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泡菜地位已經岌岌可危的情況下,中國最近公布的一個經濟數據,恐怕又讓韓國網友紮心了。
據工信部1月15日發布的消息,2020年中國的新船接單量以48.8%的市場份額,力壓韓國的41.4%成爲全球第一。
這意味著,去年全球有接近一半的新船訂單,交給了中國船廠。
這則消息爲什麽紮心?因爲全球船舶工業的三大指標(新船接單量、造船完工量和手持訂單量),中國已經全部做到了世界第一,而韓國全部退居第二。
在全球疫情肆虐、經濟低迷的2020年,中國的新船接單量、造船完工量和手持訂單量在全世界的份額分別高達48.8%、43.1%和44.7%,傲視群雄。
數據本身不會說話。但看到這些數據,我要說一句,更該被看到的是幕後付出汗水的中國勞動者。
曾經看過一則報道,爲了建造新一代科考破冰船“雪龍2”號,鋼板需要被加熱至70-150攝氏度的溫度才能焊接,而且這個焊接工作,還得在寬度僅爲350毫米的縫隙中完成。
在七八月的高溫天,江南造船廠的工人們毫無怨言,個個揮汗如雨。一天幹下來,衣服全部濕透,每人能喝掉五、六升的水。
如果把時間再往前撥七十年,中國船舶工業從一無所有到世界第一。在這背後,整個中華民族付出的血淚和汗水、遭受的屈辱和打壓、迸發的激情和智慧,更讓人感動涕零。
今天我們把這個過程寫出來,因爲它值得被更多的中國人看到!
01 起步
1950年4月的瓊州海峽,此時正值谷雨,來自北方的季風正向南吹去。人民解放軍第40軍軍長韓先楚眺望著對面的海南島,心裏盤算著,是時候了!
如果再等等,就必須要等到9月,才有合適的季風。原因無他,當時的人民海軍沒有蒸汽輪船,跨海登陸作戰只能依靠小艇、漁船和木帆船。
5月1日,韓先楚率軍解放海南島全境。而幾個月後,朝鮮戰爭爆發,美國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我們差點跟這個風景宜人的中國第二大島失之交臂。
而台灣海峽,則成了一直沒能跨越的遺憾。瓊州海峽最窄處只有19公裏,台灣海峽的平均寬度一下子變成180公裏,這是當時僅能依靠木帆船的人民軍隊,難以跨越的。
沒船,還是沒船!讓好幾代中國人心心念念卻始終不能如願。1986年,73歲的韓先楚將軍走到了生命的最後時刻,這位老軍人卻突然振作起來,高喊著“台灣!台灣!”,隨後遺憾地閉上了雙眼。
韓先楚上將
當時,全中國僅有主要船廠20余家 ,這些船廠大多設備陳舊、工藝落後,職工不足2萬人,技術人員更是奇缺。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江南造船廠,它從晚清時期就是中國的第一大廠,但已經在國民黨軍撤退前被爆破炸毀。
一個爛攤子,這就是我國現代船舶工業的起點。
被國民黨軍炸毀的江南造船廠
面對這種地獄難度的開局,第一代中國船舶人卻有著用不完的幹勁兒。從排水量幾百噸的小輪船,到建造排水量一千五百多噸的長江客輪,再到排水量五千噸的海輪,一窮二白的中國人硬是都造出來了。
1958年,當建造第一艘中國萬噸遠洋船被列入國家重點項目的時候,已經更名爲江南造船廠的工人們沸騰了。
已經退休的老工人江師傅,曾經戴上老花鏡,興致勃勃地對記者講述這段曆史,“我高興得好幾個晚上睡不著覺,做夢也想著有朝一日能用我們的雙手,造出自己的萬噸輪啊!”
