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意義]新加坡是全世界最早推行“政府信息化”的國家之一, 政府在服務深度上位居世界第一, 尤其是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較爲突出, 政府分別于2006與2014年提出“智能國2015”“智慧國2025”計劃, 致力于全球第一個智慧國的建設, 研究新加坡“智慧國”, 對當前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方法/過程]通過對智慧國曆史演變的詳細梳理, 並基于整體政府的分析視角, 分析了其連接、收集、理解的“3C”核心理念及其創新、整合、國際化的“3 In”原則, 歸納出新加坡在智慧國建設過程中所采取的“政府與你一起”“多個機構、一個政府”“共産共創”“無縫流暢非碎片化”等四種策略。[結果/結論]最後根據新加坡智慧國的先進舉措並結合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實際情況, 提出了進一步完善相關工作的對策性思考。
引言
2014年, 新加坡順利完成2006年制定的爲期10年的“智能城市2015計劃”後, 新加坡政府又提出“智慧國2025計劃” (Smart Nation) 。“智慧國計劃”是對之前“智能城市計劃”的完善與升級, 是全球首個勾勒智慧國的藍圖, 新加坡也有望成爲最早建成智慧國的國家。
新加坡在信息技術發展與應用方面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政府有將近98%的公共服務是通過在線方式提供的, 民衆足不出戶便可享受方便快捷的“一站式服務”。在多次的全球電子政務報告中, 新加坡信息化排名一直位于前列, 在2016年7月發布的《2016聯合國電子政務調查報告》中, 新加坡處于世界第一梯隊, 並連續第10年蟬聯“全球經商環境最佳國家”稱號。在信息通訊技術發展水平方面:世界經濟論壇 (WEF) 對全球139個經濟體的信息技術水平進行評估後于2016年7月在日內瓦發布的《2016年全球信息技術報告》中, 新加坡“網絡就緒指數”位于世界第一, 連續第二年位居首位, 在“最佳互聯國家”評估中位于世界第二位。在民衆反饋方面:根據新加坡財政部和資訊通信發展管理局的相關調查數據顯示, 有97%的用戶對政府網站的易用性與有用性感到滿意, 其中非常滿意的占比73%, 其滿意程度和用戶比例比歐洲發達國家還要高很多。
整體政府指的是通過縱向與橫向的協調、整合、集成的思想與行動實現預期目標的改革模式, 主要包括更好地使用與整合資源、促使不同主體參與協作、爲公民提供無縫流暢的服務等, 是在對新公共管理“企業家政府”的批判和繼承後提出的“整體政府”的方法與模式, 爲後公共管理時代的良性治理提供了新的視野與思路。美國協同政府 (Collaboration Government) 的改革模式、加拿大的水平政府 (Horizontal Government) 模式、以及英國等盎格魯-撒克遜國家提出的合作政府 (Joined-Up Government) 模式, 其實質都是運用協調性的思維模式與行動範式, 形成一個將整個社會聯合起來的治理結構, 建立一個無縫對接的整體型政府。
本文通過梳理新加坡智慧國曆史演變, 基于整體型政府的視角, 分析新加坡智慧國建設的核心理念、原則及其做法和經驗。
1 文獻回顧
新加坡作爲一個資源匮乏、疆域狹小的城市國家, 其“智慧國”建設的實質是爲民衆提供智慧服務, 打造智慧城市。通過梳理學者對“智慧國”的相關研究, 發現國內學者對“智慧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加坡智慧城市建設上, 分別從三個角度探析, 一是從電子政務的角度:滕連帥通過對新加坡推行電子政務的基礎、成果、規劃、應用等方面的分析, 最後探討了新加坡推行電子政務的啓示和借鑒[1];王元放分析了新加坡政府在電子政務推行上實行的發展目標、計劃、機制、理念等, 認爲新加坡經驗對我國電子政務建設有著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2];鍾鈴探討了新加坡在智慧城市建設上的先進經驗, 分析了河南省濟源市智慧城市建設的需求, 最後提出了相關建議[3]。