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整理資料,翻閱出一篇早期的關于大豆産業的行業研究報告,而現在看來,裏面預期的一些事項已經或正在發生,比如文章中提出的“由于大豆加工和貿易已被外資掌控,如果大豆生産全面崩潰,我國的大豆供應及飼料工業、畜禽、水産養殖業的發展將全面受制于外國,傳統豆制品、肉、蛋、奶及水産品等的供應將面臨挑戰,嚴重危及我國食品安全”。而我們現在讀來也別有一番感慨。
以下爲該報告全文內容,共分六個部分。
一、我國植物油壓榨業發展現狀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近年來我國對肉、蛋、奶和食用植物油的需求量不斷增加,進而帶動國內植物油壓榨業的飛速發展。以大豆加工業發展爲例,自1996年我國放開大豆進口後,1999年外資開始大舉進入,到2000年,我國日壓榨大豆300噸以上的油廠在100家左右,日壓榨大豆能力爲6.4萬噸,單廠平均壓榨規模爲600噸,全年大豆壓榨能力首次突破1000萬噸。到2001年底,我國日壓榨大豆能力增加至10.7萬噸,2004年底達到20.2萬噸,2005年底達到了25.4萬噸,到2006年底,我國日壓榨大豆300噸以上的企業已超過170家,日壓榨大豆能力達到27萬噸,單廠平均壓榨規模超過1500噸。按每年開工率300天計算,年加工大豆能力可達到8100萬噸。在2000-2006年期間,我國日壓榨大豆能力增長了3.2倍。目前全世界有11家日處理油料爲6000噸的大型油廠,其中5家在中國,即江蘇張家港東海糧油(12500噸/天),廣西防城港大海油脂(7500噸/天),河北秦皇島金海油脂(7000噸/天),連雲港益海油脂(6000噸/天)和河北三河彙福糧油(6000噸/天)。全國擁有油料加工能力最大的集團有益海油脂、中糧集團、九三油脂等,這幾家企業集團大豆加工能已達到日處理力10萬噸以上。
目前國內大豆初榨工業無論在企業規模上,還是在技術上都已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並初步形成了東北地區、沿海地區和內陸地區形成了五個大豆壓榨圈。
其中在東北內陸地區形成了以黑龍江九三油脂公司、吉林德大油脂公司和沈陽金石豆業公司等爲代表的東北大豆壓榨圈,以壓榨國産大豆爲主。在環渤海地區形成了以大連日清公司、秦皇島金海油脂公司、河北彙福糧油公司、九三油脂公司、山東渤海油脂公司、煙台益海油脂公司、日照邦基三維和黃海油脂公司等爲代表的環渤海大豆壓榨圈,這些地區主要以壓榨進口大豆爲主,在每年11月到次年3月期間也加工部分國産大豆。在江蘇和浙江地區形成了以張家港東海糧油公司、連雲港益海油脂公司、南通嘉吉公司、甯波金光油脂公司等爲代表的江浙大豆壓榨圈,常年以進口大豆爲加工原料。在華南地區形成了以泉州福海油脂公司、東莞嘉吉公司、東莞中谷公司、廣州植之元、廣西大海油脂公司等爲代表的華南大豆壓榨圈,該地區大豆壓榨企業大多是在2001年以後快速發展起來的,原料來源均爲進口大豆。在內陸地區形成了以四川金石油粕公司、重慶新涪油脂公司、陝西邦淇油脂公司、周口益海油脂公司、鄭州陽光油脂公司爲代表的內陸大豆壓榨圈,這些油廠既加工進口大豆,也加工部分國産大豆。
據中國糧食行業協會統計的數據資料顯示,2006年,全國入統食用植物油加工企業1012個,年處理油料能力7177.4萬噸,精煉能力2166.2萬噸。另據統計,截至2006年底,我國植物油總供給的總量從1996年的1千多萬噸增加到2400萬噸,植物油人均消費量增加至17公斤。
二、外資企業在國內投資狀況
大豆市場是我國開放最早的農産品市場之一,根據WTO准則,2001年以後,我國大豆市場大門被徹底打開,國際市場的大豆瘋狂的湧入國內市場,在2001-2003年是我國國內大豆産業發展的黃金期,大豆進口也在2003年首次突破2000萬噸,超過國産大豆産量。
