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與倫敦齊名的世界最大商品交易中心,以及世界三大煉油中心之一,新加坡在過去兩年接連發生來寶集團和鴻寶資源兩宗大型能源企業倒閉案,震驚了整個行業。
今年新冠疫情大流行,國際油價暴跌,該國最大的石油交易商興隆集團(Hin Leong)及旗下油輪公司Ocean Tankers,日前又爆出信用醜聞並宣布破産。
這再次打擊了新加坡全球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的地位,並給亞洲石油産業鏈帶來不可估量的“蝴蝶效應”。
驚爆財務醜聞
讓人吃驚的是,2019財年興隆集團的淨資産還高達45.6億美元,當年實現淨利7820萬美元,審計師德勤沒有指出興隆有任何問題。
但到了今年4月初,興隆的資産卻大幅縮水至7.14億美元,負債高達40.5億美元,有多達33億美元的銀行貸款無力償還,已經嚴重資不抵債。
這些債務涉及多達23家銀行,包括彙豐銀行、渣打、德意志銀行、星展銀行、華僑銀行等,中國銀行亦在名單之上。其中,彙豐的債務敞口最多,達6億美元;新加坡本地最大銀行星展集團的敞口也有約3億美元。
興隆曾與多家銀行磋商,期望銀行提供短期融資幫助公司維持貿易營運,但由于擔心興隆的償債能力,多家銀行拒絕開出新的信用證。
此前興隆集團一直是各大銀行的座上賓、心頭好,如今已成“燙手山芋”,銀行唯恐避之不及。
在提交給法院的文件裏,興隆稱,陷入財務困境是因爲受油價暴跌、新型冠狀病毒爆發、貸方撤回信貸額度、缺乏對沖政策等多重因素影響。市場人士的分析,也驗證了這一說法。
有分析師指出,興隆和其他石油貿易商原本指望在今年1月1日有關低硫船用燃料油新規正式實施之後大賺一筆,因此大量購入了航空燃料和低硫燃料油。
沒想到疫情爆發,全球航空幾乎停滯,沉重打擊了燃料油需求,興隆手裏的燃料油賣不出去,價格也掉了一半多。2020年初國際油價還接近70美元,在興隆被曝出事時已降至20美元,導致公司存貨價值從去年10月底的13億美元大幅縮水至1.4億美元。
油價暴跌令石油貿易商抵押給銀行的倉單等抵押品大幅貶值,各大銀行迅速收緊針對貿易商的信貸政策,暫停簽發新的信用證(信用證是貿易公司用于短期融資的重要財務工具),還要求貿易商增加抵押物或者追加保證金。
前有市場需求銳減存貨無法變現,後有銀行削減石油融資敞口,興隆的現金流很快枯竭,到今年4月賬上只剩下5000萬美元的現金。
爲了籌措現金,已經退休的集團創始人林恩強(Lim Oon Kuin)擅自出售了上百萬桶原油庫存(存貨從261萬噸大幅減少到不足61萬噸),但這些油品實際上屬于銀行的抵押品,屬于違規出售質押品。這導致公司庫存與實際抵押給銀行的庫存之間出現巨大缺口,引發大規模的壞賬損失。
更惡劣的是,興隆集團還隱瞞了過去幾年在期貨交易上巨虧8億美元的事情,掩蓋虧損的指令也來自林恩強。
“過去幾年期貨交易虧損約8億美元,但財務報告中並未反映這些內容。在這件事上,我曾經指示財務部門在財報中隱匿虧損,告訴他們如果出問題我來負責。”林恩強在證詞中說。
在業內看來,隱匿期貨交易虧損,表明興隆財務上的窟窿比想象中要大得多。
據新加坡商業時報報道,林恩強已決定辭去其在興隆貿易董事會的職位和管理職位,以幫助這家據傳負債近40億美元的企業進行債務重組。
倒賣石油發家的新加坡“油王”
無論是豪賭燃料油市場嚴重誤判市場,還是違規出售質押品、隱瞞交易虧損,興隆集團創始人林恩強都在其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這讓本已退居幕後操縱的他再次站到了風口浪尖上。而他本人的過往經曆,也極具傳奇性。
