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3月,英國《金融時報》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數據統計發現,以購買力平價計,亞洲經濟規模將在2020年超過世界其他地區總和,這將是19世紀以來的首次。該報宣稱,西方作爲全球中心的時代結束了,2020將是“亞洲世紀”元年。這不是國際社會第一次關注“亞洲世紀”的到來。事實上,亞洲各國長期接力式發展,是二戰後、特別是冷戰後改變國際格局的重要動力,是一個持續現象。
但近年來受內外因素影響,亞洲地區發展出現徘徊。新冠疫情橫掃世界及亞洲主要經濟體,給“亞洲世紀”增添了更多不可測變數。
“亞洲世紀”仍面臨巨大挑戰
1955年至1973年間,日本年均GDP增速超過9%,躍升爲世界主要經濟體。在日本帶動下,東亞“四小龍”(韓國、中國台灣、中國香港和新加坡)從1960年代開始崛起,最高增速達10%。東亞經濟的整體發展又在上世紀80年代之後帶動數個東南亞經濟體快速增長,出現了“四小虎”(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1993年9月,世界銀行發布《東亞奇迹》報告,“東亞”與某種經濟增長現象挂鈎,代表了一種“成功”的發展主義觀念。
“東亞奇迹”在1997年金融危機中遭遇重挫。克魯格曼認爲,不存在所謂奇迹,不過是前工業化國家在工業化初期出現的快速增長,這一現象在曆史上反複出現,“奇迹”難以延續。但新世紀初,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前後實現持續高速增長,于2010年邁過日本成爲第二大經濟體,不但續寫“東亞奇迹”,而且創造了“中國增長之謎”。再往後,南亞的印度、孟加拉國,東南亞的印尼、越南、柬埔寨,甚至內陸的塔吉克斯坦、蒙古國也陸續成爲增長明星。亞洲國家的騰飛已經從“階梯型”雁陣模式發展到多路並舉,遍地開花。
亞洲發生的一切可視爲“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全球地緣格局上的體現。但理性地看,“亞洲世紀”仍存在巨大挑戰。
首先,冷戰早已結束,美國雖然保留在亞洲的軍事安全同盟,但經濟援助與扶持已大幅減少。美歐消費和進口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出現萎縮。亞洲産品質量和技術水平不斷提升,部分領域與美歐形成競爭型而非互補型關系。當前,美國政策出現重大調整,正以“美國優先”爲指引,力圖與亞洲競爭對手建立“公平、對等”經貿關系。
其次,“東亞奇迹”始于日本戰後崛起,中段是“四小龍”“四小虎”的跟隨,後半程幾乎可以用中國、印度以及印尼發展來定義。但當前情況是,美國已下決心重構中美經貿關系,力圖將自華進口分散到其他來源,並以此帶動亞洲産業鏈重新布局。亞洲另一大增長明星印度的增速則出現較大波動,2015至2016年間曾創造了8%以上增長率,但2019年以來一路下跌。這暴露出印度經濟結構改革不到位,高速增長缺乏穩固基礎,可持續性堪憂。
第三,中國正主動調整經濟結構,努力推動經濟由高速度增長向高質量增長轉型,經濟增速因此受到影響。
另外中國勞動力成本不斷攀升,日本、韓國、中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嚴峻,環保壓力增大,也爲增長帶來挑戰。
亞洲主要經濟體增速滑坡,發達經濟體普遍陷入低增長,這些因素相互作用,恐對全球經濟增長産生深遠影響,亞洲自然無法獨善其身。去年下半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亞洲開發銀行陸續調低2020年亞洲增長預期。
亞洲可持續發展的“金鑰匙”
疫情更使這一切發生重大變化。判斷疫情的後果爲時尚早。對于東亞各國,好的一面是,疫情高峰期已過,有望率先複工複産,恢複正常增長,甚至實現V型反彈。據亞洲開發銀行5月更新的疫情經濟影響報告評估,亞洲地區經濟受創程度要低于美國和歐洲。但疫情還在發展,形勢仍然存在極大不確定。IMF、聯合國經社理事會等對全球增長的預測日趨悲觀,世界可能陷入大蕭條。亞洲也免不了受到波及。
更重要的是,疫情可能使“亞洲世紀”面臨的另一大問題更爲複雜。亞洲長久以來是一個地理概念,政治、經濟、文化缺乏整合。麥肯錫研究院就認爲有“四個亞洲”:中國、發達亞洲(日、韓等)、新興亞洲(小型新興經濟體)、外圍亞洲和印度。無論東亞、東盟還是南亞,與美歐等外部市場的聯系均大過與區內的聯系。東亞地區的中、日、韓是世界級經濟體,但三國經濟整合程度仍處于較低水平,三國自貿協定談判進展遲緩。日、韓受美國影響大于受中國影響。雖然東亞甚至東南亞正形成以中國爲樞紐的産業鏈,但地區金融市場和資本流向仍主要受華爾街影響。
相當程度上,亞洲經濟仍是美國經濟的輻射帶。歐洲、北美早已建成區域自貿圈,亞洲一體化機制卻在多個相互挈肘的自貿協定談判中難以定向。疫情可能加劇産業鏈分散化、碎片化。美國可能借機在本地區加快推進“印太戰略”“藍點網絡計劃”,阻撓地區一體化努力。
如果“亞洲增速領先”只是各自爲戰的幾國數據加總平均,則僅有統計意義。亞洲可持續發展的金鑰匙,在于區內各經濟體的快速發展能否形成相互聯系、相互促進格局。
近年來,在技術變革、成本變化、政策調整、地緣政治等多種因素作用下,全球化走向“區域化、分散化、本地化”,東亞、東南亞以及南亞,區域內經貿活動日益緊密,區內經濟聯系逐步超越與區域外的緊密程度,“一體化”進程提速,這才是有意義的“亞洲世紀”。
世界銀行等多家權威機構研究顯示,金融危機後,亞洲經濟體的內循環加快形成,而中國是其中的主要紐帶。四個各不相同的“亞洲”之間正形成互補關系,它們之間的整合可爲地區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不竭動力。當一個國家的勞動力老化之後,另一個擁有年輕人口的國家就可以填補空缺。地區一體化符合全球化轉型和技術變革規律,對地區和全球發展是有利的。只要地區一體化進程仍在持續,即便美國對某些國家設下壁壘,區域內産業鏈、供應鏈仍可實現有序調整。開拓區內市場,整合區內發展資源,打造區域發展共同體,持續推進一體化進程,可望引致真正的“亞洲世紀”到來。(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平發展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