在西方國家長期技術封鎖、蘇聯又突然中斷援助的困難下,中國第一艘自行設計建造的萬噸級遠洋船“東風號”,在1960年勝利下水,它的性能指標甚至達到當時國際先進水平。
這個過程中的艱辛和偉大,不亞于原子彈的研發。當時,主持設計“東風號”的是許學彥院士,這位13歲就立志造船強國的船舶設計專家,每天工作十五六個小時,大熱天住在船隊旁的草棚裏畫施工圖。
那時候也沒有計算機,船舶設計的計算都靠許學彥手算。
“東風號”的成功制造,爲我國後續大量建造萬噸以上船舶奠定了基礎,中國從廢墟之上初步建立了完整的船舶工業體系。
然而,此後持續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讓剛剛起步的中國船舶工業再次停滯不前。
1973年,剛剛被檢查出膀胱癌、但依舊堅持工作的周總理,在會見外賓的時候也著急了:“我們南沙、西沙被南越占領,沒有航空母艦,我們不能讓中國的海軍再去拼刺刀。看不到航空母艦,我是不甘心的啊!”
那時候不要說造航母,就連生産普通民船的船廠,也處于停産半停産狀態。1977年,中國的造船完工量爲11萬總噸,而家門口的日本達到了1170萬總噸。
高達100倍的差距,讓中國的造船人再一次失去了方向,需要有人站出來指出一條路!
來自山東濰縣的柴樹藩,是時任的第六機械工業部部長,主管船舶工業。1977年的冬天,有人通知他去小平同志家裏開會,此時剛剛恢複工作的鄧小平,用四川話告訴柴樹藩十六個字;“軍民結合、以軍爲主、發展民用、以民養軍。”
喜歡開玩笑的鄧小平,還給出一條“錦囊妙計”——“中國的船舶要出口,要打進國際市場。”
柴樹藩明白其中的良苦用心,當時國內的軍船生産任務下降了2/3,民船任務也幾乎爲零,國內船廠只有“打入國際市場”找飯吃,才能殺出一條血路。
第二年的6月28日和29日,鄧小平又再次聽取柴樹藩等人的彙報,給出了另一個核心問題的答案——“技術引進應當是全面的,要徹底革命,不要改良主義。”
這麽說,是因爲剛走出文革陰影的中國人,仍然對“洋奴哲學”、“賣國主義”的大字報心有余悸,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問題上步子邁不開。
不得不服,普通人和偉人的差距真是巨大的。鄧小平的三句話,解決了當時最亟待解決的三個問題——思路、市場和技術,中國船舶工業開始了“二次創業”。
1982年1月4日,重達2.7萬噸的遠洋散貨船“長城”號,在大連造船廠完工交船。這艘船由香港船王包玉剛訂購,也是我國第一艘按照國際通行標准來建造的出口船。
闖出國門第一船——“長城”號
以此爲契機,中國于1980年到1982年簽訂了77艘出口船合同,並在此後的10多年裏一發不可收拾。
1995年,還是在中國北方的大連造船廠,完成了30萬噸級的船塢主體交工。我們已經不滿足于建造萬噸輪了,中國具備了建造10萬噸以上級大船的能力。
這一年,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由原六機部組建的)全年承接訂單246萬噸,其中98%都是出口船,出口創彙11.7億美元。
當時,主管外貿的國務院副總理李岚清興奮地說,“現在,我們唯一能夠稱得上出口産品的就是造船。”
還是在這一年,中國船舶工業創造了曆史——我國首次超過德國,成爲繼日本和韓國之後的世界第三造船大國。
1997年,偉人逝世,中國船舶又遇到一個坎兒。
“亞洲金融危機引起國際船價下跌,降幅在20%左右。中國船廠普遍接單困難,船舶出口嚴重受阻。”這是當年船舶行業的頭版新聞。事實上,全國的39個工業行業中,有25個出現了全行業虧損。
比鄧小平小24歲的朱镕基,此時臨危受命出任總理,並在中外記者面前莊嚴地宣誓,“不管前面是地雷陣還是萬丈深淵,我都將勇往直前,義無反顧,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朱镕基給中國船舶開出的“藥方”,是“一分爲二,南北競爭。”
從此以長江爲界,走過了17個春秋的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分拆爲以大連等爲主要基地的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CSIC),俗稱“北船”;和以上海、廣州等爲主要基地的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CSSC),俗稱“南船”。
1999年7月1日,在北京的京西賓館,對著台下十大軍工集團的高級管理者們,71歲的朱镕基語重心長地講:“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但任重而道遠啊。”
原來是一口鍋裏吃飯,現在兄弟兩個各憑本事。“兩船分立”讓中國造船業再次呈現出一片勃勃生機。
2007年,一台單機功率49680馬力的船用低速柴油機在大連建造成功,打破了日韓在5萬噸馬力柴油機市場上的壟斷地位。而在30年前,中國從瑞士引進“大功率低速柴油機生産技術”的時候,瑞士專家則充滿不屑:“這麽複雜的機器,中國人能看懂圖紙嗎?”