二是從大數據應用的角度, 馬亮分析了新加坡大數據技術在政府管理、社區治理、公共交通等方面的案例, 總結出新加坡政府在大數據技術運用的特征和問題, 並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 分析了新加坡系列舉措對中國政府在大數據運用上的啓示[4];陳志成、王銳總結了大數據應用于芝加哥、新加坡等城市治理創新的背景、措施、成效等, 並比較不同模式的特點, 最後從機制、體制、領導力等方面總結了其先進經驗[5]。三是從智慧城市的具體項目角度, 王冬梅通過對新加坡“未來學校”的培養策略、辦學經驗、發展趨勢方面進行論述, 最後分析了該項目對我國的啓示[6];盛立通過實踐參與的“新加坡智慧城市考察活動”之後, 分析了新加坡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采取的一系列舉措[7]。另外, 學者對智慧城市的研究還包括智慧城市的定義、技術研究、評價等方面, 王家耀認爲智慧城市的根本目的和任務是讓城市更智慧, 本質上是讓作爲城市主體的人更聰明[8];楊正洪在其著作中對智慧城市建設的支撐技術 (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 做了系統梳理並運用案例進行介紹[9];羅文結合國內外建設評估經驗, 針對我國城市發展的差異, 提出了我國智慧城市診斷評估理論模型、框架及實踐方法[10]。
國外學者的研究主要分爲兩個方面, 一是具體針對新加坡智慧城市的研究上, Kent E.Calder在其著作《Singapore:Smart City, Smart State》中探討了新加坡政府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數據, 以及如何將創新型、適應性治理成爲模範的智慧城市、智慧國家[11];Bhati A、Hansen M等研究了新加坡家庭對智能技術及其節能應用的看法與認知, 並輔以智能家居和智能技術的三個案例進行分析[12]。二是對智慧城市的定義、要素、模型、案例研究上, 在智慧城市的概念和內涵方面, M.Angelidou認爲智慧城市是以利用人類、集體和技術資本來增強城市群的發展和繁榮的發展模式[13];在智慧城市的構成要方面, S.Dirks和M.Keeling等提出了包含市民、城市服務、商業、交通、通信、水、能源等智慧城市的七要素[14];P.Goswami提出了智慧城市模型說, 認爲智慧城市建設應當重視交通安全、疾病控制、發展新技術等[15];在案例分析方面, R.P.Dameri和C.Rosenthal-Sabroux以意大利西北部港市熱那亞 (Genoa) 和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 (Amsterdam) 爲研究對象, 比較分析了智慧城市和數字城市所采取的不同舉措, 進而分析了二者的概念與戰略之間的關系[16]。
綜上, 學界對新加坡“智慧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智慧城市上, 近年來, 尤其是在互聯網+、大數據的背景下, 國內外對智慧城市的研究呈逐年遞增的趨勢, 無論是在廣度還是深度上都在拓展, 並運用具體實例進行論證補充, 較好地分析了智慧城市的發展現狀及其未來可能性, 但就新加坡的智慧城市建設而言, 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具體項目上, 整體視角分析的文獻較少, 由于新加坡在“智慧國”建設的過程中政府的整合功能較爲突出, 因此, 筆者用“整體政府”的理論視角貫穿全文, 通過對智慧國曆史演變的梳理, 分析其核心理念、原則, 總結出新加坡政府在整合多元主體、整合政府管理模式、整合民衆智慧等方面所采取的具體策略, 通過國際視野, 運用理論框架, 最後落腳中國問題的方式結構此文。
2 新加坡智慧國的曆史演變
2.1 國家計算機計劃 (1980-1985年)
新加坡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就開始電子政務的探索, 嘗試運用信息技術來改善和提高政府的公共管理, 提升公共服務能力, 隨後制定了國家計算機計劃, 實行“從微小處開始, 快速擴大應用範圍 (Start Small, Scale Fast) ”的方針政策, 政府爲各級公務員配備計算機並進行相關信息技術的培訓[17], 實行無紙化辦公, 並先後發展了250多套計算機的管理系統, 大力推行政府機構辦公自動化, 這爲新加坡後來智慧國計劃奠定了堅持的基礎[18]。
