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記者 白雲怡 張卉】“美國-東盟峰會召開,拜登外交政策再次聚焦中國”,據《紐約時報》12日報道,美國總統拜登12日在白宮招待東南亞國家領導人,試圖傳遞“團結東盟”的訊號。作爲美國與東盟間系列協議的一部分,白宮在周四晚間宣布將向東盟投資1.5億美元,用于加強東南亞清潔能源建設、海上安全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等工作。多名東南亞問題專家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美國對東盟投資的結構顯示出,華盛頓利用東南亞牽制中國在南海影響力的意圖明顯,且並未真正尊重東盟國家的需求與利益。在俄烏沖突造成巨大地緣政治動蕩的背景下,華盛頓仍決意舉行此次峰會,顯示出其把對抗中國作爲外交政策焦點的想法並未改變。
據《南華早報》等媒體13日報道,在華盛頓向東盟承諾的這1.5億美元撥款中,最大的一筆資金——6000萬美元將投入與海事相關的項目,包括增派海岸警衛隊人員和器材,協助夥伴國提高海事防衛能力。
中國南海研究院副研究員陳相秒13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東盟諸國中只有菲律賓、越南對海上執法合作有一定需求,而對于包括新加坡、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等大多數域內國家來說,在這方面都沒有太多需求,在采購上亦不依賴美國。“這項合作看起來更像是美國硬塞給東盟的。”陳相秒認爲,美國以海上安全名義向東盟投資,意在利用東南亞牽制中國在南海的行動,並以此爲由更頻繁地向南海派船派人。但在後期實際合作中,到底有哪些東南亞國家會真的接受並展開合作仍有待觀察。
除海上合作外,美國的投資中還有4000萬美元用于東南亞的清潔能源項目。在抗疫方面,美國政府計劃花費1500萬美元擴大東南亞的健康監測項目,以更好監測新冠肺炎和其他通過空氣傳播的疾病。此外,另有600萬美元將用于支持數字創新、加強數字經濟規則制定及制定人工智能的全球標准。不過,據《海峽時報》援引東南亞觀察人士的話稱,與中國向該地區投入的數十億美元相比,美國此次承諾的金額並不多,盡管白宮表示,這筆資金預計將調動更多私人領域的融資。
在12日的會晤後,新加坡總理新聞秘書發布聲明稱,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對美國有興趣在教育、經濟、環境等領域擴大同東盟合作表示歡迎。另據《馬來西亞郵報》報道,馬來西亞國際貿易和工業部部長阿茲明在峰會期間與印尼貿易部長魯特菲會晤後表示,對于美國倡導的“印太經濟框架”,二人有相似的立場,即該倡議應當有包容性,尤其是必須維護東盟的中心地位。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研究員李開盛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稱,根據美國“印太經濟框架”的設想,美國對東盟的投資將更多打“標准牌”,即強調基礎設施質量、勞工、環境標准等,或集中于氣候變化和數字經濟等部分領域。總體來看,美國是基于自身優勢“出牌”,但問題是這些“牌”未必滿足東南亞國家的真正需求。“比如在供應鏈領域,美國掌握科技優勢,在市場、投資方面也有一定發言權。但對東盟來說,更大的市場還是中國。他們不願構築一個完全脫離中國的供應鏈。”
據《紐約時報》報道,13日,這些亞洲國家領導人將在上午與美國副總統哈裏斯和國務卿布林肯舉行會晤,並于當天晚些時候在白宮與拜登再次舉行會談。報道援引一名美國政府官員的話稱,領導人們將討論貿易機會和南海等議題。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峰會召開後不久,拜登計劃于5月20日至24日訪問日本和韓國,此行的主要焦點被外界認爲也將是中國。
李開盛表示,美國雖然宣稱要建設開放的印太地區,但一舉一動都表明其真實目的就是對付中國。但東盟的擔憂一是不願成爲大國競爭的戰場,二是美國是否足夠尊重東盟的利益,“在這一背景下,東盟到底願意在多大程度上配合美國的戰略,需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