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井是日本的四大壟斷財閥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該財閥一直居日本四大財閥之首,是日本經濟工業化進程中的重要推動力量。三井依靠政府起家,與政府之間互相扶持、相得益彰。其影響力延續到今天,櫻花銀行、東芝、豐田等均屬三井的産業。
1673年,三井財閥的創始人——三井八郎兵衛高利在江戶和京都開辦綢緞莊,並兼營錢莊,建立起了三井財閥
建立三井財閥基礎的爲三井高俊的四子三井八郎兵衛高利(1622-1694),他在1673年離開故鄉松坂,在京都開設“吳服店”;同年亦在江戶(今東京)開設同樣的商店,店名與其父的店名一樣叫做“越後屋”,京都店負責采購,江戶店負責販賣。這就是世界上第一家百貨商店——“三越百貨公司”的起源。
一、棄武從商
三井的創業可以追溯到日本元和年間(1615-1623),當時越後的地方官三井高安之子三井高俊,在伊勢松阪地方開設當鋪,並兼營酒以及醬類商品,標志著三井家族放棄武士地位,並作爲商人起家。
1622年三井財閥、三井集團的始祖三井八郎兵衛高利在伊勢松阪誕生了。高利十四歲時就開始在父親的安排下來打理江戶的店鋪,並于1673年層次在後次的店幫忙的長子高平、次子高富、三字高治一起在江戶本町一丁開設了“越後屋吳服(和服)店”,同時在京都開設了吳服的采購店。
三井吳服店的複原模型
之後由于采取了被稱爲“越後屋商法”的獨特的銷售、販賣與采購技巧,到1683年,不僅營業額在十年間增長了5倍之多,而且開設了分店和擴大了采購店的規模。後來將吳服總店轉移到了駿河町,並開設了“三井銀兩兌換店”。1686年鑒于江戶彙兌店的順利運行,高利從松坂移居到了京都,並開設了京都彙兌店。不過,此時的彙兌業務只是作爲吳服業務輔助機構。
三井家族在高利的帶領下,事業上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到1688年已經在江戶、京都、大阪以及松坂擁有了11家店鋪,稱爲名副其實的橫跨三都的富商。三井財閥的成功得益于依附權力。在幕府時期,三井家族終于成爲德川幕府的禦用商人,在吳服和錢莊經營方面享有特權。三井的吳服店于1687年獲得幕府禦用吳服商的地位。當時各藩上繳幕府的貢奉需要運到江戶(今東京都中心千代田區),交通不便,而且路上盜匪出沒,很不安全。三井設立的兌錢店解決了這個問題,三井負責收繳大阪地區的貢奉,然後以彙票的形式發到江戶錢莊,再由江戶錢莊把彙票兌成金銀交給幕府。三井被幕府指定爲禦用錢莊,在兌錢的過程中,幕府允許三井在一段時間內用“公款”放貸。于是三井借此機會不斷擴張家業。
幕府大政奉還之後,三井又成爲明治新政府的禦用錢莊,錢莊80%的存款來自政府。新政府初期,爲籌措資金,還由三井爲政府發行國債,並可以從中提成20%。三井借著這個機會申請成立西方式的銀行(Bank),成爲日本第一家銀行的股東和經營者。在“金行”與“銀行”之間,三井家族選擇了“銀行”這個名詞,“銀行”的說法從此誕生。
靠權力得來的利益,如何能不被新的權力所沒收呢?