2.2 國家信息技術計劃 (1986-1991年)
在國家計算機計劃的實行時期, 信息技術在各級政府部門乃至全社會得到了廣泛的運用, 使其經濟結構由勞動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變, 政府之間各個部門的聯系空前加強, 建成了一個連接23個主要部門的整體性計算機網絡, 並實現了這些政府部門之間的互聯、互通與共享, 致力于建設與推廣一站式政務服務的目標, 同時, 企業與政府之間也可以電子數據交換 (EDI) , 有效促進了政府電子化服務能力的提升。
2.3 信息技術IT2000—智慧島計劃 (1992-1999年)
隨著國家計算機計劃與信息技術計劃的順利完成, 新加坡一站式政務服務模式得到了較好的推廣與應用, 新加坡電子政務的水平在90年代已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政府采取可持續發展的良性發展戰略, 制定並積極推進智慧島計劃, 努力將信息技術産業打造成推動國家經濟持續增長、促進國際交流的重要手段, 並于1996年宣布建設覆蓋全國的高速寬帶多媒體網絡 (Singapore One) , 計劃在兩年之後全面運行, Singapore One使民衆可以享受高速、交互式的多媒體網上信息服務, 政府依托Singapore One對公衆實行一天24小時、一周7天的全天候服務。
2.4 信息通信21世紀計劃 (2000-2006年)
隨著Singapore One的快速崛起, 迅速確定了新加坡在數字時代的重要地位, 新加坡成爲全球核心技術國之一, 在2000年實行信息通信21世紀計劃、緊接著2003年推出連接新加坡計劃, 致力于打造互聯網時代的“一流經濟體”, 具體從提升信息通信的人力資源與資本、建設信息通信産業集群與樞紐、加強信息通信産業的合作與創新以及數字交換、創造有利于民衆和企業使用信息技術的環境等幾個方面持續發力, 進一步連接政府、企業、民衆對電子政務的開發、推廣與使用, 在這一系列過程中, 新加坡政府的國際影響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2.5 智能國2015計劃 (2006-2015年)
“智能國IN2015”計劃是新加坡資訊通信發展管理局 (IDA) 推出的爲期10年的信息通信産業發展藍圖, 也是一個實現新加坡全球都市的未來願景。爲保證其順利完成, 政府采取4項重要戰略:一是努力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信息通信産業, 二是積極建設最新的信息通信基礎設施, 三是開發具有競爭力的信息通信人力資源, 四是實現政府、社會、關鍵經濟領域的轉型。將流程、系統與服務的整合、集成由政府內部向政府外部延伸與擴展, 其主要目標是將新加坡建設成爲以信息驅動的全球化都市和智能化國度[19]。
2.6 智慧國2025計劃 (2015-2025年)
“智慧國2025”計劃是對“智能國2015”計劃的完善與升級, 是全球第一個智慧國家的構想, 政府統籌與構建“智慧國平台”, 建設覆蓋整個國家的數據連接、收集和分析的操作系統與基礎設施, 根據這些數據預測、分析、計算公民的相關需求, 從而提供更優質、更及時、更完備的公共服務。政府重視信息技術在廣泛推廣、普及、應用, 也注重數據互聯、互通、共享的方式, 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實現更爲科學合理的決策, 從而建立一個無縫流暢、以民衆爲中心的整體型政府[20]。
整體來看, 新加坡智慧國計劃經曆了約40年共6個階段的演變, 政府在整個過程中都保持著對電子政務、信息化的高度重視並大力推行, 確立清晰明確的發展目標, 滾動式不間斷的推行各個階段的計劃, 始終貫徹以客戶爲中心的理念, 采用分權式執行與集中式指導的推進機制 (見表1) 。
3 整體政府視角下新加坡智慧國建設的理念和原則
3.1 新加坡智慧國建設理念–3C
3.1.1 連接 (Connect)
