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鄭青亭 北京報道
(圖片來源:IMF視頻截圖)
受俄烏沖突、疫情反複以及全球融資環境收緊等多重因素影響,4月26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下調了今年亞太地區經濟增速預期。根據該機構發布的最新預測,2022年,亞太地區的GDP將增長4.9%,比1月的增速預測值低0.5個百分點,也低于去年6.5%的增速。
IMF亞太部代理主任Anne-Marie Gulde-Wolf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亞洲的降級幅度小于與俄羅斯和烏克蘭經濟聯系更密切的歐洲,但比中東、北非和拉丁美洲等大宗商品出口地區更嚴重。“盡管降級,亞洲仍然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地區,也是全球增長的重要來源。”
她指出,與世界其他地區一樣,亞洲的前景正在受到俄烏沖突沖擊的影響。“亞洲對俄羅斯和烏克蘭的直接貿易和金融風險敞口相對較小,但該地區的經濟將受到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和歐洲貿易夥伴增長放緩的影響。在新冠大流行期間,相對較低的亞洲通貨膨脹率隨著食品和燃料價格飙升而開始上升。”
Gulde-Wolf指出,俄烏沖突帶來的沖擊正值新冠大流行期間經濟複蘇仍未完成、全球金融狀況正在收緊之際。發達經濟體的貨幣緊縮也導致亞洲利率上升,進一步拖累增長。這些不利因素將加劇該地區許多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遭受的新冠大流行帶來的中期疤痕影響,並因較高的債務負擔而加劇。
此外,IMF指出,亞洲的通貨膨脹率在去年遠低于其他地區後也開始回升。現在預計通貨膨脹率將在2022年上升至3.4%,比其1月時的預測高出1個百分點。因此,該地區面臨滯脹前景,增長低于此前預期,通脹較高。
“這些增長的逆風出現在應對政策空間有限的時候。政策制定者面臨著艱難的權衡:他們必須在支持未完全複蘇的需求的同時,應對全球金融狀況收緊、通脹水平上升、債務不斷攀升帶來的挑戰。”Gulde-Wolf說道。
俄烏沖突給亞太帶來更大挑戰
IMF指出,俄烏沖突給亞太地區經濟增長帶來的挑戰最大,其中,亞太地區的發達經濟體受歐洲需求減少的影響最大,而亞太新興經濟體則會受到全球大宗商品市場價格上升的影響。
在IMF最新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中,2022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期被下調了0.8個百分點至3.6%。其中,歐元區的經濟增速被下調了1.1個百分點至2.8%。
“亞洲發達經濟體與歐洲的貿易聯系十分緊密,因此歐洲經濟增長放緩將降低其外部需求,並最終拖累日本和韓國等亞洲地區主要貿易夥伴的經濟增長。”Gulde-Wolf說道。
在最新預測中,日本2022年經濟增速預期被下調了0.9個百分點至2.4%,主要反映了俄烏沖突的影響、來自歐洲的溢出效應以及比預期更大的新一波疫情的沖擊。盡管最近有所擡頭,但日本通脹仍然低迷,這使得日本央行比美聯儲和歐洲央行更加寬松。
IMF預測,韓國的經濟增速將從2021年強勁的4%放緩至2022年的2.5%,這比之前的預測低了0.5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在能源和食品價格上漲、全球供應鏈中斷以及國內需求壓力之下,韓國的通脹已經高于目標水平。對此,韓國央行自2021年8月以來四次加息,政策利率已達1.5%。
IMF認爲,澳大利亞將是本地區唯一經濟前景有所改善的發達經濟體,其經濟增速預期被小幅上調0.1個百分點至4.2%,原因是俄烏沖突的負面溢出效應和貨幣政策收緊預期,被去年第四季度強于預期的GDP增長和近期澳大利亞大宗商品出口價格飙升所抵消。
對于東盟國家而言,0.2個百分點的降級幅度小于其他經濟體,這是因爲部分東盟國家作爲淨出口國受益于大宗商品價格上漲。
全球融資環境收緊拖累經濟增長
Gulde-Wolf指出,全球融資環境收緊將拖累經濟增長。隨著美聯儲開始加息,亞洲主要經濟體的政府債券收益率開始上升。“我們的預測是基于這樣的預期:即受國外融資環境持續收緊和國內通脹上升的影響,許多亞洲央行將加息,進而拖累投資。”
