。陳獨秀認爲,東方宗法社會爲本位的文化傳統,“損壞個人獨立自尊之人格”。李大钊認爲,“東方之道德在個性滅卻之維持,西方之道德在個性解放之運動。”原創性技術的崛起,往往起源于具有自主、自決、自強品格的個人帶有冒險性的創業活動。
魯迅先生說過,沒有泥土是培養不出天才的。他說,“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還切近;否則,總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爲沒有泥土,不能發達,要像一碟子綠豆芽。”這一比喻是頗有深意的,也可用于創意與文化的關系。如果創意是種子,文化就是土壤。要讓創意的火花競相迸發,創新思想不斷湧流,就要造就廣袤肥沃的創新土壤。
“周邦雖舊,其命惟新。” “勸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改革開放,是曆史發展的剛需,也是時代的呼喊。創新是改革開放的靈魂,也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精神標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