林恩強1943年出生于福建莆田,父親在新加坡經商,12歲時林恩強隨母親遷居新加坡,中學沒畢業就跟著父親跑船捕魚。
當時,扼守馬六甲海峽要沖的新加坡已在全球油品貿易中鵲起,每天有數不清的大小油輪經過,很多膽子大的人靠從油輪偷油養家糊口,也被稱爲“油耗子”。
18歲那年,林恩強也變成“油耗子”,帶著簡陋的油桶夜間出海,黎明之前再將盛滿原油的油桶送到地下煉油廠,換取微薄的收益。
林恩強敢闖敢拼,別人一夜跑一趟他敢跑兩三趟,很快就在當地石油走私圈中小有名氣。
1963年,剛剛20歲的林恩強創立了興隆貿易私人有限公司(興隆集團的前身),改從油耗子手裏收油,再拉著油跑業務。
當時他只有一輛油罐卡車,主要爲新加坡的運輸公司、發電廠和建築工地提供柴油。1968年,林恩強四處湊錢購入了第一艘油船——100噸的“海獅”號,開始爲新加坡過往船舶提供加油服務,公司由此走上國際能源舞台。
▲林恩強駕駛著油罐車
進入70年代後,林恩強殺入國際石油貿易和航運業務,陸續購入大型油輪並出租給跨國石油公司使用,並在1978年成立了遠洋油輪公司(Ocean Tankers)。
上世紀80年代,興隆又開始進口原油在新加坡進行提煉,包括從當時還是原油出口國的中國進口石油,精煉之後再把成品油賣給中國客戶。
90年代起,林恩強又涉足經營港口海上油品倉儲業務,爲駁船在公海進行燃油補給。
慢慢地,興隆的遠洋油輪公司成爲了新加坡最大的私營船企,擁有大小油船180多艘,規模僅次于政府的海皇油輪公司。
1998年,興隆訂購了一艘價值1.2億美元的”Ellen Masek”號油輪,一次性購入46萬噸柴油,林恩強一舉坐上了新加坡柴油貿易市場的霸主之位,實現了從“油販子”到“油王”的人生飛躍。
數十年間,興隆集團建立起了新加坡少見的從倉儲、船隊到海上加油的“一條龍”産業鏈,囊括了包括油輪租賃、石油和成品油貿易、碼頭港口、商業儲油設施、燃油供應、潤滑油制造等在內的多個板塊。
鼎盛時期,每年經手的石油總值達140億美元,與英國BP及殼牌等巨頭在亞洲的市場份額相差無幾。
在石油航運領域,遠洋油輪公司的船舶總量超過180艘,在世界油輪船東中排名第16。
在港口和油品倉儲領域,興隆控股的環宇倉儲,總庫容近250萬立方米,擁有78個專門定制的儲藏罐、15個泊位、包括2個深水泊位的碼頭,是新加坡最大的獨立成品油倉儲碼頭。
手握雄厚資本的林恩強也成了東南亞石油貿易圈極具影響力的人物,很多人稱呼他“OK林”——亞洲燃料油商間流傳著一個說法,若林恩強不點頭說OK,你在新加坡就別想買賣燃料油,有再多的錢都無濟于事。
這種說法雖然有些誇張,卻清晰反映了林在新加坡石油界的地位。
“OK林”在中國國內的影響力也不同凡響,他提攜了一大批福建後輩石油商人(如泰山石化董事長蔡天真、海澳集團董事長鄭金泉等),搭建的“福建石油幫”占據了中國民營油商份額的半壁江山,並被福建油商捧爲“石油教父”。
但世事難料,縱橫亞洲石油業半個世紀,這位祖籍福建莆田的石油強人卻看似因爲一場疫情而折戟沉沙。
不過,正如興隆集團在申請破産保護文件中透露的那樣,“過去幾年興隆一直沒有盈利”,危機的導火索也許早在數年前就已經埋下。
從“一人,一車”的油商發展到全球最大的燃料油交易商和最大的油輪船東之一,興隆集團在亞洲油汽市場呼風喚雨超過半個世紀,躲過了多次金融危機跟行業低迷,見證了全球商業的興衰起落,最終倒在疫情之下,實在讓人唏噓。
作者丨梓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