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閩商踏遍了海內外的各個國家,可以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閩商,現在的閩商足迹已經踏遍了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海外華僑人數達1500多萬。 在東南亞諸國中,馬來西亞是與中國具有很深淵源的國家之一。馬來西亞簡稱大馬,地處東南亞,由馬來半島南部的馬來亞和位于加裏曼丹島北部的沙撈越、沙巴組成,北與泰國接壤,南與新加坡隔柔佛海峽相望,東臨中國南海,西瀕馬六甲海峽。
自古以來就不斷有中國人遷徙至馬來西亞,而明朝鄭和在完成他七下西洋的壯舉過程中,有五次在馬來西亞名城馬六甲停留,因而在此流芳百世。由于中國人生來育有的聰明和勤奮的特點,在馬來西亞的華人因爲自己的辛勤勞動,至少在經濟上面,擁有著絕對的話語權。在馬來西亞走出了很多世界的華人企業家,他們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相應的成就。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福布斯》公布2021年全球富豪榜,馬來西亞糖王郭鶴年不受新冠疫情的影響,繼續以126億美元(約805.80億人民幣)成爲大馬首富。豐隆集團創辦人郭令燦屈次在後,97億美元的身家顯著高于去年的92億美元。另外5名大馬首富,分別是Astro的阿南達(58億美元)、大衆銀行創辦人兼主席鄭鴻標(57億美元)、IOI集團第二代接班人李耀祖和李耀升兄弟(51億美元)、齊力工業(Press Metal)的管保強(40億美元),以及賀特佳(Hartalega)關錦安和家族(39億美元)。接下來是手套股在疫情年成爲市場新貴,龍頭大哥頂級手套主席林偉才(35億美元)。
郭鶴年(Robert Kuok),1923年10月6日出生于馬來西亞柔佛州新山市,祖籍福建福州。享有“酒店大王”和“亞洲糖王”之稱。郭鶴年的名字不僅家喻戶曉,而且已成爲財富和成功的代名詞。從90年代至今,他年年穩坐馬來西亞首富之位,每年入選亞洲十大富豪。
郭鶴年是一位傳奇企業家、頂尖商品交易商、酒店與地産大亨,從英國殖民地馬來亞起步,至今已經建立了一個擁有多元業務的跨國企業集團。在他的領導下,把它發展爲一個龐大的商業王國。除在本國擁有衆多企業外,新加坡、泰國、中國、印尼、斐濟和澳大利亞等是他的主要經營範圍。經營的業務也極爲多樣化,從甘蔗種植、制造糖、面粉、飼料、油脂、礦山,到地産、金融、酒店、産業、種植業、商貿和船運等。郭鶴年控制了馬來西亞原糖市場的80%、世界糖市場的20%。70年代,郭鶴年開始進軍酒店業,成立了香格裏拉酒店集團。香格裏拉酒店集團已成爲世界上最佳的酒店管理集團之一、全亞洲最大的酒店集團,遍布世界各地。
郭鶴年被福布斯歸入馬來西亞首富,華人富豪榜第四位,旗下資産最大部分都在香港,包括大量的香港豪宅、商場、酒店、辦公室、南華早報集團、香格裏拉酒店集團等等。他長居香港,而且積極開拓在中國大陸的企業版圖。
早在1960年,郭鶴年就設立了馬來西亞木板廠。馬來西亞森林面積寬廣,僅林業工人就達100多萬人,優越的資源和勞動力條件爲郭鶴年發展木材加工業提供了廣闊的前景。2021年4月,2021福布斯富豪排行榜發布,郭鶴年以126億美元位列《2021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171名。
【人物名片】
- 祖籍福建福州
- 馬來西亞著名僑領
- 馬來西亞著名華僑企業家