資料顯示,隨著世界大豆加工業重心逐步向我國轉移,國內的企業家也紛紛采取了擴張大豆加工業的對策。2002年,東北新建大型大豆榨油廠4家,日加工量達6500噸;擬建、在建的大型油廠5家,預計日加工大豆6400噸。河北的金海糧油公司、彙福糧油公司,也將分別于2003年年底將自己的加工能力從2500噸和3000噸提高到6000噸和7000噸。江蘇張家港的東海糧油公司的大豆日加工量2003年已達7000噸。山東2003年初已有大豆加工廠100多家,日加工能力達3萬多噸。廣東的大豆加工能力也在迅速擴張,僅東莞的一家2003年在建的大豆加工廠日加工能力就將達到1萬噸至2萬噸。此外,許多小廠也在大力改建、擴建,加工能力也在大幅提升。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3年全國日加工600噸以上的大豆加工廠已達100多家。全國大豆加工能力已近5000萬噸。
但2003年以後,隨著大豆進口貿易的正常化,進口大豆數量急劇增長,以ADM、邦基、嘉吉、路易達孚等四大國際糧商爲首的國際投資商開始加大投資,全面進入我國大豆加工業。
目前外資企業參與我國植物油生産主要通過三種方式,一是進行原料進口貿易,如大豆、棕榈油等,二是直接建立合資或獨資企業,三是進行資金參股。實際中,跨過糧商參與我國植物油生産往往是三種方式並用。
在原料進口貿易方面,進入2004年後,國際市場投資基金利用其國際貿易經驗和資金以及掌控的南美大豆資源優勢,開始對我們大豆貿易進行瘋狂打壓,致使中國大豆壓榨企業的經營效益迅速滑落至全行業大幅虧損的深淵。首先是在CBOT市場上進行點價方式將高價豆賣到國內市場,同時其國內參股企業利用我國“當企業處于虧損狀態時,可以免交所得稅,同時也不用交納增值稅,並且虧損部分還可以沖抵未來的贏利部分”等相關稅收規定,規避稅收費用實現“把左口袋裏的錢虧到右口袋裏”,完成資本境外轉移目的。相比之下,我國的民族壓榨企業卻承受了實實在在虧損。另外,對于合資企業來說,外資方還可以通過惡意虧損來達到使中方資本縮水、而其自身卻通過資金優勢擴大股份的目的,最終達到其操控中國壓榨市場的目的。
另外在國內油脂原料進口上,跨國糧商利用其豐富的國際貿易經驗和資金優勢,已基本完成對我國大宗食用油壓榨原料的采購控制。根據了解,目前包括中糧集團在內的多數中國壓榨企業,都在以進口大豆作爲食用油壓榨的原料。而ADM、邦基、嘉吉、路易達孚四家跨國公司壟斷了中國80%的進口大豆資源,如ADM收購了華農集團湛江油脂廠30%的股份,卻取得了其70%的原料采購權。另外,嘉裏、益海合並過程中,通過股份置換,ADM將持有豐益國際的股份。此外,目前棕榈油是除大豆油外中國第二大消費食用油,也是調和油生産的主要原料。中國幾乎全部棕榈油都依賴進口,中國年進口棕榈油450多萬噸,其中絕大部分來自東南亞,而合並後豐益國際將是世界最大的棕榈油公司之一,將在中國棕榈油進口中大舉獲利。
在建廠和投資參股方面,根據中國糧食行業協會統計的數據資料顯示,2006年入統油脂企業中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70個,僅占6.9%,但統計數據也顯示,年産量10萬噸以上食用植物油企業30個,總産量達1079.9萬噸,占入統食用植物油企業總産量的62.4%。中糧集團、嘉裏糧油集團、益海糧油集團食用植物油産量均達到100萬噸以上,分別爲205.4萬噸、188萬噸、152.3萬噸。前10家企業總産量占本行業入統企業總産量的比重達到食用植物油44.7%。其中嘉裏糧油集團、益海糧油集團爲外資企業,目前已經合並重組爲豐益國際,中糧集團的油脂業務也含有ADM的股份。
彙總數據顯示,最近三年,嘉吉公司、邦基公司、托福公司、路易達孚公司和來寶公司五家跨國糧商對我國的十多家大豆壓榨廠進行了資産重組。來寶公司先後收購了廣西欽州大洋油脂和江蘇南通寶港油脂,重組了重慶新涪和山東新龍油脂;邦基公司先後收購或控股了山東日照三維油脂、南京華農油脂和天津正大公司;嘉吉公司先後收購了東莞華農油脂和陽江豐源公司;路易達孚公司兼並了霸州華農油脂,並對張家港江海糧油工業公司進行了資産重組;托福公司重組了湛江華農公司,並通過鄭州陽光公司入股開封正大和許昌山花公司。此外,中紡糧油公司與ADM等相關外商成立合資公司,先後租賃或入股菏澤華瑞油脂、東莞盈豐油粕公司和蚌埠花園油脂公司,並計劃在日照港建設大型糧油物流基地和大豆壓榨廠,據悉近期中紡糧油仍在與國內兩家大型大豆壓榨企業集團商談重組其屬下的大豆壓榨廠事宜。