2008年,第一艘國産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在上海順利交付,標志著中國已基本掌握世界造船尖端技術。LNG船是在零下163攝氏度下運輸液化氣的專用船舶,建造難度不亞于航母,此前只有美、日、韓國等少數國家能造,被喻爲世界造船業“皇冠上的明珠”。
中國第一艘國産LNG船“大鵬昊”
勢頭太猛了!中國,這個積貧積弱上百年的國家,要開始沖刺世界第一造船大國的王座了!
秋豆麻袋!
卡機嘛~
排在中國前面的日韓、尤其是韓國,再也坐不住了!
02 對手
如果說中國船舶工業的起步,是一個家道中落的年輕人白手起家的勵志故事。那韓國船舶工業的崛起,則充滿了濃濃的“二代”氣息,歐美的“爸爸”們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各國造船産量份額的變遷(1900-2000)
整個20世紀全球船舶工業的變遷,上面這張圖能看得很清楚。最開始是英國一家獨大,後來歐洲國家和日本崛起,再後來韓國橫空殺出,在世紀末形成日韓雙雄並立的局面。你也許會問,美國去哪了?美國造船能力不強嗎?
必須得承認,美國的造船能力很強。作爲二戰海軍“下餃子”的範例,僅一個費城海軍造船廠,幾年內就建造了26艘大型航母、9艘輕型航母和115艘護航航母,另外還有幾十艘巡航艦、幾百艘驅逐艦和幾萬艘登陸艦艇。
二戰時期的費城造船廠
但著名的《瓊斯法案》,基本上扼殺了美國的民用船舶産業,其作用相當于“揮刀自宮”。
這個法案規定,在美國境內提供航運服務的船舶必須是完全在美國境內組裝,船體等主要部件必須由美國本土制造,必須懸挂美國船旗,75%以上的所有權必須是美國公民,75%以上的船員也必須是美國人。
這個美國鐵路財團和石油財團博弈下的産物,讓美國在本土造船的成本太過高昂,而這個低附加值的産業也被轉移到了韓國。
1971年,已經56歲的韓國人鄭周永,登上了前往歐洲的航班。此行,是爲了解決造船的技術和資金問題。
這個現代集團的創始人此前沒有任何造船的經驗,他手裏只有一塊地,是好哥們兼軍人總統樸正熙特批給他的,位于漢城(首爾)東南250英裏的港口城市蔚山。
距離蔚山不遠的是閑山島,韓國的民族英雄李舜臣(被封爲“亞洲第一戰將”),曾經憑借韓國自造的鐵甲船(龜船),在這裏擊沉48艘日本戰船。
鄭周永與樸正熙夫婦
鄭周永需要籌集的資金是4300萬美元,這筆錢比現代集團當時的總資産還多,而且現代從來沒造過船,投資的風險也很大。
但是,鄭周永這趟歐洲之行的收獲,比預期的要多得多。
英國的巴克萊銀行同意提供造船廠建設的貸款,英國出口信用保險局(ECGD)同意爲此提供擔保;蘇格蘭船舶設計會社A&P同意簽署造船廠設計合約,另一家造船會社Seotlithgow同意簽署關于技術指導的特許合約;希臘船王利邊諾斯,還同意簽訂了兩艘26萬噸級巨型油輪訂單。
