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麽出國留學
我出國留學的決定比較倉促,沒有像其他人一樣,在大二、大三的階段就已經開始准備了,我是在大四臨近畢業的時候才決定要出國的。
有一個很好的朋友叫我一起出國。我當時也不知道自己畢業以後要幹點什麽,想工作又覺得找不到合適的,想繼續上學又沒有考研,我爸媽不希望我以後工作離家太遠,我自己又不想回新疆工作,索性不如就出國留學試試,也想看看其他國家的人是怎麽生活的,所以出國留學好像也挺好的。
爲什麽選擇加拿大
我首選的國家就是加拿大。
我和朋友一起去,她選的加拿大,我家人也給我做參考,對比了新加坡和加拿大,我覺得新加坡是亞洲國家,跟我們的差別不是很大,我想去一個跟我們生活差異大的地方,我父母也考慮到安全問題,所以最後我選擇了加拿大。
但陰差陽錯,我和我朋友實際上並沒有在一起讀書。我朋友的簽證過了,但不幸的是,當時我找的第一家中介不是很專業,導致我在此之前兩次被拒簽。
當時由于時間倉促,第一次拿到拒簽信後,還沒搞清楚被拒簽的真正原因,隔了一個星期,他們很快又提交了第二次申請,最後拿到的結果是一樣的,又被拒了…再遞下去我怕有可能導致我以後都真的去不了加拿大了。
大使館拒簽的原因,第一次是資金來源,第二次是訪問目的。後來學雅思的時候,我的雅思老師推薦我來咱們華育這裏辦理,然後文案老師把我之前所有提交過的資料都分析審查了一遍,說我的資料其實是很好的,但因爲上一家中介有很多細節沒有注意,讓大使館懷疑資料造假,才導致被拒簽了兩次。
通過這件事我覺得,其實辦留學還是要選擇正規和專業的留學機構,不管是從金錢上還是時間上都能做到合理化控制。
我眼中的加拿大
剛來的時候我覺得挺失望的,這也太村兒了!與我想象中的發達國家完全不一樣,我覺得烏魯木齊一個十八線城市都比這裏繁華,這實在是地廣人稀,大家基本上不太能見得上面,好像各方面都很落後,心裏落差挺大的。
隨著時間的慢慢推移,這種感覺變了。
這次放暑假的時候我回國,竟然發現走到街上的時候會心慌,因爲覺得人太多了,反而又不適應了,我就很想去加拿大。但在國內可以見到家人,可以說自己最熟悉的語言,吃自己最喜歡的美食…有時也覺得自己挺不可理喻的。
我才發現,我好像喜歡上加拿大了,這可能跟我所遇到的人,所處的環境有關,我覺得我是一個特別幸運的人,遇到的人都是很好的人。
初入加拿大的生活
剛來的時候我自己一個人住公寓,住的地方離學校很近。一個人住很孤單,每天回到家裏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當然,一個人住確實也比較自在。
我的爸爸媽媽太愛我了,他們會考慮很多。他們以中國人的思考方式來看待外國的寄宿家庭。當時他們就分析,如果不是家庭條件需要這份經濟來源的話,別人是不會願意讓一個陌生的外國孩子住在自己家裏的。
事實其實不是他們想的這樣,但當時他們就很擔心我會住得不開心,會受委屈,所以堅持要我自己一個人住。
我現在剛搬了家,和我的朋友合租在一起。我那棟樓裏還有另外兩個中國留學生,也是我們學校的,我的房東太太就介紹我跟她倆認識,于是我終于有了鄰居作伴,我們可以結伴上下學。
我這兩個鄰居都很曲折,一個在澳洲讀了兩年,不喜歡澳洲,然後來加拿大再從大一開始重新讀起;另一個在泰國讀了三年,不喜歡又轉學來加拿大,再從大三開始讀起。她們都是轉學生,也都非常樂于幫助別人。
雖然我在國內學了雅思,但都是應試考試,不停刷分。實際來上課時就會發現,真的還是有一些困難。比如說寫作的時候,我們會用一些自以爲能拿高分的句型,但其實老師很討厭看到那種句子,對虧了我的兩位鄰居,在作業上幫了我很多很多。
吐槽加拿大交通
這裏交通太不方便了!等公交一小時一趟,司機心情不好了還不來,天氣不好了也不來,坐車全靠運氣。
