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中國上海和新加坡在經濟領域合作緊密。經濟領域的廣泛合作爲滬新兩地在金融領域的合作打下了基礎。雙方在金融服務“一帶一路”倡議、資本市場互聯互通、人民幣國際化、金融科技創新等方面有著廣闊的合作前景。
“2020年是中國和新加坡建立雙邊關系30周年,金融合作一直是雙邊關系中的亮點。”6月18日,在陸家嘴論壇全體大會二“加強滬新金融合作——夥伴城市專場·新加坡”上,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行長孟文能指出,滬新金融合作目前取得了良好的進展,主要表現在:離岸人民幣市場壯大,資本市場之間的聯系有所加強,金融機構在雙方市場中的發展有了更多機會。
滬新合作可優勢互補
數據顯示,2019年,上海GDP爲5532億美元,金融業占GDP的比重爲17.3%;新加坡GDP爲3721億美元,金融業的占比爲13.1%。
交通銀行董事長任德奇在會上表示,中國金融業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加強滬新金融合作提供了曆史性的機遇。
“作爲長三角的龍頭,上海在國家一體化發展戰略中承擔重要的使命。同時,作爲區域戰略新興産業市場主體,需求是海量的。但目前還有一些痛點,如經營産品服務創新的精准匹配度不夠。而新加坡的比較優勢是國際化程度較高,相關軟環境和國際接軌、運營全球資金方面經驗豐富。滬新金融深化合作既能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也會爲雙方共同提升國際金融中心的能級提供新的契機。”任德奇表示。
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鄭楊表示,滬新金融合作有廣闊前景。上海和新加坡都是開放型經濟的受益者,面對疫情,滬新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更密切的合作。“滬新在服務‘一帶一路’、要素市場、金融機構、金融科技等領域具備了良好的合作基礎和發展前景,未來可以進一步加強金融合作,推動人民幣跨境使用,加快發展人民幣的離岸業務,提升雙方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投融資綜合服務功能。”鄭楊稱。
“新加坡和上海都是亞洲區域貿易、資本和投資流動的重要門戶,是亞洲最爲主要的兩個金融中心。新加坡是亞洲的國際金融中心和重要的離岸人民幣中心,也是全球最大的外彙市場之一,擁有完善的金融體制。上海是中國最大的金融中心,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作爲中國經濟最具活力的長三角地區的領軍城市,上海有輻射內地、帶動全國發展的作用。”華僑永亨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董事兼首席執行官王克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長久以來,上海和新加坡有著活躍的經濟和文化交流,特別是雙方在經濟貿易方面緊密互動,並不斷深化金融領域的雙邊合作。上海是新加坡重要的投資目的地,兩地互補性強、合作潛力巨大。”
王克進一步表示,目前,新加坡和上海正在“一帶一路”項目融資、互聯互通,以及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發展等層面加強合作。例如,新加坡爲“一帶一路”下在東南亞的項目提供融資支持,上海也逐步完善面向“一帶一路”的投融資服務體系,拓寬滬新兩地的金融合作,以進一步提升雙方在金融領域的優勢互補和相互協作。此外,上海的企業承接了新加坡的港口建設等項目,新加坡的金融貿易企業也在上海設立了很多的分支機構等。
“上海是中國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是全球金融要素市場和基礎設施最齊備的城市之一,也承載著中國金融市場與國際接軌的重要作用。隨著人民幣計價的金融産品在全球尤其是亞太地區影響力日益加大,上海金融中心的優勢更加明顯。而新加坡是全球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之一,在國際金融、貿易融資、海事金融、保險和財務運作方面擁有領先地位,也是全球第四大外彙交易中心。同時也是重要的區域金融中心,是進軍東盟市場的主要門戶,同時也是東盟地區40%金融科技公司所在地。”大華銀行(中國)行長兼首席執行官符懋贊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未來的發展定位,滬新有所區別。根據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快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金融支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意見》,上海要建立全球人民幣金融資産配置中心和風險管理中心,而新加坡金融中心轉型策略是建設領先的國際財富管理樞紐、基金管理和落戶的亞洲樞紐、亞洲時區的全球外彙價格發現和流動中心。”
