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知識城騰飛園借鑒新加坡先進的科技園區設計理念,正在打造一個宜居宜業、産城融合的綜合性高科技園區。 符超軍 攝 |
“這兩年的發展,驗證了當時選擇知識城是正確的。”在中新廣州知識城騰飛園,來恩生物醫藥的創始人兼CEO李烈濤頗爲感慨:公司從只有1名員工壯大到30人,今年1月又完成2000萬美元的A輪融資。未來,公司開發的産品將首先直接服務大灣區醫療腫瘤治療中心,並由此拓展到全國。
在兩年前,他從新加坡來到中新廣州知識城時,即便公共配套還在建設中,這裏的發展潛力卻通過其獨特的定位顯露出來:“這裏有新加坡的創新文化,知識産權運用和保護都在做很好的規劃,將成爲廣州連接新加坡乃至世界生物産業的橋頭堡。”
以知識城爲支點,依托珠三角産業基礎,輻射粵港澳大灣區,走向世界,成爲越來越多國際創新項目的選擇。面向未來,上升爲中新國家級雙邊合作項目的知識城,如何更好地發揮灣區創新源的作用?日前記者走訪了知識城多家頂級國際創新企業,解密知識城的創新引力。
●南方日報記者 昌道勵 見習記者 李鵬程 實習生 江淩風 通訊員 陳土華 賴偉敏
中新智慧碰撞▶▷
輻射灣區的創新“引力帶”
“知識城地處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地帶,粵芯將領頭打造新一代特色半導體集成電路良性生態産業鏈。”粵芯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李海明說。對于高科技企業來說,最重要的是科技土壤,即擁有科技人才儲備,以及廣闊的市場。
作爲國內第一座以虛擬IDM爲營運策略的12英寸芯片廠,粵芯項目聚合美國、新加坡、台灣及國內的優秀技術管理團隊。李海明說,明年粵芯項目的員工數量將達800人,其中450人爲研發人員。“依托本地優秀的教育資源,我們在中大、華工、廣工招了很多應屆畢業生,通過業界骨幹將他們培養成高效人才,接下來的兩三年他們會迅速成長,成爲企業發展的重要基礎。”
而最爲重要的是,以知識城爲發展依托,企業將擁有大灣區科技産業發展帶來的廣闊市場。在李海明看來,粵港澳大灣區汽車、電子信息、互聯網、消費電子産業荟萃,以廣汽、美的、格力、視源、智光等優秀電子終端基礎産業爲依托,將帶來巨量市場,未來還將是世界級的發展平台。
以粵芯項目爲代表,越來越多國際創新型項目也擁有洞悉發展機遇的眼睛,紛紛布局知識城。其背後,是知識城作爲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重要一核的輻射帶動作用。集聚知識經濟産業的知識城,正加速建設“引力地帶”,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接下來,知識城還將發揮合作新方優勢,利用合資公司平台作用,與多個國際實力夥伴緊密合作,引進新加坡等國際科技創新、知識産權和高端教育資源,聚集國際高端創新要素,打造成廣州市接軌國際化的綜合樞紐。
計劃落成于知識城南起步區的智慧生態科技展示中心,將是西門子在亞太地區首個也是唯一一個可持續發展城市技術展示中心,與新加坡南大合作的軟件轉移卓越中心也將進駐此項目。軟件轉移卓越中心曾承辦過中新知識論壇、中新廣州知識城軟件轉移系列講座等大型活動,將進一步聚集國際智力資源,發揮知識城創新驅動作用,提升創新創業氛圍。
中新高校共建▶▷
前沿科技成果高效轉化落地
粵港澳大灣區擁有巨大的經濟體量,可以讓國際創新技術的應用找到成長土壤。以一項新加坡技術爲例,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潘則建在風險評估領域,研究出一套用于預測災害的數學模型。他想將其用于實踐,卻囿于沒有原始數據作爲分析資料。
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借助粵港澳大灣區的資源,讓潘則建的模型有了“用武之地”。在這裏,華南理工大學的教授協助他從有關部門拿到了廣州市的數據,比如市風的級數、建築物的高度等。最終,該項目成功在羊城應用,並獲得了一批保險投資公司的青睐。
“雖然新加坡的教授們有技術,但是他們並不熟悉中國市場。”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院長余龍表示,“坐落在本土的研究院,往往能敏銳地捕捉到市場或企業的需求,從而助力新方先進技術落地轉化”。
在由中新廣州知識城管委會、華南理工大學、南洋理工大學和中新廣州知識城投資開發有限公司共建的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中新兩國的學者和企業家正在嘗試開辟一種新的合作模式:把國外大學的科研成果,在廣州實現産業化。目前,這裏已啓動的第一批23個産業化項目中,中新國際合作科研項目達到了17個。
