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首發于今日頭條
泰國位于中南半島的核心位置,西和西北面與緬甸接壤,東北和東部臨老撾和柬埔寨,東南臨泰國灣,西南瀕安達曼海,疆域沿克拉地峽向南延伸至馬來半島,與馬來西亞相接,地跨印度洋與太平洋。陸海兼備,區位優越,資源豐富,戰略價值極高。中泰兩國曆史、文化淵源深厚。泰國與中國雖是近鄰,但並不接壤。
泰國位置圖
泰國對于我們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國度。千萬不要小看了泰國,她值得我們高度重視並深入研究。
泰國之奇
一、泰國是“大象之國”。泰國民衆習慣將國家的疆域比作大象的頭部,將北部視爲“象冠”,東北地方代表“象耳”,暹羅灣代表“象口”,而南方的狹長地帶則代表了“象鼻”,泰國宛如一頭大象。
泰國疆域形象
二、泰國是黃袍佛國。泰國素有“黃袍佛國”的美名,佛教是泰國的國教,90%的人信奉小乘佛教。在泰國,凡是信佛教的男子,到了一定年齡,都要削發爲僧,最少3個月,連王室和貴族也不例外。泰國僧侶地位崇高,境內佛塔林立,寺院富麗堂皇,各學校都設有宗教課程。幾百年來,其風俗習慣、文學、藝術和建築等各方面,都和佛教密切相關。佛教塑造了泰國人的道德,他們崇尚忍讓、安甯,愛好和平。泰國馬來族信奉伊斯蘭教,還有少數民衆信仰基督教、印度教等。
三、泰國是君主立憲制國家。國王是至高無上的,國王是國家元首和名義上的三軍統帥。
泰國的宗教信仰和國家政體在國旗和國徽中有著鮮明體現。
泰國國旗是一面三色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爲3∶2。由紅-白-藍-白-紅五條橫帶組成,藍帶比紅白帶寬一倍。上下方爲紅色,藍色居中,藍色上下方爲白色。紅色代表民族,象征各族人民的力量與獻身精神。白色代表宗教,象征宗教的純潔。藍色代表王室。藍色居中象征王室在各族人民和純潔的宗教之中。
泰國國旗
泰國國徽圖案是一只大鵬鳥,鳥背上蹲坐著那萊王。 大鵬金翅鳥在佛教裏是天龍八部衆之一 。那萊王是傳說中的守護神。
泰國國徽
四、早期的華人和高棉人深度融合于泰國社會。在泰華人約有900萬,占全國人口的14%,是除泰人之外最大的族群。華人的同化程度非常高,20世紀之前移居泰國的華人和華泰混血大多已經完全融入當地社會,因此並不被計算在華人人口之中。早期高棉人同化程度也非常高。令人稱奇。
五、泰國耕地面積占比巨大。泰國平原面積廣大,全國可耕地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41%!是世界上稻谷和天然橡膠最大出口國。農業是泰國傳統經濟産業。
六、泰國是近代東南亞唯一保持獨立的國家。近代以來,泰國始終保持了國家獨立,沒有淪爲殖民地,也沒有淪爲半殖民地,實屬難能可貴。19世紀末,曼谷王朝五世王大量吸收西方經驗進行社會改革。1896年,英、法達成利益妥協,間接使得暹羅(今泰國)成爲東南亞唯一沒有淪爲殖民地的國家。堪稱奇迹。
七、泰國有獨特的文化。泰拳揚名世界,具有很強的殺傷力。再比如人妖。
泰國之重
泰國的地緣價值和戰略地位極高,是戰略要地和戰略重地。泰國是中、美、印、日的利益重疊區。
一是地處要沖,區位優越。泰國居中南半島腹心之地,面向泰國灣,是中南半島的核心國家,是“中央之國”:可輻射整個中南半島國家;西與印度隔海相望;北與中國是近鄰,泰國灣與中國南海相接;向南深入馬來半島;戰略地位極其重要。泰國與美國結盟,美國在泰國境內有軍事基地。
泰國地圖
泰國灣位于中南半島的南部,介于中南半島和馬來半島之間,海灣開口向東南,呈現倒“U”字型,範圍大約是東側越南金瓯角往西至馬來半島的中部,總面積約爲25萬平方千米,是南中國海中最大的海灣。泰國灣的北部就是泰國的首都曼谷,曼谷所面對的海灣部分又被稱爲“曼谷灣”。
泰國灣
二是地緣板塊完整。泰國從地形上劃分爲四個自然區域:北部山區叢林、中部平原、東北部的高原以及南部半島的熱帶島嶼和較長的海岸線。國境大部分爲低緩的山地和高原,形成較爲完整的地緣板塊。
泰國地形
東北部是呵叻高原,夏季極幹旱,雨季非常泥濘,不宜耕作。中部是湄南河平原,湄南河沿岸土地豐饒,是泰國核心區和主要農産地。曼谷以南爲暹羅灣紅樹林地域,漲潮時沒入水中,退潮後成爲紅樹林沼澤地。泰國南部是西部山脈的延續,再向南形成馬來半島,最狹處稱爲克拉地峽。泰國礦産資源、森林資源、漁業資源、旅遊資源豐富。
