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與旅行,一字之別,前者是一種消遣,一種放松;而後者是生命的過程,是一種體驗,是生命的又一次重生!我喜歡旅行,喜歡一個人駐足看海,喜歡三五好友登臨絕頂,更喜歡在一個寂寞的雨巷冥想一個帶著愁怨的姑娘…..但是旅行更多的是在夢裏,一旦成爲現實,我便歡喜不已。
一個偶然機緣,我與嘉應觀便有了一次邂逅。在我的印象裏,她與黃河有關,而且有“小故宮”之稱,印象僅此而已。慕名前往,心裏摹畫著她的模樣,又一次與曆史近距離交流,心裏更多的是期待。
開車不過個把鍾頭,我便站在了她的面前。據導遊介紹,嘉應觀也叫廟宮,又稱黃河龍王廟,是雍正皇帝爲祭祀河神、封賞曆代治河功臣,而修建的的座集宮、廟、衙三位一體黃淮諸河龍王廟,建築風格形似故宮。
此時的嘉應觀就像一個老者,等待能夠讀懂她的人。放眼望去,嘉應觀山門前可謂開闊,兩尊威武的大石獅子守衛大門,更顯肅穆與莊重。現實中的嘉應觀,紅牆綠瓦,質樸端莊,一幅古建築畫卷展現在眼前。嘉應觀的山門雄壯,兩邊角門對稱,其山門結構爲單檐歇山頂,頂部覆蓋藍色琉璃瓦,檐下爲五彩重昂鬥拱。外檐木質上均有彩繪,筆調明朗,色彩鮮豔。門前門牌上書有“敕建嘉應觀”五個大字,據說是雍正皇帝手書聖旨。
中國的廟、觀之地,曆來不乏信徒,很遺憾我沒有這方面的信仰。但這些廟、觀之地往往集中華文化之大成,尤其在建築、雕刻、繪畫、園林等方面反映了當時的風土人情,每次站在古人留下的一件件實物面前,我都有一種穿越的感覺。
進入正門,便是禦碑亭,禦碑亭頂檐圓形設計,下檐呈六角翹起,金黃琉璃瓦覆頂,外形似皇冠,整個建築莊嚴而別致。內立雍正皇帝親自撰文書寫的大銅碑,高4.3米,鐵胎銅面,碑周二十四龍纏繞,底座爲蛟,工藝精湛,稱得上是中華第一銅碑,爲國之瑰寶。
禦碑亭西側爲鼓樓,東側爲鍾樓,旁邊各一石雕白馬。鼓樓與鍾樓都是兩層重檐歇山式建築,建築樣子相同。鍾樓內有青銅鑄造大鍾,系雍正初年造。鍾頭爲二龍戲珠型,鍾身置紋環帶,三紋之上是社稷江山圖。鍾腳鑄有別于伏羲先天八卦、文王後天八卦的八卦圖,這一奇特的八卦圖案和一口有八個音節的鍾,在全國也是僅此獨有,堪稱絕品。
鍾樓前往北有一古榆樹,龜裂的老樹皮溝壑縱橫,枝葉繁盛,但顯零亂,就像一個老婦剛睡醒的樣子。但老樹新葉,古榆樹在新時代也煥發出勃勃生機,見證著嘉應觀的曆史滄桑,古今巨變。
禦碑亭往北,是嚴殿。是古時王公大臣祭祀河神的儀殿,匾額爲雍正皇帝禦筆。
嚴殿也是穿堂殿,穿過嚴殿,往北即是高過地面約30公分的甬道。甬道兩邊,綠樹成蔭,其間有姊妹椿靜默在東邊大殿前,她們根緊握在地下,枝葉相通,相扶相攜,見證姊妹綠意深情,並一同迎接八方來賓!甬道盡頭即是中大殿。中大殿供奉著曆史上的四位治河功臣。爲民造福,終被人民永遠懷念!
繞過中大殿,後邊是恭儀亭,恭儀亭前兩邊各一古柏,就像兩名忠實的衛士守候這一方甯靜。恭儀亭兩側各一月亮門,東邊月亮門前有一烏龜馱碑,即是水清碑,據說是雍正皇帝爲紀念黃河水清而立。
走進月亮門,這裏是一個別致的院落,這裏古柏森森,自然幽靜,深入小院有一種透心的涼爽。正面是禹王閣,裏面供奉的是大禹,中華治水的鼻祖。禹王閣雙檐設計,建築宏偉,綠樹掩映之中,更顯莊嚴與氣派,這是整個嘉應觀最重要的建築。兩邊分別是雨神殿和風神殿,建築樣式古樸典雅,行走在小院裏,人的心靈不覺多了自然的沉靜,少了塵世的喧囂,帶著一種崇敬去欣賞古人的智慧,這也許是很多人到此旅行的意義所在吧!
從禹王閣後邊通道,可直達傅作義辦公舊址,那裏還陳設著傅作義當年辦公的一些用品。小院往南,竹徑通幽,一軒點綴其中,只見月亮門與青磚砌成的窗台巧妙融合,再配以紅色柱子與石桌、石凳,展現出古代園林設計之精妙,藝術之高超,讓人不禁啧啧贊歎,流連忘返!
順著通道往南,參觀了道台衙署,就是今天政府所在地了。道台衙署門前兩頭石獅子威武雄壯,氣宇軒昂;門前喊冤大鼓早已失去往日的風采,落寞的停在一角。試想當年縣太爺在這裏辦公,那氣勢不是一般的威嚴。從道台衙署大門往東,穿過前院到東院,這裏是河道衙署,已沒有道台衙署之威風,牌匾上名爲治黃博物館,裏邊都是治裏黃河的一些曆史資料與文物,從這些資料與文物中,可見中華民族之偉大,人民智慧之無窮。
一條河,就是一部中華文明史;一座觀,就是一部濃縮的曆史。漫步其間,我仿佛徜徉在曆史的長河裏,冥冥中感受到人來人往的一種熙攘,那熟悉的裝束,熟悉的鄉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