作爲中新合作的標志性項目,知識城在推動國際前沿科技成果轉化落地的同時,也在推動新加坡工業4.0技術與知識城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
由新加坡星橋騰飛集團和中新廣州知識城投資開發有限公司共同投資建設的廣州知識城騰飛園,借鑒新加坡先進的科技園區設計理念,正打造一個宜居宜業、産城融合的綜合性高科技園區。目前騰飛園一期産業園已開發落成約25萬平方米,已進駐企業近60家。
“借助中新知識城成爲國家戰略平台的機遇,公司將繼續從國際上引進新技術産品、建立嚴格的GMP生産質量管理設施和臨床研究管理體系,並同國內醫學研究和臨床中心合作開發成能服務患者的新技術産品”。李烈濤說。
合力建設國際人才港▶▷
彙聚頂級資源打造創新園區
“我們在知識城生産出來的PD-1抗體替雷利珠單抗,將是第一批我們中國創新生物醫藥公司具有自主知識産權、走向世界舞台的創新藥。”百濟神州中國區總經理兼公司總裁吳曉濱說,百濟神州彙集了來自全球多個國家的科研專家,目前廣州生物藥生産基地的基礎設施建設已初步完成,生産設備正在陸續進口安裝,世界領先的抗癌藥實現“廣州造”的進程明顯加快。
在知識城北部片區5平方公裏的國際生物醫藥創新園內,知識城正以GE生物科技園、百濟神州、諾誠制藥、恒瑞醫藥、綠葉集團、南山疫苗産業園、康方生物等項目爲核心,打造世界生物醫藥龍頭企業集聚區、國際一流的生命科學研發協作示範區。
而在創新園內,企業間的交流碰撞正産生溢出效應。“我們與GE合作,引進他們的世界級生産設備,這類合作會越來越多。”百濟神州高級副總裁、生物制藥負責人劉建說,這種合作將帶動其他新興企業,“大企業的周圍會有一些衛星商業機構去滿足他的需求。”
包括國際生物醫藥創新園在內,知識城圍繞全省産業發展戰略,規劃了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園、數字經濟、海洋經濟創新園、國際生物醫藥創新園、新能源新材料及智能芯片園區、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綜合孵化園、高端制造創新園。
創新的主角是人才。知識城將通過中新國際合作實施創新驅動和人才優先戰略,著眼于集聚國際高端産業及一流人才,共建新加坡國際制造業創新中心(SMIC)等項目,連接全球高端創新資源,構建“人才特區”政策體系,形成有利于高端人才創新創業的生態系統,著力建設國際教育樞紐和院士專家創新創業園。
知識城還將大力推進中新“軟件”合作項目,領域涉及知識産權、基礎設施規劃與管理、環境保護、經濟産業發展、社會管理、城鎮發展和公共管理等。這些“軟件”將融合中國和新加坡之精華所長,爲知識城乃至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發展提供國際領先經驗。在人才培養和交流方面,雙方通過“走出去”和“請進來”的模式及“啓航中國”等項目加強人才交流合作培訓,截至2017年底,受衆達8000多人次。
■專家觀點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制度思考或可找到答案
“知識城的建立本身就帶有政策、制度和法律等各個層面的對接。此次合作規格較高,涉及的産業和領域也會更全面。”在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穗港澳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張光南看來,中新廣州知識城上升爲國家級雙邊合作項目後,將從制度、産業、管理、人才等方面,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
張光南認爲,知識城將成爲中新跨國合作的樣板、試驗田。新加坡的産業政策多由政府主導,因此可以借鑒新加坡,讓“政府”和“市場”共同推動産業發展。此外,如何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如何在規劃中避免城市和産業升級造成的空心化,大灣區建設中面臨的諸多制度性思考,將可以從知識城的實踐中找到答案。
“我認爲至少在三個維度上,新加坡的經驗都是全球頂級的,包括高效的城市管理、有序的規劃引領、優質的招商引資。”廣東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許德友認爲,知識城則突出與新加坡的國際合作,廣州的區域發展就有了多級優化、多極帶動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