目前ADM、邦基、嘉吉、豐益國際、來寶等跨國糧商在全國97家大型油脂企業中的64家企業參股控股持有股份,占66%。
三、外資進入對國內相關産業影響
外資進入我國植物油壓榨市場,一方面滿足了國內植物油需求,對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將康發展有所貢獻。
根據了解,1998/1999年度我國大豆壓榨量爲1094萬噸,而2006/2007年度我國大豆壓榨量突破3200萬噸。而其間國內大豆産量僅爲1600萬噸左右,嚴重滿足不了國內需求,熟悉國際貿易經驗外資的進入對我國解決植物油供應問題帶來了好處,特別是在棕榈油進口方面,極大地促進了我國食品工業的繁榮發展。同時,跨國糧商先進的管理經驗和物流模式,對我國整個糧油市場的發展也具有借鑒意義。
其次,外資的進入也促進了國內食用油生産工藝的進步,更新了國內的消費觀念。
中國制造受人诟病最多的是技術含量不高,實際上近年來所爭議的,無論是技術性貿易壁壘影響,還是中國商品質量危機,折射出的是國內少數企業技術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在全球産業鏈條中獲利過低,所以遭遇頻繁的貿易摩擦和其它發展中國家的競爭。中國食用油行業十幾年前,因爲技術上的差異,消費的食用油被稱爲“土油”、“洋油”。經過近幾年的快速成長,目前在加工工藝等很多技術領域上,已經占據了世界前列的位置,尤其是黃曲黴素去除技術上的成就。
中國食用油行業正處在一個重要轉型期:從粗放成長轉變爲集約成長,從同質競爭轉變爲創新競爭,想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只有紮紮實實地從“創新技術”做起,別無他途。
但另一方面卻也對我國相關産業的健康發展帶來危機。
大量的進口在滿足國內需求的同時,我國油籽壓榨中心也逐漸轉向沿海地帶,越來越多的加工企業采用進口大豆,由此也造成我國大豆産區出現賣糧難,播種面積持續下降的局面。傳統的大豆主産區目前僅黑龍江、內蒙地區産量較高,大豆在黃淮及長江流域已經成爲經濟作物種植。在黑龍江省,豆農50%以上的家庭收入來自大豆,尤其是北部地區種植大豆近2000萬畝,當地種玉米積溫不足,種小麥效益更差,種植大豆是當地40余萬戶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如果大豆生産全面崩潰,這部分農民將面臨嚴重的生存危機。
另外,外資在國內的大肆建廠擴建,造成社會資源的嚴重浪費,同時伴隨著沿海集中設廠的增多,投資風險也在加大,我國民族企業的發展壯大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
數據資料顯示,在2000-2006年期間,我國日壓榨大豆能力增長了3.2倍,但在此期間,國內大豆實際壓榨量僅增長了1.2倍,國內大豆壓榨能力的增長速度遠快于大豆實際壓榨量的增長速度,導致我國大豆壓榨能力出現嚴重過剩的局面。2006年我國實際大豆壓榨量只有3500萬噸左右,僅占全部大豆壓榨能力的43%(如果考慮壓榨能力300噸日以下的小型油廠以及可加工多種油料的油廠也加工部分大豆,目前全國大豆壓榨能力將超過9000萬噸,大豆實際壓榨量占全部大豆壓榨能力的比重不足38%)。
