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大蟑螂,已經嚇哭不少初來乍到的北方漢子。但在南方,大的可不止是蟑螂,還有一種蝸牛。
每年雨季,這些超大號蝸牛就會呈爆炸式增長,爬滿了路邊的花壇和草地。那滿地的白色黏液,成了不少南方人的夢魇。
這張圖可能不少人都看過,圖上的就是南方常見的非洲大蝸牛
不同于平常所見只有指甲蓋大小的蝸牛,這種蝸牛能長到比手掌還大,其身子攤開幾乎能蓋住一張小臉(大臉不行)。
它們的成體殼長一般爲7-8厘米,但最大則可超過20厘米,比一般的巴西龜殼都要大,是世界上最大的陸地蝸牛之一。
一只蝸牛即能完成的一次“蝸牛面膜”
非洲大蝸牛(Achatina fulica)又名褐雲瑪瑙螺,其殼上有著棕褐色的條狀花紋,就像瑪瑙一樣。
但從其俗名就可以看出,非洲大蝸牛並非中國的本地種,而是其他地方來的。
雨後出落得特別動人的非洲大蝸牛
兩百年前,這些蝸牛只生活在東非的沿岸地區,如肯尼亞、坦桑尼亞、馬達加斯加等地都是它們的地盤。
但到了19世紀中,它們就不再安于現狀開始向全球出發,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入侵生物之一。
非洲大蝸牛走出非洲路線
當然,行動緩慢、不會飛又不會遊的蝸牛,是不可能自己完成跨海遷徙的。說到底,還是得靠不安分的人類帶路。
而非洲大蝸牛“偷渡”到全世界的方式也都大同小異,吃貨和寵物愛好者可能需要背鍋。
在非洲,這種大蝸牛向來都是一種優質的蛋白質來源,比較受非洲人民的歡迎。現在在各種視頻平台上,我們也能看到非洲小哥演示如何烹饪非洲大蝸牛,吃法還不少。
養殖的非洲大蝸牛
也正是因爲非洲大蝸牛個頭大、肉多、易養殖等特點,上世紀的許多商人也盯上了它的食用價值,把它帶到全世界各個地區。而在法國,也有一道著名的法菜叫法式焗蝸牛,用的是法國大蝸牛(Helix pomatia)。
只是高估了吃貨的戰鬥力,這種被主動引進的非洲大蝸牛不但沒能取代法國大蝸牛,甚至上不了餐桌幾乎沒有人願意吃。于是,這些非洲大蝸牛也在養殖場紛紛逃逸,在異國他鄉紮根。
台灣熱炒小菜炒螺肉
例如在1932年,台灣還處于日據時期,日本人下條久馬一就從新加坡以食用目的向台灣引進了非洲大蝸牛。而台灣著名的夜市小吃“炒螺肉”,用的便是非洲大蝸牛,但當知道螺肉來自非洲大蝸牛後,很多人也需一番心理建設才能下肚。
而幾乎在同一時期,我國的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和雲南等地也紛紛被這種巨型蝸牛攻陷。
除了饞非洲大蝸牛的身子以外,不少人盯上的則是非洲大蝸牛的“可愛”,把他們當做寵物帶回國。例如在1966年,美國的一個小男孩就將3只非洲大蝸牛帶回了美國邁阿密。
非洲大蝸牛的壽命很長,至少也能活個5到10年。小男孩很快就對這幾只蝸牛感到厭倦,其祖母便把它們放生在了花園裏。豈料,結果短短7年,它們的數量就從3只增加到了18000只。佛羅裏達州爲了殲滅這種入侵物種耗時10年,斥資超過百萬美元。結果到2011年,它們又一次卷土重來,不知道什麽時候才能將其斬草除根。
現在,這種蝸牛已經遍布了亞洲、太平洋、印度洋和美洲等地的濕熱地區,成了不折不扣的入侵物種。作爲一種世界性的農業害蟲,它們也危害著500多種作物。
非洲大蝸牛有多常見?如果你在南方路遇不認識的大蝸牛,然後拍個照發到微博@博物君,你收到的回複很大概率是非洲大蝸牛,出鏡率非常的高。又因爲在近200年的快速崛起,有科學家認爲非洲大蝸牛將會成爲一個顯著的地質紀錄,能向後人揭示人類對世界的深遠影響。
當然,光靠人類這一媒介“殖民”全球也不太可能。作爲一個成功的入侵物種,非洲大蝸牛也認真研讀過“一個入侵物種的自我修養”,例如什麽都吃,隨時隨地能繁衍生息等。
蝸牛本身就是一種神奇的生物。不像寄居蟹等總是需要搬家,蝸牛一出生就自帶幾層由碳酸鈣組成螺殼,而剛孵化的非洲大蝸牛幼螺則擁有2.5個螺層。
它們一輩子都只能活在蝸牛殼的保護下。隨著年齡的增長,這層容身的蝸牛殼也會越來越大,圈數越多。
剛出生時,它們就會主動吃掉自己富含鈣質的卵,以供蝸牛殼生長。而爲了能讓殼持續生長,蝸牛也需要終生吃富含鈣的食物。這也是它們什麽都吃的原因之一,讓人十分頭疼。其攝食量之大,每日食量就相當于自身重量的十分之一,嚴重的影響著農業、林業等的發展。
蝸牛是有牙齒的,也被稱爲“舌齒”
除了瓜果蔬菜等各種農作物和植物,它們還會通過啃牆皮、吃土等方式補鈣。特別是個頭巨大的美洲大蝸牛,如果放任不管,它們分分鍾能把一面石灰牆皮啃成篩子。
而有了殼的庇護,蝸牛也更能適應環境。如果周圍的環境過于幹燥,路上蝸牛就會分泌出一種特殊的黏液封住殼口,自己則縮進殼內。以這種休眠的狀態,它們能存活幾個月,等待著下一場雨再出動。
但光縮在殼裏面,當然還不夠。它們鮮嫩肥美的肉身依然會被許多動物盯上,家禽、鳥類、蟾蜍和螢火蟲等都會以蝸牛爲食。爲了延續後代(餵飽其他動物),非洲大蝸牛的繁殖能力也非常逆天。
非洲大蝸牛屬于雌雄同體(異體交配),既有雌性又有雄性的性器官,既能産生卵子也能産生精子。所以即便是行動遲緩,但只要是兩只蝸牛相遇,它們就能擦出愛的火花,交配效率也提高了不少。
只是,在交配過程中它們也會遇到困難——究竟由誰來當公的,誰來當母的?
