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 Tech Collective,原文標題A deep look into Singapore’s startup ecosystem with TRIVE。
TRIVE(此前名爲 TRi5 Ventures)是新加坡的一家 VC,投資種子輪和 A 輪的科技創業公司,有 7年多的風險投資及咨詢經驗。其合夥人 Christopher Quek 爲800多家創業公司提供過咨詢服務。關于新加坡融資市場的潛力,創業領域的優勢,是否該鼓勵下一代創業,能否會在當地誕生更多獨角獸公司,我們和他聊了聊。
以下爲采訪摘要,Enjoy~
之前你曾經提過,新加坡創業公司的創始人總是追逐流行的商業創意。你是否意指新加坡創投圈商業模式抄襲成風的現象?你現在還這麽覺得嗎?
是的。這麽說吧,我從2011年起開始爲創業公司提供咨詢服務,至今已服務超過800家。新加坡創業者一般會承認他們受到美國商業模式啓發,並想將那些精華的部分複制到新加坡本土。
但現實是,新加坡本土商業環境跟美國的商業環境差距很大。在有限的市場體量下,隨意複制同質化商業模式會導致其在新加坡商業環境中“水土不服”。
此外,我發現新加坡創業者往往會錯判本土商業環境的優劣勢。這主要是因爲他們接受的教育導致了思維模式的固化,從而進一步限制了創新意識的形成。
當前,新加坡總體融資市場規模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外資持續進場。在你看來,新加坡融資市場未來的潛力還有多大,亞洲其他地區融資市場的潛力又有多大?印度和中國獨角獸數量不斷增加,印尼的高估值創企也在不斷增長。
這麽說吧,新加坡是東南亞 VC 融資的重心。2017年,新加坡 VC 交易總額達230億美元,其中75%的交易順利完成。在過去的兩個月裏,許多新型的大基金(專注投資 B 輪以上或基金體量在1億美元以上)越來越關注在東南亞地區的投資項目。此類基金主要包括 Vertex Ventures、Insignia、百度、B Capital、Vickers Ventures 和 Openspace。但即便存在 Grab、Go-Jek、Tokopedia 這樣高估值的獨角獸創企,東南亞創業公司的整體估值依舊偏低。
個人認爲,盡管大基金主要投資 B 輪左右的公司,但未來兩年內東南亞市場出現融資泡沫的概率仍然很小。由于東南亞創投市場整體發展緩慢,該地區誕生的創業公司普遍質量不高。對那些總部設在新加坡的創業公司,除非能夠證明自身擁有獨特賣點(USP)、行業壁壘或者能夠提出顛覆性解決方案,否則在晚期 VC/PE 那裏很難獲得較高估值。而最困難的在于,這類初創公司需要向風投機構們展示公司交易量的高速增長。
說到底,跟印度和中國這種坐擁10億人口市場的國家相比,東南亞地區的商業環境還是存在本質差異。東南亞地區由10個經濟發展及政治生態各異的國家組成,市場分化現象較爲嚴重。因而對于任一創業公司來說,當它們發展到 B 輪以後都很難獲得較高估值。
你覺得新加坡真的需要這麽多創業者嗎?新加坡政府對于國內創投生態的關注足夠嗎?跳出地區基金的營利模式來看,我們現在還鼓勵下一代繼續創業嗎?
相比接觸過的東南亞其他創投市場,新加坡政府在創投的硬件支持(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工作很棒,比如邀請科技巨頭來國內設立辦事處,並發起成立像 Block 71 這樣的開放平台。
盡管如此,新加坡的創投生態(社群文化建設和凝聚力文化)發展依然後勁不足,不足以帶動創投市場實現整體飛躍。這一問題實際需留待新加坡本地創投群體發展成熟後才會自然解決,但政府同時需要提倡一種“不求回報的”創投資金支持。
新加坡需要新興創業者群體的不斷擴張,用以逐漸更替那些傳統企業家。傳統出行領域公司(如SMRT、ComfortDelgro)在對抗新興網約車巨頭 Grab 和 Go-Jek 的戰役中會逐一敗下陣來。很快,區塊鏈金融企業也將入侵該地區傳統的金融服務機構,奪走上一個時代的輝煌。
新加坡需要本土創業者群體在國內掌舵,也需要大量雇傭本地人才,持續推動國家科技創新水平的提高。依靠暫駐本地的外國企業,妄圖通過他們來增強新加坡整體經濟實力的想法是極其荒謬的。我認爲,如果我們當前不認真思考如何培育新加坡下一代創業者,長遠看,國際科技巨頭在本地的擴張必將壓過新加坡本地企業的發展。
除去新加坡國立大學海外學院項目 (NUS NOC),新加坡高校和政府目前所做的努力還極爲有限。新加坡本土創投圈需要在融資、連接、指導等方面培養一種不過分追求短期經濟回報的創投文化氛圍。健康的文化才能培育出真正合格的新加坡未來企業家。
我們都知道你本人希望打造出東南亞地區的獨角獸公司。現在離這個目標還有多遠?
