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04年,福建舉辦第一屆世界閩商大會。三年一聚首,世界閩商大會已經連續舉辦七屆。
2022年6月18日,以“同心向未來,建設新福建”爲主題的第七屆世界閩商大會在福州啓幕,海內外1600余名閩商代表和各界人士在福州主會場及印度尼西亞雅加達、馬來西亞吉隆坡、菲律賓馬尼拉、澳大利亞悉尼、中國香港5個視頻分會場相聚線上線下,同敘鄉情,共謀發展。
值此契機,《閩商》雜志六月刊特別推出閩商發展報告(2004-2022),對第一屆閩商大會(2004年)至今,閩商在海內外的發展情況進行回顧與總結。
自21日起,“閩商觀察”微信公衆號將陸續刊載閩商發展報告(2004-2022),以飨讀者。
一直以來,閩商漂洋過海闖蕩世界各國,以勢不可當的姿態走向國際商業舞台。
而今,“福建軍團”已成爲全球不可忽視的商業群體。
亞洲閩商:傳統優勢産業未變
要說境外閩商最早的創業基地,應當是東南亞。旅居世界各地的閩籍華僑華人80%集中在東南亞。
在東盟國家(地區)2000多萬華僑華人中,有近1500多萬人祖籍福建。
東南亞成爲境外閩商財富最集中的地方,該地區的閩商已經成爲全球不可忽視的資本力量。其中,在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這四個國家,閩商占據著絕大多數,且實力不容小觑。
因此,各大富豪榜上,祖籍福建的閩商是常客。根據美國財經雜志《福布斯》近幾年富豪榜統計,菲律賓十大富豪榜中7~8位屬于閩籍,馬來西亞有6~7位,印度尼西亞也有5~6位,而泰國的首富則是閩商蘇旭明和粵籍人士謝國民輪流坐莊。在新加坡,豐隆集團及城市發展(CDL)主席郭令明家族,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郭令明家族與遠東機構(Far East Organisation)的黃志祥和黃志達兄弟、大華銀行(UOB)榮譽主席黃祖耀家族、已故的富商邱德拔的家族等,都是祖籍福建的新加坡老牌富豪。
縱觀曆年福布斯富豪榜:在2019年3月公布的福布斯富豪榜中,新加坡10大富豪中有7位是閩籍,菲律賓有8位,馬來西亞則有5位,印度尼西亞有5位。2020年的福布斯富豪榜上,印度尼西亞十大富豪中有4位是閩籍,新加坡有5位,馬來西亞有3位,菲律賓有7位。2021年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上,新加坡有4位閩籍富豪進入榜單前十,菲律賓有6位,馬來西亞有3位。
許多東南亞閩商的財富可用富可敵國來形容。在過去的30多年時間裏,印尼首富寶座幾乎均由閩籍華人占據。如已故印尼華僑林紹良曾是華人首富,1984年有海外媒體稱林紹良資産超越美國洛克菲勒家族:在1995年達到184億美元,榮升華人首富,全球排名第六。又如祖籍莆田的金鷹國際集團主席陳江和,2006年以220億美元身家榮登印尼首富之位。再如曾被《福布斯》評爲印尼第一大財團的金光集團的黃奕聰,在2011年印尼十大富豪排名榜中晉升爲印尼首富。之後,印尼首富位置幾乎爲祖籍晉江的黃惠忠、黃惠祥兄弟壟斷。據英國《衛報》援引國際救援組織樂施會(Oxfam)的報告稱,印度尼西亞最富有的四大家族掌了超過250億美元的總財富,其規模相當于印度尼西亞2.5億人口中40%貧窮者的財産總和。最富有的四大家族全部爲華人,而且全出自福建省。可見,印尼閩籍華人財富的穩定性,他們對于印尼經濟社會發展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