三井得以長久生存與日本當時的多政治核心狀況有關,而且站隊正確。
三井依靠幕府成長起來,成爲幕府的官商。但是在幕府末年,隨著危機四起,幕府也開始吃大戶,三井責無旁貸,對此三井積怨日深。後來,三井挪用幕府的公款十萬兩進行放貸,結果招致百萬兩罰款。而三井的賬面只有15萬兩,百萬兩罰款等于是要讓三井破産,最後,在周旋之下,罰款減爲18萬兩,且可以分期付款。此事雖然擺平,但是三井卻有了心結,開始暗地裏與維新派接洽。
政治權力助推了三井的發展,三井也對政治權力予以資助,起初是支撐幕府,後來腳踩兩條船開始與維新派眉來眼去。可以說維新派如果沒有三井的資助,很難上台。
二、依靠政府
1867年10月14日,德川幕府把權力奉還給天皇。以朝廷爲中心的新政府成立後決定用武力給幕府殘余勢力施壓。爲了籌措軍費,新政府發行了代金券,相當于國債。三井第一個站出來支持新政府,而多數富商則對新政府的籲請裝聾作啞。三井的選擇立刻收到了回報,新政府宣布三井爲禦用商。
三井家祖三井高利在江戶開設的吳服店
三井資助維新派上台是一回事,維新派上台後是回報三井還是過河拆橋是另一回事。慶幸的是,明治新政府的性質決定了其需要財閥資本的合作,于是出現了政府與企業之間相互扶植、相得益彰的局面。在日本近代崛起過程中,財閥資本成爲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當時新興的三菱也是支持倒幕的財閥,後來實力直追三井。
三井始終得到日本最高權力的支持,這一點很重要。但是最高執政者也會有人事變動,企業的長久生存還需要制度保證。當時與三井家走的最近的維新派當權人物當屬一度擔任大藏大輔(相當于財政部副部長)的井上馨。此人是“長州五傑”之一,倒幕前曾到英國留學,是日本較早接觸西方的政治家。井上馨積極倡導日本“脫亞入歐”,主張日本的資本主義要跑步前進必須走政商結合的道路,因此對大商人格外倚重。大久保利通掌握實權後,提出了“殖興産業”政策,就是運用國家權力加速資本原始積累,以國家的力量扶持資本主義的快速發展,最終實現日本與西方列強比肩。明治維新以後的日本政府本質上是一個資本主義政府,但屬于國家資本主義,傾向于通過政府力量扶植大企業,幫助日本迅速實現工業化。官方對企業的基本態度是,既不眷顧也不爲難,以政府利益爲重。
圖片順時針方向左下起井上馨、遠藤謹助、井上勝、伊藤博文以及山尾庸三
長州五傑指的是日本江戶時代末期長州藩政府秘密派往英國留學的五位藩士,包括伊藤博文、山尾庸三、井上勝、井上馨、遠藤謹助。他們均在後來明治維新和之後的明治政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明治政府的扶植下,三井的産業迅速擴張,形成了一個覆蓋金融、商業和近代工業的經濟帝國。到二戰結束時,三井財閥幾乎控制了日本十分之一的財富,富可敵國。反過來,三井也在日本近代的擴張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三井積極發展軍工,支持日本的軍國主義。三井的海外業務爲日本政府收集情報,爲其侵略探路。軍國主義對于世界而言是場災難,應該批判,但這裏體現出的和諧政商關系值得注意。
三、家族接班
1693年,72歲高齡的高利出現了衰老的征兆,臥病在床的他自知將不久于人世,如何實現事業和家族的永續,成爲病榻上的他最爲惦念的事情。于是,高利召集了子女們協議遺産繼承問題,並做成遺書。
在遺書中,高利將涉及額約七萬兩的總資産分成70份,分別讓給七個兒子、長女夫妻以及已被送做養子的五子及其女兒十人持有,各個子女持有的份額如下:
親屬關系
姓名
持股份額(千兩)
占比(%)
長子
八郎兵衛 高平
29.0
41.4
次子
八郎右衛門 高富
13.0
18.6
三子
三郎助 高治
9.0
12.9
四子
次郎右衛門高清 高伴
7.5
10.7
六子
源右衛門利昌 高好
4.5
6.4
長女夫妻
則右衛門 弘孝·みね
2.0
2.9
九子
勘右衛門 高久
1.5
2.1
十子
九郎右衛門 高光(高春)
1.2
1.7
題跋者
