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海運需求非常大,馬六甲航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想要進行海上貿易,馬六甲海峽是必經之地。
馬六甲航線的暢通對于中國海上貿易來說至關重要,正當中國爲海上貿易安全犯愁之際,緬甸伸出了援手,決定將科科群島租借給中國,這真是幫助中國解決了一大難題。
可是,另一邊的印度不高興了,緊張地坐立難安,因爲,中國使用科科島,意味著印度想要東擴的意圖不得不受到限制。
那麽,小小的科科島到底有何特殊地理優勢?
緬甸出借科科島示好中國
衆所周知,海運是當今世界範圍內一個非常重要的跨國貿易運輸方式之一,它承擔著促進世界經濟貿易發展的重要角色。
中國作爲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對于海上貿易的發展需求是非常大的,中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海上貿易。
連接中國南海的馬六甲海峽,是一個重要的國際貿易通道,是連接印度洋與太平洋的重要國際航道。中國想要與其他國家進行海上貿易,馬六甲海峽就是必經之地。
試想,如果中國船只在馬六甲海峽受到阻礙,這條被譽爲“海上生命線”的通道將不會對中國發揮出它的重要價值,中國對外貿易發展必定會重重受挫,許多重要的能源將很難運輸到中國。
由此可見,在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海上貿易安全是一個需要考慮的重大問題,馬六甲海峽對于中國的戰略意義是非常大的。
事實上,中國想要保證這條“海上生命線”對中國船只一直保持暢通,就不得不借助周邊鄰國的力量和支持,而具有特殊地理位置的緬甸就是一個可以考慮的對象。
緬甸東部、北部與中國雲南相連,它的西南部還連接著孟加拉灣和安達曼海,在海上貿易上具有相當重要的地理位置優勢。
而緬甸作出的重大決定——將科科群島借給中國使用,幫助中國解決了重大難題,對于兩國來說也是一場雙贏。
站在中國的角度,科科群島可以很好地幫助中國鞏固海上貿易安全,從而能夠持續不斷地與阿拉伯地區、地中海區域的國家進行貿易往來,國內發展所需要的資源也不會受到威脅和影響。
按照地理位置上的距離,中國的戰機從雲南到科科群島30分鍾內就可到達,這樣一來,中國就能夠更好地對印度洋上的軍事活動進行觀察,且對中國的國防安全有著重大意義。
既然說到印度洋,那就不得不提印度這個國家了。
印度的一些島嶼與科科群島距離很近,中國在科科群島上駐紮力量不僅能夠方便觀察印度的一些活動,還能夠限制印度想要東擴的意圖。
另一方面,從緬甸的角度來說,將科科群島借給中國不僅僅是向中國示好,表示對中國援助的感謝,更是爲了以後緬甸更加長遠的發展。
可以說,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中國在政治外交、經濟和國家安全上對緬甸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特別是在經濟方面,中國大量的投資和援助成爲緬甸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
緬甸在中國的支持下經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在這樣的兩國關系的背景之下,緬甸將科科群島借給中國是情理之中,這也是兩國之間友好關系的重要表現。
獨具地理優勢的科科島
這樣一個小小的科科島,如何能對中國的海上貿易安全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呢?它對“海上生命線”有什麽重要影響,竟然讓印度坐立難安。這就必須從地圖上來好好研究一下它獨特的地理位置了…
從世界地圖上看,科科群島位于東印度洋上,在緬甸仰光的西南方,東邊靠近安達曼海,西邊與孟加拉灣相連,南邊與印度的尼科巴群島隔海相望,距離重要的馬六甲海峽僅800公裏,距離中國雲南1200公裏。
這樣看來,科科群島就正好處于中國、緬甸、印度、馬六甲海峽的中心地帶。不得不說,科科群島具有天然的地理位置優勢,這對于中國的意義十分重大了。
除了科科群島本身的位置優勢,它在馬六甲航線上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六甲海峽處于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之間,是連接印度洋與太平洋的重要國際水道。
國際貨輪想要從印度洋進入中國南海,馬六甲海峽是必經之地,中國想要與阿拉伯地區、歐洲以及非洲進行貿易往來,就不得不依賴于馬六甲海峽。這不僅事關中國對外經濟的發展,更是與中國的能源安全緊密相關。
如果馬六甲海峽突發意外,水道不能正常通行的話,中國的能源安全、經濟安全將面臨重大危機。
因此,馬六甲海峽的困境對于中國來說一直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
中國能夠獲得緬甸的幫助,使用與馬六甲海峽隔海相望的科科群島,這將有利于緩解馬六甲困境對中國的影響。
中國進入科科群島,可以在島上修建機場,建立雷達監控系統…
如果周邊國家在印度洋上進行軍事活動,危害中國領土安全,中國能夠馬上觀測到並迅速作出反應,這不僅對于維護馬六甲海峽附近海域的和平局勢起到一定的穩定作用,同時也保障了中國輪船在馬六甲海峽暢通無阻地通行。
另外,美國總統奧巴馬上台後,極力推行“重返亞太”戰略,這一戰略使得美國與緬甸之間的關系迅速回暖,但這對于中國的發展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因爲美國對緬甸的影響,目的之一就是想要鉗制中國的發展。
在這樣複雜的國際環境之下,中國能夠使用科科群島,其中的重大意義不僅僅在于保障中國的海上貿易安全和能源安全不受威脅,更是有助于減少美國在亞太地區實施的戰略對中國造成的不利影響。
科科群島獨特的地理位置,賦予了其不可小觑的戰略意義。
印度爲何坐立難安
緬甸方面把科科群島借給中國,印度爲何坐立難安呢?