在傳統福建移民地區,大多數東南亞閩商的崛起得益于居住國的傳統資源禀賦。其中,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的棕榈油、橡膠、椰子、木材,以及煤礦、鐵礦等出口造就了許多閩商的財富。如菲律賓陳永栽的財富集聚從煙草業開始,印度尼西亞的黃惠忠、黃惠祥兄弟,以及林天寶等,財富皆來自煙草行業;木材行業造就的閩商有印度尼西亞的黃雙安、黃奕聰,馬來西亞的張曉卿、劉會德等;棕榈油則屬于馬來西亞的李深靜、郭鶴年,印度尼西亞的黃奕聰等。
另外,貿易和零售業也是諸多東南亞閩商財産的主要來源渠道。如菲律賓的“商場大王”施至成,印度尼西亞的郭桂和、林逢生,馬來西亞著名的汽車和摩托裝配及銷售公司的駱文秀,王萬源創立的大順集團公司做100多種世界名牌汽車和摩托車的零部件批發和零售業務,等等。
還有許多從事加工業的閩商,如亞洲“薄餅大王”魏成輝、東南亞“煙草大王”陳永栽、三林集團的林逢生、金光集團的黃志信等。此外,房地産業、金融業、酒店業也成就了許多閩商。這些閩商的財富至今仍在東南亞卓爾不群。
當然,除了傳統産業,互聯網科技等新興産業最近幾年也受到了一些東南亞閩商的青睐。電商領域的“LST”(Laznd、Shopee和Tokopedia)、出行領域的“雙G”巨頭(Grab和Go-Jek)等一大批巨頭搶灘作戰。
甚至在5G設備選擇上,印尼的閩商也積極參與。如中興和印尼金光集團簽署了4G網絡擴展和5G實驗局項目協議,支持印尼5G在制造業中的應用。菲律賓的吳奕輝在2019年去世前六個月,其公司還撥出5000萬美元用于數字化轉型。JG頂峰旗下的網絡購物平台Shopee,更是菲律賓版的“雙11”。
其他亞洲國家如日本也是閩商的天下,主要是福清人的天下。僅福清一域,每年就從日本彙回30億元人民幣。前往日本的福清人,大多從食品和餐飲行業起步,勢力壯大後則進行多元化經營。近年來,隨著中東石油國家的經濟轉型,發展機遇增多,閩商迅速進入。他們采取以阿聯酋爲中心,逐步向周邊輻射的經貿策略,爲此,還成立了阿聯酋中國福建商會,共127家企業參與。在阿聯酋的閩商中,泉州籍的陳志祥最爲耀眼。他在迪拜創建了中東歐美龍建材、迪拜衛浴中心等集團公司,經營範圍有建築材料、工程設備、鋼材、油料、輪胎、衛浴潔具、燈飾照明、大理石、瓷磚等,産品遠銷中東阿拉伯國家並輻射非洲地區。
歐洲閩商:“中生代”顯露鋒芒
歐洲華人來源多樣,無論是家庭團聚、勞工移民還是留學移民,仍在努力跻身于經濟舞台的中央。歐洲的閩商,至今仍高度集中于傳統的餐飲、紡織和零售批發業,曆經多年並沒有太大的變化。而留學創業的一代則發展了以服務業爲主的新興産業。
根據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教授李明歡2008年的報告,全歐洲華僑華人總數已經達到250萬人,幾乎遍布歐洲各個角落。他們在經濟界的活躍身影,已引起歐洲各國各界矚目。其中,閩商成就頗爲耀眼。據來自荷蘭內政部的統計,截至2005年底,荷蘭有閩籍華僑華人約2萬人。這些新移民大部分從事傳統的中餐業,少部分人從事中醫、針灸行業,也有一些人從事商品批發、零售,對外投資以及國際貿易等。如福州亭江人楊金華,20世紀90年代闖蕩荷蘭,白手起家,成爲荷蘭著名的華人企業家。他創辦的荷蘭聯鷹集團,是一家以經營中荷商品和貿易爲主的多元企業,並在海牙投資建設了一座建築面積27500平方米的“荷蘭中國商品調撥中心”。
據統計,閩籍華僑華人目前是英國數量最大的華裔群體之一,約占1/7。數據顯示,英國的福建籍華人有近15萬人,裝修業是他們從事的熱門行業。此外,在英國的甯德籍閩商有近3000人。他們以從事餐飲業爲主,部分從事貿易、物流業和娛樂業,足迹遍布全英國,其中有600多人居住在紐卡斯爾市。