宗左衛門(五子安長)
1.5
2.1
題跋者
吉郎右衛門 俊信·みち
0.8
1.1
合計
70.0
100
在諸子女當中,長子高平所持有的份額最多,達到41.4%,遠遠多于高富、高治和高伴,三人所持有部分之和也僅超過高平0.8%。在高利遺書作成的同時,作爲繼承人的兄弟八人就向長子高平遞交了一份家庭協議書,闡明“雖然父親高利就事業資本的分配留有遺言,但是,在兄弟們活著期間內,財産將永遠不分割地運用。兄弟當中,如對事業資産有所要求時,則根據高平的判斷來予以處置。我們雖然成爲江戶、京都、大阪、伊勢等地的吳服店、彙兌店以及其它店的房屋及地産和事業資産的代理人,但這絕不意味著是名義人的房屋及地産和事業資産”。
這份遺言和家庭協議書作成後的三個月(1694年5月6日),高利去世了,並且,在遺言和家庭協議書的雙重作用下,三井家族的事業在第二代的接班人手中,作爲“共同的事業”來加以運營,實現了代際傳承中的分家不分業。可見,從代際傳承的伊始,高瞻遠矚的高利就構築了一個在長子高平領導下的,由兄弟協助來維持事業的體制。
高利去世以後,三井家族的領導權正如最初設計的一樣,掌握在了高平手中。在總領家高平的帶領下,三井先後又在京都創設了采購絲類和農村布匹的絲店,在江戶開設了采購和管理廚房用具以及銷售上州的麻和煙草的小名木川店等等。隨著事業規模的逐漸擴大,在營業額提升的同時,三井也開始面臨著一系列的管理問題。
三井家族創業者三井高利夫婦像
高利時代,京都的彙兌店作爲經營本部,吳服店每半年結算以後,除卻運轉所必要的資金,其余都要交回彙兌店,彙兌店作爲三井的財庫,握有重要的財務權。在這種組織架構下,由于難以把各營業店作爲獨立的利益責任單位來處理,在權責不對等的情況下,不能夠有效的激勵各營業店。
例如,前述的京都吳服店和江戶、大阪的吳服店由于分別承擔著采購和銷售的不同機能,它們之間的利益和費用就很難厘清。彙兌店之間以及彙兌店和吳服店之間亦是如此。這些問題在創業者高利在世時,基于其個人的權威與權限,能夠有效地從全體上進行掌控,並不成爲實質上的問題。
然而,高利去世以後,三井家族的事業成爲了子女們“共同的事業”,並且由于實際上的管理常常是各營業店的支配人作爲代理人代替主人來執行,這些代理人在相關決策過程中,勢必從自己所在店的利益來考慮,進而造成店與店之間在經營上喪失彌合性,最終直接導致三井旗下各店湧現出了不協調的聲音。如何管理兄弟集體指導體制下的組織巨大化問題,成爲三井亟待解決的課題。對此,三井在高富和中西宗助的帶領下走上了組織革新之路。
四、組織革新
爲了理順彙兌店和吳服店之間的財務關系,中西宗助提出了一個將吳服店系統作爲一個整體來經營,並從彙兌店當中將財務獨立出來的改革方案,這個建議最終被采納。作爲其具體的實施,1705年京都總店(吳服店)和江戶總店(吳服店)首先在經營上實現了結合,成爲一個統一的經營體,在財務上統一核算。隨後大阪吳服店、京都上之店以及江戶小野店也相繼加入,最終吳服店成爲一個集采購、銷售爲一體的有機結合體。
另外,爲了理順吳服店和彙兌店之間的資金關系,進一步將以前吳服店把所有剩余資金都繳納到彙兌店的做法,改爲只繳納一定數額的上納金,其余留歸吳服店所用,並實現了吳服店和彙兌店經理的分離。然而,革新在理順了部分關系的同時,隨之而來又出現了諸如“如何調整吳服店和彙兌店的全部事業”、“如何負擔三井同族家計的支出以及三井全體的管理費用”和“如何在以高平爲首的兄弟們由于年齡原因逐漸退出經營第一線時,有效地對事業進行控制”等新問題。
針對三井的組織變革後存在的問題,當時有兩個調整方案。一個是三井族人三井高富的方案,就是把吳服店(總店)系統、棉店系統和彙兌店系統各自設置總店,來支配其他營業店。針對那些在總店的創業期中有功績的雇員(重任者),設置了一個通稱爲“頭役”(相當于掌櫃或者是負責人)的職位,把這些店托付給他們經營。各總店每三年計算收益,繳納給三井同族。