資金,技術,包括客戶全都有了,韓國造船業的開局堪稱夢幻。如果換了中國老一輩的造船人,恐怕做夢都會笑醒。
1974年6月,在鄭周永的邀請下,樸正熙和夫人參加了現代重工業造船廠的開業儀式。這是當時世界最大的造船廠,可以建造40萬噸級的大船。現場的人們歡呼雀躍,每個人臉上洋溢著激動和民族自豪感。
但樸正熙,內心想的是另一件事情。通過出兵幫助美國參加越南戰爭,韓國已經獲得了10億美元的援助和貸款,他要把這些錢不停地用在韓國企業身上。
有一天,大宇集團的創始人金宇中突然收到一條通知,讓他立刻去青瓦台開會,商討接手玉浦造船廠的事宜。
原本計劃1980年完工的玉浦造船廠,當時處于停工狀態,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爛尾廠。最終,在被稱爲“獨裁者”的樸正熙親自點將下,金宇中只好硬著頭皮把造船廠接過來,當然還有韓國産業銀行440億韓元的投資。
跟鄭周永一樣,金宇中也踏上了前往歐美國家的航班,收獲也基本一樣。
在挪威,他以每艘4500萬美元的價格,拿下了4艘2.2萬噸級化學産品專用運輸船的訂單。在美國,他又擊敗來自美國和日本等國的27個造船廠,奪得了阿拉斯加北部海灣的海水處理建設工程。
在大宇造船的成立大會上,烏雲壓境,大雨傾盆,金宇中本人也神情嚴肅、躊躇滿志。有了這艘造船廠,韓國每年的造船能力從280萬噸上升到400萬噸,可以和日本一較高下了!
日本造船業的底子好,甚于鑽研的日本人從沒把隔壁的韓國人放在眼裏。當初,鄭周永曾畢恭畢敬地拜訪日本的七大造船公司,有六家拒絕了他合作建廠的提議,僅剩下的三菱重工業還開出了極其苛刻的條件。
日本人想得很簡單——要是韓國人學會了造船,我們造什麽?
奈何,美國人也是這麽思考問題的——要是日本的經濟成了世界第一,那我們算什麽?
《廣場協議》簽訂現場
臭名昭著的《廣場協議》,打得日本經濟坐在地上站不起來,日本的造船業也同樣遭遇了浩劫。
但對韓國人來說,這未嘗不是一種“恩賜”。到了 1999年年底,韓國造船就超過日本,成爲世界第一了。
就像在其他領域一樣,日韓就此結下了梁子,日韓網友在網上的交鋒也異常激烈。
在Youtube平台上,有一期名爲worlds biggest shipbuilders(世界最大的造船廠)的視頻,當一個日本網友在視頻下方留言之後,原本平靜的評論區風向開始變了!
一個韓國網友突然出現,不但反駁了對方的言論,還擴大到了整個曆史時期。
日本網友憤怒回怼。
而韓國網友Wandrative已經開始人身攻擊了,而且特別不願意與中國爲伍。
說到曆史,另一位網友出來糾正了。
對此,韓國網友先堅持古代韓國造船很厲害(李舜臣造鐵甲船的故事),並給出了他的“邏輯”。
然後,韓國人火力全開!這架勢,真是驚天地泣鬼神!