意大利僑胞中10%是福建籍。其中三明籍、莆田籍居多,並以經營餐館業、紡織業爲主,另還有經營進出口貿易或創辦小微企業的。僅在意大利南部紡織基地之一的那波裏省TERZIGNO市從事服裝加工業的數萬華商中,莆田人就占到近半數。
西班牙是歐洲各國中連江籍華僑華人最多的國家。比較知名的閩商有蔣夢麟,主要經營餐飲業,在瓦倫西亞創辦有新加坡大酒樓。蔣銅官,主要從事餐飲、服裝、百貨等行業。王瑞富則另辟蹊徑,著力于新型材料泡沫鋁的制造。
葡萄牙的張劍旻是改革開放以後第一批到葡謀生的福建人,以中餐館起步,在裏斯本開辦有3家中餐館,鼎盛一時。
俄羅斯、匈牙利等國家因面臨經濟轉型,爲閩商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僅明溪縣就有10萬人集中在匈牙利和捷克。他們在此創造的輝煌成績,已成爲中國“一帶一路”建設的前奏。
在匈牙利,閩商主要涉足服裝鞋類的貿易與生産,且涉足傳媒業等,大部分自己開公司。如今在匈牙利約有3萬多華僑華人,其中福清籍僑胞有3000多人。多數閩商都是1991年前後到布達佩斯淘金,如今的匈牙利華人已經走過了最初的創業階段,進入事業擴張期。目前,匈牙利閩商經濟雖然仍以布達佩斯八區的幾個批發市場爲主,但是越來越多地開始尋求多元化發展,並已在制造業、醫療和服務業取得突破。
在俄羅斯的福建人,主要活躍于莫斯科和遠東地區,多從事商貿或興辦企業。其中,事業有成者首推何文安。1989年,何文安來到俄羅斯布拉戈維申斯克市(簡稱“布市”),致力于黑河兩岸邊貿交易,進而在布市開發房地産,從事副食品加工業、農業和森林開發。後來,他又組建榕商貿易公司,並于1996年發展壯大爲華富集團,擁有千萬資金和數百名員工。21世紀初,公司又在阿穆爾州開發天然礦泉水、興建療養院和休養所、生産塗料和石材、加工黃豆制品、種植甜菜、興辦糖廠,向國際化、現代化企業集團邁進。
而在羅馬尼亞的鄭思勇從拖鞋銷售入手,並在福州投資建起了一座現代化制鞋廠。從此之後,國內工廠生産的拖鞋源源不斷地運到羅馬尼亞,甚至烏克蘭、摩爾多瓦、保加利亞等國的商人也來購買,每年拖鞋的銷售量達500萬多雙,這爲他贏得了“拖鞋大王”的稱號。
但近年來,餐飲、零售、低檔産品加工等曾被視爲境外華人社會支柱的傳統行業,對華人新生代的吸引力正在逐漸減弱。
越來越多的“華二代”踏入了收入較高的“藍領”領域。他們很多受過高等教育,熟悉歐洲文化、法律,也開始重視品牌,重視開發自己的産品,從“走量”到“品牌”,提升産品附加值。而且,大多數“華二代”都有轉型的想法。很多人正在把歐洲的産品帶到中國。他們具有兩種文化的優勢——比歐洲人了解中國,比國內中國人了解歐洲,更具有高科技和數字經濟的視野。
原籍福建莆田仙遊的魏翔就是一個典型。他在匈牙利用來自福建的貨源,自創了一個“閃亮”品牌“WINK”,瞄准中東和歐洲的中端市場,打造出深受當地民衆青睐的運動鞋。僅在中東歐地區市場,“WINK”年銷量就多達到300萬雙。目前,魏翔27歲的兒子魏子豐已接班,並開發出試水高端市場的傑作。在英國美食界,華人廚師彭永浩創辦的“鍋學院”聲名日隆。越來越多的30歲左右的年輕人慕名來到這家教授中餐制作的培訓學校,非華人學員高達九成。
與此同時,許多閩籍留學生利用開闊的眼界和對互聯網知識的熟稔而創業,也改變了境外閩商創業致富的路徑。如德國福建閩商會會長周鴻圖于2002年和幾個同學一起創建了“開元網”,經過十幾年的堅守,“開元網”已成長爲年發團量近10萬人的歐洲華人旅遊業翹楚——開元周遊集團。開元周遊集團目前在全球十幾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子公司,營業額每年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目前已經超過5億元人民幣。荷蘭華人經濟技術發展中心常務副主席任景濤創立的唯物鏈,通過溯源解決食品流通到終端消費者的追溯問題,此項目引起了福清市的高度重視,並與福清元洪工業園對接。
