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普密碼
編輯┃科普密碼
南方地區會飛的大蟑螂,已經讓不少初來乍到的朋友尖叫連連。這裏體型大的可不止蟑螂。每年雨季,非洲大蝸牛就會大量繁殖。這些大家夥爬滿路邊的草地,留下的粘液讓人一陣陣惡寒。
非洲大蝸牛
非洲大蝸牛學名褐雲瑪瑙螺,在殼上有著棕褐色的條狀花紋,就像瑪瑙一樣。作爲著名的入侵物種,成年殼體的長度一般在7-8厘米。最大甚至可以超過20厘米。這體型,巴西龜見了都得喊大哥。
顧客正在美容院享受服務
在約旦,有家美容院還特意推出,非洲大蝸牛面部護理服務。老板表示,當蝸牛爬過臉部時,它會吞噬死皮,打開毛孔,並在其中留下膠原蛋白。
也難怪用它做美容服務,這一次服務有個兩三只就足夠了。換了平常的小蝸牛怎麽都得個好幾十只。
從它俗名就可以看出,非洲大蝸牛並非中國的本地物種。它們的原産地是東非。
非洲大蝸牛泛濫路線
200年前的它們,還在非洲大陸上,冷靜地接受成爲盤中餐的命運。到了19世紀中葉,它們開始向全球出發。到了現在非洲大蝸牛已經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入侵生物之一。
被當成寵物飼養的非洲大蝸牛
當然,行動緩慢、既不會飛又不會遊的蝸牛,是不可能自己完成跨海遷徙的。罪魁禍首就是人類自己,帶走它們的人大都是拿回家當寵物養。不咬人不掉毛不亂跑不擾民,這幾個條件綜合起來,其實當寵物養也不是不行。只要你能接受它五官不明的外形,以及黏糊糊的手感。
1966年,美國的一個小男孩就將3只非洲大蝸牛帶回了美國邁阿密。喜新厭舊是人的天性,小男孩很快就對這幾只蝸牛感到厭倦,其祖母便把它們放生在了花園裏。
非洲大蝸牛的壽命很長,至少也能活個5到10年。短短7年,它們的數量就從3只增加到了18000只。佛羅裏達州爲了徹底消滅這種入侵物種,耗時10年,花費了數百萬美元。結果到2011年,它們又一次卷土重來,不知道什麽時候才能將其斬草除根。
現在,這種蝸牛已經遍布了亞洲、太平洋、印度洋和美洲等地的濕熱地區,成了不折不扣的入侵物種。作爲一種世界性的農業害蟲,因爲食量驚人與不挑食的特性,它們危害入侵地區的多種農作物。
物種入侵的故事大同小異,都是人類因爲自己的喜好或者用途,把它們帶離原産地。到了新環境又不嚴加看管,隨意棄養放生。就這條件,要是不泛濫,都對不起自己的繁殖天性。肆虐美國五大湖的亞洲鯉魚以及在澳大利亞瘋狂打洞的歐洲野兔,它們的故事都是這麽開始的。
法式焗蝸牛
在法國,有一道著名的法菜叫法式焗蝸牛,用的是法國大蝸牛。而在非洲,這種大蝸牛曆來是優質蛋白質的來源之一,比較受非洲人民的歡迎。現今,在各種視頻平台上,我們也都能看到非洲人民演示如何烹饪非洲大蝸牛,看起來還不錯。
也正是因爲非洲大蝸牛個頭大、肉多、易養殖等特點,上世紀的許多商人也盯上了它的食用價值,把它帶到全世界各個地區。吃貨們也不是傻子,這種被主動引進的非洲大蝸牛,因爲口感問題不但沒能取代法國大蝸牛,甚至上不了餐桌。幾乎沒有人願意吃。于是,養殖場的非洲大蝸牛也待不住了,紛紛越獄,在異國他鄉繁衍生息。
這非洲大蝸牛是怎麽來到中國的呢?