符懋贊進一步表示,“可以看出,雙方各有優勢,在推動金融中心的建設、升級和轉型進程中,雙方可以對接各自優勢,交流協作,共享資源。例如,上海的全球人民幣金融資産配置中心和風險管理中心建設,主要包括債券市場對外開放、發展人民幣彙率及外彙衍生品市場、提升與國際金融市場法律制度對接效率等方面。而新加坡作爲三大離岸人民幣中心之一,並擁有完善的股指債券和衍生品交易中心,監管系統也相對全面,可以在這些領域和上海交流協作、共享資源,推動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
此外,孟文能還特別提到了滬新在綠色金融方面的合作潛力。“我們要利用金融力量,共同促進更加綠色和更加可持續的經濟發展,這是上海和新加坡今後可以攜手共進的領域。”
孟文能表示,“根據研究,2030年前,每年預計需要約2000億美元的綠色投資才能支持亞洲經濟的綠色化。上海和新加坡可以共同打造爲中小企業量身定制的綠色和可持續發展相關貸款框架,這將有助于促進綠色貸款的跨境銀團發展,降低中小企業成本。”
“滬新雙方還可以共同應用創新金融技術方案推動綠色金融。新加坡每年會舉行一次全球金融加速競賽,來自上海和新加坡的金融機構和企業可共同尋找綠色金融解決方案。”孟文能稱。
金融機構強化合作
進一步加強滬新金融合作,金融機構的作用毋庸置疑。
孟文能表示,“在金融合作的大框架下,上海和新加坡的關系不斷加強,新加坡的銀行不斷地深化與上海的合作關系。如星展銀行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已進行了貸款銀團和聯合債券承銷方面的合作;華僑銀行和上海銀行在數字銀行和供應鏈融資方面有很多合作。”
據孟文能透露,今年將啓動新加坡、上海全面合作理事會的金融工作小組,目的就是要促進雙方的金融機構參與,如跨境人民幣業務和産品創新等。
符懋贊指出,新加坡是進入東盟市場的主要門戶,在2018年與上海貿易額就已達135億美元,占新中貿易總額的13.6%。隨著中國與東盟之間的合作夥伴關系進一步加深,今年一季度,東盟成爲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隨著東盟各國在疫情後逐步複工複産,相信新加坡和上海之間的經貿業務往來將更加頻繁。因此,銀行應該發揮金融穿針引線的作用,服務其中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助力實體經濟的發展。
“當前,各國經濟和産業結構的關聯性和依存度大大提高,必須通過全球的良性循環實現動態調整和升級,資本等要素只有實現全球的配置才能達到最佳優化。這次疫情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鍾,我們都不處于孤島,必須抱著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的心態才能推動經濟的發展和增進人民的福祉。這也是中新兩國的共識,也是努力方向。今年是中新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三十周年。俗話說,三十而立,我們相信兩國彼此的經濟融合將更爲緊密,在此大方向下,上海和新加坡的合作必將向縱深發展。作爲總部位于上海且紮根中國三十余年的一家新加坡的銀行,我們也將在推動上海和新加坡金融中心建設、互聯互通上做出應有的貢獻。”符懋贊如是說。
“大中華區市場是華僑銀行最核心的市場之一,上海作爲大中華區最爲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是華僑銀行關注的重中之重。”王克稱,華僑銀行將加大投入,進一步擴展和中資銀行的合作,特別將在境內外的聯合貸款及聯合金融服務、跨境供應鏈金融服務(包括對跨境電商提供的金融服務)、金融科技的研發和應用、更密切的人員交流和溝通等四個方面加強合作。
“上海國際中心建設的再出發以及滬新金融合作,爲金融機構提供了難得的曆史性發展機遇,特別是上海的機構,將對市場、對客戶有更深的理解,對其産品需求有更多的了解。”任德奇表示,交通銀行“建設具有財富管理特色和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銀行”必須要搶抓機遇,加快自身發展。作爲交通銀行來講,將重點聚焦在跨境投融資服務、金融科技賦能、金融産品創新以及複合型人才培養等方面,加大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支持,助力滬新金融機構合作邁上新台階,促進雙方實現資金、産品、資産以及人才的有效對接。