我曾寫過的一篇文章,提到過非新加坡本土創業公司的估值往往高于新加坡本土創業公司。我們希望看到更多的新加坡本地企業走出國門,成爲新一代獨角獸。(Min Liang Tan 創立的雷蛇誕生于美國,而非新加坡),同時也號召新加坡社會各界積極支持和培育這樣一群創業者群體。
在和新加坡一些身家百萬的企業家接觸的過程中,我發現新加坡本地擁有大量聰明樂觀、思維活躍的企業家,但他們周圍那些保守的新加坡人思維模式亟需改變。我們需要給創業者更多的支持和鼓勵,不能一味指責創業過程中的高風險行爲。政府官員不能只關注那些科技巨頭,應該給予創業公司更多的關注和支持。反過來,一個成功的創業者也理應回饋培育他的創投生態,並爲下一代創業者積極提供指導和幫助。
個人認爲,我們得在未來10年才能看到由新加坡人主導的獨角獸公司。但這一判斷並不影響我們向目標前進的步伐。
目前我們已經擁有一些適應新加坡本地生態的獨角獸企業,比如 Grab 和 Lazada。你覺得新加坡未來會成爲東南亞獨角獸企業的聚集地嗎?
我之前和一些新加坡政府官員交流過,我們一致認爲:長久以來,新加坡邀請國際高淨值企業來新設點是國家經濟發展戰略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另外,鑒于東南亞地區的重點投資活動仍然集聚新加坡,那些有潛力成爲獨角獸的企業遲早都會考慮在此設立辦事機構。綜上,我認爲新加坡未來一定是東南亞獨角獸的聚集地。
你認爲新加坡在創業領域的哪些方面處于領先地位?某一具體行業、人才儲備、基礎設施建設還是其他?
新加坡創投生態系統的發展速度一直比東南亞地區的其他國家要快。當前,單純發展新加坡本土市場已經不可行,取而代之的應該是新加坡自身在工程科學等技術領域深耕。
新加坡已經提出“智慧國家倡議” (Smart Nation initiatives),其中電力交通(據傳 nuTonomy以4.5億美金售出)、能源解決方案、區塊鏈、人工智能、網絡安全、物聯網、數字醫療和生活類應用成爲發展重點。政府同時斥資120億美元支持 RIE2020(Research, innovation, enterprise 被認爲是新加坡國家戰略的基石),由此也可見國家對于創新事業的重視。
當前,新加坡在創投生態發展之路上大體行進順利,但與之前相比,仍然存在諸多挑戰。舉例來講,IP 技術的商業化尚需時日,而當地 VC 也尚未完全融合進創投浪潮。這些都需要注意。
宏觀看來,東南亞創投圈目前發展如何?
對于東南亞的其他國家來說,其創投市場發展暫時無法與新加坡相比。東南亞地區目前聚焦消費者市場、電商和物流領域。該地區市場極其分散且面臨區域洗牌。除去金融和能源領域的區塊鏈公司,他們之中很少出現 deep tech 公司。區塊鏈技術將逐漸成爲解決無銀行賬戶和中低收入人群金融問題的主要平台。
社會、經濟、政治、科技在每個國家的發展程度各異,而且這些市場往往非常複雜,但是我依然在其中發現了很多活躍的企業家。尤其是在越南和馬來西亞,盡管客觀條件上還面臨種種困難,他們依然取得了很大進步。
你如何評價 TRIVE 在東南亞創投圈現在的位置和其今後五年的願景?
我們的願景一以貫之——幫助一流的人才打造一流的企業。TRIVE 是一家由創業者建立的 VC 機構,因此,我們在東南亞地區白手起家的經驗就是天然的資源優勢。對于需要指導的早期創業團隊以及將要步入 A 輪融資之後的創業公司來說,這些經驗尤其重要。
我們很清楚:創業生態圈需要自身的不斷成長。因此,TRIVE 這些年來做了很多創業社群融合的動作,其中包括之前的 NEXT50.sg initiative 、Life without Regrets 項目,以及現在免費管理的 the S$40k Startup SG Founder Grant(給初創企業提供創業指導)。
我們始終希望通過自身行動,深耕新加坡市場,繼而輻射東南亞創投圈生態建設,爲東南亞地區創投事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就自身而言,我對于培養和教導新加坡青年一代創業者一直抱有極高的熱情,指導過30多位創業者,見證過他們的輝煌和失意。未來,我希望有機會孵化更多價值百萬的創業公司,也期待和年輕一代的新加坡創業者們一起爲新加坡經濟構建光明的未來。
36氪國際站KrASIA出品,編輯:科殼可氪
“出海頻道”已經在36氪app上開出來了!將爲大家集中地提供出海的好內容(今年會特別聚焦東南亞)。來,跟著小動畫,三步置頂出海頻道,一鍵直達關鍵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