當另一個圍觀群衆站出來,要求韓國網友提供來源出處的時候,這番爭論才最終收場。
從韓國網友Wandrative(文末還會提到他)的言論中,不難看出韓國在造船這個領域的驕傲,以及對中國這個後來者的不屑。
事實上,在造船技術上奉行“拿來主義”的韓國,面對同樣是後來者的中國,不但拒絕進行分享,還進行封鎖。
“他們不讓上船看,只安排你在會議室看看錄像;即使去了現場,他們會給你安排一輛車,但不准你下車。”這是大連船舶重工集團船研所所長馬延德,回憶他去韓國船廠考察的情景。
大型船用柴油機半組合式曲軸,是建造大型油輪的關鍵所在,中國在2005年才自主突破了這一技術。在此前的1978年到1997年間,中國在進口曲軸上的花費高達9000多萬美元。
其實更難受的,不是高昂的價格,而是競爭對手借此卡脖子。“船等機、機等軸”,造船周期被迫延長,很多國內船廠不得不放棄幾百萬噸的訂單。
1999年,大連新船重工獲得了伊朗5條30萬噸超大型油輪的訂單,由于不掌握相關技術,必須購買韓國船廠的設計圖紙。
然而,韓國人最開始是拒絕,經過長期拉鋸戰式的談判,韓國才答應合作,繼而又獅子大開口,要價630萬美元,而這僅僅是主要圖紙的設計費。
好在天道有輪回,當時間來到2008年,韓國造船業的好運氣終于走到頭了。美國“爸爸”搞出來的金融危機席卷全球,也包括韓國。
危機爆發後的幾個月裏,全球停止建造的船只共492艘,其中194艘是韓國船廠的訂單。此後,企業巨虧、工人失業、行業低迷一直困擾著韓國造船業。
但更讓其難以接受的,恐怕還是中國的追趕。中國造船業已經率先走出危機,三大指標在2010年首次超越韓國,成爲世界第一。
造船總量這個世界第一的寶座,韓國曾經盤踞達7年之久;但一夕被中國超越,此後數年也沒能奪回來。更令人著急的是,中國的造船技術也早已突破封鎖,進入自主創新的階段,國産航母下水、LNG運輸船下水,中國正在成爲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造船強國。
韓國:是時候放大招了!
韓國憋出來的“大招”,是把韓國最強的兩家造船企業,也就是前文提及的現代重工和大宇造船合二爲一。
在大宇造船廠,文在寅重申了政府的堅定支持
爲什麽要這麽做?韓國總統文在寅倒是沒有藏著掖著,他說的非常直白——希望現代重工集團收購大宇造船可以鞏固世界第一的地位。這用意路人皆知了。
問題在于,韓國現代重工已經是全球第一大造船廠了,而被收購的大宇造船偏偏又是全球第二。第一和第二聯合起來,組成一個超級“巨無霸”,讓其他人怎麽玩?
打個比方,此舉相當于天下第一的曹操和天下第二的孫權聯起手來,你讓劉備怎麽辦?
來者不善!
03 超越
造船業已經退居世界第三的日本,首先對這樁交易表示了抗議。
《日本經濟新聞》首先提醒日本企業應該對此保持警惕,並翻出了大宇造船的“黑曆史”。據日本國土交通省表示,韓國政府在2015~2017年向大宇造船提供了總額達到約12萬億韓元的國家援助,違反了WTO的補貼協定。
對此,韓國的解釋是,這“各類援助是銀行做出的商業判斷,不存在問題。”
擁有龐大航運業的歐盟,對這樁交易也疑慮重重,認爲這形成了實質性的壟斷。按照克拉克森2019年的數據,兩家韓企合並後,總體手持訂單量將占全球的五分之一以上,VLCC(超大型油輪)和LNG船的總占有率將分別達到全球的72.5%和60.6%。
但是,韓國認爲這不是壟斷。現代重工集團的一位發言人稱:“與其他消費品不同,船舶行業是由買家設定價格,因此沒有壟斷問題。”
韓國內部也有反對的聲音,主要是兩大船企的工人組織,畢竟並購往往伴隨著裁員。2019年,韓國公平貿易委員會收到一份反對意見書,稱“全球第一和第二大企業的合並將嚴重限制市場競爭力”,且“無法證明合並能夠産生船價提高和效率提升的效果”。
不過,韓國造船業人士認爲,工會的反對不會對合並審查結果産生重大影響。因爲這樁並購案能否獲得通過的關鍵,主要在于包括中國在內的6個相關國家,他們的反壟斷機構是否審批通過。
哈薩克斯坦和新加坡,分別在2018年10月和2019年8月做出了批准決定,歐盟、韓國和日本的反壟斷監管機構目前正在審查當中,而中國的反壟斷機構如何決策,非常關鍵!