目前我國大豆壓榨企業主要分布于東北和沿海地區,尤其是近幾年,沿海地區大豆壓榨能力快速擴張,企業規模龐大,受國産大豆采購和運輸規模及費用的限制,加工進口大豆已成爲南方沿海地區大豆壓榨油廠的惟一選擇而且華東和華南沿海地區大豆壓榨能力遠遠大于華北和東北地區。據不完全統計,截至到2006年底,我國華南和華東沿海各省的油廠日壓榨大豆能力已達到17萬噸,年可加工大豆5100萬噸,除山東內陸地區部分油廠加工少量國産大豆外,其他油廠基本上是全部加工進口大豆。東北和華北地區的油廠日壓榨大豆能力爲10萬噸左右,其中有一半的壓榨能力位于沿海地區,這些油廠的加工規模均超過1000噸,最大的達到10000噸,壓榨進口大豆也成爲這些企業的首選按照。以全國大豆日壓榨能力爲27萬噸計算,沿海地區的大豆壓榨能力占到75%以上,這些地區的油廠每年加工進口大豆數量占其大豆壓榨量的比重超過90%。
調查數據顯示,由于産能過剩、布局集中,2003-2005年之間我國建成的大型大豆初榨油廠,有一半以上的企業因經營困難,導致破産倒閉或被其他企業兼並重組。
同時,跨國糧商利用其對原料采購的優勢,使我國不僅在國際大豆市場上沒有話語權,而且在國內大豆市場上也失去話語權,大豆進口時間、數量、價格被國外參股控股企業所掌控,國內油脂壓榨業有被外資壟斷的風險。
據悉,目前,我國的大豆加工業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産業鏈條,延伸到飼料加工、畜禽、水産養殖、營養保健、包裝、化工、環保、軍事、醫藥、紡織服裝、航空、航天等領域,成爲我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具有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如果國內大豆生産消亡,大豆將完全依賴進口,各相關産業的發展將受制于人,進而影響我國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同時,我國食品營養所需植物蛋白和動物蛋白來源將受制于人。由于大豆加工和貿易已被外資掌控,如果大豆生産全面崩潰,我國的大豆供應及飼料工業、畜禽、水産養殖業的發展將全面受制于外國,傳統豆制品、肉、蛋、奶及水産品等的供應將面臨挑戰,嚴重危及我國食品安全。
四、國家相關政策的調整
我國油脂油料品種開始大規模進口始于上世紀90年代中期,1996年我國大豆進口關稅調減至3%後,正式放開大豆進口。隨後2001年我國加入WTO,並于當年5月份公布轉基因條例,對進口植物油實行TRQ管理。在對內方面,爲提振國內油料生産,國家開始在東北實行“大豆振興計劃”,出台了大豆良種補貼政策(現在農業體系中的良種補貼,包括對油菜生産,就是從大豆開始的)。另外還出現了其他的一些問題,包括2004年的巴西紅豆事件,出台了檢驗制度、以及大連商品交易所推出了2號大豆。
2006年,隨著我國植物油壓榨業的飛速發展以及國際油料進入中國數量的劇增,以農業部爲主的行業協會成立,同時根據WTO協議,取消植物油TRQ管理,而這一年我國植物油壓榨業産能格局也發生重大變化,大型油脂集團開始重組,包括中糧重組和豐益嘉裏合並。進入2007年後,隨著國內外油脂油料價格波動幅度的加大,我國開始進一步加大國內油籽生産補貼力度,並對外資進入植物油壓榨業采取限制措施。另外,我國《大宗農産品進口報告和信息發布管理辦法(試行)》也正在加快制定中,根據目前已知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點:1.從事大宗農産品進口的企業,其相關情況均需備案;2.相關企業在簽訂大宗農産品進口合同、貨物在裝運港出運、抵達目的港等相關情況,需在72小時內向相關部門彙報,彙報內容包括進口總量、出港時間、到港時間、進口價格等。另外,商務部已公布的《實行進口報告管理的大宗農産品目錄》中包括大豆和豆粕兩類,並首選大豆産品進行跟蹤。國內油廠將需要做好進口大豆的提前申報與到貨情況報告。綜合來看,目前國家在油脂油料進口方面的態度正由滿足國內需求向扶持民族油脂油料産業的方向上來。
此外,2007年國家發改委再次修改外商投資目錄,限制目錄裏面農副食品加工業規定如下:1.大豆、油菜籽食用油脂加工(中方控股),玉米深加工;2.生物液體燃料(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産(中方控股)。