- 馬來西亞丹斯裏拿督
- 馬來西亞馬哈蒂爾首相特別顧問
- 中國海外交流協會顧問
- 中國扶貧開發協會特邀顧問
- 新加坡郭氏兄弟集團董事長
- 馬來西亞嘉裏集團董事長
- 香格裏拉酒店集團的創始人
- 新加坡豐益國際集團創始人
- 福建省海外交流協會榮譽顧問
- 福建僑商投資企業協會名譽會長
- 青島市人民政府經濟顧問
- 馬來西亞原駐美國大使
- 馬來西亞柔南依斯幹達經濟特區顧問
- 馬來西亞旅遊局原主席
- 馬來西亞新山中華公會會長
- 馬來西亞南方學院董事長
- 北京大學名譽校董
- 2012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終身成就獎獲得者
【人生經曆】
- 1923年,出生于馬來西亞新山的一個華商家庭,排行老三,小學畢業後進入在馬來西亞極富盛名的新山英文書院學習,後進入當地最爲著名的華文學校寬柔中學,接受了系統的華文教育。
- 1941年,進入名校新加坡萊佛士學院深造,先後與擔任過馬來西亞總理的拉紮克與侯賽因•奧恩,以及新加坡前總理、前國務資政、前內閣資政李光耀等成了校友。
- 1947年,24歲時獨立創業,在新加坡創辦了商業生涯中的第一家公司——力克務公司。
- 1949年,與兩位哥哥共同成立了郭氏兄弟有限公司,並出任執行董事和公司秘書。
- 1955年,除經營郭氏兄弟公司之外,還將自己在新加坡的力克務公司改組爲郭氏(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同時又創辦了另一家公司——明因私人有限公司,經營各種商品和進出口貿易,並因加強在食糖方面的經營。
- 1957年,馬來西亞獨立之後,向家族成員大膽建議,率先建立糖廠,並把資金全部投入煉糖業。
- 1960年,與馬來西亞聯邦土地發展局合作,建立了馬來西亞第一家煉糖廠,並迅速構建起遍布全馬的銷售網。
- 1960年,成立馬來西亞三夾板廠,産品遠銷到歐洲、美洲、東亞及西亞各國。
- 1962年開始,先後創辦多家面粉廠、食油公司、飼料廠、塑膠袋廠、大理石廠、玻璃廠和礦業等多個企業,擁有拉曼錫礦41.37%的股權,並成爲馬來西亞第二大銀行——土著銀行的董事,還與其中一位董事合作收購了在馬來西亞的法國銀行。
- 1963年,在香港設立萬通貿易公司,將白糖銷往東南亞,包括中國市場。
- 1968年,再次與政府合作,建立了玻璃市種植有限公司,將14500英畝森林地開墾爲大片甘蔗園,翻開了馬來西亞農業種植史的新篇章,同時配套建立了玻璃市綜合糖廠有限公司,專門煉制種植園生産的甘蔗。
- 1970年,在新加坡成立了第一家公司——Leo船務公司,之後又成立了太平洋船務公司。鑒于航運業和保險業的密切關系,第二年,他們創立了Jerneh保險公司,同時也應馬來西亞政府邀請,合作籌建了馬來西亞國際船務公司。
- 1971年,投資1億馬幣在新加坡將自己的酒店品牌——香格裏拉。在其心目中,傳說中的香格裏拉就像世外桃源,他希望香格裏拉酒店能夠成爲顧客的世外桃源,不受幹擾卸下負擔,盡情享受美好生活。酒店業務步上軌道後,郭先生先後在大馬、泰國、香港、中國等,陸續興建香格裏拉酒店,成爲一個跨國性酒店集團,截至2017年,全球已有100間香格裏拉,其中80間爲郭先生持有。
- 1972年,成立彩虹公司,大量投資地産業務。
- 1973年,在馬來西亞第二任首相敦拉薩的邀請下,合作成立了馬來西亞船塢及工程有限公司。
- 1976年,用玻璃市種植有限公司收購了自己創立的馬來西亞糖廠93.3%的股份。至此,40出頭的郭鶴年已由原來的“馬來西亞糖王”升級成爲名副其實的“亞洲糖王”,並成爲國際同行所公認的世界六大糖王之一。
- 1977年,在香港建立嘉裏船務。