從理性的角度來說,所有的動物個體都希望自己能當雄性。因爲精子的數量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雄性也只需一次交配就能將自己的基因傳開。但雌性不同,卵子數量有限且交配後還需要負責孕育後代,成本高得多。蝸牛也是如此,誰都不願意主動扮演雌性的角色。
于是,演化史上漫長的兩性博弈,在蝸牛這裏也濃縮成了幾個小時的交纏,劍拔弩張。爲了獲得主動的地位,它們會在互相授精的過程中向對方射出一種被稱爲“戀矢”(love dart)的暗器。這是一種結晶碳酸鈣構成的小刺,上面充滿了激素,能讓對方的接受更多的精子,提高了自己“當爹”的概率。
不同種的蝸牛“戀矢”有不同形狀
而從人類的角度來看,這種戀矢已接近于一把40厘米的大砍刀。有時候,這把愛的大砍刀還可能會錯紮在對方的大腦或心髒上,整個過程都暗藏著殺機。但幸好,蝸牛的身軀也比較柔軟。爲了避免被這把愛情的大砍刀刺傷,它們也會瘋狂的扭動身軀。
最後,能從這場愛的殺戮中幸存下來的非洲大蝸牛,一次産卵就能達到150~300粒,且孵化率極高能達到90%以上。在一年的時間裏,一只成年的非洲大蝸牛(5個月)就能産下5至6窩卵。孵化只需一個星期,這批幼螺便就又能進入下一個循環了。
爲了防止生物入侵,海關查得很嚴,這是在洛杉矶國際機長截獲的67只非洲大蝸牛
這樣算下來,一只非洲大蝸牛一年內就能産生上千只小蝸牛,讓人毛骨悚然。如果它們入侵了一個沒什麽天敵的新環境,在這個“完美的蝸牛巢”中,那將會迎來一個爆炸性的增長,對當地生態威脅很大。在一個菲律賓島嶼上,一次剿滅行動在短短7個月內就清除了超過4500萬只蝸牛。
當然,因爲有小龍蝦被吃到只能養殖的先例,有人還是對非洲大蝸牛心存幻想。但如果在野外看到這種蝸牛,建議還是避而遠之,不要貪這一口吃的。因爲除了破壞生態環境以外,它們還是線蟲和吸蟲很多中病原體的攜帶者,給人類帶來不少疾病。
廣州管圓線蟲
例如,廣州管圓線蟲(Angiostronglus cantonensis)就把非洲大蝸牛當做中間宿主。此蟲會入侵腦部、脊髓和神經根,引起人體嗜酸性腦膜炎,嚴重可致死。
大家應該都知道福壽螺吧。因爲未徹底煮熟,福壽螺曾致87位市民感染了廣州管圓線蟲,從此變得臭名昭著。但因爲活動範圍更廣等特點,非洲大蝸牛的感染率和感染度其實都比福壽螺高出不少。
在台灣,非洲大蝸牛還曾引起了著名的“金蘭醬油事件”。30多年前,金蘭醬油家族誤信生吃蝸牛很“補”,在家養起了非洲大蝸牛,親自餵蝸牛吃生菜。
1985年6月27號,他們一家就在別墅裏生食蝸牛,結果一家五口全都都感染了廣州管圓線蟲。其中四人死亡,一人臥床10年後死亡,幾乎滅門,只剩下人在海外未參與吃蝸牛的三兒子幸免于難。
雖然這起“滅門慘案”,很大部分原因是“生吃”。而理論上來說,徹底煮熟就能將這些寄生蟲殺死,但因爲非洲大蝸牛個頭大、不易熟等原因,熟食感染風險依然不小。
除此之外,非洲大蝸牛爬過的蔬菜瓜果均可能殘留病原體,而這些病原體也能侵入人體皮膚的薄嫩處或破損處,引起感染。所以在野外看到非洲大蝸牛,請不要猶豫,勇敢的給它一板磚,又或是一把鹽吧!
*參考資料
Achatina fulica.Wikipedia.
Giant African Snail. USDA Animal and Plant Health Inspection Service.
郭靖,章家恩,吳睿珊,趙本良,楊慧榮.非洲大蝸牛在中國的研究現狀及展望[J].南方農業學報.2015,46(4):626-630
SARAH LASKOW.How Giant, Intelligent Snails Became a Marker of Our Age.Atlas Obscura.2018.11.29
Andrella Tersoo.How to rear snails at home in Nigeria.Legit.2018
DEBORAH NETBURN.Florida fights stucco-eating African snails.Los Angeles Times.2013.05.04
ROBERT KRULWICH.What Do Snails Think About When Having Sex?.National Geographic.2015.06.30
Christopher Foote.A love-dart at the heart of sexual conflict in snails.BMC Blogs.2016.05.13
金蘭醬油一家生吃非洲大蝸牛險滅門! 染「廣東住血線蟲」5死.新聞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