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資人眼裏,新加坡曾一度是進入東亞新興經濟體市場的“門戶”,多年前與香港就“亞洲金融中心”的地位爭得難解難分。
新加坡很小,國土面積只有714.3平方公裏,本島面積和北京差不多大,就是這樣一個城邦國家,在世界經濟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2018年新加坡GDP總量爲3282.99億美元 (20518.6875億人民幣),世界排名第36位,而新加坡的人均GDP爲55231.38美元(373485.63人民幣),世界排名第12位。
01
新加坡概況
新加坡位于馬來半島南端、馬六甲海峽出入口,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相鄰,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
2016年新加坡總人口爲560萬,其中華人占75%左右。居住在獅城的外籍人士數目相當多,有約163萬人。新加坡人主要是由近一百多年來從歐亞地區遷移而來的移民及其後裔組成的。其移民社會的特性加上殖民統治的曆史和地理位置的影響,使得新加坡呈現出多元文化的社會特色。目前總人口561萬(2017年6月),公民和永久居民396萬。
新加坡公民主要以4大族群來區分:華人占了人口的74.2%,還有馬來族(13.3%)、印度裔(9.1%)和歐亞裔/混血(3.4%)等公民。大多數新加坡華人的祖先源自于中國南方,尤其是福建,廣東和海南省,其中4成是閩南人,其次爲潮汕人、廣府人、莆仙人(莆田人)、海南人、福州人、客家人,還有峇峇、娘惹等。新加坡人口密度7,697/平方公裏,人類發展指數爲0.901。
新加坡是全球領先的金融中心之一,也是衆多跨國公司的所在地,社會治安狀況總體良好,是世界上犯罪率最低的國家之一。新加坡立足東盟,致力維護東盟團結與合作、推動東盟在地區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面向亞洲,注重發展與亞洲國家特別是中、日、韓、新加坡等重要國家的合作關系;奉行“大國平衡”,主張在亞太建立美、中、日、印戰略平衡格局;突出經濟外交,積極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
新加坡自然資源匮乏,主要工業原料和生活必需品依賴進口。新加坡屬外貿驅動型經濟,高度依賴美國、日本、歐洲和周邊市場。
三大産業中,服務業是新加坡經濟增長的龍頭産業;農業方面,由于新加坡屬城市經濟國家,因此其農産品不能自給;工業方面,制造業和建築業是新加坡經濟發展的兩大支柱;服務業方面,零售與批發貿易、飯店旅遊、交通與電訊、金融服務和商業服務等均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産業。
建成區對比圖(紫色爲城鎮建成區)
另外,新加坡的旅遊業占GDP的比重超過3%,旅遊業是新加坡外彙主要來源之一。遊客主要來自東盟國家、中國、澳洲、印度和日本等地。據新加坡旅遊局統計,新加坡在2014年接待的外國旅客總數五年來首次下降至1510萬人次,比前年少了3%。旅遊收益則同前年同期一樣,保持在235億新元。
02
新加坡經濟發展
新加坡的經濟增速放緩。由于新加坡外向型經濟易受到外部需求形勢放緩以及大宗商品價格降低等因素的影響,其制造業和服務業活動放緩,盡管失業率仍保持低位,但已出現通貨緊縮,經濟增速近年來也有所放緩。2018年新加坡全年經濟同比實際增速爲3.3%,略低于年初的預期目標,也低于2017年3.6%的實際增速。其中,第三和第四季度的同比增速均爲2.2%,第二季度的同比實際增長爲3.9%,第一季最高爲4.4%。
金融環境方面,由于新加坡是全球最開放經濟體之一,其貨幣政策管理是以管理新元彙率來控制通貨膨脹,目標是讓中長期通貨膨脹率保持穩定,而不是通過調控利率來控制通脹,因此新加坡各項利率一直保持穩定。2018年10月,金管局小幅上調坡元名義有效彙率(NEER)區間的斜率,但維持彙率政策區間的寬度與中點不變。金管局極可能在2019年4月進一步收緊政策。
新加坡屬外貿驅動型經濟,以電子、石油化工、金融、航運、服務業爲主,高度依賴美、日、歐和周邊市場,外貿總額是GDP的四倍。經濟長期高速增長,1960~1984年間GDP年均增長9%。1997年受到亞洲金融危機沖擊,但並不嚴重。
2001年受全球經濟放緩影響,經濟出現2%的負增長,陷入獨立之後最嚴重衰退。爲刺激經濟發展,政府提出“打造新的新加坡”,努力向知識經濟轉型,並成立經濟重組委員會,全面檢討經濟發展政策,積極與世界主要經濟體商簽自由貿易協定。根據2018年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排名報告,新加坡是全球第四大國際金融中心。
2017年標普、穆迪和惠譽三大評級公司對新加坡的長期主權評級分別爲“AAA”、“Aaa”和“AAA”,評級展望均爲“穩定”。世界銀行發布《2019年全球營商環境報告》中,新加坡在190個國家及地區的排名中保持著第2位的排名。世界經濟論壇發布《2018年全球競爭力報告》中,新加坡以83.5分在整體排名榮居次席。身爲全球貿易中心,開放性是新加坡的標志性特色,也是其經濟成功的主要推動力之一。憑借世界一流的交通基礎設施和連通性,新加坡在基礎設施支柱方面同樣處于領先地位,得分高達95.7分。
03
與我國的貿易往來