- 1978年,投入巨資在杭州通過改建打造了中國內地第一家香格裏拉酒店。
- 1983年,與他人合資興建了北京的第一家香格裏拉酒店——北京香格裏拉。
- 1984年,斥資5億美元在北京長安街興建了國家貿易中心(國貿),這是當時外資在中國的最大筆投資。
- 1985年,在由亞洲管理學院以及馬來西亞銀行公會共同舉辦的馬來西亞十大企業家評選活動中,郭鶴年被評爲“最傑出企業家”,並被授予象征馬來西亞企業界最高榮譽獎——“金字塔獎”。
- 1985年,馬華控股出現嚴重虧損,馬華公會決定對企業進行全面改組。郭鶴年毅然出任馬華控股董事會主席,並帶領企業迅速償清債務度過難關。
- 1988年,以20億港元的價格收購香港電視有限公司31.1%的股權,一舉成爲無線電視的最大股東,全港震動之余也給郭鶴年授予“傳媒大亨”的美名。
- 1990年,鄧小平還專門花40分鍾接見他,並評價他:你和我一樣,都是引路人的角色。
- 1991年,應榮智健邀請與李嘉誠、鄭裕彤一起加入到大昌行的世紀收購大戰。
- 1993年,在香港的旗艦嘉裏集團,以26.5億港元的價格收購香港銷量最高最有影響力的英文報紙《南華早報》。
- 1995年,針對CBD地區高檔寫字樓稀缺的狀況,郭氏旗下的嘉裏集團聯合北京北奧公司興建了高級寫字樓嘉裏中心,其中包括嘉裏飯店。
- 1995年起,他以母親鄭格如的名義在北大設立“鄭格如助學金”,鼓勵北大學子奮發學習,尤其是幫助品學兼優、家境困難的學生完成學業。
- 1996年到1999年,4年時間裏在中國開設了9家飯店。
- 1999年,向北京大學捐資建設學生宿舍34A樓和農園學生餐廳。
- 2004年,以42億美元個人淨資産進入《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上,位列第111位,在“東南亞40大富豪榜”上更是高居榜首。
- 2007年,《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排行榜,以70億美元位列第104位。
- 2008年,《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排行榜,以90億美元淨資産位列全球第97名。
- 2008年,中國汶川地震的時候,郭鶴年先生捐了1.3億元。
- 2009年,《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排行榜,以70億美元淨資産位列全球第62名。
- 2010年,《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排行榜,以145億美元淨資産位列全球第33名。
- 2011年,《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排行榜,以125億美元淨資産位列全球第61名。
- 2011年,通過嘉裏集團郭氏基金會資助北京大學師生從事農村扶貧事業的調研。
- 2011年,成爲“馬來西亞首富”,華人富豪榜第四位。
- 2012年,《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排行榜,以150億美元淨資産位列全球第41名。
- 2012年,獲得當年“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終身成就獎”,時年89歲。
- 2012年,再次捐資資助北京大學餐飲中心的建設。
- 2013年,爲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捐了近2億元。
