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公衆號《聚焦城市更新》輸入“三舊改造”獲取相應文件一份
導讀:3月27日,新加坡市區重建局發布了2019年的發展總藍圖草案,在未來10到15年,新加坡將成爲更具包容性的宜居城市,打造綠色便利的居住社區,發展經濟創造可持續發展得未來。
濱海灣、裕廊創新區和榜鵝數碼園區的三維規劃圖被率先公布,共列出650公頃的地下空間。據了解,此舉是打造新加坡地下城市地圖的第一階段。這些地區的地下將配備交通樞紐、步行街、自行車道、公共設施、倉儲和研究設施、工業應用、購物區和其他公共空間,分別位于裕廊、榜鵝和濱海灣的地下8米、15米和25米。
地下空間的用途各異。淺的地方可建設交通線,深的地方如裕廊岩洞可存儲石油等戰略物資。新加坡市建局總規劃師兼副局長黃攸甯舉例稱,新加坡電力計劃在前巴西班讓發電廠一帶興建本地最大地下變電站,此舉可騰出地表3公頃土地用于建新辦公樓等用途。
作爲世界上最擁擠的城市之一,人口約560萬的新加坡預計到2028年還要增長約150萬人。曆史上新加坡曾采用向高層發展和填海造地來解決土地面積不足問題。自1965年獨立後,新加坡填海造地使國土陸地面積增長超過1/5。然而,土地開發正面臨越來越多來自地理邊界、水深限制、海平面上升和環境問題帶來的挑戰。《紐約時報》稱,新加坡許多地面高樓已高達70層。
空軍基地和機場周邊地區的建築高度限制令開發商無法把樓蓋得更高。由于空間擁擠,已經有數個老莊園和軍隊營地被關閉,爲居住和工業開發騰出空間。
我們先來看下新加坡接下來的發展藍圖——
1、向地下探索城市發展空間
作爲世界上最擁擠的城市之一,人口約560萬的新加坡預計到2028年還要增長約150萬人。土地一向來是新加坡發展的最大制約,曆史上新加坡曾采用向高層發展和填海造地來解決土地面積不足問題。
自1965年獨立後,新加坡填海造地使國土陸地面積增長超過1/5。然而,土地開發正面臨越來越多來自地理邊界、水深限制、海平面上升和環境問題帶來的挑戰。
成功以填海和發展高樓等方式擴大空間後,如今新加坡政府開始探討讓城市發展走入地下,建立龐大的“地下城”。展望未來,市區重建局計劃利用3D技術開發更多地下空間,並將公用事業、交通、倉儲和工業設施轉移到地下,以便騰出地面土地。
2、中央商業區成爲一座“地下城”
濱海灣、烏節路、中央商業區(CBD)這些都是新加坡最繁華的地方,CBD更是全球知名的商業和金融中心。然而,目前新加坡中央商業區用途單一,主要是辦公樓、商場。
爲了讓中央商業區發揮更廣泛的用途,爲市區注入更多活力,市區重建局計劃未來在這一帶建設更多住宅項目、設施和公共空間。同時,政府還鼓勵,把現有的辦公大樓轉化爲酒店和住宅。
中央商業區空間有限,新加坡政府近些年來青睐“垂直”發展,除了樓越建越高,地也要越挖越深!
地鐵線路、停車場、高速公路、人行連道、公共服務隧道和地區制冷設備統統包含在內!將來,中央商業區將成爲一座”地下城“。
地下可以購物、吃飯,更誇張的是在地下靠步行就可以自由穿梭于金融區的各大寫字樓之間,甚至可以直接走去到新加坡南部的小島:聖淘沙!
3、規劃三區共650公頃地下城
27日公布的2019年發展總藍圖草案透露了新加坡政府爲地下空間用途進行的規劃。濱海灣、裕廊創新區和榜鵝數碼園區的三維規劃圖被率先公布,共列出650公頃的地下空間。
新加坡《海峽時報》28日報道說,此舉是打造新加坡地下城市地圖的第一階段。這些地區的地下將配備交通樞紐、步行街、自行車道、公共設施、倉儲和研究設施、工業應用、購物區和其他公共空間,分別位于裕廊、榜鵝和濱海灣的地下8米、15米和25米。
4、興建最大的地下變電站
新加坡市建局總規劃師兼副局長黃攸甯舉例稱,新加坡電力計劃在前巴西班讓發電廠一帶興建本地最大的230千伏地下變電站,預計最遲2025年完工。
該變電站建在地下,將省下多達3公頃的土地,相當于3個足球場的大小,所騰出來的空間就意味著更多的發展機會,有利于爲公衆建造公園、休閑或其他社交場所。今後,這個地下變電站的地面上將建設商業設施,成爲該地區的一個活動集散地。
5、地下生活“必須經曆”
針對政府公開三區地下規劃圖的舉措,土木工程專業出身的新加坡國立大學高級副校長楊國柔28日對《聯合早報》表示,“長期看來,那些不需要日光、會汙染環境及引發噪音的工業應該移到地底下。地面上的空間就能讓人享受生活、住房、娛樂等設施。”楊國柔表示,最佳情況是把交通設施都建在地底下,“全球很多大城市都已經一點點地將高速公路建在地底下。”楊國柔認爲造價和社會接受度是建設地下城市面臨的主要挑戰,但影響有限,一些技術限制可以通過科研解決。
“新加坡很小,不管人口未來會不會達到690萬左右,總是需要尋找新的土地空間,”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地下空間研究中心負責人趙志業對《紐約時報》表示,許多設施都可以搬到地下,一開始人們可能會有一些心理上的問題,但只要能提供合理的照明和通風,人們慢慢會適應在地下的工作和生活。
但是公衆對在地下工作和生活的想法有一些疑慮。曾當過教師的戴維·王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老一輩對在地下生活也許不太能接受,“活人爲什麽要到地下,只有死人才要入土。”不過在新加坡國立大學讀書的迪克森·葉告訴記者,土地的稀缺使“地下”生活可能是他這一代或者下一代必須經曆的事情,“現在每天擠地鐵,不就是地下生活的一部分嗎?”
文章來源:地下設施智庫
由廣東省“三舊”改造協會
指導舉辦的2019中國第九屆三舊改造、棚戶區改造與城市更新高端總裁峰會將于4月12-13日于廣州舉行,中國拆遷第一人王達先生講解拆遷談判、合作方案設計及拆遷實施(房屋征收、補償安置、拆遷回遷實務操作)案例解析;深圳城市更新網總經理宋留強先生講解政府審查要點、審批流程、難點問題突破及最新解讀和應用,國內頂尖專家雲集一堂。
咨詢關注公衆號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