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士存:中國南海研究院院長
南海擁有豐富的漁業、石油等海洋生物和非生物資源。海南受權管轄南海約200萬平方公裏的海域,占我國主張管轄海域面積的三分之二。
海南省(海南本島)海岸線總長1944.35公裏,自然岸線長度爲1272.61公裏,特別是其中沙灘海岸就有近800公裏,大小海灣68個,構成了海南獨特的岸線資源優勢。此外,海南還擁有豐富的熱帶島嶼資源,具有發展藍色經濟的突出條件。
盡管坐擁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優勢,海南海洋經濟發展仍舉步維艱,海洋經濟總量與其海洋大省的地位仍不匹配。2018年海南海洋經濟生産總值約爲0.14萬億元,僅占同期全國海洋經濟生産總值8.34萬億元的約1.7%,而同期廣東和山東的海洋經濟總産值已達1.96萬億元和1.6萬億元。海南海洋經濟産業鏈較短,在以發展海洋新能源、海洋高端裝備、海洋牧場、海洋生物醫藥爲代表的新興業態上未能使産業鏈上下遊高效銜接,産業規模和帶動效應尚未形成。因此,如何有效利用海南獨特的海洋資源優勢與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和探索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以下簡稱“海南自貿區(港)建設”〕的政策優勢,做好海南海洋經濟發展這篇大文章,是當前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十分迫切的任務。
挺進海洋:海南海洋經濟發展前途光明、潛力巨大
毋庸置疑,海南發展海洋經濟具有天然的地緣和資源優勢,海南建設自貿區(港)爲海南新時期發展海洋經濟提供了難得的曆史機遇。
一是海南在國家海洋戰略中具有特殊定位。海南要深度融入海洋強國戰略,面向深海探測、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等戰略性領域,建設布局一批重大科研平台,打造陸海統籌發展的前沿戰略要沖。此外,海南應在軍民融合發展的框架下,實施南海保障工程,提供國際公共服務産品,建設生態島礁,打造軍民融合精品項目,加快推進南海資源開發服務保障基地和海上救援基地建設,統籌海洋開發和維權維穩。
二是海南發展海洋經濟路徑寬廣。在南海資源開發領域,海南積極推進南海天然氣水合物、海底礦物商業化開采,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南海資源開發,加快培育海洋生物、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工程裝備研發與應用等新興産業。
三是以海洋科技創新推動海洋強省建設。特別是加強深海科學技術研究,推進“智慧海洋”建設,提升海南海洋經濟體系的核心競爭力。目前,海南海洋科技産業已邁出了堅實步伐。2019年5月,《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總體規劃(2018-2035)》獲得審批通過,深海科技城建設全面加速啓動。依托崖州灣地理區位優勢,作爲全國唯一的深海科技城將以海洋科技産業爲核心,重點聚焦深海科技、海洋産業和現代服務業三大領域,是海南搶占海洋這一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培育新經濟增長點、調整海南經濟結構的不二選擇。
他山之石:發展海洋經濟須借鑒國際先進經驗
在國際上,馬耳他、荷蘭和新加坡等國有諸多發展海洋産業的成功經驗,其對海南發展海洋經濟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因此,研究剖析這些國家的海洋經濟發展經驗,對海南避免走彎路實現跨越式發展,做好海洋經濟這篇大文章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馬耳他:以轉口貿易和發展港航産業雙輪驅動,引領國家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是小國做足海洋文章的典範
