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香港平均壽命連續第2年居于世界第一,男女平均壽命分別爲81.32歲及87.34歲,而中國內地人均預期壽命75.43 歲,名列世界排名第71,在老齡化加劇的今天,現時更是爆出了中國社保基金缺口高達10億元。今天,我們就來探究一下內地與香港地區的退休金制度的異同。
香港是一個低稅的地區,而低稅也意味著低福利。那香港的稅率到底有多低呢?根據香港政府官方資料計算顯示,月入1.2萬港元的基層1年只需要繳納240港元稅金,月入2萬港元的人一年需要繳納4800港元稅金,相對還是比較低的。直到現在,70歲還未退休,開出租、做勞工的香港老年人不在少數。
2000年左右香港政府開始推強積金,算是引入了養老金的機制。不過現行供款標准是個人5%,企業5%,費率甚至還比不上內地的養老金供款。由于偏低的供款標准,指望完全靠強積金來解決養老問題是不現實的。香港政府也曾嘗試推行加大供款比例,但是遇到極大的社會阻力,因供款比例增加,每個月到手的錢少了,群衆易産生消極情緒。
香港的養老制度主要由3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稱爲綜援和高齡津貼(生果金)。這部分主要以現收現付的模式進行。高齡津貼主要分爲「普通高齡津貼」和「高額高齡津貼」兩種,主要針對的是嚴重殘疾或者年齡在65歲以上的香港居民每月提供現金津貼。前者是針對65至69歲之間的低收入長者;後者則是針對所有70歲以上的老人。
高齡津貼要求香港居民最少7年;及申請日前連續居住在香港最少1年;而且沒有領取本計畫下的其他津貼或綜合社會保障援助,普通高齡津貼同時對于申請的老人有資産要求,兩種津貼的金額每月大概有千馀元港幣。可見綜援和高齡津貼對于在香港生活來說實在是不夠用。
第二種便是強積金,其帶有強制的色彩,根據法律相關規定,任何18-65歲的在職人士必須加入強積金計畫。標准爲雇員每月收入的10%,其中5%由雇員繳納,另外5%由雇主繳納。自雇人士供款爲其收入的5%。雇員可自行選擇投資計劃,使用這筆錢進行投資,至65歲法定退休年齡時,雇員可一次性將累計收益及多年來累計投入的本金一次性取出。
強積金屬于個人賬戶制度,即自負盈虧性質。這種制度的核心就是強制居民拿一部分錢出來進行基金投資,很多國家都在實行,包括澳大利亞和新加坡。在該制度下金融機構成爲操盤手,在過去10年的淨回報是5.5%,相比不到2%的銀行利率,表現尚可。
第三種「職業退休計畫」並非強制性措施,屬于雇員自願爲雇員設立的職業退休保障計畫。目前是香港養老金體系中的核心部分。除此之外,便是個人儲蓄及投資不同的養老投資理財産品,在職人士也擁有多種爲自己養老的投資選擇。
而內地的養老保險制度根據國務院2006年的規定,在職人士每月須按一定比率繳納養老保險供款,撥入其個人賬戶,而其所屬企業亦要供款,養老保險爲單位每個月繳納20%,個人繳納8%;醫療保險爲單位每個月繳納8%,個人繳納2%外加10元的大病統籌;失業保險爲單位每個月繳納2%,個人繳納1%;工傷保險:單位每個月繳納0.5%,個人無需繳納;生育保險爲單位每個月繳納0.8%,個人無需繳納;住房公積金:單位每個月繳納8%,個人繳納8%。
該款項劃入「社會統籌」基金,由地方政府統一管理及發放。員工退休後可領取退休金,退休金一部分來自「個人賬戶養老金」,一部份來自地方政府發放的「基礎養老金」。按齡退休後便可以自行選擇。
對比香港和內地的養老制度,你更傾向于在哪裏退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