高富的提案實質上采取了把三井的事業按照業務種類分割成三個分公司,由所有者同族來支配,每一部分業務委托給業務執行雇員,並在三個分公司下設立系列公司的樣態。與此不同,中西宗助的提案則是設置一個能夠統轄三井同族全部財産和全體事業的中央機構,在其下設置各營業店這種事業部組織形式。從1710年三井事業的構成安排來看,最終實質上采取了以中西宗助的提案爲主,高富的提案爲輔的組織形態。
就變革後的三井事業具體構成而言,首先,設置了統轄三井同族全部財産和全體事業的家族治理結構——大元方。大元方的成員由六本家和三連家組成,統一管理京都、江戶、大阪的越後屋吳服店和彙兌店以及三井家族的財産,負責各店資金的融通,承擔著無限責任的機能。在大元方,三井同族人員和中西宗助、松野治兵衛等管理層幹部定期舉行會議,來決定幹部任用以及三井事業的發展,成爲了事實上的經營決策最高機構。同時,三井同族的生活費、住宅修葺費、結婚費用等由原來從彙兌店支出,改革後則由大元方支出。也就是說,三井事業最終形成了通過大元方來支配各店的形式。
三井治理機構“大元方”的印章盒
其次,共有九家營業店直屬大元方並被確認爲由其直接投資。各店每期要從利潤中提取一定數額的紅利,以“功納”的名義繳納給大元方。在繳納“功納”的剩余利潤中,扣除從大元方借債的利息或者租賃不動産的費用以及雇員的退休工資、房屋修葺費用之後,將最後剩余資金作爲營業店內部留存資金。並且要將留存資金的10%或者12%作爲給雇員的獎金積存起來,剩余部分存于大元方。最後,在直屬大元方的九家營業店中,京都總店、江戶棉店和京都禦用所又同時是擁有幾個營業店的事業本部,擁有利益責任單位的性質。
結合以上說明可以看出,在設置大元方這一家族治理結構上,實際上是采用了中西宗助的提案,而在吳服系統、棉店系統等總店下設營業店這一點上,又體現了高富的改革設想,可以說,三井此次改革成果,最終是綜合了高富和中西宗助兩人的智慧,爲三井同族實現了從管理到治理的轉變,爲三井的分家不分業提供了組織支持。
在企業文化層面進一步夯實“分家不分業”的理念
將這些改革集大成、明文化的是1722年制定的“宗竺遺書”,這封遺書成爲三井以後直到近代同族結合和事業存在的根本方針。
五、三井家規
三井家規《宗竺遺書》
宗竺遺書是在高利遺言基礎上做成的,共分爲16部分,從三井家族內部事項到三井事業,大到三井事業資産的分配與雇員的選擇,小到生活費用的支出都作了明確的規定。
在遺書的開篇就言道:“族內人必須團結互助,地位高者對下慈愛,地位低者對上尊敬。我們是兄弟,可以和睦相處,後世子孫則未必這樣。因此今後必須更加團結一致,決不可破壞爲延續家業而制定的家法和禮儀,而且要謙恭遵守,如此,家族才會日益繁榮”。
可見,宗竺遺書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永續高利去世後兄弟們在家庭協議書中所說的“財産不分割”的理念,使家族齊心協力來繁榮三井家族。
在對大元方的規定中,宗竺遺書指出:“大元方應每月定期開會,商討業務,不得懈怠。會議時反複頌聽所定家規。”;“大元方設立後,督促各店按功納金規定三年一清算,將上交大元方功納金所剩余額之十分之一作爲褒美金,論功行賞,激勵各店致力于經營,淘汰慵懶者”。
從上述宗竺遺書中關于三井財産的分配以及大元方的運作所作的規定來看,三井事業的運營,不是以個人所有權爲前提的,而是以三井各家爲中心展開的。雖然本家與連家財産可以由各家單獨繼承,但是各家僅具有持有部分的收益分配權,而永遠不具有財産的分割請求權與處分權。
作爲統轄三井全部事業以及處理族務的大元方,它事實上封殺了三井同族個人所有權的自由行使,使得三井事業能夠在集中全族資本的基礎上,通過所有權的“總有制”來實現永續經營。宗竺遺書後,在同族的努力下三井家事業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並且伴隨著各營業店營業額的增加,大元方可支配的資産額也不斷地遞增。
三井家訓:
(三井高利制訂)
一、一根樹枝易折,許多樹枝捆在一處則難斷,汝等必須和睦相處,鞏固家運。
二、各公司營業所得的總收入,必須扣減一定金額的公積金以後,才能分配給各公司。
三、由各公司推選一位年長老人,成爲大家的首領,各司的負責人都必須服從他的指揮。
