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園區發展現狀
裕廊工業區,位于新加坡西南部的海濱地帶,距離市區約10公裏,占地面積超過60平方公裏。1961年新加坡政府決定在裕廊建設工業區,1968年工業區的廠房,港口、碼頭、鐵路、公路、電力、供水等各種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成,同年6月新加坡政府成立裕廊管理局(JTC),專門負責經營管理裕廊工業區和全國其它各工業區,2001年,裕廊管理局進行了改組,成爲裕廊集團。
經過50余年的發展,裕廊工業區已形成了完整的石油和化學工業體系,主導産業爲石油化工、修造船、機械工程、現代物流等,成爲新加坡最大的現代化工業基地,是全球第三大石油煉制中心和全球十大乙烯生産中心之一。目前有超過一百家全球大型石油、石化和特種化工企業在裕廊工業區設有工廠,包括殼牌、埃克森美孚、杜邦、巴斯夫等諸多世界級石油化工巨頭企業,産業涵蓋煉油、化工、倉儲、物流等石化産業鏈的各個環節。裕廊工業區的成功建立使新加坡實現了快速工業化,並且形成了一整套的現代化經濟管理經驗,形成裕廊模式,強力推動新加坡國民經濟建設和發展,並爲其他工業園區發展提供可參考的經驗借鑒。
二、園區運作模式
1、科學規劃促進産城融合發展
裕廊集團(JTC)的規劃秉持總體觀和人文觀,重視工業用地的合理利用,在科學規劃園區産業發展的基礎上,綜合考慮人居生活的各種需求,進行適度超前的基礎設施建設。在JTC科學規劃下,裕廊工業區成爲了工業體系齊全的工業基地和環境宜居的新型工業城鎮。縱觀裕廊工業區工業化過程,實際上也是其城市化過程。裕廊工業區現已建成多層次工業區兼風景優美的旅遊區,園區工業基礎設施和生活基礎設施齊備,輕、重工業兼備,同時設有自貿區、公園等,形成了良好的産城融合。
2、政府主導開發
新加坡裕廊工業區初期的開發主要以政府爲主導。建設之初新加坡政府在裕廊地區劃定6480公頃土地擬發展裕廊工業園,並撥出1億新元作爲開發資金。隨後新加坡政府成立裕廊鎮管理局,將本國工業園區開發和營運工作全盤授權給JTC,同時,JTC也負責裕廊工業區的經營管理工作,由此裕廊工業區進入了全新發展時期。工業區的初期開發建設資金來自政府,後期資金的來源雖呈多樣化趨勢,但項目建設的初期投入資金仍然主要來源于政府。這樣的政府主導開發使得建設初期能夠快速並以較低成本獲得土地與開發,並有效保證項目快速啓動而後達到規模經濟。
3、全球範圍內集中招商
工業區采取統一招商策略,由國家經濟發展局在全國各地設立分支機構和專業招商隊伍,進行統一的招商。這種策略的主要優點是:擁有高度的營銷自主權;爲跨國公司提供優質服務的基礎,如新加坡首創的“一站式”服務可以有效選擇客戶群。工業區的客戶群主要有三類,一是戰略性公司,重點吸引其財務、市場等重要部門至工業區經營;二是技術創新型公司,重點吸引其核心産品及技術研發的部門至工業區發展;三是公司的重要部門,重點吸引其最複雜的生産工序和最先進的生産技術部門到園區生産。
三、園區成功經驗
1、制定科學規劃,堅持貫徹實施
新加坡裕廊模式取得成功的前提在于其規劃科學合理,先導性強,且裕廊工業區發展的各個階段與其規劃保持一致。裕廊工業區通過産城融合、基礎建設一系列措施,有效解決了區域內員工的住房安家,爲工業區吸引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園區實行企業化運營管理
裕廊集團JIC實施企業化運營,自負盈虧,有很強的自主權,是一個半官方機構。促進了園區管理中充分引入市場機制,進一步完善了園區服務體系,提高園區管理效率,由此成了“一站式”服務體系、親商文化等裕廊模式下的特色産品。
3、精准化産業定位,抓住時機助推升級
新加坡裕廊工業區由一片荒蕪之地,發展爲新加坡的工業核心。在園區發展中,裕廊工業區根據自身區位和資源禀賦特點,以及國際産業發展的趨勢和機遇,先後實施了四次成功的産業轉型,爲本國工業可持續增長奠定了堅實基礎。中國工業園區可以有效借鑒新加坡裕廊模式,准確定位園區所處産業發展階段,明確招商目標,合理引商;同時在發展過程中要保持國際視野,在擴充自身實力的同時,不斷推動園區産業升級,向價值鏈上遊靠攏。
4、優化軟、硬件基礎,打造良好投資環境
JTC一直秉承理念,硬件建設決定工業園區的基礎,軟件建設則是工業區正常運轉和健康發展的關鍵,穩定有序的運行機制和合理高效的操作規程是裕廊工業區獲得成功的保證。新加坡在裕廊工業區開發之初,明確要建成適度超前的基礎設施體系,並堅持高標准、高要求的規格,把裕廊工業區的基礎設施打造得先進而完善。
中國有一批主要依托政府的優惠稅收、獎勵政策而發展起來的工業園區,但是隨著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各個科技園區所能依托的政策優勢差異正在逐步縮小,工業園區需要在自身硬件和軟件上下功夫,完善基礎設施,提高服務水准,積極塑造自身的比較優勢,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
5、重視自主創新能力
工業區重視入區企業的研發創新能力,由新加坡政府主導,建立了多個産業研發機構,通過企業、科研機構、高校三者相互合作,産學研相結合,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在南洋理工大學(NTU)、新加坡國立大學(NUS)和新加坡科技與設計大學(SUTD)建立三個研究中心,加強研究機構和JTC之間的研究合作;同時引進各國不同領域的精英,融合不同思維方式激發創新,使工業區緊跟世界産業發展趨勢。此外,工業區緊緊抓住各階段的發展機遇,通過轉方式、調結構,使産業從初期的傳統加工業,逐步轉向發展電子、通訊、生物醫藥等高科技産業,提升了産業的發展質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