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後第一天,整點輕松的。
今天給大家扒一扒,曆史上那些消失的保險公司,去哪兒了。
別擔心,它們不是倒閉了哈。
因爲保險複業40多年,被注銷的保險公司,目前只有國信人壽這一家。
我說的這些“消失”的保險公司,其實是改名了。
目前境內保險公司,包括人身險和財産險,不到200家,前前後後改名更姓的,就有好幾十家[捂臉]。
其中,又以人身險居多,今天就先帶大家看看這些年人身險公司的花式改名背後的故事吧。
我整理了一份人身險公司更名清單:
這份清單,除了原安邦集團3家公司外(順道把安邦財險也納入了),我大體是按照最初成立年份來排的。
這些公司爲什麽改名呢?名字由爹媽給,爹媽變了,名字不得跟著變嘛。
其中尤以“混血兒”居多,這背後的資本變局故事,且聽我一一道來。
1. 太平洋安泰 ➯ 建信人壽
1998年,太平洋保險集團與荷蘭國際集團(ING)攜手,各投資50%成立太平洋安泰保險公司。
2011年,中外原股東雙雙退出,建設銀行攜一衆新股東入局,其中建行持股51%、中國人壽(台灣)持股19.9%,中國建銀投資持股19.35%,上海錦江國際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持股4.9%和上海華旭投資有限公司持股4.85%。
中國建設銀行以51%的股份成爲第一大股東,公司由此改名建信人壽,也由原來的中外合資公司變身銀行系保險公司。
有了建行這個豪氣的“新爹”扶持,建信人壽從此走上發展的快車道,日子過得相當滋潤。
2020年建信人壽原保費收入428億,排名18位,最近三年淨利潤保持在5~6億。
2. 安聯大衆 ➯ 中德安聯
1999年,德國安聯保險集團和大衆保險公司合資組建安聯大衆保險公司,德國安聯保險集團占51%的股權,大衆保險公司占49%。
2005年10月,急欲扭虧並實現國內上市的中方合資方大衆保險公司將股權悉數轉讓給中信信托公司,公司由此更名爲中德安聯。
中德安聯依然是合資公司,2020年原保費收入約60億,排名54位,別看保費規模不大,盈利能力卻很強,最近連續三年淨利潤比肩建信人壽。
3.金盛人壽 ➯ 工銀安盛
1999年,法國安盛和中國五礦集團聯合成立國內第一個中法合資保險公司金盛人壽,安盛集團占股51%,中國五礦占股49%。
成立十多年,金盛人壽發展得踉踉跄跄,虧損不斷。
2012年,宇宙第一大行工行出資12億元收購金盛人壽60%股份,原股東安盛的股份降爲27.5%,中國五礦降爲12.5%,公司從此更名爲工銀安盛。
工銀安盛兼具合資和銀行系兩大背景,在宇宙第一大行的優待支持下開始騰飛,期間一度跻身合資公司老大之位。
2020年,工銀安盛原保費收入約480億,排名15位,盈利能力也很強悍,最近連續三年淨利潤分別是12億、9.7億、7億。
4.中保康聯 ➯ 交銀人壽
2000年,由中國人壽保險公司與澳大利亞聯邦銀行共同組建而成的中保康聯,是中國第一家中澳合資人壽保險公司。
它和太平洋安泰類似,10年之後,原股東雙雙退出。
2010年,國壽集團將所持的51%股權轉讓給交通銀行,公司由此更名爲交銀康聯人壽;同年6月份,康聯集團將11.5%股權轉讓給了交通銀行,交通銀行成爲其名副其實的控股股東。
又一個10年之後,康聯集團在2020年將手中剩余的37.5%股權全部轉讓給日本MS&AD保險集團,徹底退出。
2021年,交銀康聯改名爲交銀人壽。
交銀人壽和工銀安盛一樣兼具合資和銀行系兩大背景,這些年在交通銀行的扶持下,發展得還不錯,2020年原保費收入只有156億,淨利潤高達6億多,盈利能力持續上漲中。
5.信誠人壽 ➯ 中信保誠人壽
2000年,中國中信集團和英國保誠集團聯合發起創建信誠人壽。
它的改名,倒不是因爲股東更替。
雖然信誠是個好名字,既兼顧“爹媽”之名,字面意義也特別恰當,但缺點是不能突出背後“爹媽”的顯赫。
2017年,信誠人壽變更爲中信保誠,一眼就知道它是中信和保誠的“親兒子”,名頭瞬間就響亮多了。
中信保誠人壽發展一向穩定,2020年原保費收入233億,排名26位。
