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7日電題:攜手向未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實踐
新華社記者
黃藍兩條絲帶交相輝映,在一座寶塔的剪影中交彙,又向外延伸圍成地球形狀。
這是“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會徽。金黃色象征絲綢之路經濟帶,藍色代表海上絲綢之路,黃藍絲帶相扣代表共商共建共享的論壇主題,球狀則寓意合作共贏、全球一體化,昭示和衷共濟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從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到倡導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帶一路”;從爲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方案”到明確提出“雙碳”目標應對全球挑戰;從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到全球發展命運共同體,十年來,中國用實際行動豐富和完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回應時代關切。
“雙手在胸前合十,讓鼻尖輕碰食指指尖,薩瓦迪卡。”在雲南省昆明市外國語學校高二年級的一堂泰語課上,林菊芳正在教中國學生泰國合十禮。考慮到同學們對泰國文化感興趣,她在教學中穿插了大量泰國料理、歌舞、服飾、禮儀等內容。
剛滿30歲的林菊芳來自泰國東北部的益梭通府,在中國的8年多時間讓她深切感受到兩國在教育、經濟、人文等各方面日益密切的交流。她任教的學校與清邁大學等泰國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交流關系。
隨著“一帶一路”教育合作不斷推進,中國已與20多個沿線國家簽署學曆和學位互認協議,推動數千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實施。
2013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開創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國際合作新範式。建設8年多來,“一帶一路”的朋友圈不斷擴大。
截至今年4月,全球149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同中國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的互聯互通架構已基本形成,中老鐵路建成通車,中巴、中蒙俄、中國-中南半島等經濟走廊以及雅萬高鐵、匈塞鐵路等重點項目建設穩步推進,比雷埃夫斯港第二階段股權順利交割;中國倡議設立的亞投行、絲路基金等金融機構爲全球基建拓展資金渠道。
2021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物貿易額達11.6萬億元,對沿線國家直接投資1384.5億元;中歐班列開行1.5萬列,向沿線國家運送了146萬標箱貨物;中國企業在沿線國家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5785.7億元,一批“小而美”的減貧、衛生、教育等民生領域援助項目落地見效。
“你放心吧,我和你爸已經打上中國疫苗。”當遠在烏茲別克斯坦的母親伊爾加舍娃通過視頻電話告知這個好消息時,在重慶工作的路斯坦安心了很多。
在這之前,他在中國接種了疫苗並感覺良好,建議遠方親友也接種中國疫苗。今年8月,路斯坦的孩子將滿3歲,疫苗接種計劃早已排上日程。
去年3月27日,烏茲別克斯坦政府收到了首批從中國采購的新冠疫苗,並在次月1日正式啓動了大規模接種。路斯坦告訴記者,他父母認爲中國疫苗安全可靠。“中國運來的不僅有疫苗,還有口罩和其他防疫物資。”伊爾加舍娃說。
2021年3月27日,烏茲別克斯坦政府采購的首批中國新冠疫苗運抵塔什幹。新華社發(紮法爾攝)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中國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呼籲各國同舟共濟、合作抗疫,始終是團結抗疫的積極倡導者和務實行動派。2020年5月,中國率先提出將新冠疫苗作爲全球公共産品。
截至目前,中國已向12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超過21億劑疫苗,並將繼續向非洲、東盟分別援助6億劑、1.5億劑疫苗。
走進位于廣西北部的欽州港東站貨場,一趟趟“鋼鐵巨龍”駛進駛出,一派車來船往的繁忙景象。文萊商人鄭作亮是欽州港碼頭的常客,他把文萊的蝦片、咖啡等産品引進中國市場,同時把中國的沃柑等産品推向東盟。
2022年1月15日,廣西新年首趟西部陸海新通道年貨班列從欽州港東站駛出(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愛林 攝
自2022年1月1日起,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在中國、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新加坡、越南等國正式生效。這個全球人口最多、經貿規模最大、最具發展潛力的自貿協定,正在爲區域經貿發展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給成員國企業帶來更多對華合作機會。
“我們公司的貨輪從文萊港口出發到廣西欽州港,再從這裏換乘鐵路運往四川、重慶、雲南,現在生意越來越紅火,將來考慮拓展貨物品類。”鄭作亮表示。RCEP生效後,中國西部陸海新通道吸引力不斷增強,利用該通道開展國際貿易的東盟客商越來越多。
作爲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資吸收國,中國持續與世界分享發展紅利。2021年,中國向全球市場出口了21.73萬億元貨物,並從世界各國進口了17.37萬億元商品,進入中國的外資達1.15萬億元。
近10年來,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穩定在30%左右。即便在全球疫情肆虐的過去兩年,中國經濟平均增速仍達5.1%,持續成爲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
今年29歲的喀麥隆青年門杜正在北京大學攻讀博士研究生。近年來,他走進江西、貴州、河北、山西等地農村,探尋中國脫貧“密碼”。當他了解到各地村民靠剪紙、桔子、小米、陶瓷、陳醋等産業脫貧致富後,他明白了減貧原來有很多條路可走,需要充分發揮當地特色,激發群衆致富的內生動力。
“一路走下來,真的感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覺得我們非洲也得學‘金山銀山’的理念。”門杜說。
十年來,中國不斷探索精准扶貧,實現了近1億人脫貧,曆史性地解決了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
十年來,在消除貧困、應對氣候變化、消除全球治理赤字、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等全人類共同面對的挑戰方面,中國不斷貢獻智慧,提出“中國方案”。
曆史已反複驗證,人類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共同價值可以引領共同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秘書長趙奇說,“這種‘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價值觀,爲全人類共同發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徑。”(記者:楊曉靜、張琴、劉恩黎、王學濤、趙彩琳、潘強、郭轶凡、楊一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