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20世紀,亞洲經濟體慢慢地接管了服裝、玩具和電子産品的制造,並利用它們來發展經濟。現在,他們正致力于21世紀的移動技術上,以作爲他們最大的城市經濟的增長引擎。在亞洲,該地區許多最大的城市都押注于先進的移動技術,以幫助它們吸引業務、實現經濟增長,並解決兩個長期存在的問題——汙染和交通堵塞。
在奧緯咨詢(Oliver Wyman)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交通研究所(Institute of Transportation Studies)發布的最新城市交通准備指數中,有5個亞洲城市跻身前10名,因爲它們致力于先進技術和基礎設施的投資。該指數關注的是各城市如何准備吸收和受益于新的移動技術,新加坡在交通管理、電子道路定價系統和自動駕駛汽車研究等方面的模式排名第一。其他跻身前十名的亞洲城市包括:上海(第四位)、東京(第六位)、北京(第八位)和首爾(第九位)。
爲什麽亞洲表現如此出色?看看新加坡和上海就能找到答案。
在交通方面,亞洲城市競爭力的秘訣之一,在于它們決心成爲最先推出最新技術和解決方案的城市之一,或至少成爲率先采用這些技術和解決方案的城市。從自動駕駛汽車和叫車服務,到電動汽車(EVs)和高鐵,亞洲城市——尤其是中國城市,正處于前沿。
成長的中心
這些城市需要這些新的、更清潔的技術來克服阻礙經濟增長和損害其生存能力的擁堵和汙染。早些時候,他們就認識到,新的交通技術,如電氣化和數字化現有的交通網絡,可以通過減少內燃機車的數量,使城市交通更加便利,減少糟糕的體驗,幫助緩解壓力。
這些領先的亞洲城市在該指數中所占比例超過了許多歐洲城市,也超過了北美城市,它們在基礎設施方面進行了監管和投資,旨在推廣新的移動技術。就新加坡和上海這兩個嚴重依賴貿易的主要港口城市而言,政府決策者認識到這些技術是潛在的經濟博弈改變者。對這兩個城市以及他們所處的國家來說,流動性正成爲經濟增長戰略的核心。
以新加坡爲例,政府的“智能國家”計劃(Smart Nation)很早就將移動技術視爲推動進步的關鍵方法。它支持開發世界級的自動駕駛車輛測試設施,與業界和學術界就移動解決方案、智能交通管理和爲移動初創企業提供培育環境進行合作。例如,新加坡是Grab的大本營,這是一個流行的按需運輸網絡和應用程序。Crunchbase認爲,Grab是2018年全球資金最充足的移動性創業公司之一,它可以運送人員、運送食物和其他物品、提供無現金支付系統、預訂酒店等。新加坡也是NuTonomy公司的誕生地,該公司在2016年推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機器人出租車服務之一。
中國的電動汽車
與此同時,過去10年,中國一直在向購買電動汽車的中國消費者提供大量補貼,並限制內燃機車輛的牌照數量。還啓動了一項名爲“中國制造2025”的計劃,爲電動汽車初創企業和其他在移動技術和商業模式領域工作的企業提供支持。在這兩方面的努力下,中國不僅成爲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也是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生産國。
電動汽車在中國的普及率遠遠超過其他大多數國家。2018年,地球上有500多萬輛電動汽車,其中有100多萬輛行駛在中國的道路上。中國有超過42萬輛電動公交車,而美國只有幾百輛。中國還控制著60%的锂離子電池市場,锂離子電池是電動汽車的主要引擎。毫無疑問,中國及其城市上海對電動車友好的政策是特斯拉決定在附近建立超級工廠的原因之一。盡管最近削減補貼的舉措可能會放緩增長,但預計中國在未來幾年仍將在電動汽車技術和電動汽車市場保持領先地位。
事實證明,這些以流動性爲中心的政策對上海和北京等城市解決交通擁堵和汙染問題是大有益處的。
走向自動化的競賽
在自動駕駛汽車道路測試方面,美國公司正在趕上甚至超過亞洲公司,而亞洲市政當局一直在積極支持和資助公共和私營部門在自動駕駛方面的研究工作。作爲中國第一個測試自動駕駛汽車的城市,上海是國家智能網聯汽車(上海)試驗區所在地,可供自動駕駛汽車駕駛和評估。
新加坡是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新加坡麻省理工學院研究與技術聯盟以及幾家專注于自動駕駛技術的快速發展的初創企業的所在地,正致力于研究自動駕駛技術。
最終,奧緯咨詢(Oliver Wyman)的城市交通准備指數顯示,在交通和城市流動性方面,可能會發生轉變。歐洲和北美城市得到的教訓可能很簡單:讓政府的政策和對城市流動性的投資更符合最新技術和挑戰的需求,可能會對它們未來的增長産生影響。
Oliver Wyman爲福布斯撰稿人,表達觀點僅代表個人。 譯 Leo 校 李永強
– END –
文章版權歸福布斯中國所有,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如需轉載,可在後台回複“轉載”自動獲取具體方式。