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新加坡是二戰之後世界上最成功的國家之一,從1965年獨立至今,新加坡立國不過短短56年。而在這短短的半個世紀中,新加坡愣是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變成了亞洲僅有的四個發達國家之一,成爲國際舞台上不可或缺的角色,其成就絕對是非凡且令人矚目的。
(獅城夜景)
新加坡之所以能夠迅速崛起,離不開其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
新加坡地處馬來半島最南端,是馬六甲航線的必經之地,自古就是東西方貿易的交通要道,新加坡政府則依仗著本國特有的環境,在獨立後做起了轉口貿易。
所謂轉口貿易,簡單意義上講就是建立一個集裝箱集散地,將來自東亞和歐洲的商品在新加坡港重新編組,實現效率最大化。
舉個例子,上海港和橫濱港都有一批商品運往歐洲,但這些商品的目的地卻分散在歐洲各個港口,有的去倫敦,有的去阿姆斯特丹,有的去裏斯本,那麽該如何運輸呢?
爲了最大限度的節約時間和交通成本,上海港和橫濱港的商品會被集中運抵新加坡港,再在新加坡港重新編組裝箱,分別發往各個地區,這就是轉口貿易。
通過轉口貿易,新加坡港一躍成爲世界級的集裝箱吞吐大港,經濟開始騰飛。
(新加坡港)
與新加坡同一時期崛起的香港也是通過轉口貿易起家的,隨後香港政府大力發展金融産業,一步一步使香港繁榮起來。
但新加坡政府的發展思路卻不同于香港,李光耀不甘心只當一個“高速服務區”和“金融賣場”,新加坡的目標是借助區位優勢實現工業化。
例如新加坡本身沒有任何石油資源,但憑借著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新加坡政府大力發展石油提煉工業,短短十幾年就成爲了世界三大煉油中心,能爲南來北往的商船提供各種油品。
(新加坡石化基地)
大家千萬不要小瞧石油提煉,這可是一門高技術産業,它首先需要一個廣闊的消費市場(往來新加坡的海量商船),其次需要一個強大的智力基礎(聰明的新加坡華人),一般國家根本玩不轉。
正是在李光耀“實業立國”的指導理念下,新加坡經濟穩紮穩打,逐漸成爲東南亞航運中心、制造業中心、金融中心。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
經濟的發展極大地提升了新加坡的國際地位,也促使新加坡政府更加主動地參與各種國際事務。
新加坡自打獨立起就非常熱衷于國際事務,但這其中原因既有主動的一面,也有被動的一面。
從主動意願來看,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很早就有著一個大國夢,二戰後他試圖與馬來亞一起共同組成一個多民族國家,意圖成爲東南亞乃至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大國。
然而馬來人和華人的民族矛盾太深了,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是無法調和的,于是乎馬來人將新加坡踢出了聯合政府,導致新加坡被迫獨立。
雖然沒能如願建立一個大國,但這並沒有湮滅李光耀的大國夢,他依然希望新加坡在國際上成爲一個有聲有色的國家,因此非常熱衷于各種國際舞台。
而從被動意願來看,新加坡參與各種國際事務也充滿著很多無奈。
獨立後新加坡周圍的環境是相當惡劣,其南面的印尼和北面的馬來西亞都不是啥好貨色,而新加坡本身只有724平方公裏(還不如香港大,獨立之初更是只有500多平方公裏,後來通過填海才增加了200多平方公裏),壓根沒啥防禦縱深,可謂是一戰就被滅國。
爲了保證自身安全,李光耀只能在國際交往中各種合縱連橫,以此維持新加坡的和平和獨立。
(單看國土面積,新加坡只是一個彈丸小國)
自新加坡獨立開始,李光耀和李顯龍父子就積極奉行親美政策,在軍事上與美國結爲盟友,直至今日。
實事求是地講,與美國的結盟極大地幫助新加坡度過了危險的嬰兒期,也正是在美國的庇佑下,新加坡才得以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下發展經濟。
哪怕是到了今天,美國仍舊是新加坡的安全基石,因爲沒有其他國家可以替代美國去保護新加坡,因此在許多國際問題上新加坡表面上八面玲珑,實際上則是完全跟隨美國。
(新加坡士兵在美國夏威夷參加聯合軍演)
然而隨著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中國國力迅速提升,北京對南海周邊國家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如何在中美之間找平衡成爲擺在新加坡政府面前的一大難題。
由于同爲華人,中國對新加坡有一種天然的好感,兩國關系一直不錯。
早在改革開放之初新加坡就成爲中國學習的模板,中國大量引進新加坡企業和資本,極大地幫助中國企業熟悉國際金融秩序和建立現代公司制度。
當然,積極地進入中國市場也爲新加坡企業帶來了豐厚的利潤。並且隨著中國制造的崛起,也進一步加強了新加坡港的國際地位,畢竟新加坡港大量的集裝箱都是來自中國或者發往中國。
(蘇州新加坡工業園)
有鑒于此,新加坡在對華問題上一直謹小慎微,即便作爲美國的盟友,新加坡也極少在中美沖突中選邊站,一直是充當和事佬的角色。
而對中國而言,也確實需要新加坡當這個和事佬。
因爲相比于歐美國家,新加坡是要更加了解中國的,更加容易與中國溝通。反之,新加坡也比中國更加了解歐美,有新加坡的介入會讓中美減少很多不必要的誤會。
(每年一屆的香格裏拉對話)
此外在兩岸問題上,新加坡也一個中國的前提下積極充當調停者,2015年的習馬會就是在新加坡舉行的。
所以說無論是對美問題還是台海問題,中國政府都非常看中新加坡,非常重視與新加坡的外交關系,即便我們也知道新加坡政府外黃內白,但我們依然願意與新加坡交往。
縱觀整個西太平洋地區,很少有國家能像新加坡那樣在中美之間如此從容應對,或者說只有新加坡可以在北京與華府之間左右逢源,這也是新加坡作爲一個彈丸小國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