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柯”是一個科學新聞寫作機器人,由中國科學報社聯合北京大學高水平科研團隊研發而成,旨在幫助科學家以中文方式快速獲取全球高水平英文論文發布的最新科研進展。
《細胞—幹細胞》:Volume 25 Issue 3
● 功能性腎髒類器官的建立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Yun Xia、Jia Nee Foo和美國Salk研究所Juan Carlos Izpisua Belmonte合作建立了一個高效且靈活的分化方法,將人多能幹細胞分化爲3D的腎髒類器官。
這些腎髒類器官具有腎單位狀的分段結構,並且有豐富的De novo血管網絡。2019年9月出版的《細胞—幹細胞》發表了這項成果。
研究人員建立了一個多功能的方法,用于生成含有血管的三維(3D)腎髒類器官。
研究者采用動態調節WNT信號傳導來控制近端與遠端腎單位節段的相對比例,産生相關水平的血管內皮生長因子A(VEGFA)以定義駐留的血管網絡。
通過單細胞RNA測序確定了腎單位祖細胞作爲腎血管的潛在來源。這些腎髒類器官在植入後經曆進一步的結構和功能成熟。
使用這個腎髒類器官平台,研究者建立了常染色體隱性多囊腎病(ARPKD)的體外模型,其囊性表型可通過基因校正或藥物治療有效預防。
該研究爲研究人類腎髒發育,模擬疾病發病機制以及進行患者特異性藥物驗證提供了新途徑。
據了解,人類多能幹細胞衍生的腎髒類器官重塑了腎髒發育過程和組織結構,但其含有內在的局限性,例如缺乏血管管系統和功能性,這極大地妨礙了它們的應用。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www.cell.com/cell-stem-cell/fulltext/S1934-5909(19)30273-5
● 衰老過程中BM細胞的擴增機制獲揭示
英國劍橋大學Simón Méndez-Ferrer團隊發現了骨髓造血幹細胞(HSC)生態位的重塑,在早衰或者生理衰老過程中促進骨髓(BM)細胞的擴增機制。該研究于2019年9月發表在《細胞—幹細胞》上。
研究發現BM微環境促進過早衰或者生理衰老人群的骨髓細胞生成。在生理衰老期間,支持造血幹細胞(HSC)的壁龛在骨附近減少但從遠處擴增。
增加的BM中去神經支配的去甲腎上腺素促進β2-腎上腺素能受體(AR)-白細胞介素-6依賴的巨核細胞生成。β3-AR-Nos1活性降低與骨內膜細胞減少,和巨核細胞與窦狀隙的附著有關。
然而,用β3-AR激動劑長期治療早衰小鼠可減少早期骨髓和HSC擴增,並恢複HSC與巨核細胞的近端關聯。
因此,BM龛的正常衰老或者早衰促進骨髓擴增,並且可以通過靶向微環境來改善。
研究人員表示,存在于BM中的HSC雖然在衰老期間累積但在功能上是受損的。然而,HSC-內在和外在衰老機制仍然存在爭議。巨核細胞促進鄰近HSC的靜止。
盡管如此,在病理或者自然衰老過程中,巨核細胞與HSC是否發生相互作用變化尚不清楚。Hutchinson-Gilford早衰綜合征可以概括出生理性衰老的特征,但這些特征是否由幹細胞或生態位細胞改變引起,尚不清楚。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www.cell.com/cell-stem-cell/fulltext/S1934-5909(19)30271-1
● 利用氧化還原能消滅p53突變的細胞
英國威康桑格研究所Philip H. Jones小組在研究中取得進展。他們發現通過操控氧化還原,能夠在正常食管中去除p53突變細胞。這一研究成果2019年9月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幹細胞》上。
研究人員推測,改變對突變細胞群的選擇壓力可能導致它們增多或減少。
研究人員通過測試低劑量電離輻射(LDIR)引起的氧化應激對轉基因小鼠食道中的野生型和p53突變細胞的影響來檢驗該假設。
研究人員發現LDIR導致野生型細胞停止增殖和分化。p53突變細胞對LDIR不敏感,並且在暴露後超越野生型細胞。
值得注意的是,抗氧化劑治療和LDIR的結合能夠逆轉這種作用,從而促進野生型細胞增殖和p53突變體分化,進而減少p53突變群體。
因此,p53突變細胞可以通過調控氧化還原使其從正常食管中減少,這表明外部幹預可用于改變衰老組織的突變情況。
