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能源內容,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編者按
“十三五”是石油行業深具裏程碑意義的時段,油氣體制改革政策逐一落地,行業越來越開放,無論是曾經“壁壘森嚴”的上遊勘探開發,還是視爲改革最難啃的“骨頭”——油氣管網的獨立運營,都已取得“破冰”式進展。
與此同時,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和國際油價暴跌雙重因素疊加給石油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成爲石油行業未來必須完成的重要課題。
01 煉化多元化競爭格局形成
近年來,大型煉化一體化項目集中規劃、建設、投産,煉化行業逐步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轉型升級箭在弦上。
2020年,浙江石化煉化一體化項目、盛虹煉化一體化項目、中石油廣東石化煉化一體化項目、中科合資廣東煉化一體化項目、福建古雷煉化一體化項目等千萬噸級煉化項目均有進展。中國煉化版圖也由以中石化和中石油爲主轉變爲與其他國企和地方煉廠“三分天下”的局面。
在此期間,民營大型煉化一體化項目優勢漸顯,盛虹煉化一體化項目415億元銀團貸款獲批,恒力石化、榮盛石化中期業績報捷。民企作爲新生力量登上中國煉油産業舞台,大有後來者居上的勢頭。
值得注意的是,作爲地方煉化代表的山東地煉在競爭對手不斷崛起倒逼下,奮起直追,發展“龍頭項目”與淘汰落後産能並重,努力走出供給結構失衡、落後産能過剩的困局。隨著裕龍島煉化一體化項目開工建設,“一超多強”的産業格局逐步顯現。
縱觀全國,2020年三季度以來,隨著國內疫情好轉,逐步複工複産,各大石化項目建設陸續推進。煉化行業正在進入一個“現代化、低成本、高效低碳”的整合時代。
然而,在煉化行業有序向一體化大發展的當下,低油價、新冠肺炎疫情和複雜多變的經濟形勢使得行業承壓頗重。同時,産業也面臨産能過剩加劇、利潤被嚴重擠壓、老舊煉廠技術落後等問題的挑戰。而隨著民企的崛起和外資的進入,國內已進入新一輪較快增長通道。煉油能力過剩開始向煉化行業下遊擴展,極有可能造成大宗低端石化品産能過剩,化工産品過剩隱憂也需重視。
以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能等爲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是未來煉油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不斷加強科技創新成爲業界共識。
同時,應發展特色産業,不同區域要根據當地資源特點打造優勢産業,避免同質化紮堆。從原料采購、産品生産、産品銷售、原料和産品的運輸及倉儲、技術、管理等方面互通有無,互爲上下遊,協同發展。燃料型煉廠向化工型煉廠進行適度的轉變是未來重要的發展方向。
未來3-5年是煉化行業重新洗牌的關鍵期。長三角、珠三角、遼東灣將向世界級煉化基地邁進。我國煉化行業將朝著一體化、規模化、集群化的方向發展,行業整體集中度和競爭力將大幅提高。
02 民企“圓夢”成品油出口
年初,浙江石化跻身此前只有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及中化集團的石油巨頭之列,成爲首個獲得成品油出口配額的民企。年底,隨著16.3萬噸成品油從舟山港油品碼頭運往新加坡,浙江石化成品油出口之旅啓動,標志著民企成品油出口成爲現實。
爲何浙江石化獲得成品油出口配額備受關注?