連接起源于工業術語, 原意指的是將兩種分離型材或零件連接成一個複雜零件或部件的過程, 在國家治理層面指的是將整個社會中垂直與水平的治理機構聯合起來, 從而實施整體戰略。新加坡智慧國的“連接”理念是指消除信息孤島、數據孤島, 提供一個安全、經濟、高速並且具有擴展性的全國通訊基礎設施, 實現數據的共用共享、即時連接。在這個網絡作爲基本生存條件的信息時代, 高速快捷的網絡連接成爲了人們生活的必須, “無線@新加坡”項目應運而生, 新加坡已實行WiFi全國覆蓋的舉措, 政府通過7 500多個“熱點” (Hotspot) , 爲市民在家及辦公場所以外的公共空間, 提供速度高達1Mbps的無線Wi-Fi上網服務[21]。此外, 政府成立“公民聯絡中心 (Citizen Connect Centre CCC) ”爲民衆提供免費的上網工具, 2017年政府將公民聯絡中心升級爲 (CCC+) , 對上網界面和上網設備進行調整與更新, 讓各類弱勢群體也能便捷的獲取服務。
表1 新加坡智慧國的演進曆程
3.1.2 收集 (Collect)
收集的原意指的是招收並聚集在一起, 新加坡智慧國的“收集”理念指的是運用遍布全國的傳感器網絡來獲取和彙聚更精確、更全面的實時數據, 同時對比較重要的傳感器數據進行匿名化保護和管理, 並在一定程度上適當的分享。之前呼籲實行的在浴室中安裝傳感器 (便于家人遠距離監控老人是否安全) 只是新加坡智慧國項目的一部分, 新加坡政府還在全國範圍內安裝統一綜合性的傳感器, 改變之前的傳感器由不同機構配置的局面[22], 這些傳感器將被用于監視各種情況, 從公共走廊、廣場、衛生間等公共場所的清潔到車輛運動等, 通信技術收集信息是最基礎的目的, 更爲重要的是用這些信息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公衆, 從而打造一個“萬物互聯”的國家, 讓新技術的傳播更加迅速, 將整個國家連接在共享繁榮的模式之下。
3.1.3 理解 (Comprehend)
理解的含義指的是順著脈理或條理進行剖析, 智慧國的理念分爲兩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主要包括“連接”和“收集”, 是智慧國理念的基礎性階段, 第二層次爲“理解”, 是其深入性階段, 重點是信息的分析與整合, 讓政府決策更好的“高瞻遠矚”。主要指的是將獲取、收集的數據進行合理的運用, 從而建立面向公衆的、科學有效的共享機制。通過算法演繹與模型設定等方式預測城市管理多向維度, 從而更好地預測民衆的需求並提供更及時的、人性化的服務。例如在交通方面, 通過數據分析改善乘客體驗與交通系統, 讓人們出行更加便利。目前新加坡正在與阿裏雲合作, 采用“大數據沙盒” (Sand Box) 雲計算的方式對技術進行實際環境應用監側, 並逐步牽引、指導發展成熟的技術進入社會實境, 從而順利實現其“數據惠民”的初衷[23]。
3.2 新加坡智慧國建設原則–3In
3.2.1 創新 (Innovation)
創新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動力所在, 是將思維外化、物化的過程。新加坡的發展模式一直被稱爲“國家資本主義”, 政府主導甚至決定著整個國家的經濟運行。新加坡的智慧國創新原則主要體現在建立完全以政府爲主導的國家創新體系, 政府成爲推動科技發展與創新的主要力量。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架構完善的政府管理體系, 新加坡的研發體系由教育部負責的以學術與調研爲導向的研發體系以及貿工部牽頭的以任務爲導向的研發體系這兩個體系組成, 整個國家的研發戰略決策與指揮由總理親自挂帥, 另外新加坡政府還成立了兩個機構:一個是總理親自領導的———研究、創新和企業理事會 (RIEC) , 另一個是直接向總理彙報的———國家研究基金會 (NRF) 。二是制定宏觀戰略計劃並指導實施, 縱觀新加坡自1965年建國以來的4次重大經濟結構轉型, 其成功因素都在于政府實時的提出新的宏觀發展戰略, 並形成良性的可持續發展模式。三是對科技創新活動進行大量的、持續的資金支持, 在科技研發的投入中, 政府投入始終發揮了巨大作用。政府高度重視科技企業的創新與發展, 並把它作爲智慧國建設的重要支柱, 同時, 這些科技企業及其人才又反哺智慧國的發展, 形成良性循環。2016年, 新加坡的信息技術産業産值已超過150億新元, 全國有超過17.28萬的信息技術人才。
3.2.2 整合 (Integration)