這裏沿海風很大,以前小時候不能理解奶奶說“風從膝蓋裏鑽過去”是種什麽感覺,直到我來這裏上學,每天站在公交站等車的時候,我終于明白了奶奶說的那種感覺,真的是刺骨的冷,但到了室內又很熱,所以我經常不知道穿什麽好。
我剛來也吃不慣這裏的飯,就比較願意自己煮飯,還能消磨時間,回到家裏沒那麽無聊,但去一趟超市要來回徒步5公裏,去的時候還好,回來的時候好痛苦,背著雙肩包,手上滿滿的提著東西。
有一次去超市,我天亮的時候出門,從超市裏逛完出來以後天黑了,還要再徒步2公裏多回家。路上沒有人,燈也不太亮,我當時心裏很害怕,也覺得好難過,突然就好想回家,幹嘛要來這裏。
其實我剛來加拿大的時候爸媽就讓我去看車,但這也得有個過程。開學一個月之後我才有車,有車以後就方便多了,我終于可以出去轉轉了。
聊聊我的預科
我們學校要求寫作和口語都要達到6.5才能上專業課。我當時雅思總分6.0,口語和閱讀是6.5,聽力是6.0,寫作是5.5,就需要上兩個學期的預科。
我剛開始覺得這不太人性化,我其實就差在寫作上,就得耽誤一年的時間。我們一起學雅思的同學,有的只考了5.0、5.5,但因爲去的國家跟我不同,人家早都讀專業課了,加拿大的要求太嚴格了。
不過後來覺得還好,預科給了我更多的時間來融入到加拿大,讓我做好了開始新課程的准備,也讓我融入了這裏,我知道這裏的老師的教學偏向,他們喜歡用什麽樣的方式。在這個過程中,不光是學習,還有文化方面的適應,如果一來就直接進入專業課,我可能還適應不了。
加拿大的碩士課堂
這個學期秋天,我順利進入了專業課。
我本科學的是國際經濟與貿易,現在讀的是國際文化與交流,也要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我對這些挺感興趣,也想了解其他國家的人是怎麽生活,怎麽樣對待一些事情的。加之“一帶一路”政策,我們中國在發展外交和跨國交流方面會越來越多,人才需求也會越來越大。
我的弱項就是沒有工作經驗,我的同學有的都拿到博士學位了,有的年齡都五六十歲了,工作了很多年,我和他們差別很大。
因爲我同學分享的事情和經驗,讓我覺得其實工作也是在學習,所以我現在目前的想法是,畢業後我也要先工作,我想在這裏工作一段時間,再做下一步的決定。
我覺得,在西方的授課過程中,講究的是學生輸出,而不是老師輸入。你要談你的感想,談你對這件事情的認識和見解,以及怎樣用到實踐當中,然後大家一起交流。這種時候我就明顯感覺,我沒什麽好說的。因爲我沒有這些經驗,沒有經曆過這些事情,編也編不出來。我聽著大家分享,就覺得這些經驗真的是花錢也買不來的。
我的優勢就是我能理解老師講的內容,而且在做作業方面我能理解老師想要什麽。中國學生比較擅長于課本學習,我們習慣于讓老師講,我們多聽,然後再自己消化。
我們中國的傳統禮儀是做一個傾聽者,而不是打斷者,但我覺得我現在被西方同學影響了,有時會變得很沒有禮貌,有問題就舉手,有時甚至不舉手就直接問,在別人講話的時候也會打斷自己緊接著問,只講一句sorry。
在我的觀念中,我覺得這樣是很沒有禮貌的行爲,這就導致我上課時其實是有一些想法想跟大家分享的,但我沒有機會。因爲我不知在什麽時候插入,不好去打斷人家,所以我就像小學生一樣,舉手等著被老師發現,等老師讓我說的時候我再說。
我希望尊重大家,但我也想表達我的想法,所以有點矛盾,找不到合適的時機發言。如果我在堂課上沒能跟老師交流的話,我會私下裏給老師發郵件,通過這種方式讓我的學習主動起來,讓老師知道我是有思考的,只是沒有時間沒有機會表達。
老師在郵件裏也會跟我說得更多一些,我在郵件裏得到的專業指導反而比較多,而不像在課堂上發問,同學們會你一言我一語地幫我解決,老師都插不上幾句嘴,我的同學都挺厲害的,經驗也是一種學曆,他們經曆的事情比較多,更有談資,我覺得他們的學識就是要比我高。
