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政府承諾到2030年種植100萬棵樹,截至目前已種植了約38.8萬棵。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綜合編譯 趙婷婷
氣溫接近30℃,而且還在攀升。濕度高達75%,陽光照在摩天樓的玻璃外牆上,格外灼人。和世界很多地方一樣,新加坡正被炎熱潮濕的天氣困擾。據美國《紐約時報》報道,爲應對氣候變化,保持宜居性,新加坡的研究人員正想方設法爲城市降溫。
新加坡地處赤道附近,全年氣溫在31℃上下徘徊,平均濕度達84%。英國《衛報》報道稱,極端高溫可能使這個富裕的國家不適宜居住,這裏的氣溫上升速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倍。2019年,該國總理李顯龍在國慶日演講中表示,新加坡的天氣“明顯更熱”,暴雨更多,“在未來幾十年,這種情況很可能惡化”。
如何盡快拿出緩解熱浪的措施?如何使研究成果適用于世界各地?2017年,“冷卻新加坡”計劃啓動。這是一個多機構項目,由該國政府出資,當前的目標是建立計算機模型,供政策制定者研究各類解決方案的效果。
新加坡管理大學副教授溫斯頓·周和他的團隊爲該計劃服務。冒著盛夏的高溫,周指導14名志願者和6名氣候研究員輪流拉著名爲“Smarty”的移動生物氣象車,在城市街頭行進。志願者身上有測量心率和皮膚溫度的設備,“Smarty”會記錄大氣、地表輻射、風向和風速等數據。
“人們一直想知道,真正引起身體不適的是氣候中的哪些因素。是低風速嗎?是高氣溫?還是強烈的太陽輻射?”周向《紐約時報》解釋了這項研究的初衷。室外調研完成後,他們會通過對比分析,探究熱量在不同條件下對人體的影響。
2017年,“冷卻新加坡”項目的研究人員提出了86項建議,例如改變建築物的方向以創造氣流,用區域供冷系統(將冷凍水輸送到建築物上,以冷卻空氣)取代空調,以及在建築物表面塗上反光塗料。該項目研究員彼得·克蘭克說,這些方法成本高昂,“成本效益有可能是挑戰”。
這引起了一些不看好該項目的人的不滿,他們認爲新加坡可以采取其他措施緩解氣候危機,比如減少化石燃料和空調的使用。這個提議在新加坡很難推行:雖然新加坡空調的碳排放量占了“相當大”的比例,是僅次于工業部門的第二大來源,但新加坡的氣候條件並不允許停用空調。新加坡第一任總理李光耀曾將空調稱爲“20世紀最重要的發明”。
新加坡一直這麽熱嗎?“一群年長的居民告訴我,以前沒有這麽糟糕,他們曾經能在草地上看到露珠。”“冷卻新加坡”項目前首席研究員格哈德·施密特告訴《紐約時報》,很明顯,城市化使新加坡比以前熱了許多。近幾十年來,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不斷增加,新加坡從曾經的天然森林變成了“鋼筋混凝土的聚集地”,這直接導致了城市熱島效應,城市中心與該島西北部的森林之間的溫差高達10.8℃。
新加坡可持續發展與環境部司長張偉傑(音)對《紐約時報》說,在“冷卻新加坡”之前,政府還不能完全確定影響高溫的最大因素。現在,政府能夠量化增加綠化或減少某些地區的汽車數量如何影響溫度,並根據每個地區的需求調整措施。
以前的高溫研究通常依賴從氣象站獲得的數據,這並不能完全反映街上行人的感受。23歲的研究員瑞秋·裴試圖彌補這種不足。她拉著“Smarty”在新加坡市中心走了大約一個小時,汗如雨下。她發現,一些街區,特別是那些沒有樹蔭的街區,比其他街區熱得多。
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稱,新加坡政府承諾到2030年種植100萬棵樹,截至目前,已經種植了超過38.8萬棵。
重要的不僅是數量,還有樹的品種。研究員周說,最好是栽種那些“樹冠很大、能提供最大遮陽面積”的樹。
“冷卻新加坡”的研究員尤利亞·久班對《紐約時報》說,科學家們現在的目標是,想辦法在城市中創造“解脫島”,即人們在戶外可以獲得涼風或空調的地方。
“城市設計中的小心思和植被變化,都會給居民帶來愉悅的居住體驗。通過更好地了解人們如何及何時暴露在熱浪中,可以幫助政府完善城市規劃,鼓勵更多的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低碳出行。”久班告訴《紐約時報》。
爲了讓人們改變習慣,“我們需要考慮如何讓他們的體驗更加舒適和愉快。”她說,“不然,人們就不會改變。”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