普吉島
芭提雅
三是海陸兼備,坐擁兩洋。泰國國土面積51.3萬平方公裏,海岸線長2705公裏,海陸兼備。南部領土深嵌馬來半島,地跨太平洋和印度洋,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截至2021年3月,泰國人口6900萬,屬于中型國家。
四是泰國具有特殊重要性。泰國不僅僅處于中南半島的中心位置,在更大的範圍內,泰國處于東南亞半島國家和群島國家的接榫地帶,處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和馬六甲海峽的北端,並擁有在相當程度上改變地緣局勢的克拉地峽。因此,泰國對中國南海、對馬六甲海峽、對兩洋沿岸以及整個東南亞都有重大地緣影響。加之泰國是東盟創始國,在東南亞的份量很重。
泰國之智
近代以來,泰國是奇迹般的存在:先是在英法瓜分中南半島的過程中,以緩沖國的身份保證了國家獨立,免于淪爲殖民地;之後在“一戰”前,泰國在海牙發表“中立宣言”,冷靜觀察,准確判斷,于1917年加入協約國向德奧宣戰,後以戰勝國身份收回了很多權益;“二戰”期間,特別是在日本發出最後通牒後權衡利弊,允許日本“借道”泰國攻擊緬甸和馬來亞,後又爲了收複“失地”而與日本結盟,加入軸心國,向英美宣戰。隨著局勢發展,特別是發現日本人頹勢漸顯且給泰國帶來的奴役多于利益時,泰國暗中與美英等國接觸,並組織“自由泰人運動”,向美英盟軍提供暗中幫助,並在日本宣布投降後的次日宣布當年對英美宣戰無效,通過與美、英、法等國的博弈,成功地避免了淪爲戰敗國。泰國以靈敏、高效、實用的外交手段,體現出高超的泰國智慧,獲得了“風中之竹”的稱號。
泰國的成功之道可稱爲“泰國之智”:
一是泰國開放而不僵化,不閉關鎖國,不蠻幹,不氣餒,不悲觀,冷靜觀察,巧妙周旋,權衡利弊,開展靈敏、高效、務實的“靈巧外交”。有人甚至說,二戰時亞洲只有三個獨立國家,即中國、日本、泰國。這種說法雖有些過于絕對,但卻說出了基本事實。之所以如此,有人總結爲“中國因其大,日本因其強,泰國因其巧。”可見泰國的“靈巧外交”確實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風中之竹”的美譽名不虛傳。所謂“風中之竹”就是:永遠深深植根于土中,堅守自身權益,但又足夠靈活,在大國爭鬥中,隨風搖曳。
泰國國王拉瑪四世曾說過:“我們唯一可以拿來保護自己的真正武器,就是我們的嘴巴和充滿健全思想和智慧的一顆心。”這句話可以爲泰國的“靈巧外交”作最好的注解。
二是泰國實行的是“事大、侍強外交”(侍奉強者,不是恃強)。其基本要義可以概括爲:“與強者爲伴,向勝者低頭,永遠跟著勝利者。”泰國人智慧不低,能在紛繁複雜的形勢面前看清大勢,十分不簡單。泰國始終向強者、勝者看齊,並且懂得隱忍,也懂得舍棄,懂得向勝利者低頭。泰國雖然在本區域內實力不低,但本質上仍然是小國,受國力所限,不得不在列強中委屈求全。近代在英法殖民中南半島時,爲了保證自身的緩沖國地位,泰國不得不割讓部分領土給英法,在不得不出讓部分主權時懂得舍小保大,懂得明哲保身,懂得兩邊借力,竟然能做到獨善其身,沒有淪爲殖民地,實屬奇迹。
二戰時面對日本人的最後通牒,泰國權衡利弊後答應了日本人“借道”的要求。既然能用和平手段達成戰略目的,確實沒必要使用武力征服。泰國因此而免于遭受日本鐵蹄踐踏,並借助日本的力量,從英國人手中收複了馬來省和緬甸撣邦。後期爲了免于淪爲戰敗國,泰國提出將以前獲得的“失地”全部奉還,賠償英國公民在戰爭中的損失,支援了英國150萬噸大米,還保證未經英國同意不得開鑿克拉運河。對法國,泰國吐出了之前收回的老撾、柬埔寨的“失地”。通過艱苦的談判,特別是緊抱美國的大腿,利用自身優越的戰略位置和巨大的地緣價值,贏得了美國青睐。由于美國居中協調,泰國在二戰後沒有淪爲戰敗國,又一次成爲了事實上的勝利者,並轉而向日本索取戰爭賠款,成爲了最終贏家,令人刮目相看。
泰國獨裁者披汶說過一句名言:“哪一方在戰爭中潰敗,哪一方就是我們的敵人。”這句話不僅是披汶處理外交關系的原則,也是泰國在複雜國際局勢中實現利益最大化的黃金生存法則,淋漓盡致地體現了泰國外交中“事大、侍強、緊跟勝利者”的外交真谛。泰國面對中國亦是如此,清朝前期,泰國(當時稱暹羅)一直是中國的藩屬國,後來看到清朝衰落,便利用鹹豐帝駕崩的時機,果斷地終結了藩屬關系,成爲了近代的獨立國家。