美洲閩商:謀定而後動
根據美國聯邦人口普查局的數據,2019年在美國的亞籍人口已經達到2140萬人,其中華人數量最多,超過了500萬人。在這500萬人裏,有超過110萬人來自福建長樂、連江、福清等地。其中,約30萬福建人從事餐飲、貿易等,有5家閩商企業已經跻身于華人在美企業前10名。
在紐約,福建人成爲最大的華人移民群體,有超過20萬福建長樂人居住在法拉盛等七八處唐人街裏,開餐館,經營洗衣店,送外賣,從事最底層的勞務工作。但不可忽視的變化是,大量的留學生群體,以及“華二代”的成長,使美國的華人群體構成發生了或多或少的變化。從大方面來說,這給美國對華政策、商業運作,以及華人社會傳統産業帶來不同的影響;就小方面而言,在不同的小區會出現新的經濟生態。
由于中國人到國外最難改的就是吃的習慣,因此福建新移民看准了華人市場,紛紛開辦中餐外賣店。如今,紐約90%的中餐外賣店是福建人開的,至少有5000家,大多爲福建長樂移民所掌控。餐飲業的成功,也讓閩商將食品超市業帶到了紐約。福建移民開辦的中國食品超市,不僅空間大、貨物品種齊全、賣場整潔幹淨,還配有大型停車場,完全是現代化的超市。中餐外賣與中國食品超市的成功,帶動了很多關聯性行業。最典型的是長途汽車運輸業,也成爲閩商新的增長點。此外,還有房地産業、建材行業、影樓婚慶公司以及洗衣業等。
在緊鄰美國的加拿大,閩籍華僑華人多聚居在哥倫比亞和安大略省,主要從事餐館、洗衣業、超市業,且多是福清人。
來自福清的魏成義,自2001年在加拿大多倫多開出第一家超市後,到2009年,已經發展爲閩商在加拿大最大的華人超市——豐泰超市的老板。同時,魏成義還涉足多倫多地産,總建築面積173畝的“中華不夜城”成爲北美最大的中華美食不夜城。在多倫多華人商界,魏成義影響力越來越大。2012年,他被推選爲多倫多華人團體聯合總會主席。近年來,他看到數字經濟時代中國人對移動支付的龐大需求給終端零售超市帶來影響,于是在2018年,溫哥華豐泰店快人一步,全線接入了支付寶,並成爲支付寶在加拿大的支付體驗店。
在加拿大的福清人也廣泛涉足農場、食品、茶莊、家居裝修、便利店、花店公司、房地産等。值得注意的是,在投資和新興科技産業領域,加拿大的福建人也有所成就,如林潤泮依托其專業背景,創辦了加拿大基因國際有限公司;賴燦成組建了加拿大平安投資集團等,成爲閩商在加拿大發展的新貴。此外,加拿大也有許多20世紀90年代初從東南亞及香港遷居而來的閩籍華人,以經營房地産、貿易爲主,亦獲得較大成功。
在南美的阿根廷,雖然中國人移居曆史不長,但1972年中阿兩國建交後,兩國經濟貿易往來頻繁,雙邊關系融洽友好,在阿華僑華人數已超過18萬,主要來自中國福建和浙江,其中閩籍僑胞約占80%,從事餐館、超市等初級行業。
阿根廷80%的閩商從事超市業,且多數爲福清籍。其中,從事小型自助超市的占絕大多數,形成拉美獨特的“華人超市”現象。福清人在阿根廷經營超市,已經超過20多年的曆史。自1996年福清海口人陳大明開始,因經營得當,一直效益良好。
隨後不斷有福清人進入阿根廷做超市生意。據阿根廷福建商會宣稱,僅福清人擁有的超市已超過1萬家。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就有3000多家華人超市。在聖菲省羅薩裏奧市,當地有200家華人超市,業主大部分來自福建。烏肯省境內約有500名來自莆田(興化)地區的移民,他們經營著近百家超市和餐廳。超市行業已成爲阿根廷閩商財富積累的源泉。
