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亞洲四小龍之首嗎?
亞洲四小龍分別是韓國、中國台灣、中國香港和新加坡,是20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過程中,亞洲發展最快的四個地區。而時至今日,仍舊有部分台灣民衆,認爲台灣是亞洲四小龍之首,是亞洲最繁華的地區,這一觀點遭到了亞洲很多網友的不認同。
那麽台灣的真正經濟發展水平究竟怎樣?又有哪些産業仰仗呢?
一、台灣經濟現狀
台灣是我國比較發達的地區之一,同時也是亞洲經濟水平較高的地區之一。根據中國財務部發布的數據來看,2021年中國台灣的GDP總額爲4.99萬億元人民幣,處于亞洲領先地位。人均GDP高達21.28萬人民幣,就算是與韓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也不逞多讓。
而在台灣的産業結構中,農業占比相對較少,根據台灣統計部門發布的數據顯示,1991年的時候,台灣農業占比就僅有3.67%。而制造業在台灣的産值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並且台灣基礎工業産業鏈非常完善,基本實現了勞動密集型産業向技術密集型産業的轉型,制造業每年都會爲台灣貢獻巨額的財政收入。
但台灣雖然制造業發達,但金融産業並不發達,其他基礎産業也不具備完整的産業鏈。因此台灣在近幾年來發展滯緩,一度淪落到四小龍末尾的位置。
那麽台灣是憑借什麽原因跻身四小龍,又是因爲什麽原因掉隊的呢?
二、台灣迅速崛起的原因
台灣之所以在上世紀50年代之後迅速崛起,很大的原因便是用強硬的手段進行了土地改革。查閱台灣財政的曆史數據會發現,20世紀50年代的台灣人民,年均收入僅有37美元左右,而這些收入的來源,便是爲台灣地主進行打工。
那時的台灣大量土地被地主占據,導致台灣經濟滯緩難以發展。爲了改變這一現狀,台灣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采用強硬的手段將土地分給農民進行耕種,大大調動了農民的工作熱情,促進了台灣經濟的發展。
時間來到上世紀的70年代,以美國爲首的發達國家,爲了節省制造成本,對制造産業進行了外遷,韓國與日本是最大的受惠者,但台灣同樣建起了一座座的制造業工廠。
制造業工廠的崛起,帶動了台灣工商業的發展,台灣實現了從農業社會向勞動密集型産業的轉型。大量商人爲了銷售自己工廠的商品,每天坐飛機全球跑,兜售手中的貨物。
大量商人的活動,爲台灣帶來了大量的外貿投入,並且幫助台灣找到了新的發展方向,那就是半導體芯片市場。可令台灣人沒想到的是,半導體産業不僅促使了台灣的繁榮,也成了台灣發展滯緩的根本原因。
三、台灣王牌産業——半導體産業
1974年,全球遭遇重大經濟危機,石油能源市場發生巨變,這導致台灣的外貿産業大受影響。爲了維持企業運行,大量商人尋找新的生存之道,而儲存芯片成爲台灣的新選擇。
台灣半導體芯片在1974年之後迎來了飛速發展。根據台灣年報,2004年台灣半導體芯片的總産值,已經達到了2235億人民幣,堪稱台灣的支柱産業之一,而台灣也憑此成爲亞洲四小龍之一。
但台灣半導體産業搶奪的乃是韓國三星的市場,于是爲了制約台灣芯片市場的發展,三星與台灣進行了慘烈的價格戰。
價格戰幾乎讓台灣的存儲芯片,遭受到毀滅性的打擊。但台積電以及富士康並沒有妥協,反倒是與荷蘭的ASML合作,開始在芯片封裝領域開始發力。
但隨著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台灣半導體産業再次迎來下滑,台灣經濟愈發不景氣,總産值每年都在降低,逐漸落到四小龍的末尾位置。
然後隨著疫情的到來,全球對于半導體芯片需求猛增,台積電又再次獲得滿血“複活”的機會,還拿下了比三星還要多的市場份額,成功逆轉了局勢,經濟再一次迎來了飛速增長。
結語
台灣人均收入與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相差無幾,雖在近幾年發展滯緩,但疫情令台灣半導體産業重新煥發生機,迎來了又一輪的飛速增長時期。但我們也可以看出,台灣經濟體系過于單一,過度依賴半導體市場,未來需要完善其他産業建設,才能加強自身抗風險的能力。
大家覺得台灣未來有機會成爲亞洲四小龍之首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