除上述規定外,國家將繼續完善大豆和食用油儲備制度。
五、未來外資發展態勢及相關建議
據不完全統計,2007年我國竣工投産的大型大豆壓榨項目至少有五家,合計日壓榨大豆能力達到1.6萬噸。這些項目分別是:青島渤海油脂大豆壓榨項目,設計日壓榨大豆能力爲6000噸;九三油脂防城港大豆壓榨項目,設計日壓榨大豆能力爲5000噸;黑龍江陽霖油脂集團三廠,設計日壓榨大豆能力爲2000噸;江蘇民康油脂公司和重慶油脂公司鹽城分公司設計日壓榨大豆和油菜籽1000噸的綜合油料加工項目。
目前國內在建和計劃建設的大豆壓榨項目仍有十多家,分別是:遼甯丹東港集團與美農谷物公司、美國帕斯特公司共同投資1.2億美元規劃建設的200萬噸谷物油脂加工項目,一期工程將建設3000噸/日大豆壓榨廠;華港集團公司的欽州大豆壓榨項目;黑龍江鴻源植物油公司的1000噸/日大豆壓榨項目;黑龍江陽霖集團的1500噸/日大豆壓榨項目;佳木斯吉慶豆業的1000噸/日大豆壓榨項目;山東嘉冠集團的2000噸/日大豆壓榨項目;邦吉公司天津大豆壓榨擴建項目;上海良友集團的江都大豆壓榨項目;益海嘉裏集團的佳木斯大豆壓榨項目。
不過,考慮到目前國內壓榨産能嚴重過剩,因此未來國內壓榨産能繼續擴張的可能性較小,同時,國家在政策上的規定,也將對外資在華新建産能有所限制。
綜合來看,我國食用油行業正處在一個重要轉型期:從粗放成長轉變爲集約成長,從同質競爭轉變爲創新競爭。
對于國外大豆的層層壓近和外資對國內加工業的攻城略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程國強認爲,首先要加大對國産大豆生産的支持力度,啓動戰略貿易機制。如對國內大豆生産采取扶持政策,調動農民種植大豆的積極性,探索建立大豆産業基金等市場機制;把大豆等資源性農産品進口納入戰略貿易安排,建立進口戰略機制,對大豆的收購、船運、加工、終端産品進行産業鏈管理等。
其次,程國強表示,國內企業應該多向跨國糧商學習。其中,這些跨國糧商的資本動員和運作能力只是基本條件。國內油脂企業更應該學習的是他們用100多年時間積累的全球資源配置、市場營銷和風險管理經驗,探索建立從原料收購、産地運輸、國際運輸到消費地的加工、飼料、養殖業的産業管理、系統風險控制和行業資源整合的新經營模式。
此外,部分專家還建議要盡快建立我國的“大豆安全”保障體系。通過聯合、收購、兼並等手段,形成以某些大油脂集團爲首,包括中小型大豆壓榨企業、大豆貿易商、代理商、進口商,以及金融、資本市場上的投資公司等在內的産業集群,再通過産業分配、通過金融市場的套期保值和投機,與國外基金及産業投資者進行對抗。
我們分析認爲,由于我國國內油料資源的嚴重不足,未來進口市場依然呈擴大趨勢,我國油料油脂生産必須堅持在國家政策支持下走差異化發展,重點發展非轉基因産品,特別是高蛋白食用大豆。
我國大豆産業的優勢主要表現在:我國是大豆的原産地,品種資源十分豐富,而且又有飲食大豆及其制品的傳統習慣;目前,我國尚未發展轉基因大豆,而且高蛋白大豆品種的選育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綠色、高蛋白一直是中國大豆的品牌優勢。因此必須揚長避短,除在東北和黃淮海大豆集中産區推廣高油大豆品種以滿足我國衆多油脂加工廠的需求外,今後還要在南方地區推廣高蛋白和其它專用大豆品種。同時,提升傳統大豆食品加工産業的檔次,促進傳統大豆食品産業的現代化。
