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改組組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構建國有資本投資主體,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完善國有資産管理體制,實現國有資本所有權與企業經營權分離,實行國有資本市場化運作。發揮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平台作用,促進國有資本合理流動,優化國有資本投向,向重點行業、關鍵領域和優勢企業集中,推動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提高國有資本配置和運營效率,更好服務國家戰略需要。
最近,中國寶武,國投,招商局集團,華潤集團和中國建材5家企業正式轉爲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是在國家的授權範圍內履行國有資本出資人職責的國有獨資公司,是國有資本市場化運作的專業平台。這些企業自己不從事具體的生産經營活動,其主要是爲了服務國家戰略,優化國有資本布局,提升産業的競爭力。這實際上就是說明當這些企業在“國企改革”轉爲“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後,投資戰略將會更符合國家戰略,會更向戰略性核心業務靠攏,國有資本的價值得到維護和加強,國有經濟的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將會得到提升加強。
根據公開信息,2018年底獲批爲試點企業,經過4年的國務院國資委的具體支持與指導,華潤集團因功能定位准確、資本運作能力突出、布局結構調整成效顯著,正式轉爲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在從之前“管人”到“管資本”的過渡中,華潤集團秉承“集團多元化、利潤中心專業化”的發展理念,不斷強化多元化管控優勢,以市場爲導向,大力推動創新,促進各項業務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保障國有資本保值增值。
因此我們可以發現,此輪國企改革的目的就是爲了讓我們那些“大而不強”的企業“又大又強又可持續”。不得不承認就像世界500強,我國的企業最多,但是看看盈利情況呢,我們的企業實際上就是“徒有其表”——不可持續,國有企業的這次改革就是爲了讓企業結合自己的實際,做強做優做大。
說到國企改革,網絡上不斷有人說這是在向新加坡的淡馬錫模式靠近,我個人也感覺確實如此,最起碼很像。簡單說一下什麽是“淡馬錫模式”。
淡馬錫公司(Temasek Holdings)成立于1974年,是由由新加坡財政部監管,以私人名義注冊的一家公司,但是新加坡政府擁有100%的股權,雖然是個企業,但是目的確是爲了“通過有效的監督和商業性戰略投資來培育世界級公司,從而爲新加坡的經濟發展做出貢獻”。實際上就是所謂的“國家資本主義”。
實際上,淡馬錫的創建和新加坡的國企改革也是密不可分的。新加坡建國初期大力發展經濟,大力創造就業機會,然後就興辦了很多企業,但是問題是這些企業後續的管理面臨著如何管好或者最優化管理的壓力——這和我們今天國有企業的情況很像,企業由國家出面興建,發展起來了,到了今天企業大而不強,國有經濟的發展面臨很大的下滑壓力。而國有企業要想適應市場經濟,那麽“私有化”就是最優解。因此在我們的市場經濟日益發展成熟的今天,就需要考慮把那些“試點合格”的國有企業轉爲“私有化”——國有資本投資公司。這種國家層面的“私有化”實際上還是牢牢地掌握著國家經濟的命脈,只是轉爲了更隱秘的“股權控制”。
根據公開的資料,淡馬錫的運作方式可以有效避免“國有資産流失”;而且有利于國有資産保值增值。而且由于實行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這意味著今後國家不能也不會再幹預國有企業的日常管理,特別是被劃分爲商業類的國企,國家將僅僅“履行出資人的義務”,只需要關心自己到底是賺錢還是賠錢——當然在背後還是牢牢控制。
淡馬錫的股權雖然100%掌握在國家手中,但是財政部只負責任命董事會成員和主席,以及審核財報,具體的運營交給了董事會,決策權和經營方針都交給了董事會;而且下屬的公司的組織結構也和淡馬錫沒有直接的關系,運營完全按照市場規則。這種讓國有資本和私人資本都接受的模式就是“國家資本主義”。國家依然通過股權控制經濟命脈,但是下屬企業卻是完全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發展——盈利和可持續發展。于是不僅資産不會流失,而且資産得到了保值和增值——股權人——國家肯定是想要整合資源和創新機制去能給自己帶來利潤最大化的領域投資發展。
淡馬錫模式也有自己的缺點——比如國家會喪失對一部分企業的控制權,而且國有企業也將會變成一個“只需要向公共財政上繳收益提高了比例”的“獨立王國”——由高層權貴把持。淡馬錫也不過是個“過度産物”——市場經濟理論指導下,國有企業只有真正轉化爲“私有化”才能實現其長遠且可持續的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