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肆虐全球,糧食供給與食品安全備受關注。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警告,疫情可觸發巨大的糧食危機,使全球遭受嚴重饑餓的人數增加近一倍至2.65億。基于上述因素,多國禁止糧農産品出口。
如何確保糧食安全,對食品和生活必需品絕大部分依賴進口的新加坡而言,成了防控疫情之外最棘手的問題。新加坡擁有700多平方公裏土地,卻只有1%用于農業生産。糧食自給率不到10%,如何養活570萬人口,一直都是新加坡的難題。疫情加劇了新加坡人的憂患意識,除了千方百計確保糧食儲備,他們也越發意識到避免浪費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一環。
圖說:新加坡食物銀行的自動售貨機 圖GJ
不做“外貌協會”
“在吃東西方面,我們依舊是‘外貌協會’成員。”這是2012年成立的新加坡食物銀行創辦人黃玮婷對人類飲食習慣的經典點評。
很多時候人們丟棄食物,並不是因爲過了保質期或是腐爛了吃不得,而僅僅只是因爲這些食物的“長相”或包裝“入不了眼”。黃玮婷還記得,食物銀行收到的第一筆捐贈,竟然是一批僅僅因爲包裝出錯而沒法擺上貨架的食物。
類似的情況並不少見。就在今年,幾千箱洋蔥卷送到食物銀行,因爲裏面摻雜了些洋蔥皮,成了不合格産品。
“歪瓜裂棗”,瑕不掩瑜:一些人看不上它們,另一些人需要它們;進不了超市賣場,它們仍有資格“下得廚房,上得廳堂”。8年來,新加坡食物銀行積極與廠家商家對接,鼓勵他們將保質期至少還有一周,或是包裝出錯、稍有破損但仍能安全食用的食物捐出來。
在商店、超市、學校、公寓樓、寫字樓裏設置收集箱,方便人們捐贈食物;將高檔商店“看不上”的食物擺進專門的24小時自動售貨機,供持有特制儲值卡的低收入家庭選購;開發手機應用程序(App)“虛擬食物銀行”,以便新加坡食物銀行的7人團隊更直觀、更及時地知曉供需狀況,確保新鮮食物按時按量送抵需要的人手中……
讓“歪瓜裂棗”重獲新生的理念近年在新加坡逐漸深入人心,新加坡食物銀行收到的食物捐贈也從2012年的2噸,增長到2017年的720噸。
特制儲值卡 圖GJ
提倡理性囤貨
在賦予食材新生命的同時,新加坡人也注意到,還有半數被丟棄的食物往往是因爲人們煮多了,或是買多了且沒留意保質期。新加坡環境理事會報告顯示,新加坡家庭平均每年丟棄價值3.42億新加坡元的食物,其中一半是廚余垃圾。
新加坡媒體感歎,如果按照目前新加坡食品浪費的速度以及廢棄食品處理的速度計算,每7到10年就要建設一個新的垃圾發電站,每35年就要新建一個垃圾填埋場。
然而,別忘了這是個食物供給嚴重依賴進口的國家,菜籃子中90%食物來自180多個國家和地區。要解決問題,得從源頭著手。
提倡列好購物清單、理性囤貨,分享不浪費食物的買菜、點菜小貼士,用熟過頭但還沒變質的食材或是隔夜飯菜烹饪美味……2015年新加坡國家環境局啓動減少食物浪費的計劃,通過媒體和社區宣傳節約糧食。
如今,新加坡人能在各種渠道看到這些接地氣的生活小貼士,越來越多人開始習慣了出門采購前查看庫存、擬定購物清單,改掉了一進超市就找手推車、一見“特價”就買買買的習慣,知道了熟透的木瓜和芒果不用丟,可以榨汁或熬成果醬。
時時刻刻擔心著食品斷供的新加坡人很清楚,要確保食物供給,開源固然是重要的一方面,但節流是更重要的另一方面,要讓好不容易進口來的每一粒大米、每一片葉子都各得其所,去往它們應該去的地方。爲了國家的糧食安全,新加坡人正在拒絕邊進口邊浪費的道路上摸索前進。
新民晚報記者 齊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