從1996年開始,我國在全國城市和農村範圍內廣泛實施“大豆行動計劃”,以改善中小學生營養狀況爲突破口,利用傳統的大豆加工技術,提高城鄉居民的蛋白質營養水平,改善城鄉居民的營養狀況,增進全民身體健康。2003年直接用于食用和食用加工的大豆共850萬噸,占我國大豆總産量的55%,比1995年提高了11%左右,人均食用大豆消費達到6.6公斤,比1995年4.9公斤的人均食用量增加了35%。但與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我國大豆人均食用量仍然偏低。在經濟發達的日本和中國的台灣、江蘇、上海等發達省份,人均食用大豆一直保持在每年10公斤的水平上,台灣省每人每年的大豆直接消費量大于20公斤。以我國現有13億人口計算,如果人均大豆食用消費達到10公斤/年,則食用總需求爲1300萬噸;如果人均食用消費是20公斤/年,則總食用需求爲2600萬噸。假如我國到2015年實現人均20公斤/年的消費目標,按照每年1000萬的人口增長速度,2015年我國人口將達到14億左右,則大豆食用總需求爲2800萬噸。按照已經實施的國家“大豆行動計劃”的消費目標,到2010年人均大豆食用需求量將達到16公斤/年,如現行計劃生育政策不變,到2010年我國人口將增至13.4億,這樣大豆食用總需求量將達到2144萬噸,2030年人均大豆食用量達到25公斤/年,以15.19億人口計算,大豆食用總消費量將達3798萬噸。未來我國大豆食品業發展前途廣闊。
結合我國當前的糧油市場行情以及我國大豆的發展方向,大規模實施大豆儲備計劃顯然是不現實的,建議國家在全國範圍內實施食品豆儲備計劃,通過對食品豆價格的保護間接維護大豆産業安全。
六、主要跨國糧商在我國植物油市場的生産情況
美國ADM:以參股控股爲主
美國ADM公司初建于1905年,是世界上最大的油籽、玉米和小麥加工企業之一,其大約2/3的收入來自對大豆、花生及其他油籽等的加工。ADM公司的優勢是把谷物和油籽原料深加工成爲用于食品業、飲料業、保健品業和畜牧飼料市場中的多種産品,然後利用自己的運輸系統(13,000節鐵路車箱、2,250艘駁船和1,200個貨櫃車)輸送原料和成品至全球各地。
美國ADM (Aricher Daniels Midlan天)集團是較早進入我國糧油市場的跨國糧商之一,其在國內的投資形式以參股控股爲主,其在國內的主要合作夥伴有中糧集團和新加坡豐益國際,並通過控股托福國際(總部位于德國漢堡)持有大連華農30%的股份和河南陽光油脂集團部分股份。
在美國ADM公司與中國糧油食品集團公司(COFCO)共同投資興建了8個油廠,主要有位于江蘇張家港的東海糧油工業(張家港)有限公司、位于天津塘沽的北海糧油工業(天津)有限公司、位于山東岚山的黃海糧油工業(山東)有限公司、位于廣東增城的東洲油脂工業(廣州)有限公司、位于廣西防城港的大海糧油工業(防城港)有限公司。其中,ADM在大海糧油工業(防城港)有限公司中占有30%的股份,投入現金大概在4000萬美金以上,其他幾家ADM的股權稍微低些,平均在22%左右。
在豐益國際方面,ADM通過其直接和間接控股,成爲豐益國際的第二大股東。
除此之外,1995年,ADM還在中國大連建立了獨資子公司——艾地盟動物保健及營養(大連)有限公司,在山海關也有一家大豆加工廠,並收購了華農集團湛江油脂廠。據不完全數據統計,目前ADM在國內管理著年加工能力在1300萬噸左右的13家油脂加工廠,其中獨資企業日加工2.28萬噸,參股企業日加工能力3.4萬噸,是國內最大的大豆壓榨企業和供貨商。
豐益國際:國內最大的植物油生産商
新加坡豐益國際集團(Wilmar International)由原新加坡豐益國際于2006年年底收購馬來西亞郭氏集團的全部食用油及相關業務後整合而成,整合之後,豐益國際將成爲亞洲最大農業綜合企業集團之一,並成爲世界數一數二的油料提煉商。
2006年12月底,隨著豐益國際有限公司收購嘉裏糧油公司的全部股份,並收購美國ADM公司持有的益海集團的全部股份,新集團旗下大豆壓榨企業將達到12家,日壓榨油料能力達到4萬噸,年可加工大豆1000萬噸,同時擁有8家花生、棉籽和菜籽壓榨廠;日精煉油脂能力將超過1.3萬噸,年精煉各種油脂能力將超過400萬噸,産也分布貫穿沿海和東北大豆産區,一躍成爲我國市場上最大的的油脂油料企業集團。同時,豐益國際通過收購其母公司豐益控股旗下煉油以及相關業務,進一步增強其國內棕榈油第一大進口商的地位。
在整合之前,益海集團11個生産基地位于安徽蕪湖、河南周口、河北秦皇島、四川廣漢、新疆昌吉等二三線城市,而嘉裏糧油(中國)的八大生産基地主要位于天津、上海、深圳、青島等航運方便、消費水平高的國內一二線城市。