三是開展“均勢外交”,實行大國平衡策略。泰國利用自身文化特點,走“中間路線”,巧妙運用大國均勢,利用大國平衡策略維護自身利益。
與中國被列強用炮火強行打開國門不同,泰國遇到英法等殖民大國前來“敲門”的時候,是主動敞開大門的。“開門”後,泰國又主動外交,爭取自己的利益。
十九世紀時,泰國的形勢已相當危急:英國人奪得緬甸和馬來亞,法國人侵占了越南、老撾、柬埔寨,英法殖民者從東、西、南三個方向對泰國構成了包圍之勢,泰國成爲英法的“夾心餅幹”,有被分食的可能,形勢十分危急。面對來勢洶洶的英法,泰國哪一個都不敢得罪,想躲又躲不開。受形勢所迫,泰國拉瑪四世和五世進行了自上而下的近代化改革,接受西方思想,廢除農奴制,發展實業,使泰國逐漸走向近代化。泰國人一直設法權衡牽制各方,積極與歐洲強國建交,並使英法兩國互相制衡,使兩國自始至終無法吞並泰國。1896年,英法簽訂《英法關于暹羅和湄公河上遊的宣言》,泰國正式成爲英法承認的中立國家。
泰國走“中間路線”,在大國中左右逢源的外交藝術,其實深受佛教中的“中道觀”影響。泰人所信奉的小乘佛教中的“中道”,包含著世界事物均衡,不走極端的思想,如同儒家的中庸之道。
拉瑪五世有句名言:“泰國是一個小國,人力有限,不能與列強進行戰爭,必須八面玲珑與人無爭,不能過分親近某一個強國,亦不可過分疏遠某一強國。”
泰國在外交上有“牆頭草,兩邊倒”的一面,但更多的是“風中之竹”柔韌靈活,隨風搖曳,植根土中,屹立不倒的一面。立足自身,身手柔軟,左右逢迎,左右逢源,隨風搖曳才是其本質。泰國像是名媛交際花,蕙質蘭心,八面玲珑,縱橫捭阖,把外交玩成了藝術!確實有獨到之處。
泰國這樣做,確實是重利忘義,是“兩面派”手法,泰國是“兩面國”甚至是多面國。但我們不應該苛責泰國,作爲小國或者區域國家,保生存永遠是第一位的。在你沒有能力完全罩住他們之前,不應該有如此高的要求。他們這麽做,最根本的原因是爲了自保。泰國如此,新加坡亦如此。在我們沒有充分強大起來之前,不應該以黃皮白心的所謂“香蕉人”苛責他們。
未來展望
一、“三駕馬車”的政治架構變有有穩。
泰國是爲數不多的君主立憲制國家,深受小乘佛教影響,是多民族國家,在國王、宗教、民族相互交織、三位一體的大背景下,泰國君主立憲制國家體現出“三駕馬車”的政治架構:泰國軍隊是拉車的“馬”,民選政府是“車”,國王是駕馭馬車的“馬夫”或“騎手”。
泰國國王是“虛君”,雖是國家元首但不掌握實際的政治權力,雖是三軍統帥但不掌握“槍杆子”,但國王具有極其崇高的地位和威望,並能切實影響泰國的政治局勢。崇尚強者的泰國軍隊在泰國具有舉足輕重的政治力量,是實質掌權者,實際上獨立于國王和民選政府之外。軍人有幹政傳統,1932年以來,軍人發動政變20次,直接執政就達9次。民選政府是行政機關,是帶領泰國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各方面運行的行政機構。在三方博弈中,三者的關系十分微妙。無論哪方上台,都需要國王站台以證明其“合法性”,國王因此具備了影響泰國局勢的能力,具備了“馬夫”或“騎手”的性質。
這種政治架構變中有穩,雖有變動但不至于大亂。
二、泰國是中、美、日、印的利益重疊區
泰國地緣優勢與資源禀賦俱足,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和地緣價值,是中印的近鄰,是美國的盟友,是日本的重大利益國。四國當中,美國在泰國占據主導地位,有軍事基地,其他三國難以撼動。但隨著中國國力的強大,中泰關系日益緊密。泰國是中、美、日、印四國無論哪國也絕對不會放棄的利益重疊區。
三、只要中國足夠強大,泰國是中國天然的盟友
中泰兩國無曆史包袱,無現實沖突,無恩怨羁絆,彼此不是競爭對手,也不構成的相互威脅,因此,中泰是天然的盟友。前提是中國足夠強大。泰國周邊鄰國無強國:緬甸至今無法統一且遠期內看不到統一的希望,老撾和柬埔寨是小國,馬來西亞也不夠強大。泰國雖與越南並不接壤,但始終將越南作爲潛在的假想敵。其戰略眼光不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