據悉,隨著人類年齡的增長,正常組織(如食管上皮)成爲突變克隆的拼湊物。一些突變在正選擇下,得到超過野生型細胞競爭優勢。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www.cell.com/cell-stem-cell/fulltext/S1934-5909(19)30275-9
● TNF-α協調造血幹細胞和骨髓再生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歐文醫學中心Emmanuelle Passegué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揭示了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協調造血幹細胞(HSC)生存和骨髓再生機制。相關論文于2019年9月發表在《細胞—幹細胞》上。
研究發現TNF-α對HSC和祖細胞的作用不同,促進造血清除和再生。
研究人員表示,在誘導骨髓祖細胞凋亡的同時,TNF-α通過激活強大且特異性的p65-核因子κB(NF-κB)依賴性基因程序來促進HSC存活和骨髓分化。
該程序主要阻止壞死性死亡而不是細胞凋亡,誘導免疫調節功能,並將HSC用于骨髓細胞生産。
這些TNF-α驅動的機制對HSC對炎症應激的應答至關重要,但也在老年和惡性HSC中被劫持。
研究結果揭示了幾種TNF-α介導的HSC獨特的促存活機制,突出了壞死作用在HSC殺傷中的重要作用,並確立了TNF-α是HSC的主要促存活和促再生因子。
據了解,炎症通過受損細胞的清除和幹細胞活化來協調組織再生。HSC在炎症應激下存活,可以殺死其他血細胞,但這種作用背後的機制仍然知之甚少。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www.cell.com/cell-stem-cell/fulltext/S1934-5909(19)30223-1
● 胃峽部幹細胞的特性被發現
韓國慶北科技大學Jong Kyoung Kim以及英國劍橋大學Bon-Kyoung Koo、Benjamin D. Simons團隊合作,發現了成年人胃峽部幹細胞的特性和動力學。相關論文2019年9月發表在《細胞—幹細胞》上。
基于無偏倚的遺傳標記和生物物理模型,研究顯示,腺體被劃分爲兩個獨立的區域,緩慢循環的幹細胞區域維持基部;活躍循環的幹細胞區域,通過“間斷的”中性漂移動力學過程維持坑-峽部-頸部區域。
基于Stmn1和Ki67表達的獨立譜系示蹤證實,快速循環的峽部幹細胞(IsthSCs)維持了坑-峽部-頸部區域。
最後,單細胞RNA測序(RNA-seq)分析用于定義單個循環IsthSC群體的分子特性和譜系關系。這些結果確定了IsthSCs的特性和功能。
據介紹,胃體上皮是胃腸道最厚的部分並且快速更新換代。
目前已有幾種用于峽部和基部區域的胃體幹細胞的標記物,然而,峽部幹細胞(IsthSCs)的特性和不同幹細胞群之間的相互作用仍然存在爭議。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www.cell.com/cell-stem-cell/fulltext/S1934-5909(19)30306-6
● 不同的分子軌迹會聚誘導細胞原始多能性
英國劍橋大學José C.R. Silva研究團隊發現了不同的分子軌迹會聚,誘導細胞原始多能性。相關論文發表在2019年9月出版的《細胞—幹細胞》上。
研究通過轉錄和機制上不同的途徑,獲得原始多能性幹細胞。
從植入外胚層幹細胞(EpiSCs)開始,一種途徑在原始多能性誘導之前進入中胚層狀態,而另一種途徑短暫地模擬早期內部細胞團,並相應地獲得更大的發育潛力。
這些途徑利用不同的信號傳導網絡和轉錄因子,但隨後彙聚于相同的原始終點,在身份轉變的潛在機制中顯示出令人驚訝的靈活性,並表明原始多能性是能被多種因素誘導的狀態。
通過精確表達Oct4作爲一個統一的、主要的和充分的特征,來協調這些途徑差異。
研究表明,這種“轉換因子”的微調調控提供了多維獲取原始多能性的途徑,爲理解細胞身份轉換提供了一個概念框架。
研究人員表示,了解細胞身份轉變是如何發生的,以及相同的起始狀態和結束狀態之間是否存在多條路徑,是被廣泛關注的問題。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www.cell.com/cell-stem-cell/fulltext/S1934-5909(19)30307-8