對于這樣的學習方式,我又愛又恨。
一方面,我不想錯過別人分享的精彩發言,有的事是我這輩子都經曆不了的,但我可以聽到,可以站在邊緣感受一下。
另一方面,我覺得同學們都太主動了,在課堂上說得比老師都多,我會覺得我花了這麽多的錢出來留學,沒聽到老師給我講多少,全是同學給我講了。
這可能還需要思維和觀念上的扭轉,我們先入爲主的認爲,花錢到異國他鄉來求學,應該聽到非常權威的老師不斷給我們灌輸一些最前沿的知識。但事實上你會發現,不管去加拿大還是美國或是其他歐洲國家讀書,大家都會遇到和我一樣的問題:課堂上學生七嘴八舌地討論問題,也不知道他們說得對不對,到底標准答案是什麽。
我覺得,在西方的課堂上沒有標准答案。我們中國學生判斷一道題,對就是對,錯就是錯,我們寫了這麽多年的作業,答案都是一模一樣的,解題的思路是一樣的,考100分的人答案永遠都是一樣的。
但在這裏就不一樣,西方跟我們是相悖的,我們會覺得這樣不對吧,這到底算不算標准答案,會有一些這樣的疑慮。但其實在課堂上,學生的交流本身就是一種學習。
剛開始,我發現沒有標准答案的時候是很迷茫的。
我坐在那裏當傾聽者,我的同學A說這件事情是不對的,因爲什麽什麽,我覺得他說得對,這確實不對。等他說完以後,我的同學B站起來說,其實這件事情是對的,因爲是這樣這樣…我又覺得B說得有道理,B是對的。可我又一想,前面A說得也沒錯啊,然後我就真的很頭疼了,這課我上不懂了,怎麽辦?
我私下裏也跟老師發郵件,告訴他我的困惑。老師說,你不要介意別人怎麽理解,只要你能用你的方式想通一件事情的話,這個事情就是對的,你就是對的。所以現在我已經慢慢習慣了用自己的思維和想法去處理問題,不是太在意別人的看法了。
老師讓我們寫一篇文章,大家交流意見,通過一節課上的學習和討論來寫自己對這件事情的認識和理解。我們雖然坐在同一個課堂上,花同樣的時間上同樣的課,但學到的東西全都不一樣,每個人的見解和關注點也不一樣,沒有正確答案。但這都沒關系,只要你有自己的理解就可以。
我遇到的難題
學校布置的閱讀任務比較多,全都是回家自己讀,你理解了以後,在上課時跟老師交流,跟同學交流,全都是輸出,而不是輸入,輸入就靠你自己了,輸出才是老師重視的部分。
我們每周的閱讀量真的很大很大,有時對于我來說真的很難,什麽同質性,異質性啊,翻譯成中文我都不知道是什麽意思,幹脆也就不翻譯了,就看著英文讀吧,不糾結于個別單詞了,就看整體的意思。
我們學校有位老師是中國人,他以前在芬蘭讀書。因爲我剛開學那一周要讀兩百多頁的材料文獻(現在一周讀四五百頁都已經習慣了),我真的快要頭疼死了,我全程都在查字典,查完字典也不知道是啥意思。
我就找這位中國老師,跟他交流這個事。
老師說,他當年完成學業以後,有一所北京的大學請他回去教學,他發現自己教不了。爲什麽?因爲翻譯成中文也不知道是什麽意思,只能用英文的邏輯來理解,所以沒關系。我這才知道,原來不只有我有這種困惑,我挺感謝這個老師的,他給我說了這件事,鼓勵我,沒事兒,那我就讀吧。
老師說的也許是他的真實經曆,也許是在用這種方式鼓勵我,讓我不要放棄。
我遇到的都是好的同學、好的老師、好的朋友、好的舍友,我的房東也很有文化,他在美國讀過博士,在杭州當過大學老師,現在在加拿大定居,他也給我講過很多他在學習過程當中遇到的事。
我說花了這麽多錢的學費,就每個星期領回來一堆東西開始讀,然後上課跟大家講這個星期都讀了些什麽,有啥感覺,老師基本上不講什麽。
他說你不要擔心,我也是這樣的,我在讀美國讀博士的期間,一天就要讀五六百頁(這個閱讀量非常驚人了)。有時候讀完你再問我我讀的啥?我也全部輸出不了,只記得一些印象比較深刻的,比較好玩的。
我的老師說,這就夠了,這是一個量到質的積累,一定先有大量的閱讀,才會引發出來的一些思想,那想這麽多幹什麽呢?就開始讀吧!