首先,科科群島與印度本土相距僅僅只有986公裏,它的南邊與印度的安達曼島和尼科巴群島一衣帶水。而中國借用科科群島,某種程度上拉近了與印度的距離。
其次,印度爲了強化自己在印度洋上的影響力,其在安達曼海域都設置了重要的軍事基地,其中的目的之一就是遏制中國向南擴張,減少中國在東南亞、南亞一帶的影響力。
另外,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印度政府就提出了“東向政策”,以南亞爲戰略依托,向東南亞和澳洲發展印度影響力。而要想實施好這個戰略,印度就必須與周邊國家以及東盟保持友好關系。
在沿線的國家之中,緬甸與印度地緣上緊緊相連,且都是東盟的重要成員國。
印度想要向東發展勢力範圍,就必須以緬甸爲通道,將緬甸作爲進入東盟的切入點。因此,印度將緬甸作爲“東向政策的主線”。
政策的制定總是理想化的,可現實卻又極其複雜。
隨著中國的不斷崛起,中國在南亞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印度對此一直是憂慮和恐慌的。
中國在南亞的影響力越大,印度“東向政策”越是難以順利推進。此時,緬甸又將科科群島借給中國使用,印度越發慌了手腳。
在科科群島上,中國可以設置雷達監測系統,還可以修建機場和跑道。隨著科科島上的設施不斷完善,中國在這裏的影響力進一步加強。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印度想要在印度洋上進行一些軍事活動或者是制造一些小動作,中國馬上就能夠獲知,科科群島就相當于中國在南亞地區的一個眼睛,印度必然對此感到憂慮和坐立難安。
中緬的“胞波”情誼
中國與緬甸的關系,早在漢朝時期就已經建立了邦交。
到了唐朝,緬甸王子還來到長安進行過訪問,白居易還爲此寫下了《骠國樂》,描寫了骠國(古緬甸的前身)的舞者來大唐表演的盛大場景。
1949年新中國成立,當年的12月16日,緬甸就宣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也是第一個非社會主義國家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
在中緬兩國建交之初,兩國之間互相尊重互相理解,關系的發展有了一個很好的開端。
到了20世紀50年代中期,中緬兩國之間形成了“胞波情誼”。
“胞波”在緬甸語中是兄弟的意思,這段親密友好的關系是由周恩來總理與當時的緬甸總理吳巴瑞親手締結的。
此後,中緬兩國的關系一直都保持著積極的發展勢頭,進入80年代後,中國和緬甸在政治和經濟等方面的聯系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展。
在政治上,中國完全尊重緬甸的獨立自主,一直奉行不幹涉他國內政的原則,在國際政治舞台上也對緬甸給予大力支持。
在經濟上,中國對緬甸提供大力的扶持和資助。從九十年代開始,中緬兩國的貿易往來一直保持著較高的增長勢頭。
21世紀初,中緬貿易更是獲得了突破性的發展,中國成爲緬甸的第三大貿易國,僅次于新加坡和泰國。
隨後,中國對緬甸出口的商品采取免關稅的優惠政策,使得兩國之間的貿易迅猛增長。
到了2010年,中國超越了泰國和新加坡,成爲了緬甸的第一大貿易夥伴。
除去商品貿易,中國對緬甸還進行了大量的投資,在兩國政府達成投資保護協定後,中國大陸的許多企業紛紛到緬甸投資建廠,逐漸成爲緬甸最大的外資來源國。
與此同時,中國還向緬甸提供了許多無償援助以及大量的優惠貸款,這些貸款被用來建設緬甸的水電、通信技術、公路和鐵路等項目,緬甸在中國的資助下得到了快速發展。
爲了保障石油安全,化解“馬六甲”困局,中國聯合緬甸和其它一些國家進行合作,在2009年的時候,正式啓動了中緬油氣管道項目的建設。
盡管這其中經曆了許多波折,但最終還是建設完工。
在過去的十幾年裏,友好合作依然是中緬兩國關系發展的主流。
2015年緬甸完成大選後,在外交政策上依舊是采取務實的策略,十分重視對華關系。
大選後的第二年,緬甸國務資政兼外交部長昂山素季首次訪華,不難看出緬甸對中緬關系的重視。
在接受中國媒體的采訪時,昂山素季更是直接表示:“我很喜歡兩國關系現階段的狀態,因爲我們兩國政府間有堅實的相互理解的基礎。我看到中國領導人對于我們的需要感同身受,我們相信他們真誠地希望我們的邊境地區實現和平,因爲邊境的和平與穩定對兩國有百利而無一害。”
21世紀的中緬關系基礎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也就是說,由原來的緬甸對中國的單向“依賴”轉變成了“相互依賴”,中緬“胞波情誼”的發展會越來越深入。
結語
與人爲善是中國的傳統美德,這放在國與國的關系上也同樣適用。中國對緬甸的長期支持與幫助,換來的也是在中國需要幫助的時候能夠獲得緬甸的有力支持。
中國作爲一個超級大國,對外關系上一直秉持著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尊重他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背景下開展一系列的交流與合作。在與鄰國的交往中,中國也一直遵守國際准則,承擔著大國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國家之間進行友好合作才能獲得長遠發展,中國對于達成夥伴關系的其他國家會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這不僅僅是出于對國家利益的考量,更是爲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