《細胞》:Volume 178 Issue 6
● H2A.Z蛋白的單氨基酸改變影響疾病
近日,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Joanna Wysocka及其研究團隊揭示了單一氨基酸的改變,是H2A.Z蛋白在人類綜合征中發揮獨特作用的原因。相關論文發表在2019年9月5日出版的《細胞》上。
研究人員發現Floating-Harbor綜合征(FHS)相關的突變導致了SRCAP核定位的喪失,改變了人類體外模型和非洲爪蟾胚胎中的神經嵴基因程序,並導致了顱面缺陷。
這些缺陷由兩種H2A.Z亞型中的一種介導,即H2A.Z.2,其敲低能夠模擬FHS表型,而其過表達則能夠挽救FHS表型。
H2A.Z.2的選擇性拯救由H2A.Z亞型S38/T38之間的三個氨基酸差異之一所賦予。
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H2A.Z.1和H2A.Z.2基因組富集模式在質量上相似,但在數量上不同,H2A.Z.2摻入富含AT的增強子並且其相關基因的表達均對SRCAP截短敏感。
總而言之,這些研究結果闡明了人類綜合症的潛在機制,並揭示了H2A.Z亞型在發育過程中的選擇性功能。
研究人員表示,FHS的發展由SRCAP基因中的雜合截短突變引起;SRCAP是編碼染色質重塑複合物的基因,其介導組蛋白變體H2A.Z的摻入。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19)30890-6
● 替代啓動子的工作機制獲揭示
新加坡基因組研究所Jonathan Göke研究組通過對大量癌症轉錄組分析,發現了替代啓動子的普遍調控機制。該研究于2019年9月5日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細胞》。
研究人員利用來自18,468個癌症和正常樣品的RNA-seq數據進行活性啓動子的推斷,證明替代啓動子是特定背景下轉錄調節的主要調控者。
研究者發現啓動子在組織,不同癌症類型和患者中失調,影響了已知的癌症基因和新的候選基因。
對于具有獨立調節啓動子的基因,研究證明啓動子活性提供了比基因表達更准確的患者存活預測指標。
該研究表明,活躍啓動子的動態變化塑造了癌症轉錄組,爲進一步探索調節機制與癌症轉錄異常的相互作用開辟了新的思路。
據介紹,大多數人類蛋白質編碼基因受多種不同啓動子的調控,這表明啓動子的選擇與其轉錄水平同樣重要。
然而,盡管全基因組轉錄的改變被認爲是癌症的一個決定性特征,但替代啓動子的功能仍然未知。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19)30906-7
● ChAHP複合物在染色質環化中的功能
瑞士弗瑞士裏德裏希·米舍爾生物醫學研究所Marc Bühler、Lucas J.T. Kaaij、Fabio Mohn等研究人員發現,ChAHP複合物在SINE擴增來源的CTCF位點抵消染色質環化。2019年9月5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細胞》發表了這一成果。
研究人員發現ChAHP複合物(由CHD4、ADNP、HP1組成)與CTCF競爭一組共同的結合模體。
在Adnp基因敲除細胞中,在通常由ChAHP結合的位點處形成新的絕緣區域,而近端經典邊界則被削弱。
這些數據揭示了CTCF介導的DNA環化由不同的鋅指蛋白複合物調節。
值得注意的是,ChAHP結合的位置主要位于較少分化的SINE B2轉座元件中。
這表明ChAHP維持進化上保守的空間染色質組織是通過緩沖經過SINE擴增出現的新型CTCF結合位點來實現的。
研究人員表示,CCCTC結合因子(CTCF)和cohesin是三維染色質組織的關鍵參與者。
由CTCF劃分的拓撲相關結構域(TAD)在物種之間非常保守,盡管全基因組CTCF結合在轉座子介導的模體擴增後基本上變得不同。
因此,CTCF共有模體不能很好地預測TAD,並且其他因子必須調節CTCF結合以及隨後的TAD形成。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19)30895-5
合作事宜:[email protected]
投稿事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