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新加坡政府一則挖墳修公路的決定引起了爭論。新加坡政府表示,將在已被關閉的Bukit Brown公墓(Bukit Brown cemetery)挖掘約4000座墳墓,以修建一條八車道的高速公路。緊接著,一場聲勢浩大的運動迅速展開,目的是拯救這座現代化城市僅存的曆史文物。
該公墓大約有10萬座墳墓,墓主包括數百名早期的中國移民,此處也被認爲是日占時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重要遺迹。盡管公墓將近50年前就已關閉,後人仍然會去祭拜他們的祖先。
All Things Bukit Brown宣傳組的Darren Koh從2011年起就爲該公墓做志願者,他說:“這裏是活生生的博物館。在新加坡其他墓地被清理的過程中,我們已經失去了許多曆史和遺産,因此我們必須要采取行動拯救,Bukit Brown。”
保護遺迹之爭折射出新加坡長期以來面臨的困境——土地不足。新加坡約有560萬人口,面積爲720平方公裏(2017年數據),預計到2030年人口將增至690萬。“在土地稀缺的新加坡,規劃長期土地使用常常需要我們做出艱難的決定。” 新加坡城市建設局和陸路運輸署在一份聲明中表示。事實上,新加坡早就爲房屋和高速公路建設清理了幾十個墓地。
填海造陸一直是新加坡應對土地問題的方案之一,但填海造陸的技術、原材料和方式都面臨挑戰。起初新加坡用沙子填海造陸,後來因全球沙子短缺,又改用泥土填海。除了橫向拓展土地面積,新加坡另一策略是“縱向利用”現存土地,允許建築建得更高以及開發地下城市——將更多的交通、公用事業和存儲設施轉移到地下,騰出空間,用于住房、辦公室和綠化。
填海造陸
新加坡統計局數據顯示,上個世紀60年代新加坡國土面積爲580平方公裏,2007年達到700平方公裏,截至2017年爲720平方公裏。在2013年的土地利用規劃中,新加坡國家發展部指出,到2030年需要再提供5600公頃土地。
從需求來看,新加坡各大領域都對土地有需求,無論是住宅、軍事、商業還是工業。新加坡國家發展部長Lawrence Wong說,雖然新加坡已經確定了潛在的填海區域,但並非所有填海工程都是同時進行的。“如果我們有清楚的發展需要,比如在圖阿斯或樟宜,那麽我們將開始填海造地。在這樣做的過程中,我們確保進行所有必要的環境影響評估和一系列研究,以確保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可持續的。”
2016年以前,新加坡一直用沙子填海造陸。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2014年的一份報告便指出,新加坡是全球最大的沙子進口國。但由于全球範圍內的沙量(來自河流和沙灘的沙子,而不是沙漠沙子)短缺、供應受限,新加坡從2016年開始轉向用泥土填海——這是來自荷蘭的一種填海方式,用堤壩包圍填海區域,然後用泵抽幹土地進行填海。
目前,政府在Pulau Tekong(Tekong島)的填海工程便采用了這種方法。到2022年完工時,這座島嶼將擴大約810公頃,用于軍事訓練。這爲新加坡釋放了更大的空間——房屋委員會已經准備在該地塊開發即將到來的新城。Lawrence Wong在談到這種方法時表示:“我們總是在尋找替代方案。因爲我們知道土地是有限的,我們的戰略目標之一是保留我們未來發展的選擇。“
除了橫向擴展,把建築建得更高也是新加坡的策略之一。根據規劃,到2030年,新加坡的Paya Lebar空軍基地遷至樟宜、騰格赫兩個基地,由此釋放800公頃的城鎮土地,並將取消該空軍基地的高度限制。
地下之城?
但填海造地也有其局限性——對生態系統的有害影響、對航道和領土界限的侵蝕等。由于激進的填海造地計劃在長期內是站不住腳的,新加坡正在尋找其他最大化其土地空間的方法——這個城市國家正准備在2019年公布一個地下總體規劃(Underground Master Plan)。
目前,新加坡已經將一些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遷至地下,包括鐵路線、零售店、人行道、一條五車道高速公路和空調冷卻管道。新加坡還在地下儲存燃料和彈藥。
“鑒于新加坡土地有限,我們需要更好地利用我們的地面土地,並系統地考慮如何開發地下空間,以滿足未來的需要,”新加坡城市再發展局的小組主任Ler Seng Ann說,“目前,我們的重點是利用地下空間進行公用事業、運輸、儲存和工業設施,騰出地面土地,用作住宅、辦公室、社區用途和綠化,以提高宜居性。”
比如,在岩洞中儲存燃料爲新加坡釋放了60多公頃(84個足球場)的空間。這座城市的水庫占據了新加坡大約5%的土地,把它們移到地下還可以創造更多的空間。
據悉,新加坡的2019地下總體規劃包括建設試驗區,如數據中心、公用事業工廠、公共汽車庫、深隧道汙水系統、倉儲和水庫,但目前還沒有將住宅或辦公室搬到地下的計劃。
咨詢公司Arup曾爲新加坡城市再發展局做過一項研究,將其地下空間的使用與其他城市進行比較。其高級工程師Peter Stones表示,新加坡是僅有的幾個正在繪制地下空間地圖的城市之一。“新加坡希望從整體上看待這個問題,並制定一個總體規劃,以便能夠規劃和管理地下空間的使用,避免潛在的沖突。”
除了空間緊缺,新加坡地下空間開發的另一個驅動力是天氣。氣溫和濕度都在上升,降雨也越來越多。人們希望避免這種情況,多呆在室內。Stones表示:“在這種情況下,公共設施或用品會遭受更多的磨損,因此把它們埋在地下是一個可行的選擇。”
但由于地下建築通常比地面建築更昂貴和複雜,新加坡只會在“有意義和實用的地方”才會這樣做。新加坡城市再發展局的小組主任Ler Seng Ann說,“在很多情況下,考慮到節約土地、改善環境質量和更好的互聯互通等好處,在地下建設是有意義的。”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