一方面,在當前我國成品油市場供應過剩、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成品油出口閘口放開,爲民企提供了更爲公平的競爭環境,在緩解煉油産能過剩壓力的同時,充分調動了市場積極性。
隨著國內成品油供大于求形勢愈發嚴重,成品油市場迫切需要加大出口。2019年,我國煉油能力9.05億噸/年,同比增長2.61%,産能日趨過剩。在産能不斷提高的同時,國內成品油産量也在不斷增加。但由于“十三五”期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和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成品油需求增速並不理想,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出口,成品油出口配額放開成爲緩解國內供過于求的有效手段之一。
另一方面,這是國家不斷擴大開放的重要舉措,意味著成品油出口主體向多元化發展,形成並保持成品油貿易領域適度競爭格局。
其實,早在2015年,東明石化、利津石化等多家地煉企業就曾獲得成品油出口權。但由于出口配額利用率偏低,民營煉廠出口資質昙花一現,一年後即被收回。
行業高質量發展需要開拓更大的市場空間,擴大成品油出口渠道有助于提高國內煉油企業的産能利用率,也有利于改善和提升石化企業經營效益。今後與浙石化實力相當的恒力石化、盛虹集團、山東地煉等更多民營企業也將有機會參與成品油出口。
讓具備條件的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形成並保持成品油貿易領域適度競爭格局,是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方式和政策公平的重要體現,能有效促進國內能源企業提質增效,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
展望未來,隨著經濟不斷複蘇,在國內需求有增量預期的情況下,成品油出口將進一步向有資質、具備競爭力、易監管的民企有序放開。
03 油價暴跌引發連鎖反應
國際油價堪稱石油行業的“晴雨表”,其波動牽動著市場神經,帶來的連鎖反應更是不容小觑。
2014年國際油價下跌的影響至今還未徹底散去,在“十三五”的最後一年,石油市場再次見證了一場原油價格的“史詩級”暴跌,跌幅創1991年海灣戰爭以來之最。
2020年初,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歐佩克+”于3月6日進行的新一輪減産談判意外破裂,先是俄羅斯拒絕承擔50萬桶/日的減産份額,此後沙特發動“價格戰”,大幅降低銷往歐美等國外市場的原油價格,以搶奪市場份額。
3月9日,國際油價應聲暴跌30%至30美元/桶附近,整個市場因此籠罩著悲觀情緒。當天,港股中國海油股價下跌17.23%,中國石油股價下跌9.63%,中國石化股價下跌2.8%。此後國際油價繼續走低,一路降至20美元/桶以下,4月20日,WTI油價甚至出現了負值,降至-37.63美元/桶,堪稱石油工業史上最大的“黑天鵝”事件。
作爲石油進口大國,從整體來看,國際油價下跌也是一種利好,不過由于國內石油消費需求大幅削減,原油進口能力打了折扣。但對于以“三桶油”爲代表的石油企業而言,由于上遊生産成本相對較高,低油價顯然不是個好消息,2020年上半年,“三桶油”營收出現大幅下滑,大量油服企業也面臨“無米之炊”的殘酷局面。
事實上,自2014年那一輪油價下跌以後,各國都在降低原油開采成本上下足了功夫,我國各大油田也開始精打細算、降本增效。盡管如此,隨著能源轉型的不斷推進,化石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地位不斷下降,供大于求的局面難以改變,油價長期低位運行或成常態。
在超低油價倒逼下,石油公司紛紛發揮一體化優勢,大力降本減支,努力培育新的增長點,積極應對低油價帶來的困難與挑戰。比如,上半年中海油的桶油主要成本進一步下降11.3%,桶油操作成本降至6.50美元,創十年來新低。此次油價暴跌再次爲國內油企敲響警鍾,適應低油價、探尋轉型升級已成企業必修課。
04 “三桶油”齊謀轉型
應當說“十三五”時期是石油行業最具裏程碑意義的重要節點,油氣體制改革各項政策逐一落地,遍及上中下遊,産業格局發生新變化。
而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和國際油價暴跌雙重因素疊加更是給石油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對于“三桶油”來說,先天資源優勢越來越弱。轉型——成爲“三桶油”的“不二選擇”,都在根據自身特色探索新的增長點,尋找新的發展路徑。
作爲國民經濟增長的“壓艙石 ”“穩定器”,增儲上産,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供應是“三桶油”的首要任務。近年來,“三桶油”積極貫徹落實大力提升國內勘探開發力度的重要指示精神,組織實施七年增儲上産計劃,油氣保障能力不斷增強,並取得了不俗業績:長慶油田突破年産6000萬噸油氣當量、 塔裏木油田建成年産3000萬噸大油氣田、西南油氣田建成年産300億方大氣區、海上油氣年産量超過6500萬噸、頁岩氣探明儲量超過2萬億方、天然氣産供儲銷體系形成……
但也面臨著老油田資源品位低下、采收率挖潛空間越來越小等難題,而民營企業在煉化領域、下遊市場的不斷崛起,也給“三桶油”帶來新的挑戰 。
以上遊勘探開發爲主的中國石油開始謀求轉型,提出堅持穩油增氣、結構調整、量效兼顧、統籌優化、優質高效、深化改革等方向,並進軍氫能、光伏等新領域。中國石化的轉型路徑最爲明確,在氫能發展方面已走在前列,2019年氫氣産量超過300萬噸,占全國氫氣産量的14%左右,同時涉足風電産業,投資布局光伏發電、新材料等領域。最具國際化特色的中國海油,也重返海上風電産業,瞄准新能源産業。
2021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意義的一年——“十四五”開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開啓。從國際環境看,世界經濟低迷、全球市場萎縮;從國家大局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新格局已成大勢;從行業看,能源産業變革加速,油氣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從企業來看,業務結構不合理、運營效率偏弱、 盈利能力偏低、 一些“卡脖子”技術還未突破等矛盾尚待解決。
如何在越來越開放的市場和越來越具挑戰的市場環境下,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發展,都需要“三桶油”給出答案。
(文丨本報記者 渠沛然 李玲 吳莉)
End
編輯丨李慧穎
封面圖制作丨劉澄諺
我知道你 在看 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