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商環境是一個經濟體有效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依托。營商環境的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程度越高,其吸引優質創新要素的“磁力效應”就越強,這使得不斷改善營商環境成爲各經濟體孜孜不倦的普遍努力方向。營商環境的改善,爲各經濟體創造了就業,吸引了投資,提高了競爭力。
全球機構 評價營商環境
評價某一經濟體的營商環境,離不開具體指標。目前,國際上有多套權威營商環境評價指標,其排名被國際社會廣爲認可。例如,世界銀行發布的營商環境便利度指數、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全球競爭力指數、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布的貿易自由化指數、《經濟學人》雜志發布的營商環境指數、《華爾街日報》和美國傳統基金會發布的經濟自由度指數等,在國際上都有較高的權威性。
由于各機構采用的評價指標不同,因而各經濟體在營商環境排行榜中的排序也不一致。世界銀行最新評出的營商便利度十佳分別爲新西蘭、新加坡、丹麥、韓國、中國香港、美國、英國、挪威、格魯吉亞和瑞典。《華爾街日報》和美國遺産基金會發布的經濟自由度十佳則爲中國香港、新加坡、新西蘭、瑞士、澳大利亞、愛爾蘭、愛沙尼亞、英國、加拿大和阿聯酋。世界經濟論壇對全球137個經濟體競爭力指數排名顯示,瑞士連續9年成爲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美國、新加坡、荷蘭、德國、中國香港、瑞典、英國、日本和芬蘭分獲第二至第十名。
縱觀各營商環境排行榜,發達經濟體排名靠前,發展中經濟體總體靠後,新加坡、新西蘭、瑞士、丹麥、美國等經濟體在各類評價指標中均名列前茅。新興經濟體的各項指標進步空間很大,排名也處于上升階段。
世界銀行的營商環境評價體系構建較早,指標微觀而具體。世行2001年成立營商環境小組,2003年發布第一份全球營商環境報告。15年來,其評價標准不斷完善,指標體系也從最初5項一級指標20項二級指標,逐步完善爲11項一級指標,43項二級指標。從企業生命周期角度,世行的研究以企業日常運營爲核心,將企業全生命周期分爲啓動、選址、融資、容錯處理四個階段。日常運行包括跨境貿易、納稅2項指標,啓動階段包括開辦企業、勞動力市場監管2項指標,選址階段包括辦理施工許可證、獲得電力、登記財産3項指標,融資階段包括獲得信貸、保護少數投資者2項指標,容錯處理階段包括合同執行、辦理破産2項指標,共11項指標。例如,在辦理施工許可證方面,該指標以建立一個標准化倉庫爲例,評價各經濟體新建倉庫所需辦理的程序總數,完成倉庫建設工作所需時間,建設成本占人均收入的百分比,以及建築法規質量、施工質量控制、責任和保險制度、專業認證等二級指標。
“全球競爭力指數”由世界經濟論壇于2005年提出,以12項主要競爭力因素爲衡量指標,反映世界各經濟體的競爭力狀況。這12項指標分別爲:法律和行政架構、基礎設施、宏觀經濟環境、健康和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和培訓、商品市場效率、勞動力市場效率、金融市場發展、技術就緒程度、市場規模、商業成熟度和創新。
經濟自由度指數則是由《華爾街日報》和美國遺産基金會發布的年度報告,從1995年開始每年發布,主要通過評估影響國家經濟自由的四大政策領域,即法治、政府規模、監管效率、市場開放。該指數由12項指標構成,分別爲財産權、司法效能、政府誠信、租稅負擔、政府支出、財政健全、經商自由、勞動自由、貨幣自由、貿易自由、投資自由及金融自由。
簡政放權便利投資興業
廣大發展中經濟體一直在努力改善營商環境。多數經濟體通過簡政放權,簡化審批、優化服務、提升效率等改善營商環境。據世行監測,發展中經濟體2016年共實施營商環境改革206項,占世界各國改革總數的78%。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各國實施改革83項,南亞實施改革20項。
近年來,印度通過改革稅制、實施破産法和完善電力供應等舉措,明顯改善了其營商環境。2017年7月份,印度實行了全國統一的貨物服務稅(GST),把原本幾十種間接稅簡化成一種稅,同時,簡化和降低了很多稅種的稅率,多種稅務的報稅實現了網上報稅。這些措施大大簡化了報稅體系和報稅流程。目前,印度完稅平均用時已降爲214天,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40.3天,其在世界銀行納稅方面的相應排名提高了53位。在破産辦理方面,2016年5月份,印度議會通過了破産法,實現了與世界破産法接軌,使債權人在破産決策和程序中獲得了一定話語權和參與權。2017年,印度儲備銀行逐步確定了500家適用破産法的公司,並使其分階段進入了破産程序。這使印度解決破産所需的平均用時排名提高了33名。此外,印度近年大力建設發電站,裝機容量從2005年的1.1億千瓦發展到2017年的3.3億千瓦,電力供求關系得到明顯改善。
根據世行的監測,各經濟體普遍采取改革措施,放松了對開辦企業的要求。統計數據顯示,過去15年各經濟體出台了626項簡化開辦企業的改革措施。如今,全世界開辦新的中小企業平均耗時縮短爲20天以下,2003年爲52天。在菲律賓,10年前納稅需要支付48筆,現在只需要支付28筆。在盧旺達,財産轉移登記耗時從10年前的370天縮短爲現在的12天。此外,有65個經濟體的創業者能在網上完成至少一項公司注冊手續,而在2003年只有9個經濟體能做到這一點。
從建標到創標優化營商環境永無止境
優化營商環境是一項系統工程,既要改善基礎設施等硬環境,更要在提高商業合規效率、強化法治保障等軟環境建設上有新突破,從而更好地發揮制度的支撐、保障、激勵作用。專家指出,要嚴格依法平等保護各類産權,堅持維護契約、公平競爭等基本導向,保障不同所有制企業在資質許可、政府采購、科技項目、標准制定等方面的公平待遇。
畢馬威中國政府咨詢合夥人喻莺接受經濟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優化營商環境的工作方法可以概括爲4個“標”,即建標、對標、達標和創標。
首先是建標,實施營商環境對標管理,找到學習的榜樣。根據一流經濟體發展情況和自身實際,量力而行、循序漸進,適度超前,科學選定標杆地區。例如新加坡就建立了先進的電子政務系統,在設立公司方面的手續極爲快捷便利,注冊公司、各項提交申報和變更,只需要登錄新加坡會計與企業管制局(ACRA)網站按要求操作即可。
其次是對標。需要對自身現狀摸底調查,深入對比分析自己與標杆對象在審批事項、耗費時間、成本費用等方面的差距,分析背後的問題原因、可爲空間,確立向標杆學習的重點方向和改革尺度。尤其要重點收集整理大量企業反饋的實際問題,對營商環境的感受和建議等,認真深入地傾聽市場主體聲音,並予以反饋解決。世行官員指出,政府采取的改善營商環境措施,如果營商人士沒有感知,則無法得分,也無法體現到營商環境排名中。
第三是達標。在明確差距的基礎上,制定量化發展目標,一年內排名提升到多少,並制定切實可行的指標改進方案和實施進度計劃,明確時間表、路線圖,爲達成改革預期目標制定切實可行的舉措。
最後是創標。相關經濟體在逐步縮小與先進經濟體差距的同時,可結合自身特色,在部分領域達到國際一流水平。例如,在實現不動産登記、執行合同等指標方面跻身全球先進水平,以及在安全宜居、創業活躍、要素密集等方面形成國際品牌。
(責任編輯:李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