嘉裏在小包裝市場占有率達到了50%以上,而益海基本在豆油壓榨領域占有絕對優勢,因此這次合並實際是上遊和下遊的有機組合,同時市場對象也更加全面。此外,在2005年益海集團便開始將投資方向轉向其它農産品加工領域,在黑龍江投資益海米業。隨著重組的完成,豐益國際多元化發展的觸角開始逐漸向南發展。據悉,目前豐益國際有在黃淮地區增加其玉米、小麥加工投資的興趣。
部分豐益國際參股或獨資企業名單:
益海集團:秦皇島金海糧油工業有限公司、益海(石家莊)糧油工業有限公司、益海(煙台)糧油工業有限公司、山東鑫海糧油有限公司、益海(周口)糧油工業有限公司、周口魯花濃香花生油有限公司、益海(連雲港)糧油工業有限公司、益海(張家港)糧油工業有限公司、益海(鹽城)糧油工業有限公司、新元糧油(武漢)工業有限公司、嶽陽魯良新元糧油工業有限公司、泉州福海糧油工業有限公司、大海糧油工業(防城港)有限公司、益海(四川)糧油工業有限公司、益海(廣漢)糧油工業有限公司、益海(昌吉)糧油工業有限公司、益海(阿克蘇)糧油工業有限公司、沙索益海(連雲港)醇工業有限公司、益海(連雲港)油化工業有限公司、益海(廣州)糧油工業有限公司、益海(昌吉)糧油工業有限公司、益海(泰州)糧油工業有限公司、益海(佳木斯)糧油工業有限公司、益海(佳木斯)生物質能發電有限公司、益海(富錦)糧油工業有限公司、益海(富錦工貿)有限公司
嘉裏集團:營口渤海油脂工業有限公司、西安嘉裏油脂工業有限公司、青島嘉裏植物油有限公司、上海嘉裏糧油工業有限公司、防城港新海油脂工業有限公司、四川嘉裏糧油工業有限公司、南海油脂工業(赤灣)有限公司、廈門中鹭植物油有限公司、嘉裏糧油商務拓展(深圳)有限公司
美國邦基:由供應商向生産商的轉變
邦基集團(Bunge Ltd.)是世界上最大的私人擁有企業之一,于1818年在荷蘭組建,全球總部位于美國華特普萊恩市,主要從事大宗商品交易和經營,油籽壓榨和提煉,面粉碾磨,消費食品,油漆及水泥。目前邦基公司是美國國內和海外市場最大的糧食、油籽、油脂産品的供應商和出口商。邦基公司于1998年在中國設立貿易代表處,主要經營大宗農産品貿易等業務,範圍涵蓋油脂、油料、植物油以及糧食産品。
2000年,邦基(上海)國際貿易公司成立,向中國市場供應大豆等農作物,協助中國農民和企業出口玉米和小麥,並成爲中國大豆和豆油産品最大的海外供應商。直到2005年,邦基公司收購三維集團有限公司旗下一家位于日照的大豆加工企業,正式進入大豆加工業。隨後,2006年邦基公司宣布將收購大連華農集團位于江蘇南京的一家大豆加工廠、2007年和泰國正大集團成立了一家合資企業,收購一家位于天津的大豆加工廠主要股權。目前其在國內運轉的三家大豆加工企業分別爲邦基(南京)飼料蛋白有限公司、邦基三維油脂有限公司、邦基正大(天津)蛋白飼料科技有限公司,另外資山東菏澤也有一大豆加工廠,從事大豆及其派生産品的加工,主要産品包括國際一、四級食用豆油、飼料用豆粕、大豆磷脂等,全部日壓榨能力預計在1.3萬噸左右。在貿易方面,公司成立以來,曾連續三年成爲中國大豆和豆油産品最大的海外供應商,糧食産品的出口數額也逐年增加,對華年貿易量最高達到600萬噸。
美國嘉吉:發展勢頭迅猛
美國嘉吉(Cargill)是一家全球性的食品、農業和風險管理産品及服務的供應商,總部設在美國明尼蘇達州,在66個國家擁有158000員工。嘉吉公司的對華貿易始于1972年尼克松總統訪華後不久,主要向中國銷售谷物、油籽、鋼材、糖、棉花、果汁、肉類和其它商品,同時從中國購買如玉米、鋼材和蘋果汁等商品。目前與中國的年貿易額超過30億美元,在中國18個省市投資建立了27家獨資與合資企業。
目前嘉吉在中國涉及農産品加工的業務主要以飼料爲主,近年來開始轉向食用油壓榨,通過一系列收購和新建油廠,目前占有我國大豆壓榨市場15%的份額。收購方面,2005年嘉吉收購了華農集團的東莞油脂廠和東北一家油廠,2006年收購華農集團南京油脂廠、廣東陽江豐緣集團等企業,並和韓國一家企業合資企業在南通新建了年處理300萬噸大豆的油脂廠,2007年在陽江建造日加工3000噸大豆壓榨廠。此外,在玉米加工方面,位于吉林省松原市的華潤賽事力達玉米工業有限公司是其一家合資企業。