在造船這條路上一路走來,中國人已經吃了太多苦,也吃了太多虧。面對最大的競爭對手韓國如此“有針對性”的並購,而且確確實實會造成了行業壟斷,我國的相關部門不應該批准。這應該是很多人,包括我的第一反應。
審批結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不到一個月前,據韓國方面稱,中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已對作出“無條件批准”的決定。
這個結果,韓國人自己也沒想到。韓國船企先是坦言“韓中兩國造船業競爭激烈,原本預測會在華遇到較大阻力”,然後又做出猜測,這麽順利應該是“公司對市場壟斷等問題的積極說明。”
無論如何,中國的相關部門到底爲什麽要批准?
我們不怕。
先悄悄地說一句,我們的“南船”和“北船”,早已經在2019年合並完成,成立了新的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
當年分家的倆兄弟,這些年各自都練就了一身本領。北船是我國海軍裝備科研生産的主體力量,南船在民船及船舶制造能力上更勝一籌,再次合並是真的“強強聯合”。
其次,開放和競爭,是中國企業這些年在國際和國內市場制勝的法寶。
韓國誕生一個“巨無霸”船企,對我們未必是一件壞事。我之前寫《中歐貿易協定》,講到改革開放這些年,最先開放的通訊行業,中國企業在競爭中把摩托羅拉打得滿地找牙;開放不夠全面的汽車行業,卻出現了華晨這樣“地主家的傻兒子”。
還有,從全球的發展格局、尤其是這幾年的態勢來看,韓國並不是我們的競爭對手。
我們的目標一直沒有變,有且只有一個。
所以,中國批准韓國兩大船企合並案,最可能的原因,也這可能是讓韓國人最最紮心的地方——你想把中國當對手,但人家中國,從來沒有把你當成對手。
如果韓國不是對手,那中國船舶工業往哪個方向發展?
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指出,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其根本性質是從屬于政治的。同樣的,一個産業的發展,也要服務于一國的經濟基礎和國家戰略。
中國的船舶工業,最開始爲了保衛祖國海疆,營造一個安全的發展環境;後來,是爲了出口創彙,讓中國人民富起來;再後來,則是中國日益增長的貿易、尤其是能源需求,我們要和全世界做生意。
如今,中國已經擁有一支強大的海軍、擁有世界第一的外彙儲備、還是全球最大的能源進口國和第一大貿易國。接下來中國船舶工業的發展方向,誕生于2013年10月的一篇演講。
印度尼西亞的國會大廈,從外部看是一個類似綠葉的建築物,內部的國會大廳寬敞明亮,主席台的位置懸挂著印尼國父蘇加諾的畫像。就是在這裏,印尼總統蘇希洛和575位議員第一次聽到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個全新的名詞。
同年11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上,“一帶一路”正式升級爲國家戰略。
這可能是人類曆史上最大規模的一個發展計劃,美國的馬歇爾計劃也要相形見绌。戰略的願景,是把亞洲、非洲、歐洲等廣大地區融合起來,通過區域經濟合作,形成一個命運共同體,爲中國和世界的發展提供機遇。
在那篇演講中,這些想法借助中國的古文,得到了很高的诠釋。
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是“計利當計天下利”,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台,起于壘土”。