自2007年起,中國爲新加坡對外投資第一大目的國。2013年以來,新加坡成爲中國第一大外資來源國、第三大外派勞務市場,2015年成爲中國第二大對外直接投資目的國。同時,新加坡在中國全球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夥伴中,均排名第10名左右,其中中新貨物貿易額已超過中國與英國、俄羅斯、印度、巴西等國的雙邊貿易額。
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了衆多中資企業到新加坡投資,新加坡已成爲中資企業“走出去”的首選目的地之一,也成爲中資企業國際化的一個重要平台。目前中資企業在新加坡投資行業主要包括制造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采礦業、批發和零售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産供應業、金融業、建築業、農/林/牧/漁業、房地産業以及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
自1990年中新建交以來,兩國長期保持著密切的貿易關系。據新加坡國際企業發展局統計,2018年1-9月,中國與新加坡雙邊貨物進出口額爲742.2億美元,增長2.8%。其中,新加坡對中國出口372.9億美元,下降5.7%,占其出口總額的12.1%,下降2.3個百分點;新加坡自中國進口369.3億美元,增長13.2%,占其進口總額的13.6%,下降0.1個百分點。新加坡貿易順差3.6億美元,下降94.8%。
機電産品一直是新加坡對中國出口的主力産品,1-9月出口額爲158.9億美元,下降15.5%,占新加坡對中國出口總額的42.6%。化工産品、塑料橡膠和礦産品是新加坡對中國出口的第二至第四大類商品,1-9月出口54.8億美元、45.0億美元和34.7億美元,占新加坡對中國出口總額的14.7%、12.1%和9.3%,增減幅爲38.2%、15.0%和-21.4%。
機電産品是新加坡自中國進口的首位商品,1-9月進口228.2億美元,占新加坡自中國進口總額的61.8%,增長10.1%。機電産品中,電機和電氣産品進口151.8億美元,增長12.0%;機械設備進口76.4億美元,增長6.6%。礦産品和賤金屬及制品是新加坡自中國進口的第二和第三大類商品,1-9月進口53.0億美元和19.0億美元,占新加坡自中國進口總額的14.4%和5.1%,增長56.4%和16.0%。除上述産品外,化工産品、光學鍾表醫療設備和紡織品及原料等也是新加坡自中國進口的主要大類商品,1-9月合計占新加坡自中國進口總額的8.1%。中國是新加坡機電産品、賤金屬及制品、紡織品及原料和家具玩具的首位進口來源地,占其市場份額的20.1%、23.0%、26.5%和35.0%,中國産品競爭者主要來自中國台灣省、馬來西亞和日本等。
04
獨角獸之家
新加坡主要是企業融資地和總部所在。爲了更加集約有效利用稀缺的國土資源,並通過海外投資租賃飛地的方式帶動經濟增長,新加坡設立了商業園和特殊工業園、自由貿易區以及海外工業區等特殊經濟區域,以促進商業貿易發展和産業集群形成。
從 Grab、Lazada、Razer 到 Sea 和 Trax,新加坡見證了五家獨角獸企業的誕生。當前,這五家獨角獸價值總額爲 120 億美元(約 825 億人民幣),它們將總部設在了新加坡,從而獲得了初創公司所需要的優質人才、資金和人脈。
新加坡初創公司的光景爲這些公司提供了足夠的支持,這也是 LPixel 這樣的年輕公司所期望和寄托的。Shimahara 表示,“對 LPixel 和衆多新興的初創公司來說,新加坡是我們不可多得的創業聖地,在這裏,我們可以大膽地展現新價值,提供新方法。”
據《聯合早報》報道,普華永道面向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21個經濟體1189個企業領導人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31%的受訪者認爲新加坡具備獨角獸企業茁壯發展條件,僅次于中國和美國。宏觀經濟的穩定性、高素質的人力資本等因素是受訪者選擇新加坡的主要因素。獨角獸原是美國風投界的術語,用來描述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初創公司,這些企業最初是以軟件爲主,如今逐漸包括其他領域。
未來,中資企業應持續重點關注以下行業:生物制藥、物流倉儲、電子工業、石化工業、精密工程業、旅遊業、資訊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宇航業等。
結語
除了高新技術,新加坡還有很明顯的區位優勢,中國企業完全可以利用新加坡地處東南亞、位于馬六甲海峽咽喉位置的區位優勢,拓展東南亞五億人口的市場。
新加坡有良好的基礎設施,教育程度高、勞動力素質也高,政府公開透明、有效率。這是一個有著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國家,也是一個文化寬容度相當高的國家,不同宗教、不同民族的人可以同處一室工作,生活在同一棟組屋,可以一起當兵,從小形成了對文化的包容性。這恰恰成爲了新加坡雖然地方很小,但在國際社會中扮演一個相對來說比較重要角色的原因。“對實體企業來說,可以在新加坡設立公司,以新加坡爲分銷中心進軍東南亞市場,”此外,新加坡也是全球的金融中心之一,對金融公司來說,新加坡商機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