爲了更好地服務民衆, 新加坡政府在電子政務方面一直在不斷地嘗試“新桃換舊符”, 確立了從電子政府 (e-Government) 向整合政府 (i-Government) 轉變的戰略思想, 政府所考慮的關鍵因素由技術層面回歸到以民衆爲中心的邏輯起點, 要求提高與促進民衆在電子政府中的參與度, 強調政府的整合性、協同性能力[24]。例如在“智能國2015計劃”期間推出的So Easy項目, 其最終目的就是創立一個橫跨政府部門的集成式語音、視頻、圖像與數據辦公環境, 運用即時通信、視頻會議、留言板等舉措, 在機構內部和各機構之間實現安全、流暢、無縫的協作。新加坡政府一直積極貫徹實施“整體政府” (Whole-of-Government) 策略, 系統性、整體性地爲未來戰略遠景做規劃, 設立跨部門單位, 融合戰略策劃和推行。2016年陸續推出One Map、One Service、One Box等數碼服務, 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協調、共享和合作, 爲民衆提供方便快捷的電子政務服務, 隨後再2017年又發布了My Info一站式服務的政府網站, 爲整體政府的理念落實提供了重要平台, 爲民衆提供一勞永逸的服務, 民衆只需登記一次, 資料就會自動存儲並可以終身受用, My Info將民衆在所有政府網站上的信息都通聯起來了, 使得不同部門之間的數據得到了精確匹配與完美對接, 爲大數據技術的應用鋪平路徑。2017年5月成立智慧國及數碼政府工作團, 推動跨部門的有效協作, 致力于推動智慧國的建設, 加快公共服務數字化轉型。
3.2.3 國際化 (Internationalization)
新加坡是世界上最早推行“政府信息化”的國家之一, 同時也是全球最國際化的國家之一, 新加坡在智慧國的建設中一直堅持國際化原則, 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政府實行中小微企業“走出去”戰略, 大力扶持中小微企業走向國際化, 政府成立專門機構並整合各類資源, 幫助企業在海外擴充實力、爭取海外市場份額, 並爲企業支付50%的專業咨詢費用, 隸屬于貿工部的新加坡國際企業發展局 (IE Singapore) 在全世界設有超過35個聯絡點與辦事處, 每年撥款1 000萬新元爲走出國門的新加坡企業提供免費服務, 共協助2.6萬多家新加坡企業拓展海外業務。二是與跨國公司展開廣泛的合作, 新加坡對跨國公司的政策可謂是因地制宜, 既區別于香港的放任自流, 也不同于韓國的嚴格把控, 而是依照本國的經濟發展特點積極有序、松緊適度地進行全方位調整, 具體舉措有:設立研發基金鼓勵跨國公司開展本土研發活動、通過國家科研機構向跨國公司學習前沿創新技術、加強本國企業與跨國公司的對接、利用跨國公司培養高素質人才、搭建科技信息網加強與跨國公司的溝通。三是創造國際化的投資、發展環境吸引知名企業, 隨著新加坡交通部、基礎設施部、陸路交通管理局等相關政府部門之間的共享和合作, 公共交通系統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同時在暢通的通信基礎平台的助力下, 政府部門與無線運營商一起推出了諸如定點服務、設備檢測、無現金支付系統等多類應用, 這些平台不僅能夠讓市民享受新加坡電子政府的各種便捷, 還吸引了類似于iScreener在線平台等8個産業項目, 是優客工場全球會員體系、共享單車摩拜、OFO的國際第一站, 新加坡成爲很多創業公司出海的落腳點。
4 整體政府視角下新加坡智慧國建設的策略
4.1 將“政府爲你”的觀念轉變爲“政府與你一起”
隨著智慧國計劃的出台, 新加坡政府在政務服務策略上作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轉變:將“政府爲你”轉變成“政府與你一起”, 改變過去強政府“包辦一切”的思路, 強調政府與民衆、科研機構、私營部門的合作, 從而更好的整合多方力量, 形成“勁往一處使”的合力, 避免唱“獨角戲”。新加坡政府主要從多元主體整合著手, 攜手創造更多價值 (Co-creating) , 鼓勵私營部門、公衆與政府一起協商、合作, 共同發力, 共同創新, 創造出更方便、更多維、更完善的政務服務。新加坡政府加強了與跨國公司、科研院所、私企、以及民衆的合作, 積極組建並扶持了非營利性的大型骨幹研究機構, 通過制定總體戰略規劃、優化資金扶持政策、建立基礎研究平台等措施, 充分發揮調控、引導與服務功能, 積極加強海外科研合作、國際技術貿易等。政府由以前的“爲你著想, 親力親爲”向“宏觀規劃、與你一起、集體發力”轉變, 用開放、創新的理念吸納社會各方參與到智慧國的建設中, 實現政府與社會多方力量的良性整合[25]。
4.2 采取“衆多機構, 一個政府”的綜合集成管理模式
