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200名義工花了幾個月的時間,走訪1萬2000座組屋,以及公共場所與商業場地,記錄有多少無家可歸者在街頭露宿。
盡管如此,無家可歸的形式卻有顯著改變。此次調查顯示,有更多街友從露宿街頭轉爲寄宿庇護所。
研究員首次將臨時庇護所的住戶人數統計在內,以便更全面地了解本地人無家可歸的問題。
調查指出,一個可能因素是更多街友在疫情期間選擇露宿在較少人注視的場所。
冠病疫情期間的防疫限制以及援助渠道增加,促使更多街友暫別街頭。本地最新調查顯示,去年有420名街友寄宿臨時庇護所,人數是2019年疫情前的超過六倍;露宿街頭者則有616人,比疫情前銳減41%。
街友轉而露宿住宅區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在2019年公布本地首個街頭流浪者人數統計,去年進行第二次統計後發現,本地無家可歸者人數達約1036人,比2019年減少7%,整體情況變化不大。
黃國和指出,第二次統計顯示仍有600多人露宿街頭,則比較出乎意料。
最新報告也指出,街頭流浪者仍以男性爲大多數,約45%年齡在50歲或以上,約49%是華人。
另一方面,街頭流浪者的分布情況發生了一些轉變。不少原本在商業建築棲息的街友,轉而露宿住宅區如組屋底層、涼亭、遊樂場,以及咖啡店和小販中心。市區一帶雖仍有最多街頭流浪者聚集,但人數的比率從2019年的23%,減至去年的12%。
領導這項調查的是國大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助理教授黃國和。他指出,冠病病毒阻斷措施實施期間,政府呼籲人們在無必要情況下避免外出,加上一般公衆對露宿街頭者的意識提高,更多街友轉移到庇護所的現象,並不令人感到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