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石油觀察主辦的“中國能源周——2019行業影響力年會”在京召開,會議的主題爲變局下的中國定力。來自能源行業的多位專家各抒己見,暢談對能源行業發展方向的認識。其中,來自天然氣領域的4位專家積極討論當前熱點話題,探討天然氣面臨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的挑戰與機遇。
對話嘉賓
楊雷 國際能源署署長高級顧問
賈穎 美國切尼爾能源共享服務有限公司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
黃妙茹 伍德麥肯茲亞太區天然氣及液化天然氣高級經理
葉憶叔 保利協鑫新加坡石油天然氣貿易公司總經理
●是“煤改氣”政策還是宏觀經濟對天然氣需求增長的推動力更大?
楊雷:從長遠來看,環境作爲能源的約束條件,對所有的産業都會造成很大的壓力。有些地方限煤了,環境容量也是很大的影響因素。天然氣需求增長還是跟經濟的發展,尤其是能源清潔發展的趨勢關系更大一些。局部地區的“煤改氣”政策會有作用,但是沒有想象中那麽大。
黃妙茹:從短時期看這個問題,可能還得細分看每一個行業具體的承受力是怎樣的。比如說有一些高附加值行業天然氣的成本可能只占總成本的10%~20%,更多是結構性的增長。有些行業如果能源利用方式改成天然氣之後,天然氣成本占到總成本50%以上的話,需求的釋放在這個階段是需要用“煤改氣”的政策去驅動。前兩年的政策是把潛在的需求提前釋放了。長遠來看,如果基于環境的外部效應評價,天然氣的定位還是清潔能源。如果以後有外部汙染的指標或者外部環境影響成本,這部分成本是遲早會被釋放的。
葉憶叔:首先,需求取決于很多因素,政策是最大的驅動因素。第二,需求與氣溫有關系。如果冬季是暖冬的話,價格和需求就提升不上來。還有一個是替代能源的價格互動,如果替代能源的價格下降,天然氣的價格也會下降,會引發需求的變化。如果氣價相對低,有競爭力的話,一些工業用戶和發電企業就會被吸引過來。有時經濟形勢取決于天然氣行業下遊的産品需求,比如說玻璃、鋼鐵、化工等行業行情好,就會有用氣的驅動性。需求增長總體上是由多方面因素決定的。
●當前的天然氣行業處于改革的過程中,如何能形成中國的天然氣價格,還有哪些方面需要發力?
楊雷:現在還有很多的措施需要完善。就像成立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交易平台後來幾乎變成了“拍賣平台”,無法體現公平主體的概念。如今很現實的問題就是市場設計,如何把市場設計的有競爭性。歐洲經過摸索建立了虛擬交易中心。中國能不能這麽做呢?在全國範圍是不能這麽做的,因爲範圍太大了。中國可以嘗試建設一些區域的虛擬交易中心,比如在廣東建立虛擬交易中心。要想産生交易必須有流動性,這是“點對點”的問題,而“多對多”就很難實現。如果把廣東整個省作爲一個交易市場,往廣東銷售的天然氣就在平台交易的話,規模一下就達到兩三百億立方米,這樣天然氣完全可以形成一個標准産品,“多對多”的交易就有了。其實對廣東來說,必須把銷售公司和管網公司剝離,真正成爲一個獨立的承運商,這其中可能喪失掉原有的既得利益,但這樣有利于吸引更多的資源,把天然氣價格降下去。成立了國家管網公司,更多的配套政策需要推進,也需要有更多地區有“先行先試”的勇氣。
目前國家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監管方面的能力建設,還要提高對天然氣行業的理解能力,有了足夠深入的認識才能有效推動改革。
賈穎:JKM指數存在10年了,在指數流動性增加不少的情況下,一年的合約以JKM指數來計算都很困難。我感覺以JKM指數來簽約,10年以內都不太可能實現。天然氣市場剛開放,管道資産剝離剛剛開始,我國還有許多事情要做,碼頭不開放就無法形成公平透明的指數。我們投資建一個項目,投資人要看風險有多大,回報是多大。如果我們的項目按中國的指數作爲基准可不可以,比如很多人問我使用門站價不行嗎?門站價是政府定的,不是從市場中出來的,我們需要的是市場的“結晶”。
黃妙茹:要形成一個中國的、讓國際賣家公認的指數,這需要非常長的時間。如果參考歐洲跟美國,他們花了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建立自己的價格指數。成立國家管網公司是一個契機,能夠把價格信息還有管道運行的信息放在一個信息對等的平台上面,使價格傳導首先順暢起來。另外,氣源供應需要上遊環節的開放,以及LNG進口方面有更多參與者進行選擇,這是一個系統工程,也需要很多時間以及政策制定方面的探討跟推動。(中電傳媒記者 王若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