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盧光盛
雲南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
【導讀】據日媒報道,近期日本試圖說服東南亞國家加入“反俄統一戰線”,未能得到積極回應。那麽,東南亞國家對待俄烏沖突的立場到底是怎樣的?這對中國有何影響?
雲南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盧光盛指出,東南亞國家對俄烏沖突反應不一,不選邊站的審慎態度成爲主流。一方面,這些國家沒有能力也沒必要表態,擔心在大國之間選邊站,會使本國安全問題複雜化;另一方面,東南亞國家也有保持自身外交獨立的傳統和需要,既想在不同陣營之間保持距離和平衡,又希望各大國減少對他們的幹涉。在俄烏沖突沖擊國際格局之後,東南亞應對變化趨勢的壓力增大,“誰也靠不住”的不安全感進一步突出。
這對中國與東盟的關系意味著什麽?他認爲有七個方面值得考慮:(1)當東南亞國家不再指望美國成爲亞太安全的基石時,中國應設法獲得其理解和信服,避免在俄烏事件中“躺槍”;(2)東南亞小國聯盟往往“聯而不盟”,中國應抓住機會經營好與這些國家的關系;(3)與東盟建立“不排他、不針對第三方”的全面戰略夥伴關系,支持東盟在國際社會發揮積極作用;(4)提防東亞某國的核武化念頭,確保東南亞無核,警惕澳英美聯盟(AUKUS)沖擊;(5)加快人民幣國際化、區域化步伐,促進東南亞和湄公河區域成爲中國糧食安全的補充和國際能源通道的替代方案;(6)推進與柬、老、緬等東南亞“關鍵少數”的關系;(7)在美國推動印太版“北約”的情況下,中國應與東南亞國家促進關系深化,一同應對“選邊站”的問題。
本文爲盧光盛先生在2022年4月1日《文化縱橫》雜志社和歐亞系統科學研究會主辦“俄烏沖突、國際格局演變及中國的戰略安全”研討會上的發言稿,由文化縱橫新媒體整理首發,已經作者本人審閱授權。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供讀者參考。
東南亞國家對俄烏局勢的反應及中國-東盟關系的新思考
▍東南亞國家對俄烏沖突的反應
面對俄烏沖突,東南亞國家反應不一。一種態度是呼籲和平,留空間給雙方自行解決,不“選邊站”成爲主流。大多數東南亞國家對于此次爭端以及曆來所展示的態度,基本是微妙且保持分寸的,面對俄烏爭端,普遍使用“渴望、支持、和平”等字眼,避免譴責的語氣,讓兩方自行解決、保持克制,態度暧昧且中立,以和平對話方式解決問題,不提及具體解決方案以及明確觀點。
另一種態度則形成對比,比如印尼、新加坡、緬甸態度鮮明,柬埔寨態度前後有所轉變。3月2日,聯合國大會第11次緊急特別會議成員進行投票表決,東盟國家方面除了老撾和越南棄權外,其它8個東盟國家投了贊成票。印尼和新加坡使用“強烈譴責所有無端入侵主權國家的行爲”的言辭。新加坡是唯一一個繞過聯合國對俄施加制裁的東南亞國家。緬甸政府間接表示出理解俄羅斯行動的意見。柬埔寨方面,2月28日政府發言人說:柬埔寨不會譴責俄羅斯或烏克蘭,希望談判解決問題。最近有說法稱,柬埔寨的態度有所轉變。3月28日,柬埔寨首相洪森在其國內非正式場合的演講中,開始點名譴責俄羅斯,稱“俄羅斯是柬埔寨的朋友,也曾經幫助過柬埔寨,但是這種侵略行爲對柬埔寨來說不能接受”。但這一消息並不來自正式報道,因此存疑。
不過,在面對與俄烏沖突關聯話題時,新加坡和印尼的態度則比較審慎。3月30日,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出席美國智庫外交關系協會主辦的討論會,被問及中國是否會因不疏遠俄羅斯而在區域內付出“政治代價”時,他給出了否定回答。因爲中國發展的動力巨大,且不能阻擋。“如果你打算把中國(從全球化中)完全切割出去,你打不死它,你自己也會受傷。”當然他這個訪談還提到了美國擬議中的“印太經濟新框架”,他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代表了一些東南亞國家對這一新框架的態度,尤其當這一框架要把中國分割在外時,東南亞國家是不太積極去參與和推動的。本來美國跟東盟的峰會是要在3月底開的,因爲種種原因沒有開起來,官方聲稱是由于東盟成員國尚未就峰會時間完全達成一致,這個值得關注。印尼是本屆G20輪值主席國。以美國爲首的西方國家要求將俄羅斯排除在本屆G20峰會之外。但面對壓力,印尼聲明保持中立,並未點名譴責俄羅斯,按慣例向俄羅斯發出了邀請。
總體上,東盟及東南亞國家對俄烏局勢無所作爲。3月3日,東盟輪值主席國柬埔寨再次就烏克蘭局勢發表東盟外長聯合聲明,呼籲俄羅斯與烏克蘭停火,並對局勢惡化和人道主義局勢惡化“深表關切”。雖然發表了這一聲明,但基本上沒有進一步舉措。
▍不同反應的原因和影響
東南亞國家不願在美俄之間“選邊站”,他們沒有能力也沒有必要在這個事情上表明自己的態度。雖然近些年東南亞各國努力發展經濟,展開對外貿易合作,但在安全問題以及總體實力上,與美俄兩個大國仍有相當大的差距。如果選擇反對俄羅斯,會加速推動俄羅斯向中國靠攏,東南亞國家擔心未來局面將更爲複雜,或對己方産生威脅。