四、同族絕不可互相鬥爭。
五、嚴禁奢侈,厲行節約。
六、名將之下無弱兵,必須重視啓用賢能的人,應該避免部屬有牢騷和怨言。
七、家族統領者必須仔細地了解整個家族的大小事情。
八、同族的少主,某一時期應和店員一樣待遇,讓他在掌櫃和大夥手下做苦工,而完全不以主人對待。
九、要有買賣不一定能成功的覺悟。
十、應該到島崎或外國去做交易。
六、三井財團
三井
明治維新時,三井家族到朝廷方面,資助新的天皇制政府調度兵糧軍饷,發展成政商,得到明治政府的照顧,把持了全國的金融業。在此基礎上,1876年開設了日本第一家私人銀行三井銀行,創設了三井物産公司。1910年建立了總持股公司,基本形成了近代的三井財閥。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三井財閥成爲最大的壟斷資本集團。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三井財閥所屬直系和旁系公司及其子公司共達273家。三井財閥在此之後曾一度被解散。50年代初,由三井銀行發起成立了月曜會,接著以促進三井物産公司的合並爲目的而成立了總經理一級的五日會,1960年改名爲二木會,逐漸成爲三井財團的統籌領導機構。50年代末,原三井財閥直系、旁系公司以企業集團的新形式集結而恢複成爲大財團。三井財團的經理會成員公司及其子公司和聯帶公司共達150多家。
三井成功的奧秘就是,憑借對産業鏈最上遊資源類企業一般不超過10%的參股、入股作爲潤滑劑,取得資源品的長期價格控制優勢;同時借助龐大的物流和貿易網絡,三井把這種優勢進一步鞏固。這樣的路徑,在三井帝國的版圖上進行了最大限度的複制,從核電站到雞蛋,幾乎囊括了所有能夠想象的産業。
也因此,甚少有人知道三井通過各種隱秘渠道越來越廣泛的影響世界經濟,尤其是與之一水之隔的中國——比如稀有功能糖産業。如果沒有中國企業奮起直追,三井于7年前布下的棋局,將扼住13億中國人未來健康食糖的咽喉。
無論是農作物、礦産資源還是消費品,無論是原材料、中間件亦或是終端商品,在 所有的生産、貿易和物流環節,三井都扮演著“幕後推手”的角色,將自己的下屬公司以及關聯企業推到台前,不斷地擴大著市場、資源和疆土,謀求著利潤最大化,而自己則隱藏起來,像極了“影子帝國”裏的王者。
三井的經營策略,就是如影子般站在企業背後,利用自己雄厚的資本、發達的貿易體系以及占有的豐富資源,在推動企業的發展同時,也向著世界微觀經濟的每一個角落滲透。通過化整爲零隱藏于大小各類企業背後的三井帝國,事實上有著自己的一套“行動 邏輯”——資源、貿易、金融以及信息是爲關鍵詞。逐一看來,全球貿易網絡、産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融合,以綜合供應鏈管理爲特征的物流體系,以及強大的信息搜集系統,正是如此龐大的商業帝國得以高效運轉的關鍵所在。
2007年4月,三井物産決定將核能、生物燃料等新興能源從原有的鋼 鐵原料/有色金屬本部劃出,成立新的能源本部。原有的鋼鐵原料/有色金屬本部改名爲礦産/金屬資源本部,將精力更集中于礦産資源尤其是鐵礦石的開采和交易上。日本關西大學經濟政治研究所的教授小松原聰在接受《商務周刊》采訪時指出:“鐵礦石等原材料上遊産業,是三井綜合商社海外擴張的重點,這不僅表現在鐵 礦及金屬資源給企業帶來的巨大利潤,同時也支撐著整個日本鋼鐵業在全球的翹楚地位。”
鐵礦石
這個帝國王冠上最璀璨的一顆明珠。而這顆明珠的誕生過程,是對三井“帝國攻略”的最好诠釋。
目前,全球鐵礦石的開采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巴西以及印度等國家。 在澳大利亞24個主要鐵礦中,日本企業重點投資8家,參股16家。1965年,三井物産開始投資澳大利亞的羅布河(Robe River)鐵礦山。1967年,繼續投資澳大利亞的紐曼(Newman)鐵礦山。目前,位于西澳大利亞紐曼西北112公裏處的西安吉拉斯(West Angelas)礦山和潘那沃尼加(Pannawonica)的羅布河礦山由澳大利亞力拓公司、三井物産、新日鐵、住友金屬工業公司共同擁有和開采。