在國內,廈門大學是有文字記載中國最早發現非洲大蝸牛的地點。20世紀初,一位華僑從新加坡運回中國的植物中,無意夾帶了非洲大蝸牛的卵和幼螺。此後大蝸牛開始在廈門繁殖,我國的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和雲南等地也紛紛被這種巨型蝸牛攻陷。
日本人下條久馬一與非洲大蝸牛
早在1932年,日軍還占據台灣時期,日本人下條久馬一就從新加坡,以食用目的向台灣引進了非洲大蝸牛。和非洲老哥一樣,經過一番烹饪後,吃的人還不少。甚至成爲了夜市的一道名菜。
不過要在這裏提醒大家,雖然,通過加熱確實可以將非洲大蝸牛體內的寄生蟲殺死,但是如果處理不徹底,仍然存在很大風險。
蝸牛本身就是一種神奇的生物。一出生就自帶幾層由碳酸鈣組成的螺殼。它們一輩子都只能活在蝸牛殼的保護下。隨著年齡的增長,這層容身的蝸牛殼也會越來越大,圈數越多。不像寄居蟹,隨著身體發育,要一直換房子。
剛出生時,它們就會主動吃掉自己富含鈣質的卵,用來供蝸牛殼生長。而爲了能讓殼持續生長,蝸牛也需要終生吃富含鈣的食物。
他們不但不挑食,而且攝食量極大。每天吃掉的食物就相當于自身重量的十分之一。這嚴重地影響著農業以及林業的發展,讓人十分頭疼。
除了瓜果蔬菜等各種農作物和植物,它們還會通過啃牆皮、吃土等方式補鈣。甚至有時還會吃掉同伴的外殼。特別是個頭巨大的非洲大蝸牛,如果放任不管,它們分分鍾能把一面石灰牆皮啃成篩子。
有了殼的庇護,蝸牛也更能適應環境。如果周圍的環境過于幹燥,蝸牛就會分出一種特殊的黏液封住殼口,自己則縮進殼內。下雨後,殼口幹燥的黏液會被溶解,這時它們就會重新出動。憑借這種休眠的狀態,它們能存活幾個月。
即便縮在殼裏面,他們也不安全。它們鮮嫩肥美的肉身依然會被許多動物盯上,家禽、鳥類、蟾蜍等都會以蝸牛爲食。
非洲大蝸牛每年可以産五窩。強大的繁殖能力,使它們能在異國他鄉的土地上站穩腳跟。
1985年,台灣金蘭醬油董事長鍾秋桂去日本旅遊時,在餐桌上一道用非洲大蝸牛做成的菜。
當時日本人告訴他,這大蝸牛可以補身體,還能預防疾病。因此,他從日本帶回幾只活體非洲大蝸牛,在自家別墅內開始飼養,還給它們餵上等的青菜。
廣州管圓線蟲
看體型差不多了,就做成刺身全部下肚。可惜的是,他們等來的不是大補,反而全家人都開始出現發熱、頭痛、惡心等症狀,全部緊急送醫。
一家五口全都感染了廣州管圓線蟲。其中四人死亡,一人臥床10年後死亡,幾乎滅門。只剩下暫居在海外,未參與吃蝸牛大餐的老三幸免于難。
鍾秋桂一家5人的死,顯然與非洲大蝸牛有直接關系,不過並不是因爲非洲大蝸牛有毒,而是它們太髒了。非洲大蝸牛生活在野外,它們分泌的粘液以及糞便裏,攜帶了大量的寄生蟲和病菌,尤其是廣州管圓線蟲。這種蟲會引發腦膜炎和腦炎、脊髓膜炎和脊髓炎,病情嚴重可致死或致殘。
因爲三只蝸牛被抓的博士生
在今年8月4日,一位博士生,在居住的小區發現有小孩子在玩非洲大蝸牛後,就拿鹽撒在蝸牛身上殺死了它們。結果在8月16日晚上,因爲殺死了3只大蝸牛,竟然被警方以涉嫌虐殺動物逮捕。
蝸牛屬于軟體動物,喜歡陰涼潮濕的地方,每當幹燥時,它就要不斷地分泌濕潤皮膚的物質。鹽有吸水性,所以蝸牛碰到鹽之後體表水分會很快被吸走,此時蝸牛就要不斷分泌水分來保持體表濕潤。這樣蝸牛很快就會因爲脫水而死,所以蝸牛怕鹽。
要知道,香港很多高級餐廳真的是有很多活動物吃的,比如還在動的生蚝,還沒死的海膽,還在動的魚進行切片,活螃蟹做的醉蟹,等等。香港的菜農使用農藥殺蝸牛等害蟲,也沒見有問題。結果被極端動物保護組織的人發現,拍照後上傳到網上,然後報警抓了起來。
一只非洲大蝸牛一年內就能産生上千只小蝸牛,讓人毛骨悚然。如果它們入侵了一個沒什麽天敵的新環境,在這個“完美的蝸牛巢”中,將會迎來指數級的增長,對當地生態環境威脅很大。
當然,因爲有小龍蝦被吃到只能養殖的先例,有人還是對非洲大蝸牛心存幻想。但如果在野外看到這種蝸牛,建議還是避而遠之,不要貪這一口吃的。因爲除了破壞生態環境以外,它們還是線蟲和吸蟲很多中病原體的攜帶者,給人類帶來不少疾病。
例如,廣州管圓線蟲就把非洲大蝸牛當做中間宿主。此蟲會入侵腦部、脊髓和神經根,引起人體嗜酸性腦膜炎,嚴重可致死。
同樣作爲入侵物種的福壽螺,因爲不良商家爲了降低成本,使用福壽螺冒充田螺,導致87位市民感染了廣州管圓線蟲。因爲非洲大蝸牛比福壽螺更加常見,所以大家在外面吃飯時一定要注意仔細辨別。
對于非洲大蝸牛,除了人工捕殺以外,如果用殺蟲劑噴灑農作物,雖然蝸牛取食後中毒死亡,但這些農藥也會殺死有益的昆蟲。而且,非洲大蝸牛爬過的蔬菜瓜果都有可能殘留病原體。所以下次在野外看到非洲大蝸牛,給它來上一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