- 2013年,《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排行榜,以125億美元的淨資産位列全球第76名,蟬聯“馬來西亞首富”。
- 2015年,他設立“嘉裏集團郭氏基金樹人獎教金”。
- 2017年,宣布通過鄭格如基金會向北京大學捐資1.1億元,支持北京大學餐飲中心的建設。
- 2017年,《郭鶴年回憶錄 Robert Kuok, A Memoir》在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上架,內容實話實說,震撼感十足,披露了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商業帝國,也爆料了與政界一些不爲人知的互動過程。
- 2017年,《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排行榜上郭鶴年先生已經連續12次成爲了馬來西亞的首富,而且資産差不多是第二名的兩倍。在整個華人世界,真正說得上可以跟李嘉誠相提並論的富豪,可能也只有郭鶴年了。
- 2018年,《福布斯》發布最新的“全球億萬富豪榜”,郭鶴年先生以148億美元(約577億令吉),連續13年蟬聯大馬首富,而全球排名則名列第96。
【商道名言】
——“父親是一位商人,諸如商業道德、誠實、一言九鼎等,是他經常提到的詞彙,這些都對我們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郭鶴年先生看來,自己和家族取得的巨大成功,是父親郭欽鑒早年身體力行的結果。郭鶴年先生是馬來西亞最傑出的企業家。他的名字不僅家喻戶曉,而且已成爲財富和成功的代名詞。1990年,印尼《經濟彙訊》雙周刊評出東南亞25名富豪,郭鶴年榜上有名,並以15億美元資産居大馬的首富。70多年基業的興旺,旗下控制了馬來西亞80%的原糖市場、全球20%的糖市場,手握亞洲最大酒店集團——香格裏拉集團。郭鶴年先生因此享有“亞洲糖王”和“酒店大王”之稱。如今郭鶴年先生家族的業務已經涵蓋糖業、糧食、工業、種植、航運、礦産、房地産、國際貿易、酒店、保險、證券、文化娛樂和電視廣播等領域等衆多領域。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商業帝國。2012年12月12日,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獲獎名單公布,嘉裏集團董事長郭鶴年先生獲得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終身成就獎。2018年《福布斯》發布最新的“全球億萬富豪榜”,郭鶴年先生以148億美元(約577億令吉),連續13年蟬聯大馬首富,而全球排名則名列第96。只是由于過于低調,在許多人眼裏,郭鶴年先生更像一位隱者。作爲一位商界老者,郭鶴年先生博大的心懷裏,始終承載著厚重的社會責任,他的精明睿智、博愛慈善,已經沉澱爲一種財富智慧和道德文化,滋養著這個社會的肌體,引領著我們奮進與思考。這些年,他的身份隨著事業履痕而不停地變換,他把自己的全部情感,都融入到了所投資的那一片片土地,他人在哪裏,哪裏就是他的心靈居所。他不僅是物質上的富豪,更是一座精神豐碑,深刻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裏。
——“在商場上90%靠自己的勤奮和智慧,要不斷收集訊息,並且要有膽量,一旦看清楚之後,要跑得快,因爲別人也能看得清楚。如果每次膽量都太小,永遠是窮人。”