新加坡政府通過對行政流程的重組與再造, 實行“衆多機構, 一個政府”的綜合集成管理模式, 將政府向整合服務轉型 (Catalyzing) , 利用先進的、創造性的技術, 加快政府內部的整合與合作, 強化資源的整合與利用, 實現管理模式的系統化、一體化、集中化, 提高公共部門的辦事效率。新加坡資訊通信發展管理局 (IDA) 推出“mGov@SG”一站式移動服務平台, 在基于用戶需求的基礎上, 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政務服務體系, 以政府門戶網站爲核心站點, 協調配合其它的具體部門進行“打包服務”, 實現了政府網絡服務的協同與整理合並[26], 政府將所有的服務網站綜合到統一的政務服務平台上, 並衍生了其他一系列的集成項目, 不僅在一定程度上簡化了政府的服務程序, 減少了民衆注冊、訪問的繁瑣程序, 而且還能更好地協調政府各部門的協同辦公, 用戶也可以方便快捷地獲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與服務。該平台有1 600多個服務欄目, 基本上囊括了個人、企業以及其他部門涉及到與政府打交道的所有業務。這種集成管理模式經曆了三個階段:一是知識集成, 一體化整合;二是服務集成, 一站式辦公;三是體驗集成, 一站式體驗。
4.3 利用“共産”“共創”等途徑與民衆互動溝通, 整合群體智慧
智慧國藍圖旨在建立一個國民互動, 共同協作的整體政府, 新加坡對智慧國的建設不僅只停留在IT建設投入、網站建設、信息發布, 更重要的是利用新技術、新模式爲民衆提供互動平台, 增強民衆的積極參與, 提高內外互動效率。民衆是政府服務的對象, 是智慧國建設的需求方, 他們對服務效果有第一發言權, 新加坡政府通過成立“全國對話會”與“民情聯絡組”以“共産” (co-production) 和“共創” (co-creation) 的方式推動智慧國建設, 在積極傾聽民衆心聲的同時並充分激發民衆參與和激發民衆的創造力。政府還在官方網站試點開通人機對話與交互服務, 推出虛擬助手———“請問潔米” (Ask Jamie) , 讓民衆可以浏覽政府網站的同時得到問答及輔助, 爲方便民衆得到及時有效的協助, 政府還在研發除了官方語言英文外的其他語種。政府利用這些新模式與民衆互動、對話、溝通, 拓寬民衆電子參政議政的渠道, 運用更親民、更接地氣的方式加強與民衆的互動, 提升民衆參與智慧國建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4.4 以民衆爲中心, 提供一套無縫流暢而非碎片化的服務
智慧國強調以民衆爲中心, 以民衆需要爲導向, 這也是新加坡智慧城市建設宗旨所在, 政府爲民衆提供非碎片化、非分離的服務, 注重服務的無縫銜接及其縱深層次, 並且非常重視服務質量。始建于1999年4月的新加坡電子公民中心 (e—Citizen Center) 是目前全球最爲成熟的G2C的電子政務模式, 所有的服務按照公民人生曆程, 從出生到死亡的必經事件進行打造和組織, 用一種輕松愉悅的方式呈獻給民衆, 將個體“從搖籃到墳墓”的整個過程劃分爲多個階段, 而政府部門成爲人生旅途上的一個個站點, 在每個階段根據權域屬性和地域屬性, 公民會得到相關聯的服務, 同時, 相對應的服務包會出現在每個政府服務的驿站裏, 公民只需用一個用戶名及密碼便可與不同部門打交道。目前電子公民中心包括了家庭、醫療健康、教育、交通出行、國防、住房、就業、商務、法律法規等公民整個人生階段與政府部門有交集的領域。另外新加坡政府聯合四家互聯網服務商推出異構網 (HetNet) 戰略, 保證蜂窩網絡、公共無線網絡、私人無線網絡的無縫連接和自由切換, 爲人們提供不間斷的網絡服務[27]。
5 新加坡智慧國建設對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啓示
總體來看, 我國智慧城市依然面臨著政府管理體系落後、定位不清等諸多問題, 新加坡智慧國建設的很多先進舉措都值得中國學習與借鑒[28]。
5.1 實行“主動歸位”“大膽站位”“熱情參與”的有效統一