保費規模只屬于中等,但盈利能力超級強悍,2020年淨利潤24.5億,在非上市公司中排名第三,2018年、2019年的淨利潤都在10億以上。
6.恒康天安 ➯ 天安人壽
2000年,美國恒康人壽和中國天安保險合資組建的恒康天安人壽,注冊資本2億元,雙方各占50%。
2004年,恒康人壽被加拿大宏利金融集團收購,此後恒康天安的外方股東變更爲恒康國際。
而早在1996年,加拿大宏利金融集團旗下的宏利人壽就與中化集團合資成立首家合資公司——中宏人壽。
有中宏人壽這個“親兒子”在前,恒康天安的存在可有可無。
2009年,恒康國際退出恒康天安,將手中股權悉數轉給領銳資産等4家中資公司,公司改名爲天安人壽。
由合資轉爲中資並歸入MT系後,天安人壽在資本驅動負債熱鬧非凡的那幾年,躥升非常快,保費收入一度跻身人身險前15位。
但,好景不長。
2020年,賬面已巨虧的天安人壽與其他5家公司被銀保監會接管,至今已一年有余,其背後有著怎樣的瘋狂與失控,外人暫無法窺探。
7.生命人壽 ➯ 富德生命人壽
2001年,由首鋼股份、大連實德、廣東廣晟等8家國內大型企業發起設立生命人壽。
2003年,生命人壽與東京海上日動火災保險株式會社、東京海上亞洲有限公司簽署溢價參股協議。
2008年,經曆股權多次變更的生命人壽,總部從上海遷往深圳。
2014年,以生命人壽爲基礎的富德保險控股集團獲批籌建,生命人壽也更名爲富德生命人壽,開始熱衷于資本驅動負債模式,並在資本市場掀起一場場大波浪。
2016年隨著董事長被帶走協助調查廣東省某省長劉志庚案,又加上監管對資本驅動負債模式的刹車,富德生命人壽從顛覆跌落,之後保費收入攔腰斬,近兩年開始逐步緩過神來。
8.首創安泰 ➯ 中荷人壽
2002年,ING集團旗下ING保險公司(荷蘭保險)與北京首都創業集團有限公司各持50%股份組建成立首創安泰。
2010年6月,北京銀行成功收購北京首創集團持有的50%股份,成爲國內首家入住保險公司的中小銀行,隨後公司改名爲中荷人壽。
2013年7月,BNP巴黎保險集團成功收購ING集團持有的50%股份,北京銀行和BNP各持合資保險公司50%股份,並繼續沿用中荷人壽這個名字。
中荷人壽也算是銀行系保險公司一員,但與其他銀行系保險公司相比,它的規模就小很多了,2020年原保費收入約65億,淨利潤600多萬。
9.海爾紐約 ➯ 北大方正
2002年,海爾集團旗下的青島海爾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和美國紐約人壽保險公司共同出資設立海爾紐約人壽,雙方各占50%股份,總部設在上海。
海爾紐約的發展並不好,2010年底紐約人壽選擇撤資,日本明治安田生命保險相互會社和海爾集團各受讓25%的股份,同時增發新股,海爾集團股份增加到70.76%,成爲控股股東,海爾紐約人壽更名爲海爾人壽。
一年多之後,海爾人壽股權再次更叠,方正集團收購海爾集團手中51%的股份成爲控股股東,公司由此更名爲北大方正。
海爾集團持有剩下的19.76%,明治安田生命保險相互會社持有29.24%股份不變。
北大方正近些年的發展依然比較緩慢,2020年原保費收入29億,近三年雖保持著盈利,但年淨利潤不超過5千萬。
10.廣電日生 ➯ 長生人壽
2003年,由上海廣電(集團)有限公司和日本生命保險相互會社共同合資成立廣電日生,中外雙方各占股50%。
2009年,長城資産管理公司收購上海廣電集團持有的廣電日生人壽50%股權,公司由此更名爲長生人壽。
長生人壽的發展也並不順利,2020年保費收入19億、並扭虧小幅盈利,2018年、2019年則分別虧損3.18億、1.68億。
11.海康人壽 ➯ 同方全球人壽
2003年,由荷蘭全球人壽保險集團(Aegon)與中海油各出資50%組建成立海康人壽。
持續虧損之下,2015年中海油將所有股權轉讓給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半年後更名爲同方全球人壽。
同方全球人壽保費規模不大,2020年原保費收入不到62億,但淨利潤高達4億多,而且能維持持續盈利,經營算是不錯。
12.中美聯泰大都會