隨著超市的成功,阿根廷閩商也在不斷地拓展新的財富領域。莆田王慶蒼兄弟移民阿根廷,從汽車修理業、餐飲業做起,進而成立宇宙超市集團,下轄10多家超級市場。同時,他們還購買和創辦了一個占地750多畝的農場,進行食品加工,生産興化粉、福州粉幹和臭豆幹等。王命達是阿根廷著名的餐飲大王,擁有12家大型連鎖餐館,當地大多數百貨超市都屬于他擁有的集團或他占有股份。其公司業務還涉及餐飲業、連鎖百貨業、房地産業、汽車業,年營業額上億美元。公司屬下的安第斯山礦業公司在南美還擁有鎢礦和錫礦,占地面積達3.4萬公頃。
從1990年起,福建移民抵達巴西,主要居住在聖保羅。2005年的數據顯示,閩籍華僑華人有1.54萬人,其中80%是福清人與連江人。不過,莆田籍僑胞亦有5000人左右。他們大多數沿襲華人在海外的主要生存方式——經營餐館或商鋪。閩籍僑胞近年來人數仍在不斷增加,已達數萬人之多,他們已成爲華商的重要組成部分,且實力也越來越強。
在秘魯,也有著爲數不少的福建移民,以莆田、福清和三明順昌人爲主。據2004年僑情資料顯示,在秘魯的福清人有204人,而秘魯官方統計爲1500多人,另有莆田人500多人,近20年來,旅居秘魯的三明順昌鄉親逐漸增多。在秘魯約有福建人2000多人,大多數居住于首都利馬,其余散居于西部沿海一帶,並以經營餐飲業、貿易、娛樂、連鎖超市、進出口業和服務業等爲主。
而據厄瓜多爾官方資料表明,21世紀初,有福清人1萬多人,他們集中居住于首都基多與瓜亞基爾、克維多3個城市,主要從事餐飲業、百貨業、超市,有少數人從事進出口貿易。
委內瑞拉也有閩籍華僑華人4300多人,他們主要經營超市、餐館、洗衣等行業,也有人從事進出口貿易、旅遊、娛樂業。
非洲閩商:市場空白蘊藏商機
非洲豐富的資源和幾乎完全沒有開發的市場,蘊含著巨大的機遇。而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帶動的非洲發展,讓許多中國人在這裏尋找商機。他們在這裏做生意,在給當地人提供大量就業崗位的同時,也借此發家致富。
數據顯示,目前在非洲生活的華人已經超過了200萬人,其中閩商群體尤爲龐大。僅以福清人爲例,據福清市僑聯高山鎮僑聯分會2019年12月數據統計,高山人在南非10562人、喀麥隆3563人、毛裏塔尼亞2697人、摩洛哥2655人、阿爾及利亞1647人。算上短期的流動性人員,高山人在非洲的數量更大。其他還有泉州、莆田、三明等地的閩商,也分布在非洲各地。他們在非洲大多開超市,或組建公司從事進出口貿易。但近十幾年來,投資建廠的閩商逐漸多了起來。
在非洲大陸,南非是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對于這個開店容易、商貿繁榮的大市場,福建人蜂擁而至。據南非僑社大致統計,在南非的中國人達20萬人,其中福建人就達10萬人,而福清人最多,約7萬人。他們以商業貿易、服裝鞋帽生産與銷售,以及食品加工等産業爲主,也有涉足制造業、房地産業的。如祖籍連江的李新鑄,自20世紀90年代在南非經營超市開始,相繼開辦了近20家連鎖店,進而創辦了遠盛工貿公司、遠東貿易公司,並投資開辦了遠盛鞋廠、恒隆塑料彩印廠以及經營鑽石加工的鑽石公司等,成爲南非著名的華人企業家。李新鑄也投資了礦業開采,把南非的黃金、鑽石、鐵砂大量銷往中國。葉北洋在南非則投資酒店、茶葉城,均獲成功。吳少康投資創辦了南非亞洲城、南非東風商城、南非永興電子行等,成了名副其實的“地産大王”。