郭鶴年先生是偉大的冒險家。看准的事情,他義無反顧,甚至孤注一擲。他說,生意人要有膽量,敢于冒險。“一個生意你看好了,即使有風險,也要大膽去幹,除非有更好的機會去把握。但事實上,每一種生意都有危險,如果你總是有危險就走開,就會什麽都不敢做,不能做。永遠是窮人。”
當時馬來西亞沒有一家煉糖廠,通過本地市場調查和到國外考察,郭鶴年發現了這塊巨大的商業蛋糕。想到就做,這是郭鶴年的性格。他配合馬來亞聯邦土地發展局在靠近槟榔嶼的北海,創立了馬來西亞第一所煉糖廠——馬來西亞制糖公司。時值20世紀50年代末,郭鶴年孤注一擲,將郭氏家族全部資金投入到煉糖業。到上世紀70年代初,郭氏企業成功控制了新加坡和馬來西亞80%的糖業市場,並通過與印尼首富林紹良合作,將業務擴展到印尼。鼎盛時期,郭氏企業控制了國際市場上每年食糖貿易總量的1/10。1976年,郭鶴年發動了一場倒置收購行動,將玻璃市種植變爲郭氏的商業艦隊,馬來西亞糖廠成爲玻璃市種植的子公司。糖業上取得的巨大成功,爲郭氏企業積澱了厚重的商業底氣。一位長期從事郭鶴年商道研究的華裔學者在一篇文章中分析說,郭鶴年是個運籌帷幄的商人,他看似不精于侃談,這恰恰是他商道裏的大成之道。他遇事果敢,深謀遠慮,說得少、做得多,是個執行力很強的企業家。
正如這位學者所言,在接下來的幾年時間裏,具有超強執行力的郭鶴年利用在糖業上積累的資本,以“水銀瀉地,無孔不入”之勢多元化發展,分散投資種植業、銀行業、地産業、航運業、保險業、酒店業等領域。從白糖、酒店、房地産、船務、礦産、保險、銀行、傳媒到糧油,日積月累,厚積薄發,郭鶴年不但建立起龐大的商業王國,更讓這個王國持續向上。“在商界,他從不張狂,看似沉默不語,卻往往在整個布局完成後讓人恍然大悟,當別人舉手稱道時,市場先機已逝。”他當年在新山生活和創業的事業夥伴及至後輩企業家,都一致這麽認爲。在他們看來,郭鶴年是個無法超越的人。這種無法超越不單單是物質財富的多少,還包括了一個企業家精神層面的富有。
——“我的心分成兩瓣,一瓣是愛我生長的國家馬來西亞,一瓣是愛我父母生長的家鄉中國。”
對中國大陸,郭鶴年先生更是貢獻卓著。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後,郭鶴年先生積極與中國開展經貿合作,成爲第一位投資中國大陸的馬來西亞企業家。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他開始了“香格裏拉”在中國的全面布局。爾後,他又耗資5億美元在北京建造了國家貿易中心。八十年代末,他又將數以十億計巨資投向植物油加工、房地産開發等項目和産業。至今,他在中國的私人投資總額已達50億美元,項目遍布大江南北。郭鶴年先生對中國的貢獻,早在27年前就受到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高度贊譽,曾花40分鍾時間專門接見他。那是鄧小平代表中國政府的最後一次正式對外會見。那天,鄧公握著他的手,高興地拍照、交談,盛贊他爲中國改革開放和城市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並說,“你和我一樣,都是引路人的角色”。這次談話,被收入隨後由中國官方出版的《鄧小平文選》中。
郭鶴年先生曾經憶述與鄧小平于1990年長達40分鍾的會面:“我的印象中,他是一位偉大同時也是很謙遜的人,沒有高高在上的姿態;雖然年事已高,卻像年輕人般表現出對結識新朋友的熱情。他肯定了海外華人對新中國的誕生和改革開放的貢獻,殷切期望祖國統一大業的實現,還預見了中國將成爲亞洲最重要和最強大的國家。”他當時還特別引述鄧小平強調祖國的和平統一,“在台灣問題上,只要台灣肯統一,認同同一面國旗,其余什麽都可以給台灣。”此次通過展板,郭鶴年仿佛又勾起了昔日的點點滴滴:“他(鄧小平)說的話很簡單,但很有深意,他是我最尊重的一位老人。”雖然與鄧小平只有一面之緣,郭鶴年對鄧小平卻有著特別深厚的感情。看到鄧小平在1992年南巡時已臉頰深陷,他痛心地說:“他瘦了,變得很厲害”。或許是由此想起90年見面時的鄧小平,他又深情地憶思:“那時他還很精神”。
