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西風軍事 授權,今日頭條獨家發布,嚴禁轉載!
前情提要: 如果我們不盡快進攻,那麽日本人將會把我們趕出太平洋。 哈羅德·H. 阿諾德將軍于《全球使命》
1941 年 7 月 2 日,日本帝國內閣決定抓住時機占領印度支那;7 月 14 日,日本駐巴黎大使把日本內閣總理近衛文麿的照會遞交維希政府首腦達爾朗海軍上將。這份照會要求組建“殖民地聯合防禦”制度,從而可以派遣足夠的部隊去占領整個地區,並且具有任意設立軍事基地的自由。
達爾朗在 24 小時內就把這個消息告訴給了美國駐法國非占領區的大使萊希(Leahy)海軍上將。根據後來更加可靠的文件,雖然萊希當時確實鼓勵達爾朗和貝當抵抗來自東京的壓力,但沒有明確表示美國要支援法國去抵禦日本對印度支那的入侵。
根據維希政府在 8 月 5 日提供給華盛頓的備忘錄,這位羅斯福總統的大使在 7 月 16 日與貝當元帥的談話中,沒有說美國想改變美國國務院針對日本在 1940 年的侵略行徑所采取的不幹預政策。
日美談判 盡管局勢有了新發展,但日本政府仍然希望進行談判。由于羅斯福總統希望他的英國盟軍能有時間加強新加坡的防禦,所以不願與日本交流。爲了與美國坐在談判桌前,近衛文麿提議去檀香山與羅斯福會面。然而,華盛頓告訴近衛文麿,應該先把談判的基礎准備好。
珍珠港,美國海軍基地。
確實,利用石油禁運,美國總統羅斯福和國務卿科德爾·赫爾(Cordell Hull)就有最有效的施壓手段,因爲估計日本的石油庫存只夠用 2 年。然而,石油禁運也是一把雙刃劍,軍力崛起的日本如果發現沒有燃油,肯定不會滿足于僅在東京和華盛頓之間交換外交照會的。除了緬甸的油田之外,像打拉根島(Tarakan Island)、婆羅洲的巴厘巴板(Balikpapan)、蘇門答臘島的巨港(Palembang),這些地方都在日本的可攻擊的距離之內。此外,日本軍方雖然沒有拒絕談判,卻爲談判設立了時間期限,那就是要防止對手通過談判獲得大利益,只要談判出現亂要價的現象,那就終止談判。
9 月 6 日,考慮到美國總統羅斯福找借口拒絕與日本首相在檀香山會見,甚至不願在美國阿拉斯加州的首府朱諾會見,日本帝國內閣再次開會討論局勢,會上形成下述結論:日本不怕打仗,很可能在 10 月前就能做好戰爭准備。在進行備戰的過程中,要努力以東京的計劃爲基礎爭取與美國、英國達成外交協議。
日本駐華盛頓大使野村于10月2日寫下的備忘錄
日本軍人占了上風 日 本 帝 國 內 閣 在 1941 年 9 月 6 日 定 下 的截止日期過去了,但沒有外交突破。10 月 12日,近衛文麿在東京市郊的別墅召集外相豐田(Toyoda)、陸軍大臣東條英機(Tojo)、海軍大臣海軍上將大川(Okawa)、作戰計劃部長鈴木(Suzuki)一起開會。根據會議記錄,近衛文麿與陸軍大臣之間發生激烈爭執:東條英機:“談判無果。談判要想成功,雙方都需要退讓。至今,只有日本在退讓,美國寸步不讓。”
大川:“我們要很好地維持和平與戰爭之間的平衡。首相應該做出決斷。”近衛文麿:“我們可以應付
一場 1 年或 2 年的戰爭,但不能打 2 年以上的戰爭。”
東條英機:“這反映了首相的個人觀點。”
近衛文麿:“我甯願談判,不願打仗。”
東條英機:“首相對戰爭的信心問題,應該在內閣會議上進行討論。難道首相沒有參加內閣會議嗎?現在首相顯然是在逃避責任。”
近衛文麿:“我不僅對戰爭沒有信心,而且拒絕爲戰爭負責。只有所有外交努力失敗後,內閣才能決定打仗。我仍然對外交手段有信心。”
頂部的視圖“赤城”號,中間這個視圖“加賀”號。底部的兩幅視圖戰爭開始時的“蒼龍”號
與當事人相比,現在的曆史學家有後見之明,知道這兩個日本人在 1941 年 10 月 12 日都犯了錯誤。東條英機錯誤地認爲,發動突然襲擊能給美國這個巨人帶來沉重打擊。另一方面,近衛文麿錯誤地認爲,只要承諾不利用印度支那做跳板攻取東南亞,石油禁運就能被解除。
盡管現實如此,但東條英機要求首相注意日本陸軍和海軍所表達意見的威脅不是空話。根據日本憲法,負責國家防禦的大臣直接由日本天皇委任,他們不必服從內閣達成的原則,可以在任何時候代表軍方批評內閣。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內閣首相要辭職。10 月 16 日,日本首相果真辭職了。東條英機是這場危機的引發者,在日本天皇的要求下出面處理危機。
東條英機取代近衛文麿之後,保留了戰爭大臣一職,但把外相的職位給了東鄉茂德(ShinegoriTogo)。東鄉茂德曾經是日本駐莫斯科大使,但此時沒有職位……
未完待續,歡迎留言討論。
文摘錄自:〔英〕艾迪·鮑爾中校(Lieutenant-Colonel Eddy Bauer) 著 《斷刀 從珍珠港到中途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