根據統計,目前嘉吉公司在中國16個省市投資建立了29家獨資與合資企業,與中國的年貿易額超過30億美元,其飼料企業遍及中國養殖大省,油脂企業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帶。其中,有5家大豆壓榨工廠,日加工能力達到17500噸。
部分嘉吉參股或獨資企業名單:大成-嘉吉高果糖(上海)有限公司、中糧賽力事達玉米工業有限公司、淄博嘉吉黃河龍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嘉吉亞太 食品系統(北京)有限公司、嘉吉烯王生物工程(武漢)有限公司、統一嘉吉(東莞)飼料蛋白科技有限公司、嘉吉糧油(南通)有限公司、嘉吉飼料(鎮江)有限公司、農標普瑞納(嘉興)飼料有限公司、南京農標普瑞納飼料有限公司、農標普瑞納(撫順)飼料有限公司、煙台農標普瑞納飼料有限公司、農標普瑞納(廊坊)飼料有限公司、農標普瑞納(成都)飼料有限公司、農標普瑞納(長沙)飼料有限公司、農標普瑞納(佛山)飼料有限公司、農標普瑞納(鄭州)飼料有限公司、農標普瑞納(哈爾濱)飼料有限公司、嘉吉動物營養部-美商嘉吉公司、嘉吉投資(中國)有限公司、嘉吉投資(中國)有限公司大連分公司、嘉吉國際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谷物油籽香港-糧谷貿易、嘉吉投資(中國)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東食貿易(上海)有限公司、清泉咨詢(北京)有限公司、農標普瑞納(新疆)飼料有限公司
法國路易達孚:以貿易爲主
路易達孚公司是一家跨國集團,創建于1851年,總部設于法國巴黎,在全世界範圍內從事谷物、油料、油脂、飼料、大米、肉食、食糖、咖啡、棉花、天然及人造纖維、電力、天然氣、石油及石油産品的貿易以及政府債券和金融證券業務。路易達孚集團的分支機構遍布全球,目前年銷售額超過200億美元。
2005年10月,路易達孚獲得中國商務部批准,成爲第一家可經營國內農産品貿易的外商。路易達孚在美國田納西州孟菲斯的子公司艾侖寶棉花公司已成爲中國最大的棉花供應商。近幾年又致力于中國紡織品和棉花進軍西半球和亞洲其他國家。其它業務包括中國大米、玉米的出口貿易以及其他農産品的進口工作。根據了解,目前該集團棉花進口占到全國的50%,大豆進口15%,玉米出口的15%左右。其在國內的獨資企業爲路易達孚(北京)有限公司,此外,2005年底在錦州建設60萬噸大豆項目。2006年9月,與中國遠洋物流有限公司簽訂了總體服務合作協議。
新加坡來寶:中國油脂市場的外資新貴
新加坡來寶集團有限公司創立于1987年,是一家以香港爲基地,並在新加坡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國際性企業集團,業務遍及全世界,在世界37個國家建有分公司。集工農業産品的采購、銷售、加工、融資、保險和運輸爲一體,是亞洲最大的多樣化資源性商品貿易公司,同時來寶還擁有自已的船隊。公司致力于全球生産廠家和用戶之間牽線搭橋,提供工礦和農産品的采購、營銷、加工和運輸等一體化服務。
近年來,來寶集團在中國業務發展迅猛:2006年年初完成收購四平紅嘴油脂有限公司的一家大豆壓榨和精煉廠,隨後兼並欽州大洋油脂,並與山東新龍食品公司和重慶新涪食品公司的控股方達成收購協議。2007年4月,收購寶港油脂資産。據悉,目前來寶日加工量達到15000噸,已經成爲可以影響國內油脂市場的一股重要力量。
同時,今年年初,來寶集團宣布計劃進軍世界棉花市場,目前其在國內市場已同相關科研單位就人員培訓、技術研究、科技開發等方面達成協議。
注:文中數據截止日期爲2007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