而國土被南非包圍的萊索托,閩商也有踏足。從福清人方則江1995年前往萊索托創業開始,“福清哥”像滾雪球一樣進入萊索托,各種商店、超市由原來3家發展到現在300多家,經營品種由日用品發展到五金、副食品、服裝、鞋帽及餐館、娛樂、車行等。
在納米比亞,閩商黃松根早早就進入。1996年,他與幾個同鄉一起到達溫得和克時,發現已有中國人在首都經商,于是帶著從中國批發商那裏買來的廉價手表之類的小商品繼續北上,到700多公裏外靠近安哥拉邊境的地方擺地攤,成爲那裏的第一批中國商人。他從進出口貿易起步,陸續掌握了17家店鋪,生意好時,每個店每月能有十幾萬納元的收入。2002年,他又將生意重心由商品批發轉爲房地産開發,創立了領先商業開發公司,在首都投資建造了集倉儲、商業、住房爲一體的批發中心。不久,他又在納米比亞北部建成兩座大型商貿城,一個250套民用住房的建設項目也已啓動。此外,他還在多個城鎮購買了大量土地,靜待時機開發,“中納合作商貿城”也列入計劃之中。
在東部非洲的坦桑尼亞,約有1萬華人生活,且絕大多數是商人。其中,閩商姚少青開辦了進出口貿易公司、鞋業有限公司、投資有限公司,成就頗大。2012年以來,他又在坦桑尼亞成立超越投資公司工業園區,建設10000多平方米廠房,並開始涉足生産生活用紙(衛生紙)及文化用紙行業。蔡清票開辦的衛生巾、紙尿褲等婦幼用品生産工廠,是該國唯一從事婦幼用品生産的工廠,每個月的出貨量達到50000箱還供不應求,牢牢占據了坦桑尼亞國內80%的市場份額。郭棟健以華人超市爲基地,成功打通了多個領域的業務,並取得成功。特別是2014年,其華人超市興建了自己的工廠,引進國內先進的衛生紙生産流水線,打造出“Shwari”(雪阿裏,意爲美好)品牌。如今“Shwari”品牌已在坦桑尼亞全面打響,在某種程度上填補了坦桑尼亞本土生産衛生紙的空白。
在莫桑比克,閩商並非最早到達,但他們跑馬圈地的宏偉計劃實現得最快。在莫桑比克南部首都城市馬普托、位于中部的第二大城市貝拉和位于北部的第三大城市楠普拉分別建立了三個貿易基地,他們以此爲中心,向四周輻射開店,進而壟斷了全國市場。王孝金、何輝英夫婦投資創辦的莫桑比克金輝塑膠有限公司,成爲莫桑比克塑料制品最大供應商。
肯尼亞中華總商會秘書長何欽文于2012年輾轉到肯尼亞創業。2014年,他成立了凱景國際集團(非洲)有限公司,經銷肯尼亞玫瑰。2017年,他和朋友聯合投資建起了東非最大的玻璃深加工企業,把普通的平板玻璃、浮法玻璃等,加工成鋼化玻璃、防彈玻璃等多種特種玻璃,直接面向非洲市場,用中國先進的玻璃制造技術造福非洲人民。2018年,他又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投資創建了一個占地300畝的生態農業休閑觀光場,這是經肯尼亞國家旅遊部認證的第一家生態農業休閑觀光農場。因高標准、嚴要求,何欽文農場生産的水果通過了美國USDA的有機認證。當然,何欽文的成功離不開身後強大的中國農業技術團隊支持。他的農場已成爲福建省農科院在非洲的第一個農業科技海外示範合作基地,也是中科院中非研究中心示範基地。據何欽文所言,在肯尼亞福建籍鄉親開辦的企業約有三四十家。在留尼旺島,21世紀初,也有七八百名福清、連江人輾轉進入,他們或開辦超市、餐館,或當小商販,一些人站穩腳跟後,還創立公司,經營進出口貿易。
非洲其他地區也有發展較爲出色的閩籍商人。如2008年到剛果(金)首都金沙薩的陳春輝在建材行業風生水起;喀麥隆杜阿拉的林天星以貿易批發、服裝和鞋子爲主開始創業,後又將事業拓展到鞋廠、木材開發、水電站等多個行業;在毛裏塔尼亞(簡稱“毛塔”)發展的福清人林文才從開超市、做貿易轉向經營茶葉後,事業開始有了質的飛躍,在毛塔等非洲16國打造了自己的茶葉品牌,行銷西非各國,好年景能産生近億元的業績,從而練就“西非茶王”的稱號。林氏企業趁勢在科特迪瓦辦廠,生産果汁飲料。2009年,林氏企業與中冶公司合作,承建羅索公路,引進技術,練就了在沙漠修路造橋建樓的本領,從而在毛塔開發建設中屢建奇功。幾年來,林氏企業與中國實力央企合作,承建毛塔港務局、基建局等政府辦公大樓,參建中國政府授助的毛塔貧困三角洲170多個公路項目工程。林氏企業目前還承建首都唯一一個漁碼頭,促進了毛格漁業的重大發展。