——“一個人如果能夠擁有良好的溝通技巧,那麽這個世界就會更加靠近他。”
郭鶴年先生始終以商人定義自己,很少參與政治,也不愛抛頭露面參與社會活動,但他又始終是敏銳的政治和時局觀察家,並與政商各界保持著良好的關系。“一個人如果能夠擁有良好的溝通技巧,那麽這個世界就會更加靠近他。”郭鶴年先生說。
郭鶴年先生的溝通技巧來自他良好的語言與文化基礎。郭鶴年先生的父親郭欽鑒1909年落腳馬來西亞,從店員奮鬥成當地有名望的商人,母親則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大家閨秀,這是他得以打下良好語言與文化基礎的關鍵。在學習期間,郭鶴年先生就已與同時代一大批政商精英並肩同行。他在馬來西亞極負盛名的新山英文書院打好了英文的底子,並與馬來西亞第二任首相敦阿都拉薩和第三任首相胡先翁成爲校友;他在馬來西亞最爲著名的華文學校寬柔中學系統地接受了華文教育,之後又進入另一所名校新加坡萊佛士學院深造,與先後擔任過馬來西亞總理的拉紮克與侯賽因·奧恩成了校友,還眼睜睜地看著同窗李光耀如何“想贏得每個爭論”,並且“身上也散發些些許的優越感”。1954年郭鶴年先生還前往倫敦學習和考察,天天流連于倫敦的商品和股票交易所,從中領略到當時最先進的經濟運作思維和手法之奧妙。父母的家教,中華文化的熏陶,對英文和英文世界的娴熟,讓郭鶴年先生一出手就能做世界級的生意。
——“我那時就有個信念,要看大利益,看長遠,只有做得正,才能做得久。那些厲害的對手,現在都不見了。”
郭鶴年先生說自己不是個有本事的商人,很多生意如果換成手段更厲害的,都不會像他這麽做。比如那麽早就到中國投資,從投資回報來說,就不是精明的決定。比如,投資國貿中心時,國內的投資環境很不完善,市場也沒起來。如果他將這筆錢放到海外,回報一定更大。後來在中國做酒店,做食用油,也都是“要像種樹那樣,一棵樹種下去要好多年才能摘果。”在他不斷把海外賺到的錢往中國輸送的時候,在海外賺得盆滿缽滿的人,甚至笑話他,做了看不到頭的生意。
多年後,談及這本賬,郭鶴年先生說,“大算盤我會打,但小算盤,我不打,也打不到那麽精。”打大算盤,不打小算盤,這也是他20多歲時就有的生意經。當時,他做大米、食糖生意。一些同行用惡劣的手段和他競爭。比如,把海水摻到糖裏找保險公司賠償,然後想辦法把糖處理出來,用保險公司的補貼作爲成本,低價和他競爭。眼睜睜看到不少人因此賺大錢,但他甯願慢一點,虧一點,也只用正面來發展。“我那時就有個信念,要看大利益,看長遠,只有做得正,才能做得久。那些厲害的對手,現在都不見了。”他回憶。看長遠,打大算盤,最終讓郭鶴年先生得到大回報。比如在中國的投資,當年讓他落後于賺快錢的人,如今則讓他甩開那些人好幾十條街。
——“得到相當的教育,能讀、能聽、能算;能交朋友,能區分好的朋友和不好的朋友;私生活有規律,精力充沛,早睡、早起,每天要比競爭者多幹幾個小時,而且想得快,做得快。”
郭鶴年先生不喜歡高談闊論,也絕少接受傳媒采訪。是位只有成功,沒有成功學的大商家。要學習他的成功,只能從他公開的只言片語中琢磨體會。曾有一次,他這樣簡短總結自己的成功因素:得到相當的教育,能讀、能聽、能算;能交朋友,能區分好的朋友和不好的朋友;私生活有規律,精力充沛,早睡、早起,每天要比競爭者多幹幾個小時,而且想得快,做得快。