我的加拿大同學
剛開始上預科的時候,我發現預科就是給一些官方語言是非英語國家的人上的課,所以在預科階段,我沒有接觸到加拿大本地人,全是國際學生。
現在進入到正式課程裏,由于我們學校可以線上教學,而很多加拿大本地學生都選擇線上授課,所以有很多本地同學我都沒見過。
當然,也是有一些加拿大本地同學的。同學們都很友好。基本上每周末都會有活動,有時間的人都會去參加。比如前段時間萬聖節,我們一起去鬼屋玩,還有人過生日。
在開學第一周,學校給我們組織了一場破冰舞會,大家都去參加。當時我們彼此還不知道名字,通過那天晚上,大家見了面,和誰都打招呼,和誰都有話題聊,就很開心。那天就本來9點就結束了,但我們一直玩到12點,很盡興。
不過在社交方面還是會遇到一些障礙,比如有的印度同學口音很重,我聽不懂。說到這裏,我想起有一件有意思的事。
一開始我跟印度同學不太熟悉,我很佩服他們,心想這些人怎麽這麽愛學習,課下聊天也全都用英語,對自己要求太嚴格了,無時無刻不在鍛煉英語,不像我們中國同學,湊在一起就會說國語。
有一回我實在忍不住就問,你們都是印度人,爲什麽不說你們印度語?結果他們說,因爲我們互相也聽不懂…而且盡管他們交流的時候說的是英語,但因爲有口音,對方能聽懂的也最多百分之七八十。
如果我沒問,我真的一直以爲他們都是非常好學的學生,以爲印度是個很自律的國家,出來留學都必須在英語國家說英語,原來是另有原因。
我的志願者經曆
我有過一些做志願者的經曆。
我會去一個教堂參加活動,能幫助我提升口語。每周四會有一堂課,每一次的課程主題不一樣,還會發些小冊子,大家一起說英語,講一些生活中的事,比如我們這裏有什麽好吃的,有什麽好玩的,或者有什麽特別的東西,有什麽新聞,大家會分享一下,是鍛煉口語的一個好機會。
再加上這裏的老年人比較多,平均年齡至少都在65歲以上,很多人需要幫助。比如教堂今天12點有活動,我10點就會過去給他們幫幫忙,擺擺座位什麽的。有很多腿腳不方便的人,他們來了之後我可以去外面幫忙把他們推進來或是扶進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很小的事,但挺有意義的,被幫助的人也會很開心。
我還發現,跟老年人在一起,他們的閱曆和想法會讓你覺得,原來這件事情還可以這樣想。因爲他們有很多年沉澱的經曆和閱曆,可能會給到你更多的思路。
而且,加拿大的老人真的思想很開放,夏天的時候有一次同性戀遊行,教堂裏七十多歲的老人全都組成一隊,自願作爲社區代表去參加遊行。
我想這事兒要是換做我的爺爺奶奶肯定接受不了,我父母可能都接受不了,不要說爺爺奶奶輩兒了。加拿大的老人思想很open,很願意接受其他國家的外來文化或是一些新文化的湧入,他們不排斥,認爲沒有對錯,存在即合理。
加拿大的文化很多元,很包容,我們的觀念裏更多的是排斥,甚至有一些歧視。這就是我感受到的一些文化方面的差異。
教堂裏其他國家的人也都很樂于幫助我。盡管我剛去的時候他們說話我還聽不大懂(直到現在他們說的有些話我都不太懂),但他們都很耐心,會給我解釋,比如說到這是維多利亞的文化,我就問維多利亞文化是什麽,他們就會仔細給我講,很有耐心,會讓我知道這件事情是因爲什麽原因發生的。所以我覺得我身邊的人都挺好的。
我如此熱愛我的祖國
來加拿大三年的時間,我發現我很愛國,以前我沒有意識到我這麽愛國。
出國留學以後,我會堅決維護我自己的國家。有時候有的人,甚至我的老師,他們會批評我們,說我們中國人沒有人權,上不了Facebook或者其他一些什麽網站。因爲大家言論自由,在這種時候,如果放在以前在國內學校,我肯定是不敢頂撞老師的,但我來加拿大,發現每個人都有自己說話的權利。
我會跟老師解釋,說我們不是沒有人權,而是我們國情不同。
你們沒有生活在我們的國家,不了解我們的國情,也不懂我們是怎麽發展的。首先考慮我們國家的人口,再考慮我們的發展速度,在經過那麽多年的戰爭以後,還能在不到百年的時間裏發展得這麽快、這麽好,這都是我們中國人努力的結果,這是別的國家不可比擬的。
我們的確也存在很多缺點,有很多做得不夠好的地方,那是因爲我們正在成長。而且我相信,我們政府所做出的每一個決定都是事出有因的。我們國家不是沒有言論自由,我們不用你們都用的Facebook,因爲我們有自己的社交平台,說明我們國家有創造性,我們有你們沒有的網絡技術,說明我們也很厲害。
很多外國人說中國留學生抱團,我不同意這種說法。
我們是因爲有民族榮譽感,知道出來以後就是應該要互相幫助,互相扶持,不是說什麽中國人只跟中國人玩,融入不到別的集體裏去,而是我們知道我們就是一體的,況且我們也沒有抗拒跟別人交朋友。
曾經還發生過一件很可笑的事情。
我們中國人都知道,香港早就回歸了,它是我們國家的領土。但有個印度同學,他問一個廣州的同學說,你是香港人還是中國人?
