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2月20日)22時許,北京市民政局官方微博發布“北京市民政局關于對舉報北京韓紅愛心慈善基金會有關問題調查結果的通報“”,具體如下:
《通報》一出,作爲韓紅衆多粉絲中的一員,也算松了一口氣。
回顧整個事件始末,可以說,我還是喜歡韓紅的,同時也力挺韓紅基金會所做出的努力。
可是,在這流量爲王的網絡時代,我們是否也需要這樣敢于“爆料”“質疑”的“司馬3忌(下文簡稱“司馬”)“們”呢?
所以,在詳細閱讀通報內容,以及看到針對于《通報》所激起的輿論主流時,也感到一種恐懼與憂慮。
首先,司馬並非捏造事實。“韓紅基金會自成立以來,總體上運作比較規範……但也發現部分投資事項公開不及時,在未取得公開募捐資格前有公開募捐行爲”。也就是說,韓紅基金會在運行上,的確存在不合規甚至是不合法的行爲。所以司馬並非捏造事實,而存在嫌疑的是,通過誇大事實而提高點擊率、曝光率。但是話說回來,致使他這種無底線心理與誇大事實的做法,一方面跟流量爲王,無底線的大時代不無關系,另一方面也與衆多網民獵奇、看熱點、趁熱點的“市場”/公衆期待有關。
其次,市民政局的調查處理受制于網絡輿論的壓力。一方面,該局對于該事件的反應速度是落後于輿論的速度,以至于最後站在一個安撫民衆情緒的角色出場。韓紅基金會可以說是此次事件的冰山一角,如果說韓紅基金會做到如此公開透明了,還存在如此多的問題,實質暴露出來的,是相關部門對基金會運營法律法規以及監督管理的不規範不及時與不作爲。如果沒有司馬的曝光並且引起如此大的輿論,韓紅基金會就不用“限期整改”,那麽,我們是不是可以大膽的推測,韓紅基金會走向“黑化”,也是大有可能的。因爲市場失去有效的監管,相關部門形同虛設,只能成爲千瘡百孔培育腐敗、黑化的溫床!
最後,我們的眼睛是雪亮的,但是感情也是噴發式的,甚至失去理性的。是什麽奪去了我們本該有的火眼金睛?
網絡信息的泛濫,網絡傳播速度的迅速,一事件爆發後,還沒等我們反應過來,做出自己的判斷,網上的寫手們已形成各種各樣的“猛料”“真實”。有時候,事情還沒有獲得最終的定論,而消息早已傳遍大江南北,甚至海外。這種局面造成給人沒時間思考,同時也給政府在處理各種突發事件的時候帶來更多事情之外的輿論與麻煩。
我們都處在一個被思考、被言語甚至被行動的境地。理性被壓抑,而情緒卻在匿名的虛擬的空間裏得到宣泄與滿足,同時把所有的感情寄托在名人或曝光率較高人的身上。
韓紅基金會事件的爆發,之所以輿論會一邊倒,正是韓紅本人的身體力行。北京市民政局“莫須有”的處理、我們一片叫好的原因,都是因爲韓紅個人的身體力行,一方面證明了政府以及我等群衆對實踐者的推崇。
理想的的社會,就是更多的多元性、差異性以及包容性。
但是對于司馬的舉報,對于調查出的“屬實”成份,我們因韓紅的身體力行,以及其作爲有影響力的名人而選擇忽視、忽略,甚至謾罵攻擊爆料人,難道不存在情感大于理性的嫌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