郭鶴年先生不相信一個人能靠機運持續成功,強調成功90%來自勤勞與智慧。他說,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有好機運光臨,但機運也只喜歡有膽識、勤奮和智慧的人。他勉勵年輕人,世界上只要一天有太陽、有氧氣、有人類,就永遠有生意的機會。“但是時代變了,你要跟著時代變,不能到了22世紀還是21世紀的頭腦。”他還曾給年輕人如何創業及獲得成功提了四個建議:第一:無論做什麽事業,都要敢于冒險,不能東想西想,找到好的項目要抓緊,推動力要大;第二,必須有耐心,路程中肯定有困難,要克服掉,他用鄧小平勉勵大家,要打倒了站起來,再打倒了再站起來,做生意一定要這樣;第三,成功以後,賺多錢以後要特別小心。幾十年前講失敗是成功之母,他本人的經驗,成功也是失敗之母;最後他強調,賺到的錢要回歸給社會一部分,越多越好。
——“人生七十古來稀是舊社會的說法,現在,九十歲才是古來稀。人生一定要有挑戰,而且要持續挑戰。”
1992年開始,郭鶴年先生逐漸將事業交給下一代,但也並沒有與奮鬥兩個字漸行漸遠。台灣企業家、全球代工王郭台銘先生曾分享他和郭鶴年先生的趣事。2009年,郭鶴年先生在香港宴請郭台銘先生。“他當時已86歲,健步如飛,腦筋清楚,還帶了個30歲的兒子。”當時才60歲卻已萌生退意的郭台銘先生,被郭鶴年先生的“高齡”與“不老”比得有點慚愧,但轉念一想,他覺得自己也不差:“我心裏算了一下,他86歲,兒子30歲,也就是56歲時生下這個兒子,而我自己60歲生了個女兒,也算旗鼓相當吧。”
但接下來的事情,讓郭台銘先生徹底相形見绌了。席間,郭鶴年先生和郭台銘先生討論起周傑倫的話題,郭台銘先生好奇地說:“你還真沒有代溝,連他都知道。”郭鶴年先生則淡淡地答道:“當然沒有代溝,我還有個19歲的女兒。”
郭台銘先生馬上暗自計算,86減19,也就是郭鶴年先生67歲才生這個女兒。
“我當時立即跟他說,我要拼了!”這場飯局,延後了郭台銘先生的退休計劃,也讓他立志:“他67歲都可以生女兒,我還可以多生幾個。”而且,還把計劃付諸現實:2009年到2014年,郭台銘先生與現任妻子一口氣生下一男兩女。
——“兒孫能如我,何必留多財。倘若不如我,多財也是空。不爲自己求利益,但願大衆共安甯。”
談到郭鶴年先生的獨特,他的朋友們強調的,不是他的成功,而是他的孝心。他幹的是轟轟烈烈的事業,在外從者如雲,但回到家中,永遠唯母親是從。從一件曾經廣受關注的事,可以看出母親在郭鶴年心中的份量。郭鶴年先生的大公子郭孔丞先生,曾和台灣歌星鄧麗君相戀並計劃結婚,但就在許多好友已經收到結婚請柬時,這樁婚姻卻告吹了。其中的原因就是鄧麗君沒能過得了郭鶴年先生母親這一關。當郭孔丞先生爲這樁婚事征求郭鶴年先生的意見時,郭鶴年先生說自己沒有意見,但強調,你要先問問你的祖母的,而祖母和鄧麗君最終未能達成一致。“她不懂生意,也不去學。就是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麽,要做道德的生意,也不要去崇拜物質。”郭鶴年先生說,母親的正直、善良、樸實對他的影響非常大。“她80歲生日,我專門買一輛奔馳車給她,想給她驚喜。很開心地去喊,媽媽你出來看,我給你的生日禮物。結果她出來一看,臉就變了。說,要買車,你買個一般的日本車就可以了,不要這麽浪費。”最後,郭鶴年先生把車還了回去。母親快80歲的一年中秋,曾一筆一劃寫了一幅字,拿到小鋪子刻出來,裝裱後送給郭鶴年先生。從此,回到家中的郭鶴年先生,常常面字思人也自省。那上面寫道:兒孫能如我,何必留多財。倘若不如我,多財也是空。不爲自己求利益,但願大衆共安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