智慧城市的建設主要是通過智能化、信息化、自動化等新興技術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升級城市發展水平, 這就需要政府、企業、市民等多元主體的積極參與, 協同合作, 各盡其力[29]。政府應“主動歸位”的統籌規劃, 明確智慧城市的建設模式與機制, 完善相關産業政策, 營造健康、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企業應該“大膽站位”的積極融入, 探索平台技術與運行方式的創新, 提供方便快捷、智能高效的城市服務;社會公衆應該“熱情主動”的廣泛參與, 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積極參與社會治理。在深化政企合作方面, 尤其是要加快公共服務方面的數據共享與集中, 積極同企業掌握和積累的社會數據進行無縫對接, 形成治理合力。當前阿裏巴巴、百度、騰訊等企業擁有衆多的用戶群體, 積累著龐大的社會數據, 同時也掌握著最前沿的雲計算、大數據、電子商務等技術, 政府部門可以加強與他們的合作, 實現資源與服務的共享。目前也有一些政府部門正在嘗試, 例如雲南省政府建設的“一部手機遊雲南”智慧旅遊平台, 由騰訊公司主導進行投資開發、運營維護與綜合管理, 在數字主權、數字治理、數字經濟的“數聯網”的理念下, 通過遊前、遊中、遊後三個遊客體驗流程的著力打造, 推動旅遊産業全面升級。
5.2 打造跨地區、跨部門、跨層級的數據互聯和信息共享
我國各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 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 隨著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出現, 爲智慧城市建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但發展不平衡依然是影響我國智慧城市整體建設的最大障礙, “數字鴻溝”在短時期甚至將會長期存在, 對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與推廣有著較大的影響[29]。政府應該結合我國的現實國情與政府結構, 加強整合, 打造一站式服務, 讓民衆“少費事、少跑腿”, 最大限度地避免部門之間各自爲政。要充分運用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提升社會治理的現代化水平, 推進政府管理的方式、模式創新, 實現高效的公共服務、科學的政府決策、精准的社會治理[30]。以建設智慧城市爲契機, 推動數據融合、業務融合、技術融合, 消除數據孤島, 打通信息壁壘, 形成統一接入、統籌利用、覆蓋全國的數據共享平台, 打造全國信息資源共享體系, 實現跨地域、跨部門、跨層級、跨業務、跨系統的集成服務與協同管理[31]。
5.3 運用體系化、矩陣化的政務新媒體助力智慧城市發展
隨著互聯網信息新技術、新應用、新媒介的不斷湧現, 我國政府也嘗試多點布局, 紛紛開通微博、創建微信公衆號、推出政務APP等舉措服務民衆, 還在網絡直播平台開通政務直播, 未來也將會有新的、補充性的政務媒介工具出現, 但由于政務新媒體的平台屬性、內容形態、受衆形態等各有差異, 傳播效果也各不相同, 政務新媒體各自爲戰, 沒有形成合力, 缺乏政府統一的規劃、指導、協調, 陷入了一種“刻舟求劍”式尴尬的發展局面[32]。政府應該統籌發揮不同平台的獨特優勢, 改變獨自作戰的局面, 在整體規劃、精准定位、具體運營上持續發力, 進一步推動公衆參與, 打造體系化、矩陣化、同頻共振的政務新媒體, 以利于與民互動、征求民意、科學決策, 尤其是在重大輿情事件中, 應該共同發力、相互協作、交相呼應, 變“獨角戲”爲“合唱團”, 助力智慧城市發展。
5.4 明確便民利民惠民的理念導向, 以人爲本、因地制宜
莎士比亞說:“城市即人”, 智慧城市的實質是以人爲本的城市, 其最終落腳點是爲城市中的人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提升他們的幸福感、獲得感和滿意度, 作爲政府, 要明確服務型政府的角色定位, 以便民利民惠民爲導向, 使各項功能貼近用戶需求, 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爲奮鬥目標, 做到民衆有需求、政府有回應。我國地域遼闊, 城市衆多, 各地文化曆史、地理區位、資源禀賦不同[29], 政府部門應該因材施教、量體裁衣, 要探索適合不同城市的發展路徑。智慧城市的建設要充分結合公民的教育、醫療衛生、交通出行、文化休閑等需求, 始終秉持“以服務對象爲中心”的服務理念, 注重推進基礎智能應用的推廣與普及, 以群衆的需求爲導向建設普惠化的智慧城市, 讓民衆都能共享智慧城市所帶來的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