三井物産
根據三井物産公布的資料,目前,三井還和澳大利亞必和必拓、日本伊藤忠商社共同擁有距離Port Hedland以南353公裏的MAC鐵礦和距紐曼以東15公裏的BHP-OB23/25鐵礦;在紐曼西北90公裏處的BHP-Yandi鐵礦、Port Hedland以東175公裏處的Goldsworthy鐵礦,以及位于紐曼山的威爾巴克礦山(Mount Whaleback),也由必和必拓、三井物産以及澳大利亞CI礦産有限責任公司三家公司共同開發。
在巴西,三井物産早在 2001年就開始介入淡水河谷對Caemi Mineracao Metalurgia(CMM)公司的收購。據白益民所著的《三井帝國啓示錄》一書介紹,三井物産首先從CMM創始人的孫子Frering兄弟手中買進 CMM公司60%具有表決權的股份,加上之前已經擁有的40%的股份,三井物産徹底並購CMM後,再將一半的CMM股份賣給淡水河谷,幫助後者成功控制 CMM。在合作過程中,白益民透露,三井物産不僅向淡水河谷提供産品和技術,還積極給于後者以金融援助,幫助後者擴展業務範圍。雙方同時還有著非常密切的人員交流。例如,三井物産派人出任淡水河谷的客戶經理,率領三井物産的客戶管理團隊常駐巴西,在現場推進與淡水河谷開展的各項業務。2003年,三井最終 拿到了巴西Valepar S.A.公司15%的股份——這家公司正是控制淡水河谷的母公司。
在印度,三井的勢力同樣根深蒂固。 2006年淡水河谷與德國蒂森-克虜伯曠日持久的鐵礦石談判中,印度最大私營鐵礦石出口商SesaGoa公司表示,該公司將把鐵礦石價格上調19%,從而積極策應淡水河谷的價格談判。原來,三井物産擁有印度Sesa Goa公司51%的股份,該公司目前年産礦石量大約900萬噸,其市場多元化,覆蓋日本主要的鋼鐵廠及歐洲大的鋼廠,在中國的主要客戶包括寶鋼、馬鋼、重鋼、昆鋼、南鋼等重要的鋼鐵生産商。
可以說,三井物産不僅通過參股或控股提高了自有礦的供給能力,某些情況下還可以控制供需關系 平衡的制約力量,形成定價權而影響價格走勢。因此,對于新日鐵這家由三井控股的鋼鐵公司來說,不僅每年可以和必和必拓、力拓以及淡水河谷就國際鐵礦石價格討價還價,事實上,鐵礦石價格上漲還是下跌,新日鐵都可以從中獲益。
三井鋼鐵
金屬原材料本部共有17個子公司,其中包括位于澳大利亞的三井鐵礦石發展有限公司、印度的Sesa Goa有限公司,澳大利亞的三井伊藤忠鐵礦有限公司、美國的原材料發展有限公司、巴西的三井物産金屬銷售會社以及位于日本的三井物産原材料發展會社等,再加上三井自身在澳大利亞、巴西以及印度、智利等國設立的三井貿易有限公司,以及其他分布在世界各地的12個相關聯公司,三井就已然構建起了一個鋼鐵原材料 的全球交易網絡。三井物産直接獲利于這一流動的交易網絡。該公司2007年的年報披露,三井通過鐵礦生産獲得的直接利潤爲1723億日元,其他金屬原料銷售利潤爲1487億日元,而提供中介服務和價差獲得的利潤達到267億日元。
在控制核心生産企業的同時,三井還著力打通生産鏈條上的各個輔助環節,以保證自己對整個上遊資源領域的駕馭。在與廢鋼、硅錳等其他鋼鐵原材料生産企業的合作過程中,三井仍然以少量持股的形式進行參與:其中,三井參與了美國的太平洋西海岸回收有限責任公司的廢鋼儲存業務,這一廢鋼出口終端對于亞洲日益增長的鋼鐵需求非常重要,目前,該公 司由三井麾下的原材料發展公司全資控股; 三井在內蒙古與鄂爾多斯電力冶金有限公司以及日本的JFE鋼鐵公司成立了合資廠(ERDOS EPM),持股比例爲25%。該合資廠自2006年7月開始生産,目前的初步年産量已經達到75000噸。
利用同樣的方式,三井將自己原材料領域的控制優勢,逐漸延伸到了産業鏈的下遊——鋼鐵成品的分銷以及物流。