鄭楊表示,浦發銀行在新加坡業務的發展成效顯著。過去三年,浦發銀行新加坡分行業務範圍持續擴展,已從內保外貸、跨境直投、銀團貸款傳統業務,逐步擴大到各類貿易融資、境外並購貸款、債券自營投資和承銷、外彙和利率衍生品服務等結構性定制化金融服務。下一步,浦發銀行將積極作爲,主動連接服務好兩個市場,希望在中國金融管理部門和新加坡金融管理部門指導下,積極與星展、大華、華僑銀行等新加坡先進同業加強合作,通過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夥伴關系和延伸服務的渠道,共同服務好滬新兩地衆多的客戶。
資本市場互聯互通大有可爲
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是金融合作的重頭戲。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行動計劃(2018-2020年)》于2019年1月實施,陸家嘴論壇已連續兩屆設立夥伴城市專場,去年的主題爲“加強中英金融合作”。
2019年6月17日,距離去年陸家嘴論壇結束僅幾天,中國證監會和英國金融行爲監管局即發布滬倫通《聯合公告》,標志著中英合作的重要成果——滬倫通正式啓動,華泰證券成爲滬倫通的首個嘗鮮者。
一年後,倫敦時間6月17日上午9時,在今年陸家嘴論壇召開的前兩天,中國太保滬倫通全球存托憑證(GDR)于倫敦證券交易所滬倫通板塊正式挂牌交易,中國太保由此成爲第一家在上海、香港、倫敦三地上市的中國保險企業。
“目前有滬港通、債券通,我覺得可以建立起新加坡-上海的債券通。此前債券通的協議和合作建立起來的經驗可以加以應用,也可允許一些新增創新,如回購産品等。”星展銀行首席執行官Piyush GUPTA(高博德)在陸家嘴論壇上表示,“在人民幣國際化領域,我們也看到了機會。可通過與新加坡建立夥伴關系,讓新加坡的銀行直接在岸交易人民幣,也可和離岸人民幣的交易進行互動。”
“新加坡和上海之間建立更強的聯系,能夠助力上海更好地打造國際金融資金的發源地。”新加坡交易所主席柯宗盛表示,“新加坡是亞洲機構投資人非常密集的財富管理中心,能幫助中國公司獲得更多的外資流入。我們也將進一步幫助中國的貨幣市場進行深入發展,並支持人民幣國際化。”
任德奇指出,新加坡的上市公司中,超過三分之一是外國公司,其中,赴新加坡上市的中國公司占比也超過三分之一,這說明了雙方優勢互補的空間還比較大。下一步,雙方可以重點圍繞著拓展要素市場的廣度深度,促進投資者國際化;在多元化等方面進一步深化合作,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在金融、科技和産業良性循環與三角互動方面進行新探索。
“進一步深化中新資本市場的合作,更好服務‘一帶一路’建設。首先,可共同研發開發新品種,提升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包括綠色金融、金融科技、普惠金融、基礎設施的證券化。同時,支持有序擴大商品期貨市場的開放,支持商品期貨交易所推出更多特定品種,向包括‘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內的國際投資者開放交易等。”華略智庫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張嘉旭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其次,共同打造新工具,鼓勵金融機構根據互聯互通的示範項目規劃,設計個性化、差異化、定制化的金融産品,精准高效提供金融服務。第三,健全新機制,推進中新資本市場的務實合作。借助新平台,推動陸海新通道建設。”
“此外,醫療健康行業已發展成爲新交所的特色板塊。據最新統計數據,二級市場該板塊企業平均估值已達到將近50倍,即便剔除幾家頭部企業,該行業平均估值也約爲25倍,可謂非常優秀。未來上海與新加坡應加強醫療健康企業在上市融資等方面的合作。”張嘉旭稱。
張嘉旭進一步指出,新加坡交易所是2019年全球最大的房地産投資信托IPO平台,在房産信托基金市場方面具有豐富經驗。新加坡房托和地産類商業信托市場增長強勁,過去10年的總市值年複合增長率超過23%。在新交所上市的房托及合股式房産投資信托中,有12支REITs涉及中國大陸業務,總市值爲210億美元。“上海應借助‘新基建’大力發展和國內公募REITS試點起步機會,加強與新交所在REITS市場交流合作”。
高博德表示,“在股票領域,我們看到非常好的機會,房産信托市場是其中之一。如果我們能建立起房托市場,可以幫助中國投資人更好地參與海外機會,幫助部分中國信托基金找到第二個上市的地方,還可以共同建立聯合房托指數。”
“在銀行層面,華僑永亨銀行(中國)長期致力于爲中資企業在境外尋找合適的機會和探索新的業務領域,幫助他們達成適用于企業自身發展的業務需求。例如,與新加坡交易所保持長期緊密的溝通和戰略合作關系,並借助新加坡交易所的平台和資源,在資本市場爲客戶尋找合適的業務機會。”王克表示。
金融科技有望成下一個發力點
近年來,金融科技成爲滬新金融合作的重要內容,更有望成爲未來合作的發力點。
鄭楊指出,新加坡正在實施智慧國家2025計劃,對金融科技的掌握和探索都處于世界的領先地位。上海目前正在建設科創中心,將構建金融科技的産業生態鏈,形成群體優勢,加強科創中心和金融中心的聯動效應。