馬耳他陸地面積狹小(316平方公裏)、土地貧瘠,自然資源相對匮乏,工業基礎薄弱,糧食基本依賴進口,且是世界上人口最爲稠密的國家之一(人口約47.6萬,2019年數據)。2018年人均GDP近2.6萬美元。海洋産業在馬耳他經濟發展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依托地中海最深的港口資源,馬耳他充分結合優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國際聲望及以英語作爲官方語言的優勢,集中精力發展港口和貿易産業,積極打造國際化物流樞紐。通過財稅優惠等政策,馬耳他成爲歐洲最大、世界第三大船舶登記國,地中海第三大貿易港口國。馬耳他自由港是地中海第三大港,2018年集裝箱吞吐量300萬只20尺標箱,與全球125個港口有往來船只,是全球兩大主要航運聯盟(一是馬士基航運公司和地中海航運公司聯盟,簡稱2M,二是由法國達飛、中海集運及阿拉伯聯合輪船組成,簡稱O3)的主要轉運樞紐,主要産業包括貨物倉儲、轉運及包裝、分揀和加工等增值服務。經過調研分析,我們認爲,馬耳他依托海洋發展經濟的主要經驗有:一是港航業起步早,發展定位明確;二是法治爲先,立法超前、修法及時,體系完整、制度健全,法律服務覆蓋港航業全領域、全過程;三是政府、市場職能界定清晰,兩者實現良性互動;四是根據供給創造需求的理論,不斷發展、完善現代港航服務産業鏈,這是馬耳他航運服務業經久不衰的奧秘所在;五是以獨特的服務優勢保持行業競爭的領先地位。
(二)荷蘭鹿特丹港:以臨港經濟和航運産業融合發展驅動現代服務業,以“超前發展、錯位發展、創新發展”保持競爭優勢
荷蘭鹿特丹港位于萊茵河與馬斯河河口交彙處,西與北海相連,瀕臨海運繁忙的多佛爾海峽,是西歐海陸運輸核心樞紐,經濟腹地廣闊,素有“歐洲門戶”之稱。鹿特丹港碼頭岸線總長約44公裏,每年約有3萬多艘航海船只和11萬艘內陸船只抵港。在20世紀60年代鹿特丹港吞吐量首次超過美國紐約港,此後直至21世紀初始終保持世界第一大港地位。2018年鹿特丹港貨物吞吐量近5億噸,位列歐洲第一,完成集裝箱吞吐量爲1360萬標准箱(TEU),位列世界第十一。港區占地面積約120平方公裏,其中一半屬于臨港産業和商業網點,港口及臨港産業總産值約占荷蘭國內生産總值的12%。鹿特丹城市經濟發展充分發揮臨近港口的優勢,其臨港産業的發展對港口及區域經濟有很強的帶動和輻射效應。鹿特丹成爲世界上港城融合發展模式的典範,在國際航運服務創新、智能港口等領域中發揮著引領作用。鹿特丹港的海洋經濟發展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經驗:一是注重港航業統籌謀劃,從發展目標、産業路徑和運作模式三方面進行總體規劃。二是通過實施“超前發展、錯位發展、創新發展”的戰略,保持其在國際競爭中的領先地位。三是港口運營管理體制機制完善、健全,管理模式科學、合理。鹿特丹港務局采取“地主港”管理模式,其作爲特許經營機構,代表國家擁有港區範圍內的土地、航道、岸線及基礎設施的産權,以租賃方式把港口碼頭租給國內外港口經營企業或航運公司經營,實行産權和經營權分離。四是注重港口物流與臨港産業互動融合發展。
(三)新加坡裕廊島化工園:依托港口優勢、以石化産業集聚形成規模經濟,致力于打造世界級的石化工業園區
裕廊島是新加坡西南部7個小島用填海方式連接而成的人工島嶼,面積32平方公裏。現聚集著世界一流的石油化工企業和儲罐公司,裕廊石化産業集群使得新加坡成爲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全球十大石化中心之一和亞洲油産品的報價中心,其對新加坡第二産業貢獻率約1/3。