他說完這句話以後,我們班上所有的中國學生就把他包圍了,大家教育他,給他上地理課,上政治課,我們告訴他,在說話之前一定要查好所有的證據,弄懂了再說,不懂就不要亂說。香港就是我們國家的,你不應該問他是香港人還是中國人,我們是同一個國家的人。
然後印度同學很尴尬,也很驚訝。過了幾天以後,他又給我看了一個新聞,他說你看,印度的一家航空公司也把香港當做是一個國家,現在這家航空公司發表了道歉聲明,因爲無知,連航空公司都不知道香港是中國的,我不知道香港是中國的也很正常啊!但是我現在知道了,香港是你們中國的,台灣是你們中國的。他說,還有哪裏是你們中國的,我們不知道的?
然後我說,釣魚島是我們中國的,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也是我們中國的,還有新疆和印度有爭議的那塊地方也是我們中國的!他說好的,我現在知道了。
我覺得好過瘾!我們大家真的很愛國,出國以後才發現自己這麽愛國,這種情懷是不允許別人去質疑和侵犯的。
我可以說我的國家有缺點,我自己說可以,但別人不能說,說了就是不行,我堅決擁護我的國家,不允許別人說它不好,我會爲它辯解。
當別人說出一些對自己國家不利的事,你作爲這個國家的人如果是默認了,或者沒有任何反應,甚至跟著別人一起說,那會讓別人更瞧不起你。
這件事後來我想了想,其實也是可以理解的,假如印度前段時間收複了哪裏哪裏作爲他們的領土,我可能也不知道有這件事,不知道他們收複的地方叫什麽。
如果時間重來,我不會選擇加拿大
如果能重來,我想選擇一個更發達的國家,或者曆史更悠久的國家,比如法國。
據說加拿大23%的人口都是移民人口,這個數據可能還是太保守。我覺得加拿大可能大都是歐洲殖民,真正的加拿大原住民並不多。
加拿大本身就是一個移民國家,在建國時就有很多國家的移民在這裏一起生活,現在也不排斥外來移民,移民政策也是各國中比較好的,這可能是它們國家的一個特色。
加拿大這樣多元化的國家也挺好,移民多就注定了文化會很包容,你會接觸到各個國家的文化,會覺得原來你是這樣,他是那樣的,會允許不同的聲音存在。它可以接受每一個人,可以接受不同,讓你沒有那麽強烈的陌生感。
我還沒有遇到比較明顯的排華人士,沒有遇到特別不開心的情況,可能我真的是比較幸運,遇到的人都比較好。
凡事必定有利有弊,主要是看你取舍于哪一部分。
給學弟學妹的建議
英語學習很重要。
在進入專業課的時候我發現,有一些同學盡管雅思水平是達標的,他們不用上預科,但是當真正去完成作業的時候,會達不到老師的一些要求,因爲他們不懂。
加拿大這邊很注重知識産權,如果你引用別人話,一定要有文獻參考,只要哪裏出現一點問題的話就是抄襲。而且對于研究生來說,寫報告寫論文這些很重要,我建議大家讀一個學期的預科,我覺得真的很好,給自己一個緩沖的時間,對你幫助很大。
預科會給自己一段時間去融入,並不單純指學習,因爲預科的壓力不是很大,所以也是在給自己時間,開始慢慢適應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