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國寺回來,的士送到北城門。說來慚愧,當年的城牆是因爲貧窮才能沒有被拆除。司機一路上都在套你的話,入住沒有,住在哪裏,要不要叫熟人用電瓶車來送。實在懶得理會,閉目養神,北城門下車。
《又見平遙》的演職人員穿著劇裝在大街上行走,個個感覺像喬家大院裏的少奶奶,引得許多男遊客血脈噴張,這的確是很好的招攬方式。
十字路口的打擊樂表演,讓人的體驗感十足。
十分隨機,演奏完就走。
這裏是平遙古城的北門
作爲世界文化遺産,來山西旅遊的人們自然要沖著這座古城來的。那一年和展兄共同前來過,時隔多年,如今古城的風貌依然,但街上的風景是流動的。那回是冬天,這回是夏天,感覺古城整體更爲幹淨了。
古城的交通脈絡由縱橫交錯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條蚰蜒巷構成。沿著北大街進來,先是二郎廟,通票還沒買,就在門口看了看,只是現在許多地方都是宣傳橫幅,極不合適地在宣言的地方懸挂。
對面是平遙牛肉博物館,牛肉都能做出博物館?原來是打著這旗號的,平遙牛肉,這是國家地理標志産品。
平遙古城能夠較爲完整的保存下來,大家都會感謝當年阮儀山教授的辛勤奔波。當然一個尴尬的史實是這裏的確窮得沒錢拆了,到了80年代,人們已經開始注意到保護這些古建築的重要性,全國掀起了修複古建築的熱潮,再後來1988平遙城牆成爲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被聯合國列爲世界文化遺産,就這樣平遙在戰火中幸存、在拆與不拆中搖擺,最終被保護起來,成爲現存比較完整的古城之一。在招攬遊客的宣傳中,總是把這裏宣傳成屬于浪漫小資們的必去之地,其實感覺這裏並不適合所謂發呆什麽的,畢竟這裏的曆史厚重感與南方的藍天白雲完全不是一個風格,倒是適合發懷古之憂思。
一個人隨意地徜徉于千年古城的青磚綠瓦中,感受古城牆內的昔日繁華,品味明清古城的厚重與質樸。一張大門票包含著二十幾個小景點,都得驗票,于是頻繁地掏票進進出出。
最先到的是最出名的日升昌票號。明清以來,隨著以太谷、祁縣、平遙爲代表的晉商的發展,平遙城商賈雲集,買賣興隆,鼎盛時期曾經成爲中國的商業金融中心。
而這日昇昌票號則是其中扮演最耀眼的角色。
日升昌票號被譽爲中國最早的私人銀行,當年其經營範圍曾經幾乎遍布整個中國。
如今在票號裏面還保留了一些當時經營時所用的實物資料,向人們展示著中國古代銀行業的輝煌曆史。
整個日升昌大院布局十分緊湊,後來走的幾個院落也大都如此。
不敢想象這座古城曾是明清金融中心,這裏則是中心的中心,“晉商”發源地。
如今繁華已經逝去,票號靜靜地迎接著來往的遊客們。
當年的這些人一步一個腳印,走西口,出外蒙,南下北上,在當時閉關鎖國形勢下,將商業帝國發展到日俄甚至英吉利,其胸懷與膽識,其魄力與視野讓人佩服與驚歎。
在這樣的一處土地上創造出“彙通天下”的奇迹,與他們窮則思變、吃苦耐勞的堅韌品質分不開的。
當年這裏街市縱橫,票號林立,商賈雲集,時光仿佛瞬間倒流。日升昌的大門開啓又關上,關上又開啓,迎來了多少個日升日落,目送了多少的人來人往?
在這個車水馬龍的平遙城:車馬聲、叫賣聲、掌櫃及學徒播動的算盤聲交織在一起,“票號一小步,經濟一大步”,彙通天下的夢想在此醞釀,氣貫長虹。在不大的院子裏慢慢行走,眼睛在當年的票據、賬房上遊移,耳朵聆聽著票號的興衰榮辱。想當年雷履泰,這位氣魄十足的商界巨賈、日升昌的創始人,該是怎樣地意氣風發,置身此間,一塊磚,一片瓦,一扇門,一堵牆,都牢牢地拽著你的視線,扯動著你的思緒,仿佛看到了這位票號的鼻祖正在談笑風生、運籌帷幄。
走出票號,再次融入到市井的繁華中區
適應環境,不斷突破,當年這裏從管理制度著手,從第一張彙票的彙兌,密押的精巧設置,到庫房的位置的擺布,再到用人制度中體現的相互監督與相互鉗制的方法,無不體現出平遙人的精明與智慧。沒有人會想到密押會藏匿在詩句裏,沒有人會想到金庫設在會客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