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美國仍然是世界軍事革命的“旗手”。美國國防部認爲未來人工智能戰爭不可避免,需要“立即采取行動”加速人工智能戰爭科技和新一代智能化准備的開發工作,並在2050年前將完成美軍整體作戰體系的機器人化。
美軍設想30年後自己的軍隊全是變形金剛、超人和鋼鐵俠及阿凡達,別的國家當然不會用活生生的鮮活生命跟他對拼。所以,美國不僅爲自己,也爲世界特別是它的對手們,指明了未來軍事發展和戰爭演進的方向。
美軍設想的機器人戰士,主要分爲作戰機器人和保障機器人,這是根據現在人類戰士的主要軍事職能劃分的。作戰機器人取代人類戰士執行作戰任務,首要的考慮是節省生命,第二位考慮,是可以降低軍事門檻。
比如,2019年6月19日伊朗擊落一架美軍全球鷹大型無人機。如果這是一架美軍的大型有人飛機,幾乎可以肯定,美國國內輿論將會洶湧,而美軍將會展開報複。但由于“無人”,這一事件最終停留在外交層面。而由于不太容易激發戰爭開關,所以,無人兵器因此也就成爲軍事臨界手段。
第三,由于機器人的“不知疲勞”,可以加大戰鬥強度,這就必將使人類戰士時代的一切戰術,都要進行升級和革新。至于這種革新的具體面貌,則要等到大量機器人進入實戰後才會“應運而生”,在此之前則只能進行實驗室模擬。
以往的事實表明,美軍一旦決心下定,在執行層面速度之快,很多情況下是超越計劃的。
比如幾年前美軍計劃建立100支網絡部隊,結果建立了133支,而且還在繼續建設中。現在,五角大樓已經將人工智能戰爭確立軍事戰略核心,美軍已列入研制計劃的機器人超過100種。美國國防部機器人項目負責人曾表示,在美國陸軍的改革中,以機器人士兵取代越來越多的美國士兵走上戰場是未來戰鬥系統中最爲重要的項目,也是美軍機器人化的關鍵所在。
美國空軍和海軍及海軍陸戰隊的機器人化,也在緊鑼密鼓。除能化作戰平台,美軍還同步發展支撐智能化戰爭的決策和信息支持系統,以及定向能、高超聲速、仿生、基因和納米等新型武器。這實際上已經顯露出後智能化時代的特征了——即各種現有技術和戰爭空間的融合。
美軍計劃到2035年前初步建成智能化作戰體系。對這一趨勢感到急迫的,首先是俄羅斯。這是由它第二軍事強國的現實,以及不甘落後、不敢落後的心態和傳統決定的。
俄羅斯在以往的機械化軍事革命、核武器革命中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和強國的陣列,在信息軍事革命中落在了美國後面,在智能化機器人時代,俄羅斯正在拼命追趕。由于被美軍在20世紀的軍備競賽中誤導並抛在身後,曾經威震世界的蘇軍轟然倒地。在蘇軍基礎上重新站立起來的俄軍,在21世紀的新軍事時代,正變得更加積極和聰明。能證明這一點的是,當今俄軍在其組織層面的新軍事變革完成後,正大力挺進智能時代的“無人戰區”。
遊牧民族的基因,稀少人口和龐大領土的現實和頻繁大規模戰爭的曆史,使俄羅斯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重視軍事的傳統。近現代以來,俄羅斯不願意落後于每一次技術和軍事革命。它趕上了機械化和核及太空革命。現在,俄羅斯已經制定人工智能領域的國家戰略,其中,軍事領域的人工智能受到特別重視。
2016年,俄軍召開“俄羅斯聯邦武裝力量機器人化”軍事科學會議,2018年俄羅斯外交和國防政策委員會發布《人工智能在軍事領域的發展現狀以及應用前景》,俄國防部制定2025年前俄軍無人系統裝備計劃…..這種快馬加鞭大刀闊斧,大有後來居上之勢。俄羅斯從相對于美軍的落後中感到危險,同時,也從機器人戰士可以根本性彌補俄羅斯人口不足中看到戰略機遇。冷戰中,蘇聯是以龐大的裝甲集群威懾歐洲,以龐大核武器威懾美國的,未來,俄羅斯將會用龐大的機器軍團,對付它認爲的敵人。