裕廊化工島石化産業發展主要有以下的成功經驗:一是規劃先行。1971年新加坡提出在裕廊島建立石化專業區的構想,1977年8月新加坡設立了新加坡石油化學公司負責實施第一期石化專業區計劃。至此,新加坡石化産業幾乎從無到有,由大變強。2010年新加坡對石化産業進行了遠景規劃,目標是使裕廊島成爲知識經濟驅動的有活力的世界級化學工業中心和二十一世紀化學品生産基地。二是高度的産業規模集聚。新加坡石化産業的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化學群”戰略,政府采用産業鏈招商的方式,引進大型跨國石化企業,注重對産業的集聚和規模經濟的培育。裕廊島通過集中投資,形成了化學簇群、上下遊産業一體化的發展模式。三是廉潔高效的政府和“一站式”投資服務爲企業提供高水平公共服務和便利化的營商環境。
縱觀馬耳他、荷蘭鹿特丹與新加坡的海洋經濟發展經驗,港口經濟、産業集聚、技術創新、合理規劃等都是最重要的發展手段之一,這爲海南發展海洋經濟提供了學習的樣板。
謀篇布局:海南做好海洋文章的路徑選擇
面對當前國內國際經濟新形勢和未來海洋産業發展的新趨勢,海南發展海洋經濟既要“謀勢”,即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謀劃,抓住建設自貿區(港)的重大機遇;又要“務實”,即結合南海地方經濟特色和遵循海洋産業發展的一般規律,從培養新經濟增長點的高度來認識發展海洋經濟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通過加大資本投入和科技創新爲重要途徑,以發展海洋經濟做大海南經濟的總量。
第一,借鑒馬耳他、鹿特丹港城融合發展的經驗,依托洋浦港致力于打造世界級的臨港經濟園區和産業鏈完整的石化工業體系。一是根據中央對海南發展的戰略定位,立足于我省島嶼經濟的特點和比較優勢,以打造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戰略支點爲目標,科學制訂港航業發展規劃,著力推動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門戶和海上樞紐建設。二是從體制機制改革入手,以港口資源和港航企業整合爲抓手,加快我省發展港航産業的步伐,充分謀劃海南對內與廣西、廣東港口,對外與東盟國家重要港口的航線布局,通過加密航線提升洋浦港的貨物流量、貿易流量和投資流量,以區域性樞紐港爲目標,促進海南自貿區(港)建設。三是借鑒新加坡裕廊化工産業的發展經驗,以洋浦現有石化煉化産業體系爲基礎,構建集提供運輸、儲存以及技術、設備維修、後勤、貿易、金融于一體的臨港産業體系,打造以洋浦港爲依托的上下遊化工産業體系,形成石化産業集群效應,把洋浦開發區建成中國的“裕廊島”。
第二,建設瓊州海峽經濟帶,擴大海南海洋經濟發展的腹地、增加“流量”,使“瓊州海峽經濟帶”成爲連接粵港澳大灣區和北部灣城市群的新的經濟增長極。建設瓊州海峽經濟帶是解決海南經濟發展流量不足和缺乏腹地,以及打通海南和內地交通瓶頸制約的根本途徑。瓊州海峽經濟帶的核心城市是海口和湛江。該經濟帶包括海南省北部的海口、儋州、文昌、瓊海、定安、澄邁、臨高和廣東省的湛江、雷州、徐聞等10個市縣,總人口約1000萬(根據2018年數據,海南北部7縣市人口約580萬,湛江市總人口約720萬,其中湛江市區人口約125萬、雷州180萬,徐聞72萬)。目前海南省需依賴瓊州海峽北岸解決90%以上生産生活物資的供應,瓊州海峽每年要承運1000多萬人往來通過。因此,以瓊州海峽經濟一體化建設爲目標,提升瓊州海峽經濟帶的互聯互通水平,對拓展海南海洋經濟發展的腹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瓊州海峽經濟帶建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建設跨海大通道、提升跨瓊州海峽的貨物運送能力,提升海南島與大陸的陸路交通水平,延伸海南經濟發展所需的腹地。二是整合港口資源,打造瓊州海峽一體化港口集群。瓊州海峽經濟帶分布著衆多港口,比較大型的有海口秀英港、洋浦港、清瀾港和徐聞港,此外馬村港、木蘭灣港也是海南北部地區具有一定規模的港口。因此,對上述港口進行統籌規劃和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建設,實現港口錯位和互補發展,有助于提升瓊州海峽經濟帶的臨港經濟發展水平和貨物運輸能力。三是以海南北部地區爲重心,建設瓊州海峽港航産業集群。