另外,東南亞國家有保持自身外交獨立的傳統和需要。東南亞各國有可能成爲調停俄烏沖突的一方,獲得其支持;在俄烏沖突結束後,他們認爲各方勢力都會拉攏自己國家。並且,大多東南亞國家和烏克蘭這一類地處“破碎地帶”或者地緣競爭的國家有相似之處,對于他們來說,如何對抗前沿地帶的大國,以及像北約這類的組織尤爲重要。從側面也反映出東南亞國家普遍希望各大國在對待他們時有同樣的表現,減少對他們的幹涉。
這些表態會對東南亞地區造成什麽影響?首先是國際及地區格局受到沖擊的影響,由于俄羅斯與西方各國關系發生變化,東南亞各國要調整對外關系及事務處理方式,以應對變化趨勢;其次是巨大、持續和矛盾的潛在心理影響,不安全感進一步突出,“誰也靠不住”的想法不斷凸顯。經濟影響總體有限,局部領域壓力較大,通脹、物價上漲、石油、糧食等領域帶來更多不確定性。全球糧食價格的上升,一方面使得東南亞糧食出口會獲得更多市場及利潤,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導致其國內物價上升。俄羅斯被“踢”出SWIFT體系,部分與俄有業務往來的企業,在商品跨境支付、購買、結算和銷售等方面會産生麻煩。
對于中國而言,不妨把東南亞作爲一個替代性的“候補糧倉”。近年中方對東南亞國家的糧食進口管制較嚴,面對當前形勢,再加上中老鐵路的開通,現在東南亞國家都特別希望中國能夠多買他們的糧食。所以可以順勢對此做一些調整,讓東南亞國家能夠分享到中國經濟發展的好處,進行更多的利益捆綁,這也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方向。
▍對中國–東盟關系意味著什麽
第一點,東南亞國家會更疑慮地看著大國,對于美國,他們會想:說好的保護呢?在烏克蘭這個案例上,看不到。萬一將來和某個大國發生沖突,他們能指望美國成爲亞太安全穩定的基石嗎?這一點是值得懷疑的。而從中國的角度看,我們的立場如何能被他們所信服和理解?這是要好好琢磨的。從李顯龍的態度似乎可以看出,他們對中國目前的表態能夠給予某種程度的理解,但未必是他們所希望的方向。在俄烏沖突事件上,如何避免“躺槍”成爲我們工作的重點和難題。某些國家試圖將這個世界分爲兩大陣營,一個是“中國的”,另一個是“非中國的”,此種做法是居心不良的,這就會對我們和其他國家的關系産生巨大的壓力。如何讓他們理解和接受我們當前的表態,也考驗著我們的外交智慧。
第二點,是“小國聯盟”的困境。東南亞國家以中小國家爲主,他們想“抱團取暖”,但又“聯而不盟”,在國際格局當中發揮的作用有限,甚至可能會想著“大難臨頭各自飛”。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該如何經營好與東南亞國家以及東盟的關系,都是值得考慮的。
類似的,第三點,是“支持東盟中心地位”。類似的表述,有不同的內涵和做法。美國可能更多的是希望東盟團結起來,跟著它走,一起防範和抵制中國,這也是美國施壓東南亞國家挑邊站隊的重要目的。而我們的考慮就不一樣,我們更多的是去和東盟建立“不排他、不針對第三方”的全面戰略夥伴關系,支持東盟在國際格局和地區秩序中發揮積極作用。
第四點,東南亞無核區應得到確保,要警惕澳英美聯盟(AUKUS)對該地區的沖擊。我看到一些討論說東亞某國最近滋生了核武化的念頭,這是東南亞國家和中國都需要警惕的。
第五點,湄公河區域在中國周邊的重要性進一步提升。俄烏戰爭給我們一個啓示,當前和未來的鬥爭是全方面的鬥爭。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環顧中國周邊,我個人的判斷是東南亞區域最有可能是我們命運共同體建設的區域方向,因爲他們的多數國家和我們沒有系統性的、結構性的的矛盾,也沒有過多的曆史恩怨或劇烈的現實沖突。如果這個地方都經營不好的話,其他方向會面臨更大困難。具體的層面上,要努力加快人民幣國際化、區域化的步伐,讓東南亞和湄公河區域成爲我們糧食安全的補充、國際能源通道的替代方案。
第六點,我們也要關注一些關鍵少數,例如柬埔寨,要繼續錘煉“柬鐵”;老撾,是我們命運共同體的窗口和試驗田;緬甸,是我們面向印度洋方向的重要戰略通道,但自從去年緬甸局勢發生劇變以來,我們的對緬工作是延後的,必須抓緊推進。
第七點,是我們將來怎麽共同應對未來局勢變化。我們不是搞中國版的“門羅主義”,而是要和更多國家一起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所以我們應該和東南亞國家促進關系深化,一同應對“選邊站”的問題。在拒絕站隊的事情上,我們和東南亞的立場是一樣的。今後中國-東盟可能會面臨類似的問題,需要做好准備。在當前,美國可能通過抛出“印太經濟新框”進一步做實“印太戰略”,甚至如果美國企圖搞印太版“北約”的話,那麽以東盟爲中心的區域合作架構將會受到沖擊。我們應與東盟更好地合作來共同應對這一挑戰。
本文爲盧光盛先生在2022年4月1日《文化縱橫》雜志社和歐亞系統科學研究會主辦“俄烏沖突、國際格局演變及中國的戰略安全”研討會上的發言稿,由文化縱橫新媒體整理首發,已經作者本人審閱授權。歡迎迎個人分享,媒體轉載請聯系本公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