我們可以看到,非洲閩商已經充分利用非洲市場的空白和勃勃生機,結合非洲資源,運用現代科技深耕當地,取得不俗成就。
大洋洲及其他地區閩商:發展優勢明顯
澳大利亞的閩籍華僑華人,截至2016年已有10萬人。他們早期多從事餐館、商業零售和服務業。而20世紀末前往澳大利亞的閩籍新移民,則多從事投資移民和技術移民,進入實業界和知識界的較多,職業呈多樣性。
在2021年澳洲富豪榜上,唯一一位排進前十的華裔富豪是祖籍泉州的香港房地産巨頭許榮茂,以117億澳元排名第八。許榮茂20世紀90年代獲得澳大利亞國籍,現任香港世茂集團董事局主席。許榮茂的大部分財富來自香港上市公司,其成功並不絕對代表澳大利亞閩商的成就,但仍不能忽視其他澳大利亞閩商的成就。如1989年到悉尼發展的“家具大王”陳祖粵,經營鍾表、珠寶、房地産等領域的林錦珊,以經營旅遊業和商業貿易爲主的鄭長厚,其他還有專注玻璃行業30年的池聲強、有“磨菇大王”吳鵬輝、澳星國際傳媒集團董事會主席姜兆慶,以及在悉尼地區擁有多處自主開發的地産項目且信譽優良的房産建築公司的饒國輝(太平紳士)等,皆是閩商成就的集中代表。
值得關注的是,在澳大利亞還有一些移民是東南亞國家的閩商,他們的經濟成就也較大。如新加坡的邱德拔,以1.1億澳元收購了澳大利亞最大的連鎖酒店太平洋酒店後,又繼續投資房地産,一度成爲當地首富。馬來西亞華人企業家李明治,到悉尼創建陽光控股公司,經營房地産業,爾後又將集團業務拓展到營建車場而迅速盈利。印度尼西亞鹽倉集團蔡道行、蔡道平在澳廣泛投資地産等。
還有個顯著的現象,即澳大利亞閩商利用熟悉中國與澳大利亞兩邊市場的優勢,依托中國發展的“兩頭跨越”現象十分普遍。祖籍泉州的陳展垣,20 世紀80年代末前往澳大利亞創辦了宏安實業集團。目前集團總部設在悉尼,在新西蘭、中國香港有分公司、分店,在家鄉泉州有品牌研發中心,是一家集設計、生産、營銷、貿易于一體的綜合性企業。作爲新移民和旅澳社團僑領,陳展垣多年來捐資出力積極推動中澳兩國經濟文化交流。最近二十幾年,中國移民澳大利亞的人數逐年增多,金融活動日趨活躍。爲滿足華人在貨幣彙款和現金兌換方面的需求,“融僑速彙”于2009年在華人聚居區奧本正式組建,目前公司能提供30多個國家的現金兌換業務。
在新西蘭,福建籍人已成爲華人最大族群之一。據2005年統計,約有閩籍華僑華人6.16萬,大多是改革開放後以投資、技術、留學、勞務、婚姻等形式移居的。其中,新西蘭的福清人主要聚居在奧克蘭、惠靈頓、克賴斯特徹奇、達尼丁等城市,多經營餐館、茶室、咖啡館,也有人以經營小型農牧場、果園、蔬菜園爲業,少數學有所成者,或供職于當地工商企業、政府機構,或從事科研、教育、醫務工作。另外,新西蘭還有一些馬來西亞當年閩清籍墾農的後代,他們聚居于肯特伯利(基督城)。
目前在湯加的福清人有1000多人,主要從事餐館、食品、百貨、建築及水産等行業,也有涉足房地産業的。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經商的華人約有兩萬人,其中有八成是福清人,集中居住在莫爾斯比港和萊城等幾個大城市,主要涉足超市、餐飲、服裝,甚至地産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