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的實施,要求我們必須擁有強大的的船舶工業。
來源:長江證券研究所
15世紀的荷蘭,就擁有世界最強的造船能力,僅阿姆斯特丹就有上百家船廠,歐洲國家幾乎都到荷蘭訂購船只。最終,荷蘭的商船噸位占到了當時歐洲總噸位的3/4,幾乎壟斷了海上貿易,被稱爲“海上馬車夫”。
如今,中國的民用船舶造船量已經是世界第一了,而且也掌握了全球最先進的造船技術。最先進的極地科考船、最難造的LNG運輸船、重達30萬噸的VLCC、超大型的豪華郵輪……這些只要我們想造,都能造。
軍用船舶方面,我們基本保持“下餃子”的節奏。人民海軍的艦艇數量實際上已經超過了美國,大型艦艇方面如航母,目前有2艘現役,2艘在建。而且,中國的海軍編隊已經走出家門,在全球航線最關鍵的亞丁灣開始了常態化護航。真希望周總理能親眼看看這一切。
而且不光是船舶工業,務實的中國人,早已布局了包括船隊、航運、港口、倉儲、物流等在內的整條産業鏈。
航運方面,僅中國內地的船隊規模達到了6125艘,排名世界第一;船舶總運力爲1.95億GT,排名世界第二。
各船隊規模排名(2019年)
港口方面,全球前20大集裝箱港口中,中國占了一半,前10大港有7個來自中國,上海港已經連續11年蟬聯全球第一大港。
圖中每個點爲一艘輪船
劈波斬浪!中國人奔向大海的腳步,已經沒有什麽能夠阻擋!
尾聲
寫到造船,不能不說中國曆史上的那個傳奇,那就是鄭和下西洋。
當時,鄭和船隊是世界上規模最大、船只最多、技術最先進的船隊,每次出海均有大小船只200多艘,包括直到今天都讓人歎服的巨型寶船,堪稱古代的“航空母艦”。
曾跟隨鄭和三次下西洋的馬歡所撰的《瀛涯勝覽》一書中,記載“寶船六十三號,大者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按明官尺等于31.1厘米折合成現代長度單位,有將近138米長,56米寬。
這是個什麽概念呢?世界上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航空母艦——日本的“鳳翔”號,飛行甲板通長168米,但最大寬度只有22米,不到鄭和寶船的一半。
中國古代的大型艦隊縱橫四海,比西方的哥倫布要早得多;而中國古代的造船工藝不但在當時領先世界,此後的數百年也依然無人能夠超越。
包括韓國。
韓國網友最引以爲豪的韓國古代造船技術,主要是被稱爲“龜船”的鐵甲船。但這種船的尺寸,比鄭和寶船小得多,大約長35米,寬爲11.8米,高爲5.2米。
即使是最爲韓國人津津樂道的鐵甲,既不是現代的鋼鐵船體,也不能包覆全部船身。根據李舜臣自己的記載,龜船主要是在龜背(船頂甲板)覆有綴滿鋒利尖錐的甲片,用來對抗攀艦的日本人。
而且,以當時韓國的國力和冶鐵水平,並不能支撐鐵甲的大規模裝備。所以按照日本方面《高麗船戰記》的記載,李舜臣的艦隊有58艘大船和50余艘小船,其中只有三艘是鐵包的龜船。
然而,龜船已經成了韓國人心中不容超越的神迹,他們甚至把它刻在了紙幣上。
舊版500韓元紙幣背面的龜船
前文提到的鄭周永,在訪問英國苦求造船技術和資金的時候,曾經表情冷漠地對英國人說,
“朝鮮16世紀就建造了鐵甲船,你們不能把韓國和英國相提並論,英國直到19世紀才開始建造這樣的船……一旦我們開始做,我們的巨大潛力就會顯現出來。”
說完,他掏出一張500韓元的紙幣,翻過來,背面赫然是韓國的龜船。
好了,我爲什麽要在結尾講寶船和龜船的故事?
因爲那個叫Wadrative的韓國網友,我認真了!
“英國不配、中國也不配,到底誰才配和韓國相提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