2004年,美國大都會與首都機場集團聯合成立中美大都會。
2005年,上海聯合投資有限公司和美國大都會集團旗下的旅行者保險公司各持50%股份組建而成花旗人壽,2006年更名爲聯泰大都會。
2011年,中美大都會和聯泰大都會合並爲中美聯泰大都會。
中美聯泰大都會,走的也是精英代理人路線,公司經營比較出挑,雖然保費收入不算高,但盈利能力在非上市人身險公司中可是排得上號的。
2020年原保費收入151億,淨利潤達到10億多,2018年、2019年的淨利潤16億、18.5億。
13.安邦集團 ➯ 大家集團
安邦集團的事,大家應該多少知道一點。
2004年安邦財險成立,之後經曆了10年的平緩發展期,期間安邦人壽在2010年成立,同期收購和諧健康,2013年安邦養老成立。
2013年隨著資産驅動負債、民營金控等概念盛行,安邦的魔幻之旅正式浮出水面。
2014年,安邦兩次增資共499億元,注冊資本高達619億元,一舉轟動金融界。
也是在這一年,安邦人壽的規模保費收入實現6倍增長,從2013年的95億元躍升至619億;原保費收入更是實現驚人的38倍火箭式躥升,從2013年的13億飛躍到529億。
到2015年,安邦人壽規模保費收入高達3300億元,擠進前三;和諧健康的規模保費收入高達1500億,從60開外躍升至第6名。
2018年初,因爲虛假注資等問題,安邦集團被接管,隨後和諧健康被出售,一年後更名爲大家集團。
14.國民人壽 ➯ 農銀人壽
2005年,由北京中關村科學城建設股份有限公司、聯想控股有限公司、重慶國際信托投資有限公司等六家企業發起組建國民人壽。
因爲與國民保險代理公司同名而引發官司,2007年,輸掉官司的國民人壽被迫改名爲嘉禾人壽。
嘉禾人壽的經營繼續不順,償付能力充足率一度降爲負數,2011年初,嘉禾人壽與農業銀行簽訂股權收購協議,2012年農業銀行入股嘉禾人壽獲批。
農業銀行以51%的股份成爲控股股東,同時更名爲農銀人壽。
農業銀行一度是銀保渠道保費收入的老大,農銀人壽有了這個靠山後終于得勢,保費規模已跻身百億之列,2020年原保費收入263億、位列第23位,最近三年的淨利潤都在億元以上。
15.國泰人壽 ➯ 陸家嘴國泰
國泰人壽是海峽兩岸第一家合資壽險公司,于2005年由台灣地區國泰人壽和中國東方航空集團公司合資創建,各持股50%,總部設在上海。
它屬于第一家由航空公司發起的合資保險公司,但公司經營並不順利。
2014年,東方航空集團將股權全數轉讓給上海陸家嘴金融發展有限公司,公司由此更名爲陸家嘴國泰。
陸家嘴國泰2020年保費收入不到30億,但淨利潤有3.28億,而且近三年都是盈利狀態,已經不錯了。
16.中航三星 ➯ 中銀三星
中航三星是中國第一家中韓合資壽險公司,也是航空公司與外資保險公司合資的模式,由中國航空集團公司和韓國三星生命保險株式會社攜手創建于2005年5月,總部設于北京。
只是,航空公司與保險公司結合的幾家公司中(包括下面要提到的新光海航),沒有一家經營成功的。
2015年,中國銀行收購中航三星51%股權,公司更名爲中銀三星,從此進入合資+銀行系雙背景之列。
中銀三星的保費規模要大于上面的陸家嘴國泰,2020年原保費收入122億,但盈利能力一般,近三年雖都是盈利狀態,但淨利潤都不過幾千萬而已。
17.中法人壽 ➯ 小康人壽
2005年,由中國國家郵政局與法國國家人壽保險公司(CNP)合資組建而成,雙方各持股50%。
爲了掌握足夠的話語權,郵政集團一度想要收購CNP手中的股權,但CNP並不樂意。
2009年,郵政集團另起爐竈設立中郵人壽,並于2015年轉讓中法人壽的全部股權。郵政集團的離去,讓本來就經營不利的中法人壽更是雪上加霜,公司運營一度癱瘓。
2020年底,經曆4年借錢度日的中法人壽終于獲得增資批准,甯德時代等新股東入股,更名小康人壽。
小康人壽,這個名字有點意思,2020年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間點,希望小康人壽能涅槃重生吧。
18.瑞福德健康 ➯ 和諧健康
2006年,以陽光健康之名籌建的保險公司,因爲與陽光保險重名,開業時改爲瑞福德健康。