三井的鋼鐵制品本部下屬19個分公司,包括三井物産建築材料有限公司,新津田株式會社、立臻亞洲有限公司等,與其有股權相關聯的企業包括新日鐵鋼鐵貿易有限公司、上海寶井鋼鐵銷售有限公司等16家。鋼鐵本部的産品通過這些子公司和關聯公司的貿易網絡,被廣泛用于汽車、電子、運輸、建築以及能源領域。以立臻 亞洲爲例,2004年1月,三井將自己收購的豐隆亞洲的鋼鐵結構部門與立臻鋼鐵材料合並成爲立臻亞洲,目前主要客戶是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中國以及印度等國家的海事與海外工程建築商,因此三井收購立臻亞洲的主要目的就是滿足亞洲市場對鋼鐵批發業務不斷增長的需求。
物流網絡
爲達到在全國範圍內快速分銷的目的,同樣采用了通過成員企業和投資持股來完成生産資料的分銷。
三井物産在中國
三井物産首先通過投資持股擴張分銷配送網絡。在中國,三井物産持有香港保昌控股有限公司25%的股份,而香港保昌控股是亞洲地區主要的物流企業,在內地共有14個分支機構;同時,三井物産還通過與成員企業的合作,借助成員企業的網絡進行分銷。以鐵礦石的運輸爲例,日本占有絕對優勢,其中商船三井和日本郵船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商船三井同屬三井財團,在全世界有500個網點,經營包 括國際進出口空運、海運、進出口清關、供應鏈管理、第三方物流、保稅倉、內陸運輸在內的綜合物流服務,中國的上海、北京、大連等主要城市均開設有分公司。此外,在三井物産的物流發展戰略中,三井物産企圖通過已有和新增的戰略合作夥伴的協同作用,在亞洲地區成爲鋼鐵制品的首要物流供應商。
亞洲之外,三井也已經擁有了高效的物流體系。在俄羅斯物流市場,三井物産持有Toyo運輸公司30%股份;在資源豐富的巴西市場,三井物産與巴西頂尖物流提供商Libra Group合作提供倉儲服務;在印度,三井物産投資物流的基礎設施建設,並與當地企業建立合作聯盟;在中東,三井物産將在迪拜的Jebel Ali自由貿易區內進行物流基礎建設投資,並以此作爲三井物産擴張中東市場的門戶。基于這樣全球化的物流體系,三井進入各國建設鋼鐵分銷網絡實在是易如反掌。
事實上,三井財團就是一個新型的家族企業,它不再依靠自然人的血緣關系界定家族成員,而是以企業法人之間的資本關系形成新型的命運共同體。三井財團企業實行的終身雇傭制、年功序列制、企業內工會在維系財團體制方面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從另一角度來看,三井財團實際上是一個長期穩定、從事專業化分工與協作、相互緊密依賴、有共同文化理念的人群的集合體。
在這個新型的、現代化的家族式企業集團(財團)中,主辦銀行(或金融集團)扮演著父親的角色,通常決定家庭成員的血緣關系和姓氏歸屬,是家庭成員穩定的經濟來源。而綜合商社自然扮演了母親的角色,她負責生育兒女(衆多制造業),照顧家庭成員的起居,對孩子的教育和成長施加影響,爲子女長大後外出求學與發展謀劃(獲得情報),甚至爲子女選擇對象和操辦婚嫁(創辦合資企業)。
在一個傳統的家庭中,子女是否能夠健康成長,丈夫是否事業有成,更多取決于是否有一個賢妻良母對這個家庭成員投入無私的照顧和關懷。三井財團大家族中正是通過三井物産這個綜合商社承擔起妻子和母親義務,維持著整個家庭的和諧與發展。當大哥哥姐姐們(成熟産業)有了充足的經濟來源和積蓄後,他們會將這筆錢投入到父母新孕育出的小弟弟妹妹們(新興産業)身上,或將手頭富余的資金存入父母的錢箱中,供全家統籌。
結束語:當代的三井財團企業早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私人家族企業,經過現代化企業制度的改造已經成爲真正的社會企業,被日本人稱爲”民有國營”的企業,或稱”國民企業”。雖然三井財團的外在形式發生了變化,但內含的傳統家族文化卻得到了延續。三井財團的創始人三井高利(1622-1694年)整理父親生前的文章,又總結一生的處世經營,完成了《三井氏家規》,至今保存在東京大學,成爲日本工商管理的重要曆史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