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10月29日6時訊(首席記者 佘振芳 實習生 唐李琳)由商務部、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國家外彙管理局、新加坡貿工部、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重慶市人民政府主辦的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金融峰會(以下簡稱中新金融峰會)即將開幕,今(29)日,記者從中新金融峰會秘書處獲悉,中新金融領域政策創新、服務創新及産品創新,將是吸引中新兩國及東盟各國央行和監管機構負責人、國際金融機構高管、知名金融專家學者、西部省(區)政府領導等數百位重量級嘉賓及媒體記者關注的精彩看點。
金融政策創新 激發開放活力
據介紹,中新金融政策創新成功爭取並分類實施國家部委層面41項創新政策,推動新方出台19項對等政策支持。
通過外債規模切塊管理改革、銀行跨境融資擔保、企業及金融機構發行外幣債券等創新,幫助西部地區企業打通雙向的跨境融資通道。
通過股權基金人民幣對外投資、證券期貨市場雙向投資等舉措,打通西部地區與東盟各國跨境雙向投資渠道。
通過深化跨國公司外彙資金集中運營、開展貨物貿易外彙收支電子化單證管理,提高跨境金融結算效率。
通過“一區縣一特色”的保險創新、再保險市場改革創新、巨災保險服務創新等,加快建設區域性再保險中心和創新保險資金運用。
通過銀行、證券、保險、租賃等行業的機構互設支持,推動中新雙方金融機構的合作。
中新金融創新一系列舉措,推動中新金融合作取得豐碩的果實。新設中新互聯互通基金,國際投資路演中心等90個項目加快推進,涉及金額近200億美元;金融産品服務不斷創新,共完成首筆獅城債、房地産信托基金、跨境雙外幣貸款、出口雙保理等跨境融資累計達75.6億美元,有效降低了西部地區的融資成本。
》》亮點一:外債規模切塊管理改革試點
重慶作爲繼上海、天津、福建、廣東之後新的外債規模切塊管理改革試點城市,外債規模年度授權30億美元,重慶企業可以境外發行本外幣債券、借用本外幣國際商業貸款,審批權限下放重慶本地,提高了重慶地區跨境融資便利化水平。
外債規模切塊管理改革試點政策的實施,大大簡化了企業發行外債的備案登記流程,縮短了備案登記時間,提高了重慶地區跨境融資便利化水平。
目前,在該項政策支持的跨境融資金額累計已達54億美元。
在該試點政策通道下,重慶西部物流園于2016年在新加坡交易所發行了中新互聯互通項目下的首批美元獅城債。5年期5億美元債券,票面利率3.25%,成爲迄今爲止重慶企業采取直接發行模式的海外債券中實際利率和成本最低的案例。
》》亮點二:銀行機構開展跨境融資擔保
銀行機構開展跨境融資擔保是中國銀監會批准中新示範項目的特有政策。允許重慶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爲跨境人民幣貸款、在新加坡發行債券等融資性項目提供擔保。這是自2007年銀行業金融機構爲融資性項目提供擔保業務被叫停以來首次放開。允許銀行機構開展跨境融資擔保,不僅拓展了重慶金融機構現有國際業務,還極大地提高了企業跨境融資項目發行的成功率,降低了發行成本。在此政策的支持下,已實現的70多億美元的跨境融資中,有近50億美元的融資項目享受到政策帶來的紅利。
重慶大晟資産是國有投融資平台,在此政策支持下成功赴新加坡交易所私募發行5億元人民幣債券。該項目是中新示範項目下首筆私募人民幣增信債券,由重慶農村商業銀行直接開具備用信用證爲企業增信,首創地方法人銀行直接增信模式。突破了需境外銀行轉開信用證的模式,爲發行企業節省境外銀行轉開備用信用證的費用,降低發行成本。
》》亮點三:股權投資基金人民幣對外投資
政策創新的另一舉措是允許重慶設立股權投資基金進行人民幣對外投資。中國人民銀行支持蘇州、天津、重慶三地中新政府間合作的優勢政策,允許在重慶市內設立的股權投資基金以人民幣形式對境外開展投資業務,並進行投資收益及分紅等權益的管理。與蘇州和天津規定需投資于新加坡等東盟地區相比,重慶政策最主要的特點是更加靈活,不限制境外投資地域。
該項試點,拓展了重慶市對外投資的機構類型,減少了彙率風險和換彙手續成本,開辟了對外投資的綠色通道,有利于助推中西部地區企業“走出去”;同時,也有利于吸引全國資金到重慶設立人民幣股權投資基金,增強了重慶金融的聚集性和輻射性。
截至目前,重慶已設立中新互聯互通股權投資基金,總規模約1000億元,以加大對金融服務、航空旅遊、交通物流、信息通信四大領域的投資引領作用。其中,擬形成基石基金200億元,募集社會資金約800億元,已在信息科技、城鎮化基建、教育、交通等領域實現投資77.6億元。此外,建銀國際、重慶獅岩毅鳴股權投資基金等專項服務于中新示範項目的市場化股權投資基金也已紛紛落戶重慶。
做深做實合作項目 創新領域持續拓展
中新金融互聯互通在其他相關領域也在加快創新腳步,爲企業提供更領先的金融服務和資金支持。
由重慶市金融監管局和新加坡交易所規劃指導的重慶國際投融資路演中心、新交所等20余家機構已在中心上線服務,推動國際交易所與重慶本地金融市場頻密對接,便利資金融通,提高與企業和投資者的對接效率。
物流金融綜合服務平台,全球首創跨境鐵路提單,成功開立中歐鐵路提單國際信用證,爲金融支持中新南向通道建設、積極探索創新陸上貿易規則提供了重要支撐。
中信銀行國際業務運營中心落戶重慶,歸集西南、西北16家分行業務,實現國際結算37億美元,年結算量將達200億美元,服務“一帶一路”相關企業,提供跨境綜合金融服務。
重慶零售品牌“重慶砂之船”,打造了中國中西部地區首個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的房地産投資信托項目,融資總計約10億新幣(約49億元人民幣)。
在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道路上,中新金融的合作探索正在爲沿線國家加強以金融爲紐帶的國際合作帶來示範和借鑒。
合作機制常態化 創新效率顯著提升
中新雙方國家層面聯合協調理事會、部委層面聯合工作委員會、重慶層面聯合實施委員會三級合作機制運轉有力,爲中新金融合作提供了強大的制度保障。在金融合作的具體落實方面,聯合成立中新金融專委會,協商各項領域合作的重點項目和工作路徑,制定關鍵績效指標評價等一系列專項機制,探索更多領域的合作意向。
此外,中新金融合作通過中新金融峰會、中新證券期貨監管圓桌會等平台,進一步完善溝通機制,促進高層常態化互動與溝通,聚集更多智慧和力量。
秘書處負責人稱,11月2日舉行的中新金融峰會,有助于進一步推動中新金融從更高水平探索創新路徑,形成可複制可推廣的創新成果,打造中新金融和中國-東盟金融合作的新典範,推動中新互聯互通項目走得更深、更實,更好地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推進沿線國家和地區資金互通,全面釋放和激發金融産業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