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狀態,也給學前教育帶來了危機和考驗。日前,世界學前教育組織(OMEP)亞太區域研討會圍繞“幸福兒童、美好亞太”的主題,對當下學前教育發展中的熱點問題展開了討論。其中,多次涉及“新冠疫情下的學前教育發展”這一焦點問題。
疫情之下學前教育面臨挑戰
世界學前教育組織(OMEP)主席Mercedes Mayol Lassall在報告中指出,疫情凸顯出了各國學前教育結構性的不平等、不公正和公共政策的弱點。南京師範大學教授虞永平認爲,幼兒保育和學習出現了嚴重危機,整體的教育環境發生了改變。新冠肺炎疫情使兒童被迫改變了學習方式,也間接影響到兒童的日常生活,如飲食、作息、運動等,隨之而來的是兒童閱讀能力提高率下降、肥胖率上升、視力下降、情緒情感與社會化發展受阻等問題。
在這一特殊時期,學前教育對象的特殊性引發了學前教育工作者對線上教育的必要性與實施方式的思考。同時,他們也在思考如何解決鄉村學前教育群體及處境不利兒童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因此,學前教育工作者如何克服重重困難,從而化解危機,尋找疫情之下學前教育發展的方法和路徑顯得至關重要。
中國:直面困難,化危爲機
在疫情的嚴峻挑戰之下,中國幼教工作者直面困難,將其作爲重新審視學前教育發展問題的契機。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周兢分享了中國社會各界的舉措:政府層面通過財政補貼等政策來支持民辦園;各教育組織如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OMEP中國委員會等提供了各種教育資源和指導;社會各界出版發行了一系列讓幼兒認識病毒、保護健康的圖畫書。此外,中國還制定了停課不停學、學習資源整合等教育支持措施。
虞永平指出,教師作爲兒童的保護者和引導者,在教育引導、安全防護、心理幹預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如設計和開發了相應的教學資源,向家長呈現幼兒遊戲、教育活動等。受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委托,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遊戲與玩具專業委員會承擔了“早安寶貝”(3—6歲)項目。在2020年3月9日至4月29日疫情較爲嚴重的時期內,該項目在線上平台推出156個活動和4節微課,幫助廣大學齡前兒童緩解心理壓力、釋放情緒,指導父母帶領幼兒遊戲、增進親子關系,也給幼教工作者提供了學習機會。
西南大學一項關于新冠疫情以來中國城市幼兒在線學習時間的研究表明,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幼兒的學習環境開始從傳統學習環境向“傳統學習環境與數字化學習環境結合”的新環境轉變,在線學習、遠程學習都爲兒童的學習和保育提供了助力。此外,中國各界對于疫情下鄉村幼兒園的發展和處境不利的兒童也采取了相應措施,比如鄉村幼兒園在疫情時期采取特殊的扁平化管理制度,借助各類數字媒體給予處境不利的兒童支持,保障其受教育質量。
疫情下的中國學前教育更加關注關鍵性問題,理清了包括兒童保育與教育、幼兒園管理、家園共育等多方面的學前教育工作思路,從而實現危中求機,爲世界學前教育在新環境下的發展提供了積極的經驗。
亞太:攜手共進,應對難關
兒童是國家的未來、世界的未來。面對疫情,亞太各國(地區)攜手同行,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應對措施,效果顯著。
在本次會議開辟的國家(地區)專場研討中,亞太地區研討的主題爲“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的亞太地區學前教育”,不同國家(地區)的學者分享了疫情之下本土學前教育的實踐經驗。新加坡積極調整幼兒的學習方式,除了遵循嚴格的安全管理措施的學習支持項目可以繼續面對面進行外,其他大部分課程都必須在線上開展;韓國擴大了在線課堂的規模和基礎設施,將在線學習資源鏈接到公共平台;日本學前教育工作者通過信息技術爲兒童及其家庭提供支持,廣播公司也大量播報學前教育相關內容……由此可見,在線和數字化的方式爲疫情下的學前教育發展和兒童的學習與保育起到了關鍵性的促進作用。
亞太各國(地區)在家園共育、教師保障、兒童心理健康等多方面也采取了相應的實踐措施。澳大利亞很多機構提供家庭套餐式服務、教師心理健康咨詢服務以及福利待遇保障;太平洋島國地區成立了一系列福利機構,爲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指導與支持;新加坡采取限制入園、嚴格管理的措施;泰國通過向教師、父母和看護人教授行爲矯正技巧,積極關注疫情中兒童的心理健康。綜上,亞太各國家(地區)在疫情之下所采取的針對性的方式爲世界學前教育事業提供了實踐模型,爲進一步探尋更好的發展路徑起到了良好的借鑒作用。
在機遇與挑戰並存的環境下,中國及亞太其他國家(地區)必須抓住學前教育發展的實質問題,保障兒童的生存與發展,努力爲世界小公民的成長創設和諧、包容、美好的教育環境。
(作者單位系廣西師範大學)
《中國教育報》2021年12月05日第2版
作者:周英 陳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