“目前,國內金融科技公司紛紛加大‘走出去’步伐,推動牌照互認。打通‘沙盒監管’國際機制,如聯合推出跨國支付等領域‘沙盒監管’場景。同時,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和區塊鏈技術探索國際金融風險防範。新加坡正在實施‘智慧國家2025’計劃,從ICOs到區塊鏈,從移動支付到生物識別,從大數據到分布式分類賬,新加坡爲金融科技領域的發展而營造的環境已經逐漸成熟。上海結合打造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定位和目標,可加強與新加坡在這些方面的交流合作,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張嘉旭表示。
從交易所的層面看,柯宗盛表示,上海和新加坡可進一步推進創新發展,金融科技就是很好的機會,通過將數據和金融更好地結合,加上強有力的監管政策,交易所之間可以建立起聯系,能進一步加強透明度和價格發行的機制,更廣泛地吸引全球的參與。“新加坡交易所也願意將人工智能、數據科學、分布式記賬等技術進行更廣泛交流,雖然現在還處于應用的早期,但我們對前景充滿期待”。
“上海非常積極地建立區塊鏈平台以更好地支持金融交易,新加坡也在針對其貿易和物流以及金融系統打造區塊鏈的技術支持。我覺得,兩個城市可以利用端到端的方式,實現共同的目標。”高博德表示,“目前,全球對數字貨幣和推出數字貨幣市場都很感興趣。我們可以看看,是否有必要將新加坡發展成爲中國數字貨幣的樞紐地之一。”
從機構層面看,銀聯國際有限公司董事長蔡劍波在陸家嘴論壇上表示,近年來,銀聯國際在新加坡加速推進移動支付受理場景的建設,並參與了新加坡監管局主導的通用支付二維碼項目SGQR。
“在滿足雙方監管要求基礎上,我們將在中新之間探索更便捷、快速的資金流通方案。我們願意繼續發揮網絡産品優勢,與新加坡機構共同打造互聯互通的支付網絡,推動數字化的支付産業發展,助力上海和新加坡的金融合作。”蔡劍波稱。
符懋贊認爲,銀行需要積極地以更創新的方案、更安全的金融體系和更開放的合作生態體系,助力數字經濟發展。“此次疫情的暴發加速了遠程通勤、教育、電子商務、醫療保健等領域的數字化轉型,以技術爲動力的解決方案和服務獲得了廣泛的應用。2020年是中國-東盟數字經濟合作年,上海在國內城市數字化轉型方面已經走在前列,而新加坡不僅領跑東盟數字經濟,同時也是東盟地區40%金融科技公司所在地。相信借著這合作年的東風,上海和新加坡在電子商務、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和産業數字化轉型等領域能取得更深入的合作”。
符懋贊進一步指出,銀行可通過構建開放、創新、共享的金融合作生態體系,與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公司在創新方案、電子支付、企業孵化和投融資等領域開展合作,推動金融科技創新和落地。
“以大華銀行爲例,我們已建立了多層次的大華銀行金融科技合作生態系統。目前,東南亞已成爲中國金融科技和創新企業的首選出海目的地之一。我們與戰略合作夥伴聯合開發了大華銀行的金融科技生態圈。通過該生態系統,初創企業在種子輪到C輪成熟期的不同階段,都可以獲得其他融資選擇,還將獲得我們的合作夥伴的專業知識和網絡。”符懋贊表示,“我們積極推動跨境移動支付的實現,也與國內領先的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推動創新金融解決方案的商業化,還與陸家嘴新興金融産業園、優客工場以及新加坡奕橋等諸多共享辦公空間合作,幫助想在海內外拓展業務的初創企業,輕松落地展業。”
“此外,通過各類合作交流,銀行可促進滬新在金融科技人才培養、綠色金融、産品和業務模式創新以及技術應用領域的最佳實踐分享和資源項目的對接。近期,我們將最新數字化人才培養的最佳實踐帶到了中國,在上海總部推出集團的Better U計劃,這是首個由新加坡銀行自主研發,且獲得新加坡銀行與金融協會(IBF)認證的技能提升項目,涵蓋了五個領域的關鍵技能,幫助人才掌握數字化轉型的關鍵軟技能。”符懋贊稱。
在王克看來,在金融科技創新領域,銀行需具備三大要素:第一,要有足夠的科技能力。第二,要有足夠的應用場景,而人員的跨境活動、貿易流的跨境特質、資金的跨境需求,都爲金融科技創新提供了足夠多的場景。第三,金融科技創新要依賴足夠大的規模,因爲金融科技創新需要很大的投入,要有足夠的規模才能産生足夠的回報。
王克表示,近年來,華僑永亨銀行(中國)逐步加強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投入。在華僑銀行去年10月提出的“數字化三年發展戰略”指引之下,在中國設立了集團系統開發團隊,爲集團旗下子公司提供包括應用開發等在內的技術服務,積極配合華僑銀行實施該戰略。
“目前,在零售銀行層面,華僑永亨銀行(中國)與總行之間合作主要包括賬戶的見證服務、引進金融産品、信息資源共享等。未來,滬新雙方希望能進一步密切合作,在金融科技方面借鑒新加坡的經驗,爲國內的個人和中小企業提供更好的産品和服務。”王克稱。
記者 潘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