2010年,瑞福德健康被安邦收購,總部由上海遷往成都,並改名爲和諧健康。
在安邦的魔幻運作下,和諧健康一度輝煌過,2018年,和諧健康與安邦集團一並被接管,隨後被出售,福佳集團成爲第一大股東。
2020年,和諧健康擬更名爲福佳人壽,但遲遲未獲得批複。
19.正德人壽 ➯ 君康人壽
正德人壽最初由5家股東發起籌備,原名稱計劃是昭德人壽,在籌備初期經曆股東變化,2006成立時改名爲正德人壽。
成立後的正德人壽頻繁經曆股權更叠,福建系和浙江系股東矛盾對立,股東不斷換手。
期間,曾因償付能力亮紅燈而被保監會叫停新業務、新投資、新機構開設,正德人壽因不滿監管層的處罰,竟與監管層展開了一場口水戰……
2015年,隨著股權的再次變更和高管調整,公司更名爲君康人壽。
但君康人壽內部管理似乎也一直不順暢,問題一籮筐,之前償付能力一直在監管紅線邊緣遊走,2020年不僅保費收入負增長,而且以10.65億的巨虧高居虧損榜榜首。
2020年年度報告沒有如期披露,而且連續3個季度沒有披露償付能力報告了,這其中的問題應該不小。
20.中新大東方➯ 恒大人壽
2006年,由新加坡大東方人壽保險有限公司和重慶市地産集團合資組建中新大東方。
2015年野心勃勃的恒大收購中新大東方50%股權,大東方人壽和重慶財信集團則各持股25%,由此更名爲恒大人壽。
恒大人壽前些年走的也是資産驅動負債模式,保費規模快速上升,2020年原保費收入603億,淨利潤也高達11億,整體經營業績不錯。
只是,不知道今年恒大集團的風波會不會對恒大人壽有影響,反正2021年上半年原保費收入同比-11.4%。
21.信泰人壽
信泰人壽成立以來並沒有更名,把它列入,是因爲它的成立有點特別。
2006年浙江省牽頭籌建的中和人壽,牌照遲遲未獲批複。
而北京的平泰人壽早在2004年就獲得牌照,但苦于股東資金難以到位無法進入籌備狀態。
一方有牌照、一方有資本,兩家一拍即合,直接整合于2007年成立信泰人壽。
成立後的信泰人壽命運多舛,多數年份高額虧損不說,期間還出現股東退出、業務被停等等。
2018年董事長和總經理雙雙換將之後,公司經營管理終于步入正軌,推出的重疾險、增額終身壽等産品叫好也叫座。
2020年原保費收入454億元,最近三年實現連續盈利。
22.新光海航 ➯ 鼎誠人壽
新光海航是第4家航空公司與外資保險公司合資的公司,2009年,由海航集團和台灣新光人壽共同出資設立新光海航。
同樣的模式、同樣的坑爹。
新光海航成立以來連年虧損,10年虧損額高達8億,5億元的注冊資本金虧損殆盡,償付能力充足率自2015年起跌爲負數,一度與中法人壽位列壽險公司排行榜上末位難兄難弟。
2018年,海航集團將其持有的新光海航人壽股份分別轉讓給深圳香江金控和上海冠浦地産,如願退出,而台灣新光人壽將其持有的部分股份分別轉讓給柏霖資管和國展投資。
股東變更的同時,新光海航更名爲鼎誠人壽,並獲得增資,還請動了原新華人壽掌舵人萬峰擔任董事長。
似乎一切都在向好發展,但僅僅一年多過去,萬峰即離去,鼎誠人壽後續的發展還是未知數。
23.吉祥人壽 ➯ 財信吉祥人壽
吉祥人壽成立于2012年,是湖南第一家本土保險公司。
更名緣由和中信保誠一樣,爲了突出背後股東,2020年吉祥人壽更名爲財信吉祥人壽。
24.太保安聯健康 ➯ 太平洋健康
2014年,由太保集團與德國安聯保險共同出資成立太保安聯健康保險公司,太保集團持股77.05%,安聯集團持股22.95%。
2021年,安聯集團退出,股權轉讓給太保集團和太保壽,公司改名爲太平洋健康。
從保險公司更名改姓中,可以看到國內這些年入局保險資本的更替,你方唱罷我登場,熱鬧之中各有各的不幸。
24家更名改姓的人身險司,有18家最初都是中外合資的,其中多數是因爲“合資病”導致公司經營不善,不少公司原始股東雙雙退出。
這些經營不好的公司所呈現出來的問題是相似的,無非都是股東與股東之間不和、股東與管理層之間不睦引發的動蕩,這其中不乏命運多舛、曲折波蕩的故事,以後有機會我們再細細聊。
關注玩保錄,不被保險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