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經受疫情沖擊後,成都經濟在短時間內實現“V字”反彈:上半年實現GDP8298.63億元,同比增長0.6%。成都的經濟韌性,與其近年“重倉”新經濟密不可分:據成都市統計局發布的上半年經濟數據顯示,成都新經濟新動能加快培育,新經濟百家重點監測企業營收增長22.8%。
中國改革開放從沿海向腹地縱深推進,新經濟發展成爲重大機遇,企業如何提升國際競爭能力,令所在城市核心競爭力及國際影響力進一步增強?
28日,以成都爲主會場、中國香港和新加坡爲分會場的“全球科技創新論壇”,將在三地同時連線舉行。此次論壇主題爲“科技創新:新經濟•競爭力•全球化”,將彙聚來自全球國際大都會的科技翹楚、金融領袖,共同探討企業競爭力、全球化和科技創新等議題,制定科技領域的國際合作議程,爲成都新經濟發展建言獻策。
成都 圖據ICphoto
新經濟場景聯動
促進三地深入交流探討
據了解,本次全球科技創新論壇的一大亮點,正是成都、香港、新加坡三城聯動。屆時,以成都爲主會場、中國香港和新加坡爲分會場,三個會場將爲三地新經濟企業打造場景展,展示新經濟項目,營造創新氛圍。以三地討論配合場景展示方式,進一步促進各地新經濟發展的深入交流。
同時,現場還將發布南華早報中國互聯網報告,揭示當下中國最大趨勢、最大參與者和關鍵市場,將西方和東方的思維方式融入討論之中,探索科技領域突破性創新,展望未來全球科技創新領域新圖景。
活動相關負責人表示,這場新經濟的“亞洲共振”,將積極探索中國和歐美國家科技産業,成都與香港及包括新加坡在內的國家和地區在科技領域創新和經貿往來的深度合作,在成都與亞太主要地區、東西方投資者、科技企業領袖之間建立有意義的聯系,探索本地市場、本國市場、國際市場的相互依存和企業全球化戰略。助力成都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強化原始創新和自主創新,提升國際高端要素集聚能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産業化,促進新經濟新動能加速成勢,以科技創新提升城市發展動能。
成都 圖據ICphoto
給空間、給場景、給人才
成都新動能加速成勢
從全國各主要城市的發展趨勢來看,新經濟已成爲當前經濟發展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著力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的成都而言,新經濟無疑在城市的發展中正承擔著越來越重的作用。
市場主體是經濟活力的體現之一。截至2019年底,成都新經濟企業已經達到36.6萬戶。而從財新智庫和BBD聯合發布的《萬事達卡財新BBD中國新經濟指數》7月數據來看,依照2020年7月新經濟城市綜合成本指數調整後的新經濟總量排名,成都在國內城市中連續三個月排名前三,僅次于北京和上海。
事實上,今年成都在新經濟發展領域誕生了諸多的“大事件”:“成都先導”“苑東生物”相繼登陸科創板;總投資約25億元的成都超級計算中心正式亮相;相繼引進天府數字經濟産業園、快手直播電商總部、中科衛創全景地球公園等新經濟項目69個,協議投資總額756.75億元……
成都超算中心
取得上述成果背後,離不開城市的內在規劃邏輯。
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需要空間。成都今年將建設1000萬平方米高品質科創空間,爲産業功能區企業聚勢賦能,爲制造業轉型和新經濟擴張提供持久動力。據成都市科技局提供的數據,截至目前,全市共規劃建設高品質科創空間54個,已導入各類科技創新平台140家、衆創空間等孵化載體30余家、專業服務機構70余家、科創企業(團隊)314家。
IC設計産業園鳥瞰圖
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需要場景。今年3月,成都對外宣布,將面向全球持續發布1000個新場景和1000個新産品。截至9月25日,成都已舉行6場“雙千”發布會,已發布600個新場景和600個新産品,其中,前5場共釋放投資需求超3500億元。在成都,場景正在重塑城市社會空間形態,從産業功能區和社區向一個個場景單元轉變。
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人才是第一要義。從“吸引來”到“留下來”,成都編制出台《全市産業功能區創新能力提升行動計劃(2019-2021)》及全面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的“18條政策措施”和人才新政等政策。
在電子科技大學校長曾勇看來,成都良好的引人、留人政策,不僅吸引著大量的“蓉漂”人才,更讓很多本地的高校畢業生選擇了“留下來”。“從數據上看,電子科大超過四成畢業生選擇留在川內,以成都爲主要工作區域。成都正成爲人才彙聚之地、事業發展之地和價值實現之地。”
紅星新聞記者 彭祥萍
編輯 陳怡西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