今天的俄羅斯正在世界軍火市場大力銷售有人戰機和S-400等有人操作防空導彈系統,這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清理倉庫存貨的行爲。在俄羅斯的軍工生産領域,軍用機器人及其支持系統,正在成爲優先發展方向。
陸軍方面,俄羅斯生産的陸戰機器人(主要是無人駕駛履帶戰車),從1噸到十幾噸,已經可以在遙控狀態下完成巡邏、偵察、追蹤、阻截、攻擊等任務;俄軍還有快速奔跑的機器人運送彈藥給養,還有鏟車式機器人可以救護傷員。。俄羅斯建立無人軍隊的設想,正在被實驗室的結果所支撐,所缺的只是大規模實戰的印證。而敘利亞戰爭的小實驗也在進行中。
俄羅斯作戰機器人騎摩托會普京
海軍方面,無人潛航器也正在成爲俄羅斯海軍戰略威懾中的關鍵力量。2018年,俄海軍開始對“波塞冬”核動力潛航器進行水下測試。“波塞冬”核動力潛航器,可攜帶200萬噸當量的核戰鬥部,足以摧毀敵方大型沿海城市、海軍基地和其他設施。相應配套系統也在研發、實驗中。
空軍方面,俄空天軍的航空兵,已經配備了人工智能輔助決策和自動指揮系統;俄電子戰部隊、防空兵也開始配備人工智能系統。俄羅斯部分導彈已裝有人工智能設備,可在飛行過程中發現、甄別並自動轉向攻擊更大價值目標。此外,俄軍“樹冠”太空目標監視雷達等導彈預警系統,也已應用人工智能技術。俄羅斯還在進行機器系統參與軍事行動在倫理層面的研究。
在美俄之後,被稱爲“人工智能積極分子”的日本、加拿大和新加坡,以及印度、巴西、德國、法國等20多個國家接連提出自己的人工智能國家戰略。當然,中國也在其中。
有西方學者甚至提出“人工智能民族主義”問題,並將其定義爲“一種新型地緣政治,因近年來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而在發達國家中迅速擴張”。論點稱“人工智能在國家層面和國際層面引發了新的不穩定……這一競爭獨具特色,且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包括在核炸彈和洲際導彈方面的競爭”。
將人工智能競逐上升到核武器和洲際導彈——美蘇軍備競賽的戰略高度來看待,足見這次新工業革命和軍事革命的浪潮,在西方激起怎樣的驚恐和重視。
西方國家是近代工業革命的先行者,也是此次人工智能的先啓者。他們已經認識到“人工智能設備的多功能性,能夠提升幾乎所有後工業化領域和活動的效率(最近的通用性典型就是電的普及應用)”;並“基于以往軍事經驗,推斷人工智能的潛力將導致革命性突破:首先是研發出全新的軍事技術系統方案,其次是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研制更加先進的戰區軍事報知系統、軍事後勤和戰鬥指揮系統(包括改變各兵種傳統的模式,比如,航母從偵察機,甲板炮,引導飛機的運輸船成爲一個浮動機場,能夠非常有效地獨立遂行軍事任務);更加有效解決核遏制問題(根據古時候牛仔的智慧,重要的是要善于先敵開槍)的可能性。
西方學者不僅還談到“人工智能殖民主義”,還用一種疑惑的眼光看著中國的人工智能何時以及如何成爲新的“殺手锏”,並且在杯弓蛇影的心態之下,認爲“最多再過十年,中國就會依靠所收集數據的絕對優勢,戰勝美國的民主制度”。他們還認爲人工智能領域的兩個世界領導者——美國和中國——擁有完全相反的戰略:中國——無論如何繼續做“事”;美國——采取一切辦法阻止中國做“事”。
政治還是當年的政治,技術和軍事已不再是當年的形態。因此,從戰略的角度,未來戰爭是可以判斷的,而從戰術的角度看,未來戰場則只能靠不斷的推演,才能大致看清戰爭之神的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