“美國貨幣政策的收緊速度和規模大于我們此前的預期,這無疑將對亞洲産生巨大的影響。”她指出,在貿易方面,隨著美國利率的上升,需求會不斷增加,美元的升值也會促進亞洲對美國的出口。在金融方面,亞洲的融資成本會上升,持有大量外債的國家也會受到影響。不過,亞洲現在的緩釋空間比以往更好了,這使得它們面臨的風險有所減輕。
IMF指出,亞洲的大多數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都是石油、天然氣和金屬的淨進口國,這使得它們極容易受到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影響。貿易條件的惡化可能會拉低增速、使貨幣貶值並令經常賬戶差額惡化。食品和燃料成本高企還會推升各國尤其是低收入國家的通脹壓力——在這些國家,食品和能源在消費支出中占很大比例。
Gulde-Wolf指出,俄烏沖突升級將進一步擡高食品和能源價格,這不僅會增加脆弱家庭的壓力,還可能導致社會動蕩蔓延到更多國家。亞洲國家的通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需求的不斷增加,但在更大程度上是受到了俄烏沖突溢出效應的沖擊,以及糧食和燃油價格上升帶來的影響。但同時,她強調,中國和日本的通脹仍在較低水平。
Gulde-Wolf強調,各國的政策制定者和央行都需要密切關注形勢變化,並據此快速采取行動。她指出,如果美聯儲加息對資本流動構成了幹擾,受影響國家的央行可以合理協調使用各類政策工具予以應對。“對于已建立強大緩沖的國家而言,資本流出的下行風險有所緩解;但對于債台高築的國家而言,這些風險會被放大。”
IMF建議,如果通脹快速上升(如新加坡),或通脹上升到央行目標水平之上(如韓國),則需要收緊貨幣政策。在家庭債務高企的情況下,應使用宏觀審慎政策降低金融穩定風險,包括解決部分國家房價大幅上漲的問題。
建議中國采取更多財政措施支持經濟
在最新預測中,IMF將中國2022年的增長預期從1月時的4.8%下調至4.4%。
IMF亞太部副主任Sanjaya P. Panth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面對多重挑戰,中國政府近期已經采取了一些貨幣政策措施,接下來,可能會需要動用更多財政工具。“財政支持措施能夠增加刺激內部消費,這將有助于經濟實現重新平衡,也有利于實現中期的碳減排目標。因此,應該把重點放在財政支持措施上,並把財政支持重點轉向家庭。”
“中國在供應鏈網絡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整個亞洲經濟快速增長的背後,有一部分動力就源于各國供應鏈與中國的高度整合,如今,對華貿易在亞洲貿易中占了50%。”Gulde-Wolf說,接下來,與中國有供應鏈高度整合關系的國家,可能必須要做一些調整,但這意味著它們還要持續推進一些改革。
對于中國近期提出的建設全國統一市場的決定,Panth表示認同。他說,中國是一個大市場,如果要充分發揮它的潛力,就不應該有地方保護主義。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將有利于中國實現高質量增長,即推動平衡的、普惠的、綠色的增長,並提升勞動生産力。
談及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Panth表示,人民幣正在變得越來越受歡迎,這體現在跨境貿易之中。當前,在全球支付交易中,人民幣約占2.2%;在全球儲備貨幣中,人民幣約占2.8%,這些比例都在上升,雖然基數很小。在他看來,人民幣國際化應該由市場來驅動,“中國只有讓資本賬戶更加開放,才能進一步擴大人民幣的使用範圍”。
在全球綠色能源轉型受到俄烏沖突不利影響之際,中國作爲亞洲最大的經濟體被給予了厚望。Panth說,中國在綠色能源轉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且已經針對性的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希望這些措施能夠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中國顯然在綠色能源轉型的過程中做好了充分的准備。”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