以海口市爲重點,發展遊艇旅遊産業,打造多元化高端商務休閑、旅遊度假城市和現代服務業;結合湛江産業特色,建設現代工業基地,推進瓊州海峽經濟帶不同地區的錯位發展和創新發展,並最終形成積極對接聯動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灣城市群和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中國-東盟自貿區的開放合作大格局,在引領新一輪改革開放潮流的同時,加快海南融入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步伐。
第三,以清瀾港爲依托,聚焦航天産業、深海産業以及南海油氣開發,在軍民融合的框架下,建設國家重大戰略服務保障區。清瀾港位于海南省文昌市東南部,背靠文昌航天發射基地,是海南東部第一大港,是國家一級開放口岸港口,也是三沙市的補給基地。因此,以清瀾港爲重要依托,發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高新技術産業集群,按照國家航天發射和深海開發的戰略需求進行科研和産業布局。一方面,海南可將清瀾港建設成爲國家航天産業重要支撐基地,爲文昌航天産業提供全天候、全産業鏈的配套服務。另一方面,清瀾港可依托其作爲三沙補給母港、南海油氣資源開發重要基地的有利條件,將自身打造成爲海洋化工、海洋能源和海洋醫藥産-學-研一體化的海洋高新技術産業園區。此外,在深水油氣開發涉及的深水淺埋的油藏工程、深水鑽井工程、深水油氣集中和運輸工程領域,在海上鑽井平台的抗台風、抗鹽堿,以及南海可燃冰開發可能遇到的海底坍塌等問題上,形成清瀾港的前沿技術優勢。海南還可利用建設自貿區(港)的特殊政策和專項資金支持、人才引進計劃,從國內外引進一批擁有骨幹研究團隊和掌握核心技術的海上油氣勘探與開發研發機構進駐,最終將清瀾港區建設成爲海洋油氣勘探與開發的技術研發高地,最終實現把海南建設成爲南海油氣勘探與開發服務保障基地的目標定位。
第四,以三亞郵輪母港爲基地,以環南海郵輪旅遊爲切入點,以海上互聯互通和産業合作爲抓手,推動“泛南海經濟合作圈”逐步落地。“泛南海經濟合作圈”,是促進中國-東盟深化南海海洋事務領域合作,以及區域海洋經濟融合發展的重要倡議和舉措,打造“泛南海經濟合作圈”,可先以泛南海郵輪旅遊合作爲切入點,以三亞郵輪母港爲重心打造南海郵輪旅遊黃金線路,並以三亞周邊地區爲重點方向發展大型休閑旅遊産業。目前,三亞主要開通了以下郵輪航線:香港—三亞—越南—香港;香港—越南—三亞—香港;廣州—香港—廣州—越南—三亞;廣州—越南—三亞;三亞—西沙;三亞—菲律賓。但總的來說,以三亞爲母港打造郵輪旅遊基地飽和度還不夠,和泛南海地區國家間的郵輪航線還不夠密集;此外,盡管目前已經開通了三亞至西沙的郵輪旅遊航線,但由于西沙的旅遊開放程度不高,尚難以滿足海外遊客對南海郵輪旅遊的期待。
鑒此,借鑒世界其他郵輪産業發達地區的成功經驗,海南打造泛南海郵輪旅遊合作可按以下步驟漸次推進:
首先引入皇家加勒比、麗星、嘉年華等國際知名郵輪公司,以“獨特的産品設計、高端的運營服務”爲經營理念,培植並壯大海南郵輪産業的發展基礎;其次通過合資及采取“運營+綜合開發”一體化的運作模式,視情將三亞郵輪母港的綜合運營和港口的改造設計賦予大型知名郵輪公司,從而以經濟利益最大化吸引郵輪公司對碼頭、遊客集散中心和市場營銷進行專業化運營,爲三亞郵輪母港建設引入專業的管理團隊,提供整套先進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運營體系、服務流程;最後積極同世界知名郵輪公司合作,根據市場潛力和需求,精心設計開通跨國郵輪旅遊航線,開展公海遊航線試點,培育環南海郵輪旅遊品牌。此外,還可放開西沙部分島礁的民事化服務功能,將西沙逐步建設成爲南海地區的郵輪停靠和補給基地。如此,以發展南海郵輪旅遊爲著力點,以産業合作爲路徑,推動“泛南海經濟合